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命题质量分析报告
2015-01-26 | 阅:  转:  |  分享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语文科

命题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评价

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是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第一年,本着有助于高等学校人才选拔,有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原则,严格遵循省教育厅发布的《考试说明》,考试内容具备合理的覆盖面和比较适当的比例,题型简单、明了,试题难、易、中比例为“1:6:3”,试卷难度基本适当。从阅卷结果可以看出,今年福建省语文试卷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文关怀和亲和力,又较好地保证了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稳中求变”,在试卷的结构、题型、分值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确保福建省高考语文卷特色(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作文占70分)的基础上,现代文阅读首次增加选考内容,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考内容,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首次增加了时文评说。选考部分为保证考题的公平性,试卷命制充分考虑到阅读量和书写量相当,甲、乙两类文本阅读的设题点和难度值都力求做到大体相同,尤其关于能力探究题的设置,文学类“探究题”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实用类“探究题”引导考生思考文本的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既立足文本,又鼓励考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时文评说选取为考生熟悉且具备社会热点话题的清明节祭祀活动作为阅读材料,为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并从事简要的评说做了有益的探索。

今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首次采取半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的限制性比命题作文小,控制“套作”的作用强于话题作文,也没有材料作文的“审题障碍”。“这也是一种”,一个“也”字,设定了所写内容的特殊性、非一般性和非常态性,突出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正是学生作文(特别是议论文)亟待加强的重要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读出“也”字的含义,直接以“这是一种”或者“这就是一种”而入题行文,也为考生发挥出自己的作文水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当然,任何完美都有其不完美的一面,可能是由于过分追求“平稳过渡”和新课程的“亲和力”,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卷的试题难度偏易,全省29万多份语文考卷平均分首次超过100分,难度系数首次在0.65以上。这对提振语文学习的信心有其积极意义的同时,其“照顾性”也对学习语文有一定消极意义。在选材方面,今年的语文卷文体特点不够突出,现代文阅读中的论述类文本选《尺度》,论述性不强;实用类文本选《寂静钱钟书》,实用文体特点不足;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选清明节祭祀为材料,材料含义单一。有些题目在设题的科学性上尚须改进,第7题中“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没有突出“请”字,容易造成学生把“请的过程”误解为王熙凤协理秦可卿丧事的过程;第8题(1)题的选择项对(2)有一定提示,学生直接从(1)中照抄其中一项就回答了(2);实用类文本下的第14题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难度系数大于文学文本下的第14题,造成选考部分难度值不等。今年的作文题中的“也”字是一个关键词,要求考生写出一种特殊的、不同寻常的人、事、物、景,但由于“也”字的蕴含藏得比较深,导致不少考生无视“也”的存在,把作文写成“这是一种”,于是,为了防止“套作”却给“套作”留下可乘之机。



二、实测分析:

第一大题:古代诗文阅读(27分)平均分:18.64,得分率:69%。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第1题(6分)平均分约为:4.5,得分率:75%。

部分考生因书写不规范扣分,如“落”字,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

(二)文言文阅读(15分)平均分约为:9.47,得分率:63%。

第2题(3分)平均分约为:2.1,得分率:70%。

失分的考生主要是对“怪”字的特殊用法判断失误。

第3题(3分)平均分约为:2.7,得分率:90%。

本题得分率很高,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较为明显。

第4题(9分)平均分:4.66,得分率:52%。

第⑴小题(5分)平均分:2.95,得分率:59%。

第⑵小题(4分)平均分:1.71,得分率:43%。

本题得分率很低,多数考生没有把“以”字译出,也没有译出“宁……耶”的反问语气;“自代”、“他所”这些短语的翻译不准确。说明学生文言文词语、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第5题(6分)平均分:4.46,得分率:74%。

第⑴小题得分率为88%,得分情况很好;第(2)题得分率略低,为68%,主要问题是景、情的分析不很到位,如“新月带潮生”中的“景”和“情”是什么,说不清楚。再者,考生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条理不清楚,这些都是失分的原因。

