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各地高考作文题思路点拨及例文集锦(一)
李由富收集编撰
《以人为鉴知得失》
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相信自我,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唯我独尊的思想在作祟,二是自己只看到了自己能看到的和想看到的东西。
古代的大部分帝王,对待忠心耿耿进谏的忠臣,往往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残暴。就连一代明君唐太宗,有时也诤臣魏征恨得咬牙切齿。
我们普通人呢?一听到反对意见,轻则脸红脖子粗,怒目相向,重则拍案而起,反唇相讥,甚至拳脚相加,由“文斗”到了“武斗”。
这就难怪,想听意见,却只能听到赞歌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多通俗,又是多深刻的话呀!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包打天下。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创造也是有限的。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群众路线”时,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赞歌不能算意见,随声附和也没有多大价值,最有用的应该是指出错误的的意见。三峡工程的决策者,面对记者说出了一句朴实而深刻的话:“对三峡建设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反对者的意见。”
国外的很多企业家,为了让员工畅所欲言,经常组织一些“漫谈会”,鼓励大家“胡说”,从中寻找思维的火花。他们规定,不管是谁提出想法,不管提出的想法有多么可笑,是多么不可思议,大家都必须鼓掌欢迎,并齐喊“很好,很好”。
为了听取意见,他们可谓用心良苦啊!
每天我们都要照镜子,看看我们穿着是否得体,脸上是否有灰尘。那么,我们道德上的灰尘怎么发现?我们思想上的不足怎样找到?我们创意上的失误怎样避免?不难,别人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2,北京高考作文
以“包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对高中毕业生来说,这样的题目应该有很多内容可写,有很多角度可选。从内容上看,“包容”有包含、容纳之意,涉及到人的品德修养,题意不难理解,考生有话可说。既可正面立意,也可反面立意。并且考生可以联系课文《<宽容>序言》。从角度来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产生一些疙瘩。人与人相处,各人性格、兴趣爱好也不会一样。面对此情此景怎么办?要学会包容。有容乃大。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冤家宜解不宜结。学会化干戈为玉帛。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要多看别人的优点、长处。
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入手,回忆一些现象,然后选择某一桩事例,作为话题,切入分析,剖析包容的好处,并进一步指出能够做到包容是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的表现。当然,也可作正反论述。如果面对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就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甚至剑拔弩张,后果又将会如何呢?当然,也可以写有关“包容”的记叙文,这样的文章,就要选择一些在常人看来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来突出所记人物的优秀的品德和修养,使人读后产生“心向往之”的印象。
【例文】
《宽容是阳光》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相关的话。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狠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那些反对三峡过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你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漫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3,广东高考作文
材料作文。以寓言《郁离子·冯父》改编的一篇100多字的短文,要求写一篇以语言与沟通为主题的作文。
材料内容(大意):古代时,东瓯(指南部沿海一带)经常发生火灾。当地人为此很烦恼,却没有办法。一位商人到了晋国,听说当地有一位叫冯父的人,善于搏虎,非常出名。由于东瓯的方言与晋国不同,当地“虎”与“火”读音一样,商人以为冯父善于对付火灾,报告国王,将其请到东瓯。冯父到东瓯后,又发生了火灾,东瓯人将冯父往火里推,结果冯父被烧死。
由于到异地后语言不通,沟通产生误解,导致一人葬身火海,体现了语言对人们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学生可引用寓言作材料,也可不引用。
【思路点拨】
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连续五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都是话题作文,许多人免不了要想:话题作文能走多远?高考还会考话题作文吗?特别在备考后期,网上各种“专家预测”满天飞,让人烦不胜烦。在种种疑惑和猜测中,广东高考作文揭开了谜底:由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自由性、多样性非常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今年的高考作文仍然保留了话题作文的形式!作文题目构成仍然是三段式的阅读材料、要求就某一话题写文章和诸如立意、卷面、字数等方面的注意点。把该题与去年的全国题比较,材料用现代汉语表述,考生易于理解。出题者是个好心人。
客观地说,今年的作文在审题方面没有为难学生,题目的提出都是比较明确的,话题本身往往就是我们可以写作的范围或者说是对象,材料往往是提出话题的引子。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又符合广东是方言区需要大力推普的特点,结合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推普征文、演讲比赛活动积累的素材,大部分学生都有在语言交流中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一般学生入题都比较快,不会偏题。但要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写出一篇构思独特、选材精确、寓意深刻、语言优美的好文章又不容易。
