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理教学
2015-01-19 | 阅:  转:  |  分享 
  
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技巧

???????一、认真审读试题1.审题的整体性首先我们要把整个试题的图表材料及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读一遍,可以采用“整体审题法”,不仅要关注试题所给的材料,还要对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总体把握。例如本题设置的线索就很流畅,以东北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为背景材料,在问题的设置和编排的顺序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传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前后变化的特点——新的产业(即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的优点。如果同学们在审题时能把握这条线索,就可以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为答题的正确性奠定基础。2.审题的准确性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细节,特别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要进行细致的综合分析,对于图文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每个图例符号等,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因为这些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例如审读本题时,我们首先阅读文字材料,抓关键词“老工业基地”,阅读图表材料时先读图名,阅读表格数据时看数值的变化,阅读模式图时看箭头的指向并寻找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对设置的问题要抓关键词,审清楚是要回答什么问题,如第(1)小题简述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关键词是“机械工业”、“有利”,就不能回答农业的区位条件或发展机械工业的不利区位条件;第(2)小题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关键词是“变化特点”,就不能当做变化的原因来分析;第(3)小题要求回答的是A、B表示的工业就必须从产业上思考;第(4)小题开发工业旅游最主要的条件,关键词是“最主要”,明确应该只有一个选项而不能多选;第(5)小题是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关键词是“优点”,就不能回答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此外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有些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例如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优点的答案——“增加就业机会”,就隐藏在模式图中,因为第三产业(食品加工业和工业旅游)的发展可以提高就业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确的审题是成功的基础。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练习时就要养成认真审读试题的习惯,把握试题的线索,特别注意关键词,在审读时把它们划下来,注意试题的问题和材料给定的条件,千万不能匆忙地把问题看一下,也不管材料给什么就盲目做答,避免答错、答偏、答非所问。二、精心组织答案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答案的方向性就是指答题时从什么方面做答,这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灵活地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的课本知识与试题问题成功“对接”,明确分析解决该问题所运用的地理原理或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可以“链接”课本中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第(5)小题“链接”的是课本关于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优点,应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如果“链接”了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就产生了方向性错误。要做到答案的方向性准确,建议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理解记忆并归类,然后用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如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课本中运用的是德国鲁尔区的案例,我们还可以迁移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答案的方向性。2.答案的全面性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不漏点,避免失分。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首先要思考影响工业区位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然后再从中分析得出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应是资源、能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工业基础等方面。再如第(2)小题关于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就要根据表格数据分别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来描述,这样作答就能保证答案的全面性,不失分。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建议同学们首先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全方位地分析问题。作答时看清该题所附的分值,如本题的第(1)小题分值是6分,至少要答三点以上(可能是1点1分或1点2分),第(5)小题分值是5分,至少也要答三点以上。高考阅卷还有一个特点,多答或答错(只要答案不前后矛盾)不扣分,所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建议同学们多答,不过最好在作答时给答案编上序号,这样便于阅卷老师很容易看到答案,不漏得分点。3.答案的顺序性有些同学在作答时,把所知道的都写上去,让阅卷老师挑选正确的,这样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答案太多,阅卷老师会漏得分点(这虽然极少但也是正常的);二是有些同学反而会把重要的得分点遗漏。在2007年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的评分标准中已经多处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重要的得分点附的分值高。本题的第(5)小题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优点的答案——“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得分点是防止经济衰退,所以要放在最前面。这提示我们在答案全面性的基础上,一定还要注意答案的顺序,按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就放在最前面。建议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案例分析时,每个案例都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抓问题的主要方面,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三、规范语言表述在《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对语言表述要求是准确简洁。因此在语言表述时,地理术语的使用、表达的清晰和准确、表述的层次、杜绝错别字就很重要。1.语言要科学、准确、简练科学、准确、简练就是要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切忌用大白话,关键词要准确无误,不说废话,不离题,语言表达准确简洁。如本题第(1)小题答案“工业基础好”就不能写成“基础设施完善”或“历史悠久”;第(2)小题答案“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就不能写成“减少第一产业比重,加大第三产业比重”;第(5)小题答案中“经济效益”就不能写成“效益”、”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就不能写成“扩大生产部门(或类型)”。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的形式,要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试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关键词,“踩点”给分。建议同学们在答题时一定要出现关键词,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最好套用课本的语言文字描述,这样答题很有“地理味”,也容易得分。2.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定性加具体分析可以给答案制定“双保险”,提高得分率。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答案“原料丰富”我们可以写成“原料丰富;有煤、铁等资源”,前面是定性描述,后面是具体分析,如果得分点在“原料丰富”,阅卷老师看到这几个字就可以给分了,如果得分点必须要有“煤、铁资源”,阅卷老师就会往下看到“煤、铁”两字给分。要注意千万不能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而不具体化,如第(1)小题答案就不能写成“原料、能源、市场、交通、技术、政策”,这种情况是不得分的。?3.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会让阅卷老师不容易找到得分点,所以在答题时不一定要字迹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楚。在阅卷时。地名错别字和关键词错是不给分的。如本题第(1)题“煤”写成“石某”、“铁”写成“石失”,第(3)小题“钢铁”写成“刚铁”,都是拿不到分的。

转发至微博

?

转发至微博



献花(0)
+1
(本文系赏心悦目12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