来自:东郭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2012注会26
2015-01-07 | 阅:  转:  |  分享 
  
?

第二十六章每股收益



第一节每股收益概述第二节基本每股收益第三节稀释每股收益第四节每股收益的列报前言本章内容不多,但难度很大,非常抽象,很多做法都是想象出来的。本章基本是年年出考题,分值一般是3~4分,2009年新制度还考了一道9分的计算题,可见,本章很重要。近4年考情分析

单选题 多选题 计算题 总分 2011年 2题3分股票股利、股票期权 —— —— 3分 2010年 —— —— —— 0分 2009年新 —— 1题9分认股权证 9分 2009年原 —— 2题4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股份回购、股票期权、认股权证 —— 4分 2008年 3题3分股票股利、股票期权 —— —— 3分

第一节每股收益概述

每股收益是利润表的一个项目,也是证券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个会计指标。每股收益=净利润/股份总数每股收益包括两个层次: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只考虑已发行的普通股,而稀释每股收益除了考虑已发行的普通股,还考虑未实际发行的潜在普通股。知识点1: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第二节基本每股收益

一、分子的确定分子为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即扣除优先股股利后的余额。如果是净亏损,每股收益就是负数。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每股收益,分子是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即合并净利润中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的余额。二、分母的确定基本每股收益的分母是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是按时间加权的股数。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股数+当期新发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注意:时时处处记住分母是股数与时间权重的二维指标。【例题1·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1】)某公司20×7年期初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为30000万股;4月30日新发行普通股16200万股;12月1日回购普通股7200万股,以备将来奖励职工之用。该公司当年度实现净利润为16250万元。2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计算如下:【答案解析】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分母)=30000×12/12+16200×8/12-7200×1/12=40200(万股)或者30000×4/12+46200×7/12+39000×1/12=40200(万股)重点要掌握第一种算法。基本每股收益=16250/40200=0.4(元/股)知识点2: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第三节稀释每股收益

