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才高命薄 悲惨一生
2015-01-24 | 阅:  转:  |  分享 
  
才高命薄悲惨一生——走近大唐诗人之卢照邻

?

初唐四杰个个都是少年才俊、雄姿英发、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雄、才高八斗、精神饱满,但是他们个个又是才高命薄的苦命诗人。其中,卢照邻更是命运多舛,遭遇极惨,中风瘫痪数十年,重病缠身,虽然经过“药王”孙思邈的医治,但还不见好转,终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水自尽,结束了自己苦难的一生。他诗歌名篇《长安古意》中有两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流传至今还经常被人引用的千古名句。

卢照邻,唐初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公元632年出生,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据说,卢照邻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十多岁就以博学多识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文章在当时广为传颂。年少时的卢照邻,曾经从师于当时的大儒曹宪和王义方,尽得其博学善文。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22岁的卢照邻就为邓王李裕府上的典签,深受邓王厚爱,邓王曾在别人面前将卢照邻比作汉代文学大家司马相如。当时邓王府有藏书十二车,卢照邻一一尽阅。

高宗麟德二年,邓王英年早逝,卢照邻不得不离开邓王府。不久,却被人诬陷入狱,幸亏好友们积极营救,才得以幸免。出狱之后的卢照邻,谋得了四川新都县县尉的官职。四川新都虽说是边远之地,但是卢照邻却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四川新都,卢照邻认识了小他二岁的王勃,这是他们的首次聚会,两人谈论诗文,互相唱和,其乐融融。

还是在新都,卢照邻纳了一位姓郭的女子为妾,二人情真意切,温柔缠绵,的确让卢照邻幸福了好一阵子。为了进一步探求仕途,两年后,卢照邻告别了新都,告别了郭氏,告别儿女情长的温柔乡,前往长安求发展。临行前,他告诉郭氏自己在长安稳定下来,就派人来接她。哪里知道,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这位命运坎坷的诗人头上。刚到长安不久,卢照邻就不幸患上了“风疾”,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麻风病,这种病非常恐怖,往往使患者口眼歪斜、形体残损、四肢瘫痪萎缩,以至于让病人变得面目狰狞,语音变调,步履不正,而病人本来就痛不欲生,还要遭受心理和精神的摧残与折磨。苍天不公,让才华横溢的卢照邻遭此大难和折磨。别说追求人生理想抱负了,就是保全小命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取新都去接娇妻郭氏啦。

后来不久,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来到了新都,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年轻貌美、能歌善舞的郭氏,一打听,才知道是才子卢照邻的女人。骆宾王对这个一去杳无音信的薄情郎卢照邻非常生气,他并不知道这时候的卢照邻已经重疾缠身,还以为卢照邻另有新欢,于是骆宾王就替郭氏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的长诗,诗中用“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的句子,来质问这个无情无义的卢照邻。

从后,卢照邻为了活命,踏上了漫漫求医之路。治疗此病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治疗麻风病需要服用丹砂等药,丹砂的价值在当时非常昂贵,二千文才买一两,卢照邻本来就穷困潦倒,更是无钱医病。万般无奈,他写了一篇《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遍呈当朝名士,像乞丐一样向人家一个个求乞给点丹砂。才高气傲的卢照邻沦落到如此地步,也是万般无奈之举。卢照邻本来家庭就贫困,如今又生此大病,生活就更加拮据。在这日子里,卢照邻生活得像个乞丐,整日蓬头垢面,苟延残喘。更气的是,卢照邻有时好不容易弄点钱,买来的丹砂竟然是假的,没有任何疗效不说,还有副作用,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卖假药的真是丧尽天良,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有一年,卢照邻的父亲去世了,卢照邻恸哭过度,竟然将刚吃下的丹药呕吐出来,结果药气随涕泪流而出,一下子卧床不起了。

药王孙思邈听到了才子卢照邻的病情后,年过九旬、鹤发童颜的药王亲自上门为他医治。药王孙思邈教育他坚定与病魔斗争的信念,稳定情绪,加强养生之道,并语重心长地说:“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振之灾”。给万念俱灰的卢照邻带来了一丝生的希望。卢照邻在药王孙思邈的精心调理下,病情一度稍有好转。可是后来,药王被唐高宗召到身边做了御医,卢照邻又一下子跌进了无望的黑暗。

重病中的卢照邻,仍然热爱着他的文学,始终坚持看书写作。他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只能坦然地面对死亡,他在自己的田园里,为自己建造好了墓室,经常僵卧其中,静静等待死神的降临。

十年的痛不欲生,十年的苟延残喘,让卢照邻看不到任何生的希望。一个人,如果生不如死,那还不如了却残生!在一个月明寂静的深夜,卢照邻拖着沉重的病体,纵身投进颍水自尽,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让他痛苦不堪的世界……



献花(0)
+1
(本文系若水1990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