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摄影理论 2 “教老爸老妈学摄影”讲座摘编
2015-01-20 | 阅:  转:  |  分享 
  
多贝网“教老爸老妈学摄影”讲座摘编

小胡老师授课



学习摄影的理念:器材是浮云摄影改变生活





像素知识

每个像素大小约为十分之一个头发丝的面积。每一个像素只能表达一种颜色。

像素越多越好这个说法不对,应说成单个像素越大越好。卡片机和全画幅相机都可以有1200万像素,但可能卡片机的一个像素压缩率被摄对象的三个点,这久失去了原有三个点的信息意义。

多少像素够用?要看用途。在电脑上看要200万。精细冲印10寸左右照片,要600万到800万;精细冲印12寸照片(A4),要1000万。这是指的裁剪后交给打印店的像素。经验:裁剪前留下原照保存备用。

练习:一张图片被裁剪成“900600”像素(通常发在论坛里的照片尺寸),这张照片能被冲印成多大的照片?计算:900dpi/200dpi/inch=4.5inch.即冲印的图片长边不应小于4.5英寸,尺寸再大会看起来不清晰。

遗像常用尺寸:12寸(812英寸)或16寸(1216英寸)

卡片机画质差的原因:(单个像素面积小(镜头质量不高。但拍摄时攻击性小,不易引起被摄者的反感,方便携带。

后期裁剪和任何数码处理都会损失像素,所以拍照时应尽量构图一次到位。

构图要领

一张照片中,主体被照亮是不变法则。周围暗,主体亮,但暗处也应有层次,忌讳死黑。

风光片要求细节清楚,尽量不要有死黑。光圈设置得小一些(分母大,数值大),使得景深较深。

对照片改进的原则:简洁,简洁,再简洁。裁剪删除不需要的部分(最好根本就不照进来)。

观察一张照片的着眼:主体是什么?够不够简洁?能不能裁剪?

通常争论的拍照留天多还是留地多一些,要看哪里画面好、有意义(各要素)就多留哪里。

布局构图适用黄金分割法,也称九宫格,即主体以及要素处于四个交点上,这样人的感觉看着舒服。

纯对称也是一种构图法(即主体放在正中央)。

去拍照要不打无准备之仗,找对时间,对拍摄地点有所了解,易出成功片。观察地形物貌,变换拍摄位置,调整焦距,体会简洁。(作业:拍摄一张纯色背景的照片,主体可以是一朵花,一个玩偶等。)

随谈

解决眼神呆板的一种方法:在闪光灯上放置一纸条,让拍摄时反射到眼睛上。

快门1/30秒刚好可以拍出动感。拍动感更需要斜向。

端稳相机,快门1/60秒是极限。逆光拍剪影要有虚实,有细节,用虚实突出主体。



决定曝光量的因素:(1)被摄物的客观亮度(2)光圈(3)快门(4)感光度(5)曝光补偿(6)相机品牌(7)镜头品质(8)焦距(9)对焦方式

光圈决定单位时间的进光量,比如做饭时开火的大小。实物结构是一个用以通光的可以改变大小的叶片式圆孔。光圈值定义的表达:圆孔直径=当前焦距÷光圈值举例说光圈F4.0:圆孔直径=当前焦距÷4.0习惯上说的大光圈是从物理上说的,数值反而是小的。

课堂练习题:使用一个70mm--200mm的变焦镜头,变焦到广角端即70毫米时,光圈采用F4.0,此时光圈圆孔的直径是多少毫米?如果变焦到200毫米呢?答案:光圈直径分别为70mm÷4.0=17.5mm/200mm÷4.0=50mm

长焦大光圈的镜头俗称小钢炮,口径大,用材料多,工艺要求更高,所以价格贵。

光圈的分档:数值上每档之间相差1.4倍,实际反映的物理状况是2倍。光圈的值越小,实际进光量越多,即光圈值的大小与进光量的多少成反比。这样分档的结果,使得每档的光通量成倍数关系。因为:1.42=1.96÷2