一、基本计算原则稀释每股收益,在基本每股收益基础上,考虑四个因素: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以及股份回购合同。(一)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目前我国的潜在普通股主要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三种。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假设发行时即转换为普通股,则会减少每股利润,或增加每股亏损。注意:摊薄每股亏损,是反稀释。“稀释性”就是“变坏”。报告稀释每股收益,是谨慎性的体现。“稀释性”就是最坏的情况。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原理:假设发行时就已经增加普通股了,比如,可转债假设发行日即已经转股了,则增加股数,应调增分母。(二)分子的调整稀释每股收益的分子,是在“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的基础上,调整潜在普通股影响的净利润之后的金额。具体来说,只有可转换公司债券会产生收入费用,才会影响净利润,才要调整分子;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和股份回购合同,都不会产生收入费用,不会影响净利润,都不需调整分子。(三)分母的调整稀释每股收益的分母,是在“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的基础上,加上潜在普通股产生的增量股之后的股数。具体来说,就是要加上可转换公司债券假设转换增加的股数,加上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假设行权增加的无对价股数,加上股份回购合同增加的增量虚拟筹资股数。稀释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量净利润)/(普通股+增量股)注意:时时处处记住股数伴随着时间权重。二、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转债稀释性原理:假设债券发行时就已经转换为股份了,则一方面可以节约债券利息费用,从而增加净利润;另一方面转换的股份增加企业股份总数。稀释每股收益=(净利润+节约债券利息增加的净利润)/(普通股+增量股)如果计算结果大于基本每股收益,说明此项可转债不具有稀释性。为了不做无用功,应事先判断其稀释性,判断方法是计算增量股每股收益。增量股每股收益=税后利息费用等/可转换股数稀释期间应注意增量股存在的时间长度(即稀释期间),债券发行时即视为已转股,所以,稀释期间是:发行日~转换日。增量股只存在于转换日之前,如果到了可转换日,债券持有人实际转股,实际转换的股份不属于增量股,而是“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属于基本每股收益的分母,与“稀释”无关了。稀释期间举例2007年7月1日发行的可转债,2009年7月1日实际转换为股份。则稀释期间为:发行日2007年7月1日~转换日2009年7月1日。计算2007年每股收益时,当年的稀释期间(增量股存在的时间)是:20×7年7月1日~20×7年12月31日,共6个月。计算2008年每股收益时,当年的稀释期间(增量股存在的时间)是:20×8年1月1日~20×8年12月31日,共12个月。计算2009年每股收益时,当年的稀释期间(增量股存在的时间)是:20×9年1月1日~20×9年7月1日,共6个月。【例题2·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2】)某上市公司20×7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8200万元,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20000万股,年内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变化。20×7年1月1日,公司按面值发行60000万元的三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固定年利率为2%,利息自发行之日起每年支付一次,即每年12月31日为付息日。该批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后12个月以后即可转换为公司股票,即转股期为发行12个月后至债券到期日止的期间。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即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10股面值为1元的普通股。债券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不具有转换选择权的类似债券的市场利率为3%。(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答案解析】20×7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基本每股收益=38200/(20000×12/12)=1.91稀释期间:发行日20×7年1月1日~转换日20×7年12月31日,2007年的12个月全是稀释期间。分别计算可转债对分子和分母的影响。(1)计算分子假设发行即已转换,则可节约利息费用,从而增加净利润。一年的利息费用是多少呢?计算债券的实际利息。可转债的实际利息如何计算,复习第九章负债。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负债成分公允价值58302.83×实际利率(3%)=1749.08增量净利润=1749.08×(1-25%)=1311.81稀释每股收益分子=38200+1311.81=39511.81(2)计算分母增量股=可转股60000/10×时间12/12=6000稀释每股收益分母=20000×12/12+6000=26000稀释每股收益=39511.81/26000=1.521.52<基本每股收益1.91,说明的确具有稀释效应。当然,为了防止做无用功,也可提前判断:增量股每股收益=增量净利润1311.81/增量股6000=0.22<基本每股收益1.91,说明具有稀释效应,应该继续往下算,算出稀释每股收益。【例题3·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2】改编1)假设:可转换公司债券是20×7年7月1日发行的,其他资料不变。要求:计算20×7年每股收益。【答案解析】当年稀释期间:20×7年7月1日~20×7年12月31日,共6个月。基本每股收益=38200/(20000×12/12)=1.91,不变。增量净利润=1749.08×6/12×(1-25%)=655.91增量股=可转股6000×时间6/12=3000稀释每股收益=(38200+655.91)/(20000×12/12+3000)=1.69<基本每股收益1.91,具有稀释效应。