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李鲤教授运用和中宁志汤治疗失眠经验
2015-01-27 | 阅:  转:  |  分享 
  
·46·中医研究2014年8月第27卷第8期TCMRes.August2014Vo1.27No.8

仁汤加减,以川木通与生地黄、莲心与竹叶、栀子与

连翘、桔梗与甘草、牡丹皮与薄荷、酸枣仁与木香、远

志与石菖蒲等药对配伍治之。

案5患者,男,36岁,2013年9月17日初诊。

主诉:咽干痒、疼痛半个月。患者半个月前出现咽干

痒、疼痛,伴口舌生疮,渴喜冷饮,虚烦不寐。现症:便

干溲赤,舌尖红,脉细数。咽部检查示:咽后壁黏膜鲜

红,小血管扩张网布,咽侧索红肿。中医诊断:喉痹,

证属心阴亏虚、心火亢盛、心神不安。治则:清心降

火,养血安神。给予导赤散合酸枣仁汤加减,处方:川

木通10g,生地黄10g,甘草10g,淡竹叶10g,莲子心

10g,芦根30g,丹参10g,当归10g,川芎10g,酸枣仁

15g,木香10g,玄参10g,桔梗10g,麦冬10g。每日

1剂,水煎服。连服6剂,患者自觉咽痛缓解,烦热大

减,睡眠好转。续服6剂,病愈。

6小结

贾教授认为:慢性咽炎病机以脏腑亏损为本,外

邪、痰阻、气滞、血瘀、郁火为标;病位虽在咽喉,但多

责之于肺、脾、胃、肝、肾、心及其经脉的循行;证候多

呈虚实夹杂证、寒热错杂证;治疗以养肺阴、滋肾

阴、益肝阴、补心阴、健脾气为主,兼以散邪、理气、化

痰、和血、祛瘀,寒热并用,标本兼顾。贾教授治疗该

病常选归肺、肾、胃经,性平、寒,味甘、苦之药配伍运

用,以达到滋阴清热、化痰利咽的目的;善用桔梗与

甘草、杏仁与板蓝根、青果与胖大海、石斛与天花粉、

桑叶与菊花、浙贝母与玄参、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厚

朴等药对配伍治疗,常获良效。

7参考文献

[1]田道法.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2009:130.

[2]贾育新.情系陇原大地弘扬岐黄之术——贾斌教授生平

简历及学术思想[J].甘肃中医,1998,11(6):7—8.

[3]文传智.慢性咽炎之证治[J].中医研究,201l,24(1):

48—5O.

收稿日期:2014—04—28;修回日期:2014—06—06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4)08—0046—03

李鲤教授运用和中宁志汤治疗失眠经验

韩小磊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李鲤教授从医40余年,是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

术指导老师。李师善于运用保和丸辨证化裁治疗内科疑难

杂病,和中宁志汤是通过保和丸化裁而成,该方治疗失眠临

床多收奇效。从其组方依据到辨证化裁、临床验案举隅,总

结李师运用和中宁志汤治疗失眠经验,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

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李鲤;中医师;失眠/中医药疗法;和中宁志汤/治疗

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4.08.27

李鲤教授从医40余年,是第三、四批全国名老

中医学术指导老师。他在疑难病的治疗中重视脾胃

的调理,擅长运用和中宁志汤加减治疗失眠,临床疗

效满意。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李老运用和中宁

志汤治疗失眠经验介绍如下。

1立方依据

和中宁志汤是李老在保和丸基础上化裁而成,

常用于治疗不寐、郁病、癫证、百合病等疾病。失眠

是由于入睡或睡眠持续困难所导致的睡眠质量和时

·名师高徒·

间下降,不能满足正常生理和体能恢复的需要,影响

其正常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属于中医学

“不寐”范畴。失眠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肾3

脏。李老认为:治疗当先从脾胃人手,兼顾他脏。当

今太平盛世,民食多肥甘厚味,加之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精神压力增大,故易罹患失眠。肥甘厚味易生