光圈的档数系列为:F1.4→F2.0→F2.8→F4.0→F5.6→F8→F11→F16→F22实际使用时又可细分为1/2档或1/3档。

快门决定感光元件的受光时间。实物结构是某种瞬时开合以控制进光时长的帘幕装置。单反机一般采用机械式,分前后帘,前帘先动作,间隔一段时间后,后帘接着动作。也有用一个帘做开关的。卡片小相机采用电子式,用精确的电子脉冲给传感器供电,以脉冲的宽度即时间来控制时间。

按下快门时听到的咔嚓声并不是快门帘幕的声音,而是反光板抬起放下的声音。

快门的分档:也是反映的2倍数关系。例如:1/15→1/30→1/60→1/100→1/200→1/400,每档都是相差2倍,单位是秒。实践中慢到30秒,快到1/4000秒。

快门的选择:可以是焦距的倒数。长焦时容易不清楚,快门可调快一些,广角时手能端住的可能性大一些,快门可稍慢。

1/60是人手能端稳相机不晃动的极限,有增稳装置的相机可以增加二档到1/15。

使用更大的快门就要用三脚架了,时间可以大幅度延长。但即使使用三脚架仍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汽车过往引起的晃动,自然界风的吹动,被摄对象的移动等等。

1/100是拍到凝固运动的极限,时间再长不可能凝固。

照片拍虚了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是端得不稳使得相机抖动而虚还是拍摄对象移动了,还是对焦不成功根本是虚焦。

焦距:从镜头内的透镜中心到相机内的光线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严格说,是从镜片的光学中心到底片即成像平面的距离。

设置为光圈优先模式(A)调整曝光:转动副指令拨盘,F值改变,此时半按快门释放按钮或Fon按钮,快门值会随之变化:光圈减少一档,快门值增大一档。看到快门值不妥时(例如从稳定度考虑),重新转动副指令拨盘调整光圈来影响快门值。

课堂练习:提问相同曝光量下的快门光圈组合,效果相同吗?比如:F16配合1/50s,与F4.0配合1/800s?答案:不一样,因为光圈与景深有关系。光圈越大(例如F4.0→F8),景深越浅。可以记作:景深与光圈的数值成正比(不是光圈的物理大小)



(三)

人像摄影和微距摄影时,宜小景深,光圈应尽量大,F1.4、F2.8、F5.6都行(很多相机最大光圈只有4.0)。拍风光片则宜大景深使大部分景物清晰,光圈可较小,如F8.0、F11甚至F20。

拍摄人物照的对焦位置:人的眼睛。解决眼神呆板的一种方法:在闪光灯上放置一纸条,让拍摄时反射到眼睛上。

特殊情况:拍证件照,一般光线条件会比较好(特设摄影室内,灯光充足,人物固定),可用大景深,光圈可以选择较小,如F8.0、F11。

光圈决定景深。但是在光线条件不足即弱光时,为快门的限制只能用大光圈,这时可以用大光圈+广角的方案满足景深足够大的需要。因为在广角下景深随光圈变化不明显。

纠正误区:

光圈越大的镜头越好。错,要看用途,如果只拍风光片,不需要大光圈。

快门寿命只有10万次所以要少拍。错,快门寿命指的是若干万次以后快门的精准度会下降,不是不能拍了。另外更换快门的价格并不算太贵,约500--1000元。

拍夜景可以端住1/3秒是值得炫耀的,所谓“铁手”。对于1/3秒是很难拍清楚的,即使看上去很清楚,放大到电脑上仍然会虚。所以低于1/15秒的快门速度就一定要使用三脚架。

主体与纯色背景有距离较难拍。

好的景物拍摄的效果:安静、干净、利落、饱满。练习拍摄小东西,尽量拍摄清楚,这要视各种条件。

纯净背景的设置方法:以黑暗屋子为背景,用光线打照在被摄物上。/以天空为背景,用过曝的方法使天空变为白色,背景会很干净,是一种手法。/拍摄人物照,也可以用过曝的方法使背景干净,是一种常用风格。

