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课的评析
2015-01-24 | 阅:  转:  |  分享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朝阳中学语文组张丽芬

——对《勇气》一课的评析

上一星期,我听了翠竹中学陈丽老师上的《勇气》一课,颇有感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总体感觉:陈老师能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一、值的借鉴的几点:

1、能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将本文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借助文本、理清思路;活用文本、合作探究;超越文本、体悟真情。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仿句”“人物访谈”的形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2、能以新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教学中,陈老师意在通过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让学生置身于与文本的对话交流的过程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能力。

从开头的诺曼底战役的图片导入,再到仿照示例,解释文中勇气的含义,再到人物访谈,最后到仿句的修改。陈老师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创设,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训练同思维拓展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

4、教态自然、语感亲切、情感丰富。这其实也谈到了一个师生关系。陈老师不是一个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努力为课堂营造一种活跃、和谐、民主、欢乐的学习氛围。我们说,“教师的眼神、语言给学生一片阳光。”我想:或许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学习,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性才会被开发出来。

二、跟陈老师商榷的几个问题:

1、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要太多,应根据课文,选择重点要训练的目标。

2、阅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

3、对整堂课时间把握不够好,前松后紧。

这堂课下来,我似乎明白了怎样才能算“乐中教,乐中学”。如果真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是开始时有深情的期待,过程中有迭起的高潮,结束时有恋恋不舍的情怀。

完美的追求永无止境

——听陈丽的《勇气》后有感

朝阳中学语文组徐岸慧

评优课比赛的时候有幸听了陈丽老师的《勇气》这一课,很有感触,由此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第一次这么认真而又详细地评价了这节课,希望与陈丽老师交流,有不当之处,请见谅。

一、教学环节之我见。

这节课的导入使用了战争录像的形式,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营造一种氛围,与文中的主旨比较符合,然后还介绍了一位被人出卖而被俘虏的盟军的事例。接着整体感知中采用给勇气下定义的方式并使用范例以殷雪梅与皇帝的新装中两人的故事及勇气的类型为指导,既达到了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的目的,也使学生做了一次片段练习。这是一个十分新颖而又实用的教学环节设计,十分巧妙,我很喜欢。接着在粗读之后,让学生细读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勇气的词语和句子并作分析,这样学生能更进一步领会文章主旨,领悟主人公身上所蕴涵的精神。同时,这一环节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赏析词句的能力。接下来使用了想象这位英雄载誉归来,采访他这一情境。这是对主旨、主人公精神领会的进一步升华,除了掌握主人公的精神内涵外,学生还要能将对主人公精神的领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设计了展示三位同学仿写颁奖词赞美法国妇女,请学生赏析并写一段或修改对法国妇女颁奖词的环节。在修改赏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又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法国妇女的精神。还有,写作颁奖词的过程又使学生有了练笔的机会。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板块清晰,围绕一条主线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主人公的精神内涵入手,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紧凑,层层深入,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也很清晰地体现了出来。

二、教师教学素质。

教师的教态非常自然,特别是铿锵有力的语言,虽然声音不高,但是教师的情绪十分激昂,具有感染力,很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语言简洁有力、干脆利落。对学生的评价与引导也很到位,尤其是对学生评价三位同学仿写颁奖词赞美法国妇女的引导。

整个教学设计与课堂效果很好,有些细节的处理我有些不同的看法,与陈老师商榷。

第一、我觉得导入有些繁琐,可以把它简化,这样也可以节约时间,不至于使最后一个环节没能充分展开。是不是可以把“面对疾驰而来的汽车,殷雪梅张开双臂,像母亲张开翅膀一样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这是因崇高师爱而产生的勇气。面对威严的皇帝,那位孩子大声喊出“他没有穿衣服”,这是敢于说真话的勇气”。把这两个事例作为开头导入,然后引入“勇气的产生还有很多,也许是一位因母爱而产生勇气的母亲,也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勇气》,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都是因什么而产生的巨大勇气。正好与第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起来。

第二、第二和第三个环节的要求都没有在幻灯上打出来。如果能展示一下,学生也许能更明白该干该思考什么。

第三、想象这位英雄载誉归来采访他这个环节,采用老师先叫一位同学站起来,然后提问,学生回答。我觉得这样不太合适。首先这位被叫站起来的同学来不及思考就回答,其次其他同学在那就无事可干了。这个环节是否可这样,先把采访的问题展示出来(老师事先准备的),还可让学生来增添一些想提的问题。