第二大题: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平均分:11.63,得分率:73%。

文学名著阅读(10分)平均分:7.53,得分率:75%。

第6题(5分)平均分:3.91,得分率:78%。

本题正确答案应选A、E两项,考生误选D项的较多,说明考生对《复活》中的重要细节不很熟悉。

第7题(两小题任选一题)(5分)平均分:3.62,得分率:72%。

本题中的两小题难度不相当,第(2)题的平均分约比第(1)题高1分。

第(1)题《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跨越大,回答的难度大;第(2)题《巴黎圣母院》中故事情节集中,回答难度小,所以约三分之二考生选第(2)题作答。

文化经典阅读(6分)

第8题(6分)平均分:4.25,得分率:71%。

第⑴题(3分)平均分:2.52,绝大多数考生答对。第⑵题(3分)平均分:1.73,不少考生没有把“择友”与“择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失之偏颇。也有考生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理解不够准确而失分。

第三大题:现代文阅读(12分)平均分:7.57,得分率:63%。

第9题(5分)平均分:4.38,得分率88%,本题是五选二的选择题,答题情况较好。

第10题(3分)平均分:1.4,得分率:47%,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考生的回答不全面,或只答“尺度的相对性”而没有说明“尺度不同引起的后果”,或只答后者没有说明前者。也有的考生没有理解题意,答了别的互为矛盾的现象,答非所问。

第11题(4分)平均分:1.79,得分率:45%,得分率较低。本题要求考生谈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这句话的理解,回答时既要有理论阐述又要举例分析,有一定难度。大部分考生回答的失误在于缺乏“理论阐述”,或阐述不到位,原因在于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没有把“个性”和“尺度”之间的关系分析清楚。

第四大题: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平均分:10.92,得分率:73%。

第12题(5分)平均分约为:4.66,得分率:93%,得分率很高。绝大部分考生能判断出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B和D。说明考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比较正确。

第13题(4分)平均分约为:2.87,得分率:72%。本题要求回答“事件”和“分析”两方面,前者从文本的叙述中筛选、概括,后者从事件中发现其“音乐天赋”的某个方面。考生失误类型主要有三种:①仅有事例,缺乏分析;②事例不足;③事例偏差。

第14题(6分)平均分约为:3.41,得分率:57%。本题的测试能力层级为最高级(探究能力),要求考生侧重“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答案须包含以下三个要素: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②结合阿庆形象;③分析。考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主要的问题是“观点含糊不清”或“绝对化”,在分析方面主要的问题是“过于简略”或“脱离文本”。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平均分:9.81,得分率:65%。

第12题(5分)平均分约为:4.24,得分率:85%,得分率较高。大部分考生能判断出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A和D。说明大部分考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比较正确。

第13题(4分)平均分约为:3.02,得分率:76%。本题要求考生分析钱钟书“格调”的丰富内涵,须从“品格修养”和“治学风范”两方面展开分析,但考生作答时普遍的问题是分析过于简单、不具体,或只从一个方面去分析。

第14题(6分)平均分约为:3.17,得分率:53%。本题的测试能力层级为最高级(探究能力),要求考生侧重“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索大师的产生与时代环境的关系,探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答案须包含以下三个要素: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②结合文本;③分析。考生回答时主要问题是观点偏颇,未能准确把握“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两道选考题考生答题情况比较分析:

两篇文本的阅读难度不尽相等,文学类文本选丰子恺的散文,内容浅白,故事简单;实用类文本“寂静钱钟书”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学生对此缺乏了解,所以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难度相对大一点。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是190082人,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是97260人。测试结果表明文学类文本的试题难度小(难度值0.73),实用类文本的试题难度大(难度值0.65)。