课下作业:a一张继续拍摄纯色背景静物。b一张要求背景和主体要求有较大的距离。c用过曝的方法拍摄一张。d尝试以人物为主体拍摄一张。(背景均不能靠后期涂成纯色)

怎样表现表面质感?用平行于表面的光,例如仿石砖、面包片。

可以拍一张风光倒影,就见功力了。



(四)

传感器即CCD对光的敏感程度称为感光度,用ISO表示。摄影的光电转换过程为:

光---→电(CCD传感器,例如1mv)---→放大器系统(例如放大至10mv)---→图像

高感光度的实质就是胶片对光更敏感。例如:一组参数ISO100时,F4.0与1/30s,更换为ISO200,只要F4.0与1/60s。为了达到快门基本要求,付出了加大ISO的代价。增大ISO会带来噪点增加降低图像质量。本质原因是来自电信号的信噪比。所以应尽量采用低感光度,只有在光照不足时才提高感光度。

对感光度的容忍程度因人而异,可在实践中确定自己的感光度标准。更有人喜欢要噪点,这样颗粒感强,也是一种风格。

一定要养成良好习惯,每次拍照结束后将ISO调回到默认的ISO100数值,以防下次拍照时忘记以至于抓拍失败。

是否绝对不允许ISO高?在不得以时可以牺牲噪点使用高ISO来使拍摄对象得以记录,例如光线暗时候遇到珍贵场景,还是要记录下来。不必太在意画质。

推荐的曝光模式和步骤:

采用光圈优先自动模式。第一步调光圈,根据拍摄对象是风光或是人物对景深的大或小的需求决定光圈值。第二步粗选快门值,半按快门对焦、测光,由相机测光匹配自动决定,观察出现的快门值。第三步选择感光度根据快门值是否满足1/60s的手抖标准,由基准的默认为100的ISO值适当提高感光度。第四步重新观察快门数值,若满足小于1/60的最慢标准,OK!咔嚓!

为什么推荐使用光圈优先模式?(1)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以景深确定光圈大小思维简单。(2)快门范围比较宽,匹配起来容易。



(五)

衡量曝光正确度的方法:直方图。

横轴为像素的光亮或颜色分布,左端0表示最暗、全黑,右端255表示最亮、全白。

纵轴表示相应亮度的像素有多少(每个像素都是一个0-255的点。)

假设一个9像素相机拍摄一对象,对象亮度分布为下左图,

其直方图可示意如右图(并非实际直方图曲线)

黑 灰 白 黑 次灰 白 黑 白 白







0黑灰次灰白255

直方图的亮度分布曲线为山坡状,山坡峰体位置居中表示曝光适宜,偏左表示暗色较多,可能曝光不足,反之峰体偏右表示亮色较多,可能曝光过度。但因为实际被摄体明暗比例的差别,需根据图片情况确定曝光程度的准确度。

通过直方图对图片色调进行调整:Ctrl+L打开色阶直方图,点选预览,在输入、输出处左右拉动调节手柄。或Shift+Ctrl+L自动色调调整(效果不如手动随意),是对灰蒙蒙的照片处理的惯用伎俩。

所有后期处理都是对画质的损失。

摄影经验谈:整体建筑不宜倾斜,严肃建筑还是横平竖直的好。/夜景拍摄,一上路就调整ISO为500。/太阳落山之后半小时之内,天空还有点亮光时,是拍摄最佳时间。/逆光适合拍摄剪影。/一定要拍摄熟悉的场景,做好拍摄计划。/晴天没有必要用高ISO。/防抖装置有一套机械,不必要时不打开。



(六)

