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学类、实用类阅读4
2015-01-26 | 阅:  转:  |  分享 
  
文学类、实用类阅读题评分细则

文学类(甲)阅读题评分细则

13题。

按“事件+分析”赋分。其中事件3分,分析1分。

答案要点:

①阿庆旁听留声机,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表明他的音乐悟性高于其他听众。

②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体现他的演奏技艺高

③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对比,突出阿庆心灵手巧,独具音乐天赋。



可供写的有5件事。这5件事是:

①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

②听别人用留声机卖唱,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

③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

④阿庆演奏构造简单的胡琴,效果不亚于小提琴。

⑤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对比。

写3件事即可得3分,写2件事得2分。1件事得1分。分析时若能答对“音乐悟性高,演奏效果好,心灵手巧”等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若只答“这些表现了阿庆的音乐天赋”,不算分析,仅是抄题,不给分。

4分示例:

他旁听留声机,几遍之后就会在拉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的音乐天赋独特;夏夜他弹起胡琴,琴声婉转悠扬,引人入胜;他的胡琴构造简单,但他演奏起来丝毫不亚于小提琴;向他求救的青年怎么也拉不出腔调。也从侧面烘托阿庆的心灵手巧,天赋异常。

3分示例:

①阿庆在听几遍留声机所播出的音乐后,他便会在胡琴上拉出来,体现天赋独厚。

②钢琴之声不如小提琴好听,但阿庆用构造简单的胡琴演奏,不亚于小提琴,写出了他在音乐上的心灵手巧。(事件2分,分析1分)



14题。

按“观点(2分)+形象(2分)+分析(2分)”来赋分。观点不必面面俱到,能答对参考答案中的一点即可得2分。

探究要点:

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替代的。

(须结合阿庆形象探究。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6分示例:

①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物质生活清贫简陋,但也足以果腹。他将生活的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终身与之为伴。惟有音乐能抚慰,触动人干枯的心灵,超然物外,达到无我的境界。抛却一切物质生活的羁绊,完成与精神世界自由地往来并遨游其中,甘于贫苦仍不改其乐,足见精神生活充满无穷的力量,能使人忘却物质生活的艰辛。

②对于阿庆来说,精神生活有时是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阿庆无家庭之乐,收入微薄。不喝酒抽烟,唯一的嗜好是听胡琴,学胡琴,拉胡琴。他的心灵手巧与淡定自如的心态,使得他的琴声婉转悠扬。总之,生活佣钱只够衣食的阿庆在胡琴音乐的精神生活中十分快乐!

5分示例:

我赞成作者提出:“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阿庆只是一个小镇的柴主人。就是算物质生活贫困的人,赚得钱足够一个人衣食。除此之外,一有空就拉胡琴。这是对胡琴的乐趣,对精神生活追求的体现。他在生活中学习表演,以此为乐,这是他为自己的乐趣而活的表现。他心灵手巧,用心来演奏美妙音乐。在音乐中传递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精神世界是饱满的。虽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可见音乐感人至深。

(最后一句偏离了题意,扣1分)

4分示例:

阿庆是个以卖柴为生的人。但卖柴所赚到的钱,只够满足阿庆一天的生活所需。但阿庆却满足于这种生活。他对音乐这样的精神生活相当满足。即使家贫,他也乐于过着有胡琴的日子,所以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

(没有正确解读文本,对人物形象把握有误,阿庆不是卖柴为生的人。)

3分示例:

我认同作者的观点。因为阿庆的家世与背景、文化皆不是很好。但是他有着一颗热爱拉胡琴的心。他心灵手巧,不为物质所苦,从精神的世界得以升华,得到一种满足。

(观点含糊不清,形象与分析过于简略。各扣1分)

2分示例:

对于文章的主人公,他没什么钱。但他有一把胡琴。这把胡琴打开了他的精神世界。用那灵巧的手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虽然没有很大的舞台,但这足以让人陶醉。

(无观点,无分析)

2分示例:

阿庆的形象质朴、饱满。作者尤其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刻画得淋漓尽致。只拿着卖柴的佣钱,就可以幸福快乐。因为他把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

(无观点,无分析)

0分示例:

培养自己的兴趣,并把它做好,对精神上有很大的帮助。有时是物质生活达不到的。

(脱离文本,空泛。)





实用类(乙)阅读题评分细则

13.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执行标准:

仅答“格调”是“静”,没有分析,只给1分;未先总说格调是“静”,但后面能从品格修养、治学风范上展开分析,每点给2分。

具体评分案例如下:

A:满分(4分)卷

例1:

“格调”的含义有:品质,性格,所推崇的人生观.钱钟书一生都寂静地做学问,为人处世低调,不张扬,不侧身大师之列,有不以名利为重的品质,对学问用心安安静静地去做,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为人处世与做学问都答到了)

例2:

“格调”的内涵丰富,它代表的是钱钟书先生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它突显出一个两耳不闻喧嚣事,一心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大师风范.钱钟书先生安于平静,耐得住寂静的格调,使他恪守住完整的人格,也使他更加刚毅坚卓,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两个要点都答到了)



B:3分卷

例1:

①他只要一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②”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钟书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③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静静做学问;④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用心苦读,恪守人格的刚毅坚卓.

(偏重于做学问,品格修养与分析过于简单,扣1分)

例2:

“格调”反映出的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做人态度,对待学问的态度最重要的是那份淡泊,寂静的出世方法,钱钟书先生的“格调”最重要的就是不给自己“围城”,凡事都平静对待,一生坦然真挚,对待学问持之以恒的专注.这才是大师的格调.

