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
不喜欢欧阳询楷书的人,对欧书有一句比较有分量的指责:“字如算子”。是
说欧书写的字死板呆滞,了无生气的意思。而学欧的人们也的确常常把字写成了
干瘪如柴,瘦骨嶙峋的样子,当然这样就难怪人家的批评了。
喜欢欧字的人自然不同意这种指责。本来,艺术上是允许有偏见的,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理解。但是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所指
问题的确是问题,如说酸是酸的,而我就是喜欢酸的;一种是所指问题并不如实,
如说醋是辣的,这就是一种误解。对于前者,没有辩论余地,对于后者,自然就
要争讼。固然,学术观点总是在争论中前进,而我也不愿意参与争议,只愿谈出
自己的体会,希望得到专家的教正,以便自己提高认识,更进一步,如此而已。
我觉得认识任何一种事物,总要有一个过程。固然第一眼的感觉最容易形成
先入之见,但在不断地接触中,往往逐渐地修正自己最初的看法,甚至会把最初
的看法彻底否定,走出一个一百八十度大变向。当然,保持原来印象的情况也有,
这须以对象的特点而定。有的研究对象属于内在型,总须在不断接触中逐渐认识。
欧阳询的字便属于这种类型。我最初也并不喜欢欧字。开蒙时,一方面由于自己
不喜欢欧字,再方面是老师的指定。我先学柳,便觉得颜比柳好学,于是我便决
定了写颜。尔后在读私塾的时候,老师是一位儒门的卫道之士,硬教学欧,尤其
以欧氏子孙不学欧是大逆,大加一番申诉之后,我才不得已而开始了写欧。
我一见欧字,最初的印象是削瘦,呆板。我便按着这个印象写了许久。后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欧字不止是削瘦,而是相当粗重。我开始了向厚重方面
追求。过了很久,在一位名家老师的指导下,才懂得了欧字是粗中有细,粗细交
错,互相辉映,而形成了无限的妙趣。
也是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名家的指引,我才改变了欧字“呆板”的
印象,而豁然开朗地认识到了欧字的“活脱”,甚至觉得它比那些一见便觉灵活
生动的尸体更有另一种“活脱”的妙趣。我不说谁更“活脱”,但要说欧字“活
脱”自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令人艳羡的艺术魅力,耐人寻味时刻不能稍忘,寄
情其中而流连慰藉。为什么我有这样的一些认识?我举出一些突出的字例,说明
一下我肤浅体会。
例如第一个“泉”字。上边“白”字,他不写成横式,却把它立了起来,显
得清隽爽朗,“水”字中笔与上横并不相接,而两旁之横撇、撇、捺却上提,与
“白”字相呼应,使得这个字虽分上下但又凝然一体。“白”字中间一小横,与
左右边竖绝不相连,与其它粗笔互相辉映,简直有画龙点睛之妙。可以设想,如
果把这一笔写得粗重而与两侧相接,则必有眼无睛,便会显得昏沉少神了。
再如“郡”字。左边“君”字,长撇并不放出,却使两横平行突出,形成主
笔。而且上缩,只及字身之过半,右边写法更有妙趣,一竖中垂直通字底,横折
弯恰好与左边“口”字及撇相应,形成左右均衡,特别横折弯的写法,折处加粗,
弯处减细,最后写成一钩,但不与竖相接,其弧度恰好与君字的横、撇相对应,
形成对称均衡、总的看来,这字写得挺拔隽雅,极见神采。
再如“此”字。原本此字型横扁,下底平落,极易写得板滞无神,但欧字去
尽量把它写得升高起来。首先把“止”和“匕”的下底连成一横,横贯左右,左
边起笔低,倾斜向右,形成一种峭拔感。“止”的短横改写为竖,与左边的两竖
并列。最后一笔高度落墨,以粗重的笔触从上而下,笔过长横之后,向右一弯,
但又不纵笔而驰,而只是微微一弯,即便收住,实在英挺而又含蓄。
再如“楹”字。这个字是一种难处理的字形。“盈”字上边部分“乃”中加
