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09年度绍兴县农办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思路
2015-02-04 | 阅:  转:  |  分享 
  
2009年度绍兴县农办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思路

2009年度工作总结

2009年,我们绍兴县农办认真贯彻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府加快建设新县城、新型镇街、新社区的总体部署,以“三集一化”为主线,扎实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创业富民、创新强农”为主题,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强化农村经营管理为抓手,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新社区建设

一年来,我们以点带面、探索创新,坚持以建设社区公共设施项目为重要内容,注重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服务群众,农村新社区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1、农民公寓已成农民建房新模式。积极引导和严格规范农民建房,以农民公寓为主的建房新模式逐步被农民接受。农民公寓建设势头良好,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和社区居住点集中。今年新批12个村的农民公寓建设项目,共规划建设农民公寓41幢813套、总建筑面积14.09万平方米。全县已累计41个村审批建造农民公寓,共建设农民公寓134幢2310套、总建筑面积37.25万平方,目前,已完工农民公寓64幢985套、总建筑面积16.38万平方。

2、社区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经。通过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发展集体物业经济,增强社区集体经济实力。目前,全县已有40个村建造异地集中物业用房,总建筑面积16.58万平方米。全县家庭工业户达9500户,产销利分别为190.5亿元、188.6亿元、8.6亿元。新立项家庭工业集聚点5个,新增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新出租4.36万平方米。同时,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全县新流转土地19550亩,累计全县土地流转12.255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3.3%,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7家,入股土地11095亩,累计全县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32家,入股面积22614亩。

3、社区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新格局。社区管理体制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各地在积极创新社区体制机制中,不断探索新社区管理模式。在镇(街道)管理体制层面上,柯岩街道创建组织联建、规划联搞、建设联动、管理联抓、实绩联考的“五联”工作机制,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在社区管理体制层面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党总支、社区管理委员会为领导组织机构的“桃阮模式”;形成了不打破原行政村体制,抽调干部实行联合办公,下设综治调解、计划生育、物业管理、经济发展工作小组的“江桥模式”;形成了以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为核心,以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融合社区各村管理力量的“大步模式”。

二、示范创建,加大村庄整治力度

按照省新一轮“千万工程”要求,以示范创建为抓手,突出重点,加大整治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使农村人居环境有新变化、有新起色。今年完成年度创建44个待整治村、4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6个市环境整治示范村和1个市整体推进村庄整治达标镇等目标任务。项目涉及道路硬化、溪沟整治、河道砌坎、桥梁改建、垃圾收集设施增添、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电力增容、公厕改建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今年已立项进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的村49个,共建造净化池113只,池容14052立方,受益农户11144户,通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等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二是新建水冲式公厕。通过申报及现场踏勘,现已有14个镇(街道)申报新建水冲式公厕及小型集中改造,共新建水冲式公厕209只,其中小型集中改造48只,各村公厕正在抓紧建设之中,并已有部分村完工。三是自然村整体撤并改造。今年以来,自然村整体撤并改造工作有较大进展。如漓渚镇大步村为改善村庄环境,针对前后娄等三个自然村老旧房较多、村内环境较差的现象,实施了整体撤并改造,为下阶段整体新建农民公寓,改善新区环境创造了条件。

三、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奔小康工程

围绕改善民生,坚持以实施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为龙头,制订下发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施意见,对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扶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发展。欠发达村建购物业是今年的亮点,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30个欠发达村构建村级物业用房,建筑面积31012平方米,总投资额4757.75万元,县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568.97万元,并已有17村已完成物业的购置和手续办理。县级部门累计到位帮扶资金933.50万元,各级企事业单位提供慰问金(物)469.50万元,有4535名干部与低收入农户结对,提供帮扶资金120万元。

四、规范管理,开创农经管理新局面

今年来,农经工作按照县委县府提出的“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主题,创新方法,提升标准,在加强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今年4月,我们会同县纪委在兰亭镇开展农村“三资”管理试点,开发农村“三资”信息化管理网络系统,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下发《关于开展镇(街道)会计代理站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通知》,对会计代理站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内容和考核办法,有力的促进了全县集体资产的管理。从而使我县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事后监管转变为实时、直接、全程监管,从而促进了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三资”管理工作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我县率先创建省级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县。

?

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三新”建设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明确一个方向,树立两大理念,把握三个重点,抓好四项工作,探索五个机制,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树立农村文明新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明确一个方向

就是要明确城乡统筹,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这一个方向。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围绕“三集一化”建设城乡新社区最终目标。

二、树立两大理念

1、树立小集镇就是小城市,新社区就是小集镇的理念。坚持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做大集镇建成区,融合集镇近郊区,幅射带动集镇远郊区。结合实施“三集中”工程,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人口、产业向城镇和社区中心集中。

2、树立以市场化经营农村的理念。经营城市的重点实际上就是经营土地,通过优化配置城市的各种资源,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因此,我们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经营农村,重点经营好三块地,一是经营好农民的承包地,通过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流转形式,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真正解放出来;二是经营好农民的宅基地。通过拆迁改造、异地置换等形式,盘好土地;三是经营好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市场化运作,让其发挥最大效益。