痰湿,困遏脾胃,思虑过度亦伤脾胃,脾胃受损则纳

运失职;运化无力,痰浊内生,痰与清阳搏结于上则

元神受扰,而致神志不宁,出现失眠等症状。和中宁

志汤由陈皮、半夏、茯苓、炒莱菔子、焦山楂、焦建曲、

连翘、远志、石菖蒲、龙骨、牡蛎、甘草、生姜、大枣组

成。该方具有和中开窍、安神宁志之功,故日和中宁

志汤。方中保和丸可健脾和胃、化痰消食;远志、石

菖蒲祛痰开窍,定惊安神;龙骨、牡蛎质重,潜阳

安神。

2辨证化裁

和中宁志汤症见纳差,胃脘胀满,夜不能寐,舌

体胖大或有齿痕,苔厚腻,脉沉滑等诸症皆可使用。

中医研究2014年8月第27卷第8期TCMRes.August2014Vo1.27No.8-47·

苔白腻者,原方随证加减即可。若舌苔黄腻化热者,

易半夏改为竹茹。竹茹味甘,性微寒,具有清热止

呕、涤痰开郁之功;半夏味辛,性温,有助热之弊。舌

质红、苔少阴津不足,或津液耗伤者,加石斛以益胃

生津,滋阴清热。夜寐不宁,神魂飞扬者,加甘松以

开郁镇静、理气醒脾,加紫石英以镇心安神、定惊安

魂。血虚者,加四物汤以养血活血。脾虚湿盛较重

者,去熟地黄,以防滋腻碍胃伤脾。血瘀者,加桃红

四物汤、去熟地黄,以养血活血祛瘀。心气阴两虚

者,加太子参以益气养阴生津。太子参味甘,微苦,

微温,较党参补气力强,且补而不燥。肝郁挟痰化热

者,加青皮、郁金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肝郁化火

者,加金铃子散以疏肝泻热,活血止痛。肝阴不足、

虚热内扰而致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汤加减。肾虚、

阳气不足者,加巴戟天以补肾助阳。阴虚阳亢、肝风

内动者,合镇肝熄风汤化裁。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者,合天麻钩藤饮化裁。

3病案举例

患者,女,29岁,2013年4月3日初诊。主诉:

睡眠质量不好伴右腹疼痛9个月。患者自述睡着后

多梦,晨起醒后困乏,右腹部疼痛,按压后疼痛缓解。

曾做清官术、放置节育环手术。过敏药物:头孢类。

经多方治疗效差。症见:睡着后多梦,晨起醒后困乏,

右腹部疼痛,按压后疼痛缓解;白带较多,无异味;饮

食不佳,二便调,腰部酸困,休息后缓解,头胀痛,脾气

不好,易生气,平常晕车时恶心,舌质红,舌体胖大,苔

少,脉沉弱。血压110/70mlnHg(1mInHg=0.133kPa)。

西医诊断:原发性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证属痰瘀

互阻,气虚血瘀,肝郁化火证。治宜和中化痰,安神

定志。给予和中宁志汤合金铃子散、桃红四物汤、

生脉饮加减。处方:陈皮12g,半夏12g,茯苓30g,

炒莱菔子10g,焦山楂15g,焦建曲12g,太子参

20g,麦冬15g,五味子15g,当归15g,白芍15g,JiJ

芎12g,石菖蒲9g,龙骨9g,牡蛎6g,炒桃仁10g,

红花10g,巴戟天15g,甘草10g,川楝子12g,醋延

胡索15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1d1剂,水煎

250mL,分2次口服。4月19日二诊:睡眠差、腹

痛明显减轻,便秘,3d1次,月经错后1周,质暗,白

带色黄,量减少,纳可,舌稍暗,苔薄白,脉沉细。在

原方基础上加肉苁蓉I5g,30剂,煎服法同前。5月

25日三诊:睡眠佳,晨起精神明显改善,腹痛消失,

食欲增加,白带量减少,腰部酸困消失,余证仍在,但

已较前明显减轻。

按本案所患系痰瘀互阻、气虚血瘀、肝郁化火

证之不寐。患者脾胃素虚,痰浊内盛,则出现饮食不

佳;脾主运化水湿功能受到影响,水湿上犯清窍,则

出现平常晕车时恶心。和中宁志汤方中含保和丸

方,保和丸健脾化湿,消食助纳。《黄帝内经》曰:

“腰者肾之府,腰疼则肾将惫矣。”腰部酸困,休息后

缓解,白带较多皆是肾虚不固。患者素体脾虚湿盛,

加之肾虚不固则白带较多,无异味。中医学认为:白

带过多且无异味多与肾阳虚有关,而白带过少且阴

道干涩多与肾阴虚有关。方中佐以巴戟天与肉苁蓉

相配以补肾助阳。《本草汇》日:“巴戟天,为肾经血

分之药,盖补助元阳则胃气滋长,诸虚自退,其功可

居萆薜、石斛之上。但其性多热,同黄柏、知母则强

阴,同苁蓉、锁阳则助阳,贵乎用之之人用热远热,用

寒远寒耳。”右上腹部为肝经循行路线,肝郁化火则

气机不畅而出现右腹疼痛。舌质红,舌体胖大,苔

少,脉沉弱,是脾虚湿盛、肝郁化热、里虚证的表现。

李老认为:一方面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若中焦失和

化运不足,气血亏虚,血不养心,可出现不寐;又瘀为

有形之邪,易阻滞气机,造成气滞血瘀而加重失眠,

故治疗当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中生脉散以益气

养阴,另合用桃红四物汤去生地黄以活血化瘀。李

老运用桃红四物汤时常根据患者临床变化而调整,

针对脾胃有湿及阳虚者多去熟地黄。另一方面肝郁

化火,肝气偏亢,过于疏泄,影响脾胃,临床表现出现

肝气症状,如右腹疼痛、头胀痛、易怒等,方用金铃子

散以疏肝泻热、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和中化

痰、益气活血、疏肝泻热、理气止痛、补肾助阳之

效,使痰湿除、气血和、肝胃调、肾阳固,则诸症自除。

4小结

李老从实际出发,结合五行学说,创立了诸多保

和丸系列方,如培土荣木汤、培土生金汤、培土益木

汤等,和中宁志汤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同样反映了李

老“寓消于补”的学术思想。寓消于补是根据今世

之人多虚中挟实、痰浊内生而设的治疗方法。此类

病证不宜纯补,纯补之下必碍正助邪,故当加和胃理

气之剂,以防壅滞,使脾胃复健,则消化吸收功能

好转。

五脏与五神关系密切,五行对应五脏,五脏对应

五神,正所谓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脾主意,肾主

志。和中宁志汤兼顾心、肝、脾、肾等脏腑,从脾胃人

手,用保和丸以益气健脾,消食和胃,促进脾胃运化,

从根本上减少痰浊的生成,以绝痰湿之源,保证机体

的正常生理活动。石菖蒲人心经以开窍宁志,定惊

悸,安魂魄,开郁醒脾;龙骨人心肝经,以平肝潜阳,

镇静安神;牡蛎人肝肾经,以助龙骨平肝潜阳、镇静

安神之功。

中医研究2014年8月第27卷第8期TCMRes.August2014Vo1.27No.8

李老认为:对失眠的治疗要有方有守,效不更

方;在准确把握病机的前提下,即使短期效差,亦要

守方;因脾胃虚弱,痰湿为病,病多迁延,不能速去;

为医者,当有耐心,通过长期用药使肺脾肾等脏腑功

能逐渐恢复,疾病方能逐渐痊愈,取得良效。

(本文承蒙李鲤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收稿日期:2014—01—14;修回日期:2014—03—28

(编辑马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14)08—0048—03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李建伟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中探索慢性荨麻疹的

中医辨证方法,认为临床中应穷究病因,重视基础疾病在辨

证中的重要意义。只有方证相应,方随法出,方可获满意

疗效。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中医药疗法;经方;辨证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4.08.28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为

复发性并短时存在的瘙痒性红斑风团,时间超过

6周,病程迁延不愈,约80%的患者难以找到明确病

因。有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状况评

分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评分相当。目前,西医治

疗该病仍以抗组胺类药物为主,停药易复发。慢性

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与

素体禀赋不足及风、湿、热、毒、瘀、虚等多种因素有

关,证候比较复杂,临床上常遇到无证可辨的情况。

笔者采用《伤寒论》之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多收良

效。现将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介绍如

下,与同道共飨。

1寻幽探微。穷究病因

慢性荨麻疹病程较长,长期使用抗过敏药物可

掩盖中医辨证的一些要点,如发病时间、皮损颜色

等,根据八纲辨证难以辨明气血、阴阳、虚实。笔者

临证时发现:多数患者临床辨证时无明显整体症状,

只按皮损(色泽)局部辨证,多辨为风热、血虚等。

若根据局部辨证治疗,可有近期疗效,但停药后仍反

复。对于此类无整体症状可辨的患者,临证时应注

意追问病史及诊疗经过,特别是病因。《伤寒论》辨

证注重“审证求因”,强调病邪传变及病机转化。由

于荨麻疹病程长,病机转化复杂,故治疗时可通过追

溯病因,结合病性、病位,根据六经辨证来展开思路。

案1患者,男,54岁,2011年12月23日初诊。

·临床经验·

主诉:全身泛发红斑皮疹伴瘙痒反复发作1a余,加

重1周。患者1a前因不耐严寒急人车(有空调可

制热)中取暖,随之全身散发红斑风团,伴剧烈瘙

痒,后红斑风团逐渐消退,但瘙痒明显,曾静脉滴注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口服

左西替利嗪胶囊、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虽有缓解,但

停药后即复发。1周前病情加重,红斑泛发全身,瘙

痒剧烈,局部皮疹灼热肿胀,以双上肢为甚,自服阿

司咪唑片、氯雷他定片等药,均未见疗效。现症:全

身泛发红斑皮疹,灼热肿胀,伴轻微脱屑,局部可见

抓痕、结痂,双上肢肿胀明显,纳眠欠佳,大便秘结,

小便正常,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

示:嗜酸粒细胞计数1.27×10/L,嗜酸粒细胞比率

12.9%,IgG6.81g/L,CRP5.3mg/L,CD4/CD8

2.51%,D一二聚体0.59mg/L。西医诊断:①泛发

性湿疹;②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血管性水肿)。中

医诊断:瘾疹,辨证为寒邪郁闭、入里化热。治则:解

肌祛风,益气固表。给予玉屏风散合桂枝加葛根汤

治疗。处方:桂枝12g,白芍12g,防风9g,白术

30g,黄芪15g,知母30g,葛根30g,生地黄20g,徐

长卿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珍珠母30g。

服药1周,患者全身红斑逐渐消退,双上肢肿胀消

失,偶有瘙痒。效不更方,续服7d,病愈。随访1个

月,未复发。

按《伤寒论》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

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根据患者受寒病

史,考虑其为太阳阳明合病。对于属外邪犯太阳、入

阳明之太阳阳明合病证,通常以“汗出、恶风、项背

拘急不舒”为辨证要点。笔者认为:本例患者细究

病因,具有感受风寒邪气“恶风”的桂枝汤证特点;

虽无“汗出、项背拘急不舒”之症状,但其局部皮损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