一“又”字,外沿既不规格,内口装进“又”字也不易形成对称的布白。然而欧
字却有极其高明的安排。“木”字的右侧,横、点均略作表示,短短露一小头而
已。“乃”字弯处皆作小弯,拐成直角,最后一段弯笔写成直笔。其中“又”字
改为小“×”,撇头直对“乃”字折处,类似承接而下,于是割成了两个侧斜的
小胡同。中间一点,又横着把小胡同分开,使小胡同内的空格形成了均匀的分布。
下边一个“皿”字,上横可以理解为对上边部分的结束,而下边“皿”字的空白
又尽量地与上边的空白形成一种均衡的分布,最妙的是“皿”下的一横,没有与
“盈”字的地载之下底,却是右边长出一段。正是因为这一段的长出来,便与左
边木字的撇形成了整个字的左右均衡。特别是它的位置较木旁竖为高,更显出了
这个字的秀俏。一个很不规矩的字竟写成了那么平正而灵活精神的字,实在令人
折服。
再如字。“带”字本来很长,上边再加上个草头,照一般来说,一定要
写得长之又长。但欧字一开始写草头,便出人意料,草头并不见得短,而是两竖
高耸。而“带”字竟压到了最扁。中间一横虚细若无,“巾”矮小得厉害。然后
用“辶”从左下两侧加以包围,自然地形成了一个韵律协调、匀细得体的整体。
再如“临”字。照一般写法,一定是“臣”字拉长,作为这个字长度的尺寸,
为右边部分定下长短。然而,欧字却完全不然,它在“臣”字的左竖写足,只把
上边稍稍让出一点,为右边高处留下余地,下边则直插字底。“臣”字的横笔部
分尽量上挤,于下端留出一段空地。右边的部分改卧人为点横,横与左边竖齐,
点自然高出一头。下边品却拉开了作了大胆的开拓。这在布白上的确出人意外,
真可谓“险绝”之极。然而统观全字,却又觉得平正中和,并无故意奇处。这种
“险绝”与“平正”的辩证统一,应该说是成功的典型字例。
再如。欧字从“廴”,即平常所谓的“建之”,音允。这字极难写。难
在里面方方正正,旁边“廴”作为半包围,不易取布白的匀称。谁想欧阳洵竟故
意地使“廴”的捺与回字的左下角相交割,使左与回字的左侧,下与“回”字的
下底形成一种匀称的夹角,破除了回字在左侧及下边形成不了匀称胡同的困难,
而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艺术效果。这等写法实在高明得很,是常人想象所不能及
的。.
再如“侈”字。一般写这类字,常常把“亻”与多字各占半壁,尤其下底,
一定尽可能摆齐。而欧字则使五个撇尽量平行起来,显示了字的气韵肃穆。“多”
字的最后一撇,他竟长长地放出,远远伸向“亻”的一竖之内,给人以生动“活
脱”之感,取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信手从《九成》中取出的几个例子,作为对欧字全面说明当然不够,
但作为一个入门的引导,或许对初学者能有裨益。我愿在这里提醒大家:说欧字
法度森严,这话不假,他写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字,你很难从中改换一下写法。但
是,这与他的字生动“活脱“并不抵牾。他的确把一些极易呆板的字写得生动起
来。我们学习欧字,如果在这方面不能认识,不能有所体会,那就谈不上抓住了
欧字的精神。
怎样才能把欧字的“活脱”学到呢?当然首先是仔细临写。我建议一种学书
的方法:
在你已经通临过一两遍《九成》之后,可重点选临某一些字,当你确定要写
的字之后,先根据初临的印象,自己独立地写一遍。然后再与原帖对照,看你凭
熏陶而得来的印象是否能不失真地、如实地写出一个《九成》里的欧字来。你要
尽量发挥出最强的记忆力,最强的想像力、最强的创造性去写。然后再作认真的
对照检查,哪儿与原帖有出入,说明你还不能掌握他的思维与特点,这样摸得多
了,便自然会有长驱的进步。
最后还想不厌其烦地说一句:学书法不能靠时间的延长,而要多动脑筋,在
没有把握下笔的时候,宁肯不写,一定要做到“意在笔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