(“治学风范“上的分析有欠缺,扣1分)

例3:

格调,是指做事的独特个性,风格.这里的“格调”是指钱钟书先生的一生的一种色彩,一种氛围,一种味道.这一用词如同画龙点睛般将钱钟书先生的“寂静”的风格.个性给概括了出来.表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的态度,他需要一种安静,决不是会被他人给破坏的,这就是他的“格调”.

(“品格修养“的分析不够到位,扣1分)



C:2分卷:

例1:

钱钟书先生的人生格调是寂静,不闻喧嚣事,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与书为友,先生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他的生活只有书和安静。(只答到一个方面,扣2分)

例2:

钱钟书总是静静地看着他的书,只想安安静静地做学问,他没有使自己受困于名利之中,这是他一生的格调,从一而终,他的遗嘱是一切从简,因此大家都尊重他的这份格调,因此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这么寂寥。(只答到一个方面)



D:1分卷

例1:

(钱钟书总是静静地坐在书斋里,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分析不具体)

例2:

“格调”二字钱先生一生的坦然、真挚,不慕名利,写出了钱先生的寂静人生,从内容上使本文内涵丰富,引发读者思考,结构上,简单明了,更可以说明他死后也给予一些人寂静。(未按要点来答)

例3:

“格调”一词体现了寂静是钱钟书先生生平的一贯态度,也是10周年祭奠活动的风格,也是人们纪念他的心情。(仅答对格调的意思,没有分析)



E:0分卷

例1:

“格调”有表明钱先生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钱先生做学问的格调,钱先生面对世人言语和看法的格调。(空洞无物)

例2:

表示钱钟书的学习精神和为学者的崇高品格。(解释不具体)

例3:

格调是钱钟书的一种风格,就是坦然真挚,所谓的风格也可理解为一个人的精神,一种品质,或是一种对人生的理念。(解释不准确)



14.文章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探究要点:

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②辨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执行说明:

按“观点(2分)+分析(2分)+结合文本(2分)”来赋分。观点不必面面俱到,能针对参考答案中的一点即可得2分。



具体评分案例如下:

A:满分(6分)卷

例1:

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有一定的联系,现代社会追求金钱名利的浮躁之气日渐浓厚,愿意如钱先生这样恪守自我的格调,心静如水的人也日渐减少,能够抵制外界越来越多的诱惑的更是寥寥无几。钱钟书一生寂静的格调是他自身专心苦读,恪守完整人格的结果,也是他那个“寂静”的时代造就的,因此,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例2:

钱钟书的“静”不是因为他处的时代“静”而产生的。产生钱先生这样的大师也不是时代的“寂静”的结果。钱钟书的“静”是因为他的做事态度不高调,只是默默埋头书本,安安心心地做学问,同样,时代的“寂静”也不一定会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真正的大师是会恪守完整人生的刚毅坚卓



B:5分卷

例1:

“寂静”的时代才有钱先生这样的大师出现,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人,钱钟书生活时代的寂静,给予他灵感,更引发他个人寂静的格调,他才得以以寂静的方式生存发展。而当今社会这样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无法为此寂静,自然的不会有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出现。所以时代造就大师,大师体现时代的风貌。

(观点太绝对)

例2:

①由于时代的寂静产生了钱钟书这样“寂静”的大师②因为钱钟书的寂静,不被外物所扰,才成就了他今天的大师地位,这种精神将永远留传下来,为世人所学,所以时代的“寂静”是不会因他的逝去而消失的。③他们二者相互联系,让这种静永存,使人们看到静想到钱钟书,看到钱钟书想到静,二者不可分割。

(“所以时代的‘寂静’是不会因他的逝去而消失”分析有误)

C:4分卷



钱钟书就是一名淡泊名利,心中只有读书,做学问,寂静地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外界喧嚣事两儿不闻,时代无论是否寂静,钱钟书不会受外界环境所影响,仍做自己的。

(有观点,但表达不流畅)



D:3分卷

例1:

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时代的“寂静”使得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埋头苦读自己的书,也因为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对利益平淡,对生活淡泊,所以才使得时代的“寂静”。

(因果关系不成立)

例2:

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存在着必然关系。钱钟书先生明白“静”的含义与意义,所以他做了,他做了就不会去理会那些他人的反对。如果一个时代都寂静下来了,这时,便有了一个关系:不是别人影响了你,就是你影响了别人,在这样“不乱”的时代,人们会被主动影响从而进入那种状态。

(后半部分分析表达不严密)



E:2分卷



全文通过描写清华园师生静静地祭奠钱钟书先生,暗示了正是那个时代学校安静治学不去打扰大师的氛围,才使得钱先生能够在这样优良的环境下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一代大师,故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是因果关系

(有观点但分析不到位)



F:1分卷



钱钟书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也难于企及的波澜壮阔。

(无观点,分析简略)



G:0分卷

例1:

我认为正因为有了钱钟书,时代才“寂静”。钱先生为人低调,一生淡泊,未想过轰轰烈烈,总是只关心做学问,他恪守人格的刚毅坚卓,用他的“寂静”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有了他的“寂静”的风格,时代才能“寂静”

(观点错误)

例2:

在文学发展的高潮时期,许多人都急功近利,所研究的学问其实并不能代表什么,这种情况下,就会有如钱先生这般寂静的,专一的学问人突显出来,从各种学问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大师

(没有观点,没有针对问题来回答)



























5

文学类、实用类阅读题评分细则5







献花(0)
+1
(本文系wuyunzhi51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