这提醒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引进生活之活水,广泛阅读积累材料,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在审题、拟题、拟题纲、选材定文体、构思各个环节按步骤开展重点突破和片段性的技巧训练,强化写作的入题技巧,写好绝妙的开头语和结束语,强化漂亮语段的训练,生动描写细节,深刻分析形势,使学生能够勤于观察,练就慧眼,在考场上旁征博引,驰骋想象,句句千钧,写出具有时代精神、注意解决现实问题的好文章。
【例文】
《从“冯父救火”到学习普通话》
古代时,东瓯(指南部沿海一带)经常发生火灾。当地人为此很烦恼,却没有办法。一位商人到了晋国,听说当地有一位叫冯父的人,善于搏虎,非常出名。由于东瓯的方言与晋国不同,当地“虎”与“火”读音一样,商人以为冯父善于对付火灾,报告国王,将其请到东瓯。冯父到东瓯后,又发生了火灾,东瓯人将冯父往火里推,结果冯父被烧死。
由于到异地后语言不通,沟通产生误解,导致一人葬身火海,体现了语言对人们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请再来看看以下两则来自“方言王国”里的笑话:
有一位领导向北京记者介绍工作经验时说:“我们这里经济的发展,一靠警察,二靠妓女。”记者们听罢愕然,忙问道:“你们就不抓妓女吗?”答曰:“好的妓女要抓住不放。”这一番话引起了一阵“轰动”,后来经旁人解释,才知道这位领导说的是“一靠政策,二靠机遇。”由于他说的是方言,到了北京记者的耳朵里,就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另一番意思了。
一个人力车夫向一个打扮时髦的小姐问道:“你要作妻子吗?”那位小姐听罢花容失色,狠狠地瞪着他,说他欺负小姐,要讨回公道。经人劝说,说他们方言中的“车子”与普通话里的“妻子”谐音,车夫才解了困。
在方言王国里,类似的笑话还很多,语言的不通使得我们每一个与其打交道的人常常听得急出了汗,弄得哭笑不得。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各异,如果没有一个全国通用的语言,将很难保证国家意志准确一致的贯彻落实,将不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不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党和政府对普通话工作极为重视,制定了以“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方针。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全国推普宣传周”。国家教委、语委还要求在二千年以前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师范和中小学要使用普通话教学,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
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肩负着推普的重要任务,应努力学好普通话,使自己成为语言规范的促进者。但要想学好普通话,并非易事,一下子很难凑效。不过,并非无捷径可走,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说好普通话,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呢?
第一,掌握好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理论知识脑子里应一清二楚,不能含混不清。我们的方言习惯比较深,对方言和普通话的不同之处,感觉较为迟钝,模仿起来容易变调,掌握起来很不容易。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得下一番功夫去认真学习语言的有关基础理论,系统地掌握语言知识。在训练中要避免“差不多”的倾向,要逐渐向标准靠拢。
第二,打破面子过“三关”。在掌握好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能够打破面子,过好“三关”。第一就是面子关。我们一开始说普通话往往会因别扭、不自然、走调、出错等原因而引起他人的评论乃至笑话,从而使自己感到难为情,不肯在公共场所说普通话。在这里,夏俊莉老师的“顾面子”说普通话我们不妨学学。这种方法是自己说给自己听,也可以自己录下来,以便更正。这种方法不怕出错,不怕闹笑话,无面子可谈。这种方法,自学自练,反复训练,并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我们学习普通话的水平,提高我们的说话能力,还可以提高我们观察生活,留意身边小事,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二关是过渡适应关。我们平时习惯于用方言进行交际,一开始说普通话会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总觉得表情达意不够准确自如,这就得需要有一个从方言的语言体系到普通话的语言体系的过渡,以逐渐适应普通话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系统。让普通话进入我们的生活,占据头脑,逐渐取代方言。第三关是坚持提高关。学习普通话,如果像“小猫钓鱼”那样,就会前功尽弃。只有长期坚持说普通话,反复磨练,并且有意识的模仿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播音,纠正自己说话时出现的方言土音,放下面子,向别人请教,才能达到说一口流利的“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第三,编辑录制录音磁带。配合普通话教材,我们可以找普通话纯正者录制一些字、词、句等朗读磁带,以供我们跟读练习,录制一些散文、诗歌、影视对白等,以供我们学习和欣赏,使我们自己受到普通话的熏陶和感染,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第四,学会用普通话的语言体系进行思维。说话是语言的外部行为,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部行为,说话的过程就是把思维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因此,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说话的质量。我们生活在方言区,习惯于用方言中的语言体系进行思维,在说普通话时,要先将其转化为普通话的语言体系,再表达出来,这不仅影响了我们说话的速度,也影响了说话内容的表达。对此,我们要学会用普通话的语言体系去思维,以从根本上扬弃方言中的语言、语汇和语法等方便的不规范因素,从而真正提高普通话的质量。
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很多,各人的具体情况又不一样,因而学习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少不了“决心”二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多学多练,就一定能学好普通话。
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会说普通话,就不会有前面所举的类似情况发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