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让反思伴我们成长
2015-01-23 | 阅:  转:  |  分享 
  
让反思伴我们成长

当新课程来临之前我们一直在想:新课程到底时怎样的,我们盼着好奇在等待着。但是03年的暑期,参加各类培训后,我们觉得新课程越来越神秘了,好像是空中的花园也似埃及的金字塔让人不可触摸,大有狼来了之势。面对着什么建构主义、解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对话理论……专家们的理论如同雪花一般铺天盖地地下来,我们真的有点儿招架不住了。今天新课程实施已有二年半的时间,我们仍有许多观念还是无法转变,也产生了种种怀疑和困惑: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应充当怎样的角色?一年级学生的阅读量那么大,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专家们所认为是有效的合作方式?等等。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实反思不是新课程带来的新命题,早在我国的古代,许多哲人就对反思的重要性有过深刻而又系统的阐述。“君子有九思。”——孔子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还将反思作自己修身之道:“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从哲人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反思的重要性。时下,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但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反思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把反思当作生活常态?我们对于反思还有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那我们该怎样反思呢?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以及自己的看法发表个人的看法。

1、在学习中警醒自我。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用新理念置换旧观念的痛苦的改造过程。要实现这一痛苦的改造,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农村中小学可读的书不多,尤其是有关课程改革的书就更少了,无书可读的情况十分普遍。教师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育观念落伍到了什么地步。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同时,将读书与思考、读书与教学、读书与科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得多了,认识自然会提高,实践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在实践中检验自我。

有时我们教师备课、上课,好像时钟一样机械准时,但是对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的兴趣爱好,很少考虑,也很少写教学札记,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习和自己的教学档案,同时也很少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我想只有经常性地问一问:“今天我的课有效吗?”“今天学生发展了吗?”,那么在反思中,就会时时出新,时时会有一个新自我,就会有新收获。

3、在交往中提高自我

我们经常参加名师观摩课,专家的讲座、学术报告,同时我们自己的学校也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是我欠也发觉,在参加活动时感到十分激动和心动,但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却感到又无法操作和实施,只能不动了。在参加各级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以及学科组内的备课、研课等都是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教育专家和同事的教学、报告和发言,都是他们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化。如果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细心体验、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密,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就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4、在评价中发展自我。

评价的形式多样,无论哪一种评价,都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教师要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不足和进步情况的大好机会;要分析自己进步和不足的各种原因,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身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反思”是我们这些“教书匠”在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时而发出的阵痛。上海教育研究所顾泠沅教授说过:“反思三年成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提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以后的工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最简洁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让我们攀着反思这一梯子,快速摘到专业成长的硕果吧!

最后让我们记住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话吧:“反思故我在!”让反思伴我们成长。





献花(0)
+1
(本文系津南王子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