测光装置。入射式测光表,单体,比手机略大,直接测量周围环境的光射条件。流程为光线→测光表

→读数;反射式测光表,由相机自己完成测光,流程为光线→被摄体→相机→曝光参数

相机的几种测光模式:(1)点测光只对画面中1%左右的区域测试,以此处亮度代表全局确定曝光参数。问题:如果中央点很有代表性效果就好,如果中央点与被摄主体亮度有差异,则测光结果有误差,但也可能满足期望要求。(2)矩阵测光(又称评价测光,佳能称谓),是将画面分割成多个区域独立测光,然后整体加权平均计算出曝光值(考虑中央区域会多一些。(3)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类似评价测光,中央部分权重略高。(4)局部测光,对中心区域8%左右的区域测光(可以认为是点测光的放大版)

尼康D800相机的测光方式标志在测光选择拨盘处的排列顺序:右点测光;中间矩阵测光;右中央重点测光

无论使用哪种测光方式,只是让相机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一组曝光参数,即感光度/光圈/快门,然后整张照片都按照这个参数进行曝光。无论使用哪种测光方式,只影响测光的方便程度,都不会影响曝光操作相对应的效果。/被摄物客观光比不能被改变。/用哪种测光方式都无所谓,拍后可配合检视和直方图观察实际曝光效果,用软件调整。/对初学者推荐使用评价测光。

曝光锁问题:半按快门实现对焦和测光,但移动相机重新构图时光线情况会变化。解决方案:启用曝光锁(AE-L/AF-L按钮),可锁定曝光参数若干时间,这样可以实现对焦和测光分两步完成。

目镜遮光挡片。测光时从目镜进入相机的光线会参与测光,因此测光时应遮住目镜。尤其采用锁定曝光重新构图时,会影响巨大。自拍模式对焦后也应关闭目镜再实施相机延时自动拍照。

摄影经验谈:摄影尚干净,日常拍摄中要注意选择干净的背景。/照片是光的绘画,有干扰不好,题目参数等文字最好题写在图片框外。/对画幅的宽高比没有绝对的要求。/高温逆光,类似太阳从右上方照射主体的一种效果。

画面中尽量摄入人物,因为人体大小是人们熟悉的常识,可起到参照物的作用。/主体不要跨越背景的某分界线。/要把照片拍得新颖,就要敢于采用平时不常用的做法,如俯瞰、仰视等另类拍法。艺术不拘一格。

课堂练习题:一张峡谷与峭壁的照片,明暗悬殊,可以通过改变测光方式的办法改善这张照片吗?即:把明亮的蓝天和阴暗的谷底阴影按不同参数曝光(分别测光),进而实现两部分都正常曝光?答案:不能,测光方式只能使选择曝光方案的进程顺利进行,当对象的光比差异大时,无法满足照片各部分均曝光合理(假如真的能做到,也会破坏客观真实性)。

课下作业:结束“简洁”,进入“新颖”。力求在熟悉的环境里拍出不寻常的照片,试图做到:在家里拍照让家人猜不出是在家里所拍。/在知名公园所拍让大家猜不出来是何处。----成功的照片。



(六)

知识点:曝光补偿和曝光程序;耳熟能详的“白加黑减”口诀的解析。

相机设计时的预设自动曝光标准:18%灰(中灰),相机会以灰色为标准的调整目标来衡量曝光。白(0%,255)、灰(18%,127)、黑(100%,0),黑白都是极端情况。

灰度是一种亮度标准。



纯白 中灰 相机自己减小快门

拍摄对象

相机自己延长快门

纯黑





采用点测光时,如果单纯依靠相机自身的测光确定曝光参数,由于测光点可能以点概全,会使拍出的照片效果与实际不一样,悖于实际。即使其他测光方式,也会有偏差或与个人要求不同。由此产生需要曝光补偿的问题。

例如拍摄书籍(以纯白为主),相机需要我们告诉它,书这个东西是白色,要比中灰增加一些曝光。

例如拍摄黑板(以纯黑为主),相机需要我们告诉它,黑板这个东西是黑色,要比中灰减少一些曝光。

我们需要做的:确定实物亮度同18%灰比较起来,在数值上(曝光档)相差多少,然后予以补偿。这也就是用定量的方法告诉相机实际亮度于中间灰相差多少曝光量。

-2.0EV→-1.0EV→0EV→+1.0EV→+2.0EV→以上每个数值之间相差一档曝光,也就是光圈数值的1.4倍,或快门、ISO的2倍(实际应用中又细分为1/2、1/3档)。0EV→+1.0EV意为着,快门延长1倍或者光圈开大1档(ISO不变)