第四、这节课偏重于对内容、主旨的理解,尤其是赞扬法国妇女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勇气和力量。但是学生们对于这位法国妇女渴望和平的信仰并不能理解的很深入,或者说不能感受。如果没有课前的阅读提示学生也许很难说出来。我觉得老师是否可以从她丈夫的死亡或者在法国兵未来之前她生活状况的想象,让学生先领会她对战争的痛恨,再理解从而产生渴望和平的信仰。我觉得既然本节课的重点是对人物精神的感悟,就多花些力气与时间让学生来探究。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拙见,其实我自己在深入挖掘文本,环节设计精巧方面也存在很多缺陷,希望能与您深入交流。

课堂——师生真正的互动阵地

——对常州市初中语文评优课朝阳中学赛区周亚萍老师《游大理》一节课的评析

常州市朝阳中学周莉娜

在为期一天半的朝阳中学分赛区语文评优课比赛中,我们依仗地利之便,有幸聆听了参赛老师的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觉得收益匪浅。其中周亚萍老师是在我所教的七(2)班上课,我就借这个机会来谈谈我对这堂课的感受。

教学流程回放:

板块一:“发现美”

1、老师出示几幅精美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美在哪里。(导入)

2、大声朗读课文说出大理美在哪里?并以“大理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_______(景物)”的句式概括填空。想想这些“美”大致可以归纳为哪两类?

3、大理人崇拜白色,这是作者最为欣赏的,根据课文,请你说说大理人为什么如此崇拜白色?

生:大声读文章后回答上面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补充)

师:要求学生写一组排比句,把这些景色概括进去。(学生概括)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3个问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师:补充美,美在纯洁的心灵。

板块二:“挖掘美”

文中运用了哪些词语和写作手法,增强了大理秀美的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魅力?

老师给出例句,并给出赏析。

生:到书上捕捉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板块三:“创造美”

老师给出“苍山图”“洱海图”,要求学生利用所给的图片,仿照课文中对“风”图和“花”图的描绘,大胆想象,并运用精彩、丰富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说一说文中未“画”的“苍山雪图”和“洱海月图”(二选一150字)

学生写作后交流。

最后,布置作业:“我”为龙城做宣传,“游龙城”,要写出景物特点。

在这堂课上,我深深体会到在语文课堂上,所有的教学设计应该都围绕教学重点,通过师生互动的各种方式来进行。

首先,教学的板快设计。教者围绕文章的“美”来设计教程,从看图片、感受“美”,到读课文、发现“美”,再到赏析语言、挖掘“美”,最后到课外拓展,创造“美”。教学板快设计清晰,流程紧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后布置的作业,我认为也可以围绕“美”来设计。只是这种围绕“美”的教学设计比较多,是否可以考虑其他。

其次,教学重点明晰。发现“美”、挖掘“美”是重点。作者通过让学生大声朗读来切身感受到文中刻画的景物美,虽然耗时达六分钟,但我认为是完全值得的。学生交流也很充分,老师没有要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就催促学生。在语言赏析中,教师也注意到初一学生的能力起点问题,给出示范,降低了难度,学生的赏析就做的比较到位。

第三,师生的互动要到位,教师还需花大力气。在这堂课上,老师设计情境,让学生看图片谈感受、想象作文等,皆属此类。课堂学习气氛比较活跃,应推老师设计之功。但在有些环节的设计上,师生的互动不那么顺畅。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1、老师的问题设计有的指向不明,设计不尽合理。比如在“发现美”的环节,老师问题的设计层次就不那么清楚,一问找到文章描写对象及特点,二问要求理清文章思路,三问探讨文章难点的理解。其中第三问和前两问相比,提问角度明显不在一个层次上。而且,一次性提三个问题,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也一下子消受不了。在“创造美”的环节,老师先补充“雪、月”的知识介绍,为下面学生的想象创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加以想象说一说就不太合理了。为什么不让学生写呢?学生的思考就不会那么随意,对“美”的理解创造会更到位一些。如果说是怕时间不够,一共花了8分钟时间,写一写都够了。学生讲完了都不知道接下来的时间要干什么,也只有一位同学来得及交流。有时,教师在提问完后,才发现问题的不够严密,再加补充。