倘若提前判断稀释性:增量股每股收益=增量净利润655.91/增量股6000×6/12=0.22<基本每股收益1.91,应往下算。计算20×8年每股收益【例题4·计算分析题】(接教材【例26-2】),假设可转换公司债券是20×7年7月1日发行的。且已知:20×8年7月1日,债券被全部转股。除此之外,该公司20×8年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其他变化。该公司20×8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也是38200万元。其他资料不变。要求:计算20×8年每股收益。【答案解析】基本每股收益=38200/(20000×12/12+6000×6/12)=38200/23000=1.66当年稀释期间:20×8年1月1日~20×8年7月1日,共6个月。增量净利润=1749.08×6/12×(1-25%)=655.91增量股=可转股6000×时间6/12=3000稀释每股收益=(38200+655.91)/(23000+3000)=1.49【例题5·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2】改编2)沿用【例26-2】,增加一个条件:按照公司利润分享计划约定,该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按照当年税前利润的1%领取奖金报酬。其他资料不变。要求:计算2007年每股收益。【答案解析】分析:假设债券发行即已转股,可以节约当年的利息费用1749.08万,即增加税前利润1749.08万,但同时导致企业应多付高管报酬17.49万,即多发生管理费用17.49万。增量净利润=(1749.08-17.49)×(1-25%)=1298.69稀释每股收益=(38200+1298.69)/(20000×12/12+6000×12/12)=1.52注解看到P496(二)分子的调整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当根据下列事项对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进行调整:(1)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即前例中的1749.08万);(2)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即前例中的17.49万)。知识点3: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的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三、认股权证、股份期权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的行权价通常小于股票市价,相当于新增一些“收益含量”很低的股份,会摊薄整体的每股收益,因此,具有稀释效应(如果行权价等于或大于股票市价,则不具有稀释效应)。注:经济资源=广义的“收益”。认股权证、股份期权不产生收入或费用,不影响净利润,因此,不需调整每股收益的分子。认股权证、股份期权会产生无对价的股份,即具有稀释效用的增量股。因此,每股收益的分母应加上无对价股数。增量股数量(无对价股数)=拟转换的股数-行权价格×拟转换的股数÷股票平均市价注:“股票平均市价”是当年的稀释期间的平均市价。稀释期间此处稀释期间的含义与可转债的稀释期间完全相同。稀释期间(即增量股存在的时间长度):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发行时即视为已行权,所以,稀释期间是:发行日~行权日。实际行权之后,实际转换的股份不属于增量股,而是“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属于基本每股收益的分母,与“稀释”无关了。【例题6·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3】)某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75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5000万股,该普通股平均每股市场价格为8元。20×7年1月1日,该公司对外发行1000万份认股权证,行权日为20×8年3月1日,每份认股权证可以在行权日以7元的价格认购本公司1股新发的股份。该公司20×7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答案解析】基本每股收益:2750/5000=0.55(元/股)增量股数量(无对价股数)=1000-1000×7÷8=125稀释期间:发行日20×7年1月1日~行权日20×8年3月1日,2007年当年的稀释期间为2007年的12个月。稀释每股收益=2750/(5000×12/12+125×12/12)=0.54【例题6·计算分析题】(【例26-3】改编)沿用【例26-3】:假设20×8年3月1日,认股权证全部行权,该公司增发普通股1000万股。除此之外,该公司20×8年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其他变化。20×8年1~2月,该公司平均股票市价为10元。该公司20×8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750万元。该公司20×8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答案解析】基本每股收益=2750/(5000×12/12+1000×10/12)=0.4714增量股数量(无对价股数)=1000-1000×7÷10=300当年的稀释期间:20×8年1月1日~行权日20×8年3月1日,共2个月。稀释每股收益=2750/(5000×12/12+1000×10/12+300×2/12)=0.4674四、股份回购合同如果股份回购合同规定的回购价格高于股票市价,相当于企业经济资源减少,具有稀释效应(如果回购价低于或等股票市价,那就不具有稀释效应)。股份回购合同不产生收入或费用,不影响净利润,因此,不需调整每股收益的分子。假设股份回购合同签订后,企业按市价发行股票以募集回购款,应发行的筹资股数量高于回购股份数量的差额,就是增量股。每股收益的分母应加上该增量股。增量股数量(多出的筹资股)=回购价×承诺回购的股数÷股票平均市价-承诺回购的股数注:“股票平均市价”是当年的稀释期间的平均价。稀释期间此处稀释期间的含义与可转债的稀释期间完全相同。稀释期间(即增量股存在的时间长度):股份回购合同签订时即视为已经回购,所以,稀释期间是:合同签订日~合同履行日。合同履行之后,股份回购合同则丧失了稀释性。【例题7·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4】)某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0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1000万股。20×7年3月2日,该公司与股东签订一份远期回购合同,承诺一年后以每股5.5元的价格回购其发行在外的240万股普通股。