三、把握三个重点

就是要把握发展经济、规范建房、优化环境这三个重点。

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不提高,农民建房和新社区建设就失去资金支撑。

规范建房是关键环节,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加大对农村建房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接受以农民公寓为主的建房模式,倡导农民向集镇和社区中心集中。

优化环境是基本要求,解决“钱干什么用”的问题,是新社区建设最基本的落脚点,只有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公共服务完善配套,才能得到群众支持,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社区。

四、抓好四项工作

1、完善社区规划。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必须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抓紧做好规划的调整和修编工作,社区规划的编制要注重与集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重点要搞好重点功能区的布点规划,做到基本公共资源的有效共享,特别是农民公寓规划点要尽可能地向城镇和新社区中心集中。

2、发展社区经济。一要不断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流转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积极鼓励探索土地流转的新形式、新举措,引导农民承包地流转入股,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同时,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以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全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工作规程,确保流转规范有序;以建立健全县、镇(街道)、村三级流转服务组织和网络为平台,完善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以完善健全纠纷仲裁体系为依托,不断健全流转纠纷调处机制,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进行。二要不断深化农民培训转移模式。坚持以强化农民创业和就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和转移就业率为目标,以“符合实际、具有实效、可以实用”为标准,不断创新培训项目,拓展培训领域,提升培训档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探索整村推进式培训,并重视对创业农民的职业指导,提升农民创业致富能力。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比武活动,推动农民职业技能比武系列化、制度化,做到以赛促训、以赛促质、以赛促转。三要不断创新现代家庭工业发展方式。按照集中共建共享、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大力推进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规划建设,实现家庭工业集聚经营。加快家庭工业集聚点建设,促进社区生产、生活分离。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引导家庭工业向集聚区、集聚点集中,提高集聚区(点)的出租率、开工率。鼓励发展现代家庭工业行业协会、经营户协会、农村经纪人协会、担保公司等各类服务组织,着力构建现代家庭工业合作、市场营销合作和农村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现代家庭工业服务体系,优化对家庭工业的指导服务,提升家庭工业发展层次,促进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四要不断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坚持把物业经营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重点来抓,加快村级异地物业用房建设进程,健全村级经济发展平台。强化农村“三资”管理,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物业经营,经营好现有的资产、物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3、狠抓项目推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以项目带建设,以建设促发展。以拆迁改造为突破口,有效破解要素制约瓶颈,做好资源盘活文章。鼓励以镇(街道)为单位在镇域范围内建设集中式农民公寓,探索市场化异地安置新渠道。以户改厕、水冲式公厕化改造为重点,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科学谋划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点面结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以“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为抓手,抓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试点。

4、开展示范创建。要把创建城乡示范新社区作为推进新社区建设的总抓手、总载体。创建活动要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任务,着力构建面向群众生产生活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新社区步伐,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全县1/3以上的城乡新社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先进、建设规范、生态优美、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示范新社区。同时,要结合实际,开展全面小康示范村、环境整治村等创建活动,确保我县新社区建设继续走在前列。

五、探索五大机制

1、社区管理体制。鉴于我县多村一社区的模式特点,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力争在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上有新突破。建立健全社区党总支、新社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等社区管理组织,创新社区管理模式,规范社区日常运作,充分发挥社区内各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建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村新社区建设高效、服务优化、管理有序。

2、社区投入机制。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努力破解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增强社区发展动力。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和建设任务相对较重、难度较大的村,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二、三产用房建设,政府要在土地规划、用地指标、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完善“以奖代补”激励机制,调动群众主动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提高政府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积极探索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多种投资融资模式,加快城乡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各镇都要因地制宜成立新社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广泛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

3、宅基地跨村置换机制。坚持以集聚集约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流转、置换试点,配合有关部门调研出台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政策意见,探索建立宅基地节约补偿机制、宅基地收购储备机制和宅基地置换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步伐,盘活农村土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积极开展“空心村”整治,加快推进多层、小高层农民公寓建设。探索推进农民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分离制度,在建设农民公寓的同时,根据社区规划布局,同步建造生产用房,既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4、社区公共服务机制。以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重视社区所在村服务功能的完善,引导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所在村集中,吸引周边村庄群众主动向社区所在村集聚,实现农村社区的一体化发展。要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供给平台。农村新社区建设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将公共服务从城市延伸到农村,要使各类公共服务“落户”农村、“扎根”农村,必须建立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在建立农村社区服务点过程中,“便民”的思想要贯穿始终,重点要完善医疗、计生、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就业推介等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大力发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要的社区服务,以多样化的服务满足群众,以周到的服务方便群众,让社区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娘家”,让社区工作者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5、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农村实际,选择重点,扎实推进。从当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而,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特别是探索土地流转后“离土”农民的生活保障和宅基地置换后农民的保障机制。



献花(0)
+1
(本文系私库前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