2、教师的点评预设性比较强,生成性注意的不够。看图片、感受“美”中,学生只答出一个“美”字,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句来描绘,而不是就此罢手。学生在找“美”的两种类型时,教师在最后归纳时抛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定义,没有多大必要,还不如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来探究。

另外,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样的互动才是真正的互动。我班56人,课上举手30人次,其中老师指定回答8人次,8人中又有4位学生被请两次以上,其他学生得到的关注不够。

一堂课,也许总有不那么完善的地方。但我们从中能汲取到许多有益的经验,感谢周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节课作为学习的平台。若有不当之处,请周老师多多包涵指正。

情境中感悟悟情中升华

――听《明天不封阳台》有感

朝阳中学语文组鞠苏

《明天不封阳台》以我和儿子对阳台上从远处飞来的一只受伤的鸽子充满关注和爱怜的事情为材料,围绕是否要封阳台这个问题,展开记叙、抒情、议论。文章里蕴含着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期盼,蕴含着作者对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深深思考。

如何将这种思想感情在阅读中传达给学生,如何使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使自己认识深化,思想升华,感情净化,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方向。

为了使学生能从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教者开头用了自己和鸽子亲近的图片,并和学生聊起了当时的感受,学生的情感进入了本课的情感中心: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带着这种情感阅读文本,应该是切中要害的。

二、讲述一个故事,是教者有意,对文本这个具体的载体进行整体感知,标题是《一只灰鸽的阳台奇遇》。

教材的特色是语言艺术,而这语言艺术又是通过环环紧扣,步步进逼的材料组合来实现的,故而须牢牢抓住这个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似相对独立,而实际上是一个心灵连续体,由低级向高级推进,情感上受到激发,感染就会促进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对社会人生,自然等诸多问题由表及里进行思考,进行评价,有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而这一切又不是拎空,浮游无根的,必须依托具体的课文,依托语言文字的载体。

三、教师提问:听完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笔者认为,教者能将问题开放性地递给学生,但应该有个方向,并且要抓住文章的思想脉络。

本课作者对人与自然思考最初也是来自对鸽子同情、忧虑,出于使鸽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的善良愿望,随着思考的深入,作者从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思考明天是否封阳台。在回忆与内蒙古草原的亲近中,在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的记叙与议论的抒情中,明天是否封阳台答案已不言而喻了。

结尾叙写决定不封阳台这一决定时,再次展现了人类对于美好自然的渴望和期盼:儿子记忆中曾经温馨的场面和现在作为“使者”的鸽子以及大自然本身的叙说。既呼应了开头对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中流露的淡淡忧伤,又深化了中心,整篇文章夹叙夹议,线索清晰又浑然一体。

如果提问学生:作者是由一只鸽子飞到阳台想到了什么,不封阳台的理由是什么?

由此教者可以带领学生领略文中几处精彩叙述和描写段落,问题由浅入深,也抓住了文章主旨,特别为文章的细部处理作铺垫。那么也就可以省掉推荐名言警句这个环节。而是由课文生发,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名言警句,岂不是在领悟之余多了几分创造。

在领悟精彩片段中,可以采用默读与朗读交替的方式,这种用朗读以情激情的方式,更能使学生领悟作者在排比句中,在议论中阐明的深义,比如第10节和第13节,读来有余音绕梁之感,很有深味。

四、说服公园负责人这一环节,独具匠心,设计了教者意在讲述市民可以和鸽子亲密接触的理由。

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放开说,因为教者并没有给出特定的要求。

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归纳格言警句这个环节之前,和笔者所谈的第三个环节放在一起处理。

五、课外学习

假如你是省运会志愿者为体现“绿色奥运”精神,结合常州现状将提哪些建议,请写《致市长的一封信》450字。

这个环节放在拓展提升里是很恰当的,因为它既综合了课文中的思想内涵,文笔,也结合了生活实际,将知识传承,能力培养和思想情感熏陶交融在一起,无缝焊接,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教者在教授时,至始至终带着饱满的热情,引领学生进入作者体验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脉络,语言魅力,自然亲切的教态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献花(0)
+1
(本文系深情厚谊36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