假设,该普通股20×7年3月至12月平均市场价格为5元。20×7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答案解析】基本每股收益:400÷1000=0.4稀释期间:签订日20×7年3月初~履行日20×8年3月初,2007年的稀释期间为签订日20×7年3月初~2007年12月,共10个月。增量股数量=240×5.5÷5(稀释期间平均价)-240=24稀释每股收益=400/(1000+24×10/12)=0.39知识点4:多项潜在普通股情况下计算稀释后每股收益五、多项潜在普通股多项潜在普通股,必须按单项计算稀释性,不能合并反映。需要的是最小的稀释每股收益(谨慎性)。第一步,单项计算增量股每股收益,按从小到大排列(一般情况下,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和股份回购合同的增量股每股收益是0,因为其增量净利润即分子是0。增量股每股收益越小,稀释性越强,因此,这三者的稀释性比可转债更强)。第二步,逐项带入计算稀释每股收益。当出现稀释每股收益小于下一项增量股每股收益,则该稀释每股收益即为最终(最小)的稀释每股收益。【例题8·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5】)某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5625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18750万股。年初已发行在外的潜在普通股有:(1)认股权证7200万份,每份认股权证可以在行权日以8元的价格认购1股本公司新发股票。(2)按面值发行的5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75000万元,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年利率为2.6%,转股价格为每股12.5元,即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8股面值为1元的普通股。(3)按面值发行的三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150000万元,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年利率为1.4%,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即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10股面值为1元的普通股。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为12元,年度内没有认股权证被行权,也没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被转换或赎回,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不考虑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分拆,且债券票面利率等于实际利率。【答案解析】①认股权证的增量股每股收益是0;②第二项后的稀释每股收益“0.20”已小于第三项的增量股每股收益“0.24”,因此,无需测试第三项。六、子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例题9·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6】):甲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72000万元(不包括子公司乙公司利润或乙公司支付的股利),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60000万股,持有乙公司70%的普通股股权。乙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240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13500万股,该普通股当年平均市场价格为8元。年初,乙公司对外发行900万份可用于购买其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行权价格为4元,甲公司持有18万份认股权证。当年无认股权证被行权。假设除股利外,母子公司之间没有其他需抵销的内部交易;甲公司取得对乙公司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一致。【答案解析】(1)子公司每股收益:①基本每股收益=32400/13500=2.4(元/股)②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900-900×4÷8=450(万股)稀释每股收益=32400/(13500+450)=2.32(元/股)(2)合并每股收益合并每股收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合并净利润/母公司股数=(合并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母公司股数①基本每股收益分子=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合并净利润=合并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本例中,母公司的净利润和子公司的净利润不存在任何需要抵销的成分,因此,合并净利润=72000+32400=102400,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合并净利润=72000+32400×70%=72000+22680,或者=合并净利润102400-少数股东损益32400×30%,结果相同。基本每股收益=(72000+22680)/60000=1.58②合并稀释每股收益合并稀释每股收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稀释合并净利润/母公司股数本例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稀释合并净利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母公司形成的稀释净利润,第二是子公司股权形成的稀释净利润,第三是母公司持有的认股权证形成的稀释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稀释合并净利润=母公司形成的稀释净利润72000+母公司持有子公司股权形成的稀释净利润13500×70%×2.32(21924)+母公司持有的认股权证形成的稀释净利润18×450/900×2.32(20.88)稀释每股收益=(72000+21924+20.88)/60000=1.57