实例:以1张黑背景二小童图片为例,采用点测光时,可以自己在画面中找到合适的测光点(全靠经验找准曝光点),使相机自己直接得出正确的曝光参数。(这相当于对整体测光后,附加适当的曝光补偿)按住曝光锁,重新构图。

有一种带有实时直方图的相机,在拍摄前可通过直方图信息大概知道这幅照片的曝光情况。

会使用手动曝光(M模式)也没什么牛的。现在的相机,在手动设置到某一曝光值后,相机会告诉你此状态同正确的曝光相差多少数据,教你补充调整,这实际上仍然在使用相机的自动功能。现代的手动和古老的手动不一样,因为有了新的测光工具作比较,不同于老摄影师全凭经验的调整。

曝光补偿小结:(1)用点测光时,找出画面中正常亮度的某一点,确定曝光值后,锁定重新构图。(2)用矩阵测光得出曝光值后,用“白加黑减”口诀修正。



(七)

对焦(FOCUS)是确定可以照得清楚的距离,变焦(ZOOM)是改变焦距。

变焦时相机内发生了什么?镜头组可以看做是一片等效透镜。变焦即调整等效透镜的位置,是在改变视角。

通过凸透镜中心的光线是不折射不改变光路的。全画幅相机的传感器CCD直径为36mm,变焦时改变光路的张角,从而改变拍摄范围。反映到CCD上,被摄物的大小在改变。当然CCD的尺寸如果改变,同样可以改变光路。

对某个变焦镜头来说,可以分为广角端、长焦端。常规下把28mm以下称为广角,把100mm以上称为长焦。50mm镜头(指焦距)称为标准镜头,因为50mm时的效果,人眼看照片感觉最符合实际情况。

感觉没有好与坏的区别,要看总体效果。要看是以记录信息为目的还是以记录人物为目的来确定风景人物照的人物比例。

对于变焦镜头尽量不要使用两端,因为极限时镜头的品质不好,影响照片效果。

画幅知识:

(1)全画幅135胶卷(35mm)尺寸为36×24mm(3:2)

(2)半画幅(APS--C)尺寸为24.9×16mm(3:2)

(3)宽屏幕(APS--H)尺寸为30.3×16.6mm(16:9)

(4)全景(APS--P)尺寸为30.3×10.1mm(3:1)

相对于全画幅,半画幅的拍摄范围变窄。焦距为50mm的半画幅镜头,如果实际焦距相对于全画幅并无改变时,其拍摄范围变窄。,等效于全画幅的80mm镜头的拍摄范围。由于已经把35mm直径底片的凸透镜作为一种参照标准,于是有了“等效于35mm焦距”的说法(乘以1.5等等)

每种相机上标注的焦距数值都是真实的实际镜头的焦距,不是等效的,所以要另外表明系数以等效于标准的35mm镜头。

数码相机的LCD液晶显示屏往往只有十几万像素(与相机像素不是一回事),因此小小的LCD液晶屏根本不能完全表现照片细节,也反映不出多少曝光情况。

纠正误区:

(1)拍风景越广越好?不对,广角进来的东西多,不容易使得画面简洁,对初学者来说,广角不好驾驭,反倒是用长焦镜头拍摄更容易出片。虽然画面内容少,但可以引发联想,不是非要用实际画面来表现你想表达的东西。

(2)变焦的意义:有种说法,变焦时让我们变懒,人不动可以把景物拉近,让我们“不用走过去”。这只是一种变焦镜头方便人的功能,是一部分功能。变焦镜头的主要用意是:变焦可以实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根据网络授课记录整理)

















1







献花(0)
+1
(本文系灯火阑珊35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