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10分)平均分:6.09,得分率:61%。

第15题(3分)平均分:2.22,得分率:74%。本题要求下定义的形式要正确,定义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单句:“被定义项”是“种差”的“属概念”,或者“种差”的“属概念”叫做“被定义项”。考生答题错误主要是“种差不完整”、“不符合定义形式”、“采用复句”等,原因是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够、相关的语法知识缺失。

第16题(7分)平均分:4.38;得分率:63%。

第⑴小题(2分)平均分:1.63,得分率:82%。得分率较高,考生大多数能准确概括所给两则材料的内容,少部分考生由于概括不当(未点明祭奠方式的“变化”)而失分。

第⑵小题(5分)平均分:2.75,得分率:55%。本题要求考生针对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某件事发表看法,并说出理由。大部分考生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简要阐述,取得较好分数;也有部分考生或因为分析太笼统或因为表达不准确而丢分。

第六大题:作文(70分)

第17题(70分)平均分:47.07,得分率:67%。

针对半命题作文,学生可以在横线上填上自己所熟悉、感兴趣的词语,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题进行写作。多数考生在横线上填“幸福”、“美”、“智慧”、“爱”,填其他的词语有:考验、选择、重视、骄傲、人生、远行、惬意、快乐、拥有、风景、坚持、奉献、伤害、享受、勇气、财富、奋斗、成长、自信、力量、生活、希望、磨练、生命的绽放等,有的考生还填写了“泯灭”、“堕落”、“飞翔的羽翼”等。

在文体方面,考生多对抒情写意的文化散文感兴趣,部分考生在文体上出新,选用书信体、童话、文言文形式写作的也不少。相反,写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和记叙文的比例相当低。

与选用文体和表达方式相关的是文章的材料。选用散文体的文章,所写材料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人逸事,只有少数考生用一些较为新鲜的材料;选用记叙文体裁的,大多能写自己经历过的或家庭或班级中发生的事件;选用议论文体裁的,文中倒有一些新鲜的事例,如《这也是一种罪》,作者选用某公交车因小锤被盗,致使汽车燃烧时乘客无法逃生,造成多人死亡的事例,很有震撼力。

作文考题“这也是一种”在大开放的同时,也有一定限制,这个限制主要体现在“也”字上,要求考生从“也”字中读出它所包含的矛盾、对立、并列等关系,并通过分析找出被判断对象“这”与所填词语间的同一性,这就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但从整体答卷情况来看,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很薄弱,许多考生所写内容是“这是什么”,而不是“这也是什么”,“也”字的缺失,看似一个审题的问题,其实也是思辨能力缺失的问题。



三、命题建议:

1.试卷总体难度应控制在教育部规定的0.6左右,以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2.对于《考试说明》的制定,应有大学教师的参与,从而使《考试说明》更加科学、合理,对命题更具指导性。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可适当选考选修课本或文化经典中的名句。

4.选文的体裁特点应尽量突出,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应有相等或相近的难度值。

5.时文评说所选材料的内涵应该丰富多样,避免指向单一,以利于考生阐发己见。

6.作文题的拟制,宜提高其信度,防止套题,便于考生写出真实水平。



四、教学建议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地开展,针对2009年高考语文科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如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功不够扎实,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偏弱,部分学生作文文风不正等问题,特提几点建议,仅供教学参考。

1.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高中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教学中要梳理相关语言和语法知识,切实提高学生正确、熟练、有效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减少错别字、语法毛病、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夯实基础,侧重灵活运用。

2.提高文本阅读能力。高中阶段语文能力的培养,应突出“应用、审美、探究”三个方面。既要考虑其均衡性,又要考虑到学生有个性地发展。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独特鉴赏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3.端正作文文风。要扭转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片面追求语言华丽、铺排事例、内容空洞、缺乏真情、缺乏个性等主要弊病,作文教学中要提倡朴实、真诚、思辨、创新的文风,强调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

总之,要遵循“两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精神,研究现有版本教材的特点,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阅读与写作、积累与提高、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打牢基础,提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献花(0)
+1
(本文系wuyunzhi51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