第四节每股收益的列报

知识点4:派发股票,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和并股的计算一、重新计算(一)派发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和并股企业派发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和并股,属于“经济资源无变化(即企业无收付款)”的情形,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只是股数变了。应按变化后的股数,来计算当期的每股收益;并调整比较报表中上期的每股收益,以保持报表的可比性。即股东比例不变。比如:2009年7月1日,甲公司按一拆二的比例拆分股份。原有股份总数1000万股,拆分后为2000万股。甲公司2008年和2009年实现的净利润都是1000万元。2009年末编制利润表时,每股收益的本年数=1000/2000=0.5,每股收益的上年数=上年净利润1000/新股数2000=0.5。但2008年利润表中,每股收益的本年数=1000/1000=1。重述期间经济资源无变化的这三种情况引起的股数变化,应视同从最早期间(比如企业成立时)已经发生,应无限向前延伸进行重述。报表中的最早期间,就是比较报表的期初,因此,要视同该变化从比较报表期初就存在了。前例中,2009年末编制利润时,应视同从2008年1月1日起,股份总数就是2000万股了。所以,09年的每股收益=09年净利润1000/新股数2000×12/12(而不是1000×6/12+2000×6/12)。重述期间:最早期间(不是变化发生日)~年末应注意这三种情况与“经济资源有变化”的项目(比如按市价发行股票)相区别,后者应按变化日分时间段。【例题10·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7】)某企20×6年和20×7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596万元和1848万元,20×6年1月1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800万股,20×6年4月1日按市价新发行普通股160万股,20×7年7月1日分派股票股利,以20×6年12月31日总股本960万股为基数每10股送3股,假设不存在其他股数变动因素。计算20×7年度利润表中基本每股收益。【答案解析】编制2007年利润表时计算每股收益:(1)计算每股收益的本年数(2007)20×7年1月1日股份总数是960万股,7月1日分派股票股利,新增股数960×3/10=288万,从此之后股份总数为1248(960+288),即股数增加1.3倍。本年的基本每股收益=本年的基本每股收益=07年净利润1848/1248×12/12=1.48(考生往往写成后面这样的,这是错误的!07年净利润1848/(960×6/12+1248×6/12)这是错误算法,因为发行股票股利是经济资源无变化的情形,应视为从企业成立起,股数就被增加1.3倍,不需考虑时间长度。)(2)计算每股收益的上年数(2006)20×6年1月1日股份总数是800万股,20×6年4月1日按市价新发行新股160万股,从此之后股份总数为960万股。按市价发行新股,属于“经济资源有变化”的情形,应正常考虑时间长度。(2007年末重述)20×6年度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800×12/12+160×9/12)×1.3=1196重述:基本每股收益上年数(20×6)=1596/1196=1.33(2006年末计算的)20×6年度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800×12/12+160×9/12重述股数=原股数×重述倍数(二)配股配股是对老股东低价发行股份,既有“经济资源无变化”的送股成份,又有“经济资源有变化”的按市价发行股票成份。应区分这两部分。配股总数=按新股价发行的股数+送股数按新股价发行的股数=配股总数×配股价÷新股价注:“新股价”即教材“理论除权价格”。新股价=配股后公司价值÷配股后总股数=(配股前普通股市价总额+配股总价)÷配股后总股数送股数=配股总数-按新股价发行的股数按新股价发行的股数,经济资源有变化,应考虑时间长度;送股数属于经济资源无变化,比照股票股利。【例题11·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8】)某企业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3500万元,20×7年1月1日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为8000万股,20×7年6月10日,该企业发布增资配股公告,向截止到20×7年6月30日(股权登记日)所有登记在册的老股东配股,配股比例为每4股配1股,配股价格为每股6元,除权交易基准日为20×7年7月1日。假设行权前一日的市价为每股11元,20×6年度基本每股收益为2.64元。计算20×7年度比较利润表中基本每股收益。【答案解析】新股价=(8000×11+2000×6)÷(8000+2000)=(88000+12000)÷10000=10按新股价发行的股数=2000×6÷10=1200送股数=2000-1200=800送股比例=800/8000=0.1,扩股系数=1+0.1=1.12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23500÷(8000×1.1×12/12+1200×6/12)=2.5基本每股收益上年数(20×6)=2.64÷1.1=2.4注意:书上的方法不好理解,还是要按照老师讲解的思路来理解两种特别情况1.对于存在非流通股的企业,不考虑配股中内含的送股因素,而将配股视同发行新股处理。2.企业向特定对象以低于当前市价的价格发行股票的,不考虑送股因素,视同发行新股处理。(三)对以前年度损益进行重述或调整的,每股收益应重新计算。本章小结每股收益的计算,应考虑8个因素: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股份回购、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和并股、配股。其中,可转债、认股权证、股份期权、股份回购,只影响稀释每股收益,不影响基本每股收益,属于“经济资源有变化”的情形,增量股的时间长度为发行日(合同签订日)~行权日(合同履行日);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和并股,既影响基本每股收益,也影响稀释每股收益,属于“经济资源无变化”的情形,增量股的时间长度为最早时点~本期末(比较报表涵盖期间),即,无限向前延伸。对于配股,应区分“经济资源无变化”的送股成份和“经济资源有变化”的按市价发行股票成份等两部分。





















财考网www.ck100.com版权所有第1页







































献花(0)
+1
(本文系东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