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分析案例
企业历年生产经营状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年度
项目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主营业务收入 3,829 18,561 27,464 22,821 30,409 59,733 其中:出口销售收入 3,829 18,561 27,464 22,821 30,409 59,733 主营业务成本 3,119 17,314 19,955 20,209 29,083 56,083 主营业务利润 710 1,247 7,508 2,611 1,326 3,649 主营业务利润率 18.5% 6.7% 27.3% 11.4% 4.4% 6.1% 其他业务利润 5 45 85 131 64 21 营业费用 165 235 250 251 205 253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率 4.3% 1.3% 0.9% 1.1% 0.7% 0.4% 管理费用 3,523 3,503 3,300 3,560 3,341 3,637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率 92.0% 18.9% 12.0% 15.6% 11.0% 6.1% 财务费用 226 428 343 520 591 317 其中利息净支出 99 314 311 229 184 197 汇兑损益 109 85 -4 266 374 66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率 5.9% 2.3% 1.2% 2.3% 1.9% 0.5% 营业利润 -3,199 -2,874 3,700 -1,588 -2,746 -537 营业利润率 -83.5% -15.5% 13.5% -7.0% -9.0% -0.9% 营业外收入 10 0 2 10 24 5 营业外支出 42 66 14 29 14 442 利润总额 -3,231 -2,939 3,688 -1,607 -2,736 -973 总利润率 -84.4% -15.8% 13.4% -7.0% -9.0% -1.6%
三、案头审计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
项目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偿债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率 0.54 0.54 0.52 0.53 0.62 0.60 流动比率 1.96 1.55 0.85 0.57 0.60 0.60 速动比率 1.76 1.39 0.74 0.48 0.23 0.28 资产管理效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5.08 8.35 8.26 6.01 8.80 20.28 存货周转率 5.85 17.34 22.15 21.69 5.70 6.33 盈利能力分析 总资产收益率 -0.10 -0.04 0.06 -0.02 -0.04 -0.01 净资产收益率 -0.20 -0.10 0.12 -0.05 -0.11 -0.04 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0.20 -0.10 0.13 -0.06 -0.10 -0.03
根据常规的财务指标正常与否的参考数值分析上表,可以看出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略高于50%,资信状况一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较差,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流动比率基本上在0.57左右,速动比率在0.35左右,与流动比率2:1和速动比率1:1正常参考数值比较,说明公司的短期偿还借款和资金变现的能力较差。应收帐款周转率的数值较高,说明销货资金的回笼很快,主要原因是2002年到2006年企业销售关联方的货款,根据约定,能够在30天内收到,2007年开始,约定的收款期缩短为15天。存货周转率的数值也较高,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存货管理策略是根据订单来安排生产。从盈利能力指标看,资产盈利状况不理想,除2004年度盈利外,其余年份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二)利润水平分析
再从企业的毛利率和总利润率来深入分析企业盈利能力。
单位:人民币千元
年度
项目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主营业务收入 3,829 18,561 27,464 22,821 30,409 59,733 主营业务成本 3,119 17,314 19,955 20,209 29,083 56,083 主营业务利润 710 1,247 7,508 2,611 1,326 3,649 主营业务利润率 18.5% 6.7% 27.3% 11.4% 4.4% 6.1% 利润总额 -3,231 -2,939 3,688 -1,607 -2,736 -973 总利润率 -84.4% -15.8% 13.4% -7.0% -9.0% -1.6%
上面图表反映的是企业2002年至2007年的毛利率和总利润率情况。从毛利率情况来看,企业的年度波动比较明显,2002年、2004年两年毛利率较高,其余年份平均在6%-7%之间。从总利润率来看,除2002年刚开业,企业的销售收入规模很小,总利润亏损较大,其余年份都在0轴附近振荡,并且6年间只有中间年份04年盈利。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图来看,毛利率、总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波动方向与幅度没有关联,企业盈利能力并没有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而同向变化。
(三)成本费用分析:
单位:人民币千元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项目 加工费收入 3,829 18,561 27,464 22,821 18,107 25,343 加工成本 3,119 17,314 19,955 20,209 16,781 21,693 加工成本占比 81.46% 93.28% 72.66% 88.55% 92.68% 85.60% 营业费用 165 235 250 251 205 253 管理费用 3,523 3,503 3,300 3,560 3,341 3,637 财务费用 226 428 343 520 591 317 三项费用占比 102.22% 22.44% 14.17% 18.98% 22.85% 16.60% 成本费用合计占比 183.68% 115.73% 86.83% 107.53% 115.52% 102.20% 1、生产成本分析
我们从单位成本角度来考察成本数据。
单位:人民币千元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项目 加工成本 3,119 17,314 19,955 20,209 16,781 21,693 销售数量(米) 2,509,509 3,616,936 3,734,030 3,911,969 3,892,184 单位成本 0.006899 0.005517 0.005412 0.004290 0.005573
从成本来看,单位成本大体上还是在围绕着中轴线运动的,单位成本比较稳定。
2、三项费用分析
从图表上来看,三项费用尤其是营业、管理费用,6年来变化不大,不随着销售收入的变动而波动,三项费用比较固定,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比较稳定,符合加工企业的特征。
三项费用的占比看上去比例较高,但是考虑到作为分母的是加工费,当中不包含物料的价值,计算出来的数据会比同等条件下一般贸易方式计算出来的数据高。当把物料费用加上以后,企业2007年的三项费用占比7.04%,这个水平还是比较正常的。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算,加上物料价值以后,2003年至2007年,企业的三项费用占比大约在7%-10%附近。
3、成本费用占比分析
从上图可以明显的看出,生产成本、费用占比比较稳定,企业亏损的原因在于毛利空间过于狭小,甚至都不能弥补三项费用的支出。
通过成本费用分析可以看出:
(1)企业的生产经营较为稳定,成本控制水品较高,无论是从单位生产成本还是三项费用的规模,开业以来,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 省行业企业数 加权平均总利润率 该企业 2003 258 3.00% -15.80% 2004 326 1.38% 13.40% 2005 380 3.00% -7.00% 2006 416 3.07% -9.00% 由于企业在2006年9月之间,进行的是来料加工,在计算的收入和成本中均是没有物料价值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数据绝对值会比正常包含物料价值的情况下偏大,在目前的案头分析阶段,我们没有进入企业实地采集还原物料费用价值,所以直接拿总利润率对比显然不合适。但是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除了2004年企业盈利以外,企业都是亏损的,而行业这三年的总利润率都在3%的水平,该企业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存在3%以上的差距。
(五)功能风险分析
职能 该企业 香港关联方 国外材料采购 筛选合适的供应商 主要 与供应商洽谈细节 主要 进行品质测试 主要 安排境外运输及保险 主要 海关手续及国内运输 主要 原材料储存 国内 生产制造 生产日程安排 全部 生产过程 全部 质量控制程序 全部 质量控制实施 全部 生产技术 全部 市场营销 市场及推广 主要 与客户洽谈 主要 提供售后服务 主要 运输及仓储 国内 主要 产成品存货 全部 给母公司商标使用费 支付 行政管理 全部 培训及人事管理 全部 后勤 全部 风险分析 市场风险 贷款和应收帐款的风险 较小 产品质量风险 全部 投资风险 从功能风险表上看,企业主要履行生产功能,承担生产管理、生产质量方面的风险。香港关联公司履行采购、销售功能。该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来料加工商。
(六)价格走势分析
企业关联交易作价原则:
在来料加工形式下关联销售作价是双方在每年年末或年初分产品品种共同确定下一年的加工费,价格一旦确定一年内基本不变。在进料加工形式下关联销售价格由加工费和原材料成本组成,原材料成本按账面成本加权平均计算,加工费还是双方在每年年末或年初分产品品种共同确定下一年的加工费,一旦确定一年内基本不变。两种贸易交易价格均以日币为交易结算币种。
企业生产的品种中规格较多,各种规格间价格存在差异,我们从中抽取了几种主要产品,来分析加工费单价的变动情况。
抽取样本产品加工费
单位:日元/米
规格
年度 DG3300 DG7005 DG780 DG7110 2004 86.34 97.5 93.7 100.7 2005 79.53 93.1 86.53 97.83 2006 80.56 90.14 88.26 94.42 2007 89.78 97.5 94.32 94.80
四、避税疑点分析
1.从企业的贸易形式分析,结合功能风险分析来看,虽然企业在2006年9月开始,由来料加工变成进料加工,但是其实质还是一个来料加工商,成本费用稳定,生产经营模式简单,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比较方便通过产品定价的方式来控制利润。来料加工商,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功能单一,主要承担生产加工,可能最终在整个产业链中参与分配的利润比例不高,但弥补成本、费用维持企业经营的利润空间还是必须满足的,否则在非关联交易的市场环境下,独立的企业是不会参与这样的业务活动的。企业开业6年累计亏损人民币780万元,除2004年外,5年亏损,这样的盈利能力与企业的规模、资产回报要求是不相匹配的。
2、从同地区同行业的盈利指标来看,行业的加权平均总利润率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该企业连续亏损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不相适应。
3、对于亏损,企业的解释是主要受日元汇率走软和生产成本上涨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过对近6年日元汇率走势分析、单位成本分析发现,这两个因素并不能合理解释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