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赐福
大约从清康熙朝开始,每年腊月初一,皇帝要亲自御笔书“福”字。写出第一个“福”字先挂在乾清宫正殿,其余张贴宫廷内苑各处,并颁赐王公大臣和地方封疆大吏,以此联络君臣感情。清宫皇帝御赐“福”字仪式成为皇家典制。康熙皇帝始书“福”字赏赐大臣,翰林编修查慎行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从此,后世皇帝纷纷效仿,敬循家法,岁岁遵行。
清代皇帝赏赐王公大臣“福”字,时间多在腊月底,御赐“福”字仪式在乾清宫或重华宫举行。按规定能够接受赐字的除军机大臣、两书房翰林和内务府大臣外,还有二品以上的大员。只有赐军机大臣的“福”字是由皇帝御笔亲书,其他的“福”字多半是由南书房的翰林代皇帝书写。当皇帝御笔书福时,受赐的大臣依次跪在案前,仰瞻皇帝御书“福”字,并伏地磕头谢恩。皇帝书写完毕铃上自己的御印,亲自交到大臣的手里。待墨迹干后,受赐的大臣要双手恭捧“福”字,举过头顶,一直顶出宫门,寓意满身都是福。
乾隆赐福
乾隆皇帝更是重视开笔书福之典,每年冬季朔日均在重华宫开笔书福。清人夏仁虎有宫词《赐福字》记载说:“年年腊朔御重华,赐福巻生笔有花。御墨龙笺书福字,近臣分载福还家。”诗下小注说:“乾隆间每岁十二月朔,懋勤殿太监陈龙茂,墨海及赐福苍生笔于重华宫,帝亲书福字,分颁御前书房五大臣。”
嘉庆赐福
嘉庆皇帝曾御书福联诗句,并自注说,书福之典,始于圣祖仁皇帝。御书“福”字开笔必用赐福苍生笔,含义是御赐“福”字,福归天下。
御书“福”字用的纸笺,多是丝绸制作,多以丹砂为底色,绘有金云龙纹。天子赐“福”,王公大臣们无不视为至宝,均已得到皇帝赐“福”字为荣幸,将“福”字装裱好悬挂在厅堂上以表敬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间,曾任礼、王际华不但装裱悬挂在厅堂内,还自诩此厅堂为“二十四福堂”视为三世荣宠,光宗耀祖。
道光赐福
潘锡恩道光年间任南河总督兼漕运总督,治河得力。道光皇帝认为他是“福臣”,为了褒扬他的功绩,一年赐潘锡恩一个“福”字,共赐潘锡恩五个大“福”字,这件事轰动了满朝文武大臣。有一位大臣很不服气,向皇帝进奏:“五福是帝王才能独享之福,潘锡恩是南河河道总督,怎能有五福的荣典?恐有不妥,请皇上圣裁。”道光皇帝听罢,哈哈大笑道:“潘锡恩是我朝福臣,既然五福不妥,那朕在赐潘锡恩一个‘福’字如何?”结果又写了六个“福”字。能得到皇上御赐的六个“福”字,那简直是天恩浩荡。潘锡恩恭摆香案,双手捧接,恭装匾额悬挂大堂,九拜叩谢。
慈禧赐福
御笔赐福的典制,到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规矩全被打乱了。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清廷主宰朝政的皇帝,往往凭着他的喜好,只要她中意谁,不管什么身份,都可以赐“福”字给他。
令人称绝的是慈禧太后御笔所作的《福禄寿三字图》轴。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慈禧太后以行书“福”、“禄”、“寿”三字用朱笔象形手法组成一幅绘画像,“福”、“禄”两字借用同一个偏旁“礻”,而“录”、“畐”之间夹写一个“寿”字,中间空白部分经巧妙布局,稍加数笔,画成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寿星,颇为巧妙新颖。这种以字体组合成图像的手法,多流行于民间,在清代宫廷书画作品中极为少见,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摸福、祈福
从古至今,众多的求福习俗在人们生活中传承不衰。民间流行着有趣的摸福习俗,有“摸中福字者便有福气”之说,广为流传。摸福本身蕴涵着祈福幸福的意义。相传,摸福是有一顶规矩的:人在离“福”字两丈开外,面向福字,双手合十,微闭双眼,虔诚祈祷许愿后,原地按男左女右的方向自转三圈,然后平伸双手向前摸福,这样摸到福的人就是有福之人。摸福得福,福在手中。一般而言,一人在一地摸福,最多摸四次,依次为:一摸财运,二摸官运,三摸姻缘,四摸福运。摸了四次后,就不能再摸了,因为第五次是霉运,是不能随便瞎摸的。
祈福典故华封三祝
“华封三祝”是中国民间流行的祝颂辞,语出《庄子·天地》,说的是华(今陕西西华县)地封人(管理地方的官员)对帝尧作“使圣人富(福)”、“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子”的祝颂。“华封三祝”亦作“华祝三多”,“三多”即多幅、多寿、多男子。
相传帝尧有一天到华地去视察,华地封人前往祝贺说“惟愿圣人多福、多寿、多男子。”帝尧听罢连忙辞道:“实在不敢,多福就是多出许多麻烦事,多寿又要多出许多耻辱,多男子更要为他们多担心。”封人说道:“上天生了万民,必要给他们事情要做,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把福分赐给众人,让人人都有福,又有什么麻烦呢?天下有道,便国泰民安;天下无道,便要竭力施德仁,哪里会有什么耻辱呢?”帝尧与封人的这一对答,变为后世留下了“华封三祝”,作为祝人和自祝的祝福贺辞。杨柳清宫间《华封三祝》就以此典故入图。
中国传统吉祥图《华封三祝》绘南天竹、牡丹、水仙于一图,表现的就是封人对帝尧“多福、多寿、多男子”的祝颂。“竹”与“祝”同音双关,这福吉祥图寓意福寿双全、子孙万代。另有《三多图》是由佛手、桃子、石榴三种植物果实组合而得名,此吉祥图采取谐音、象征手法,分别象征多福、多寿、多男子。
佛手,亦称“佛手柑”,属于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初夏开花,冬季果实成熟,呈橙黄色,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实状如人手,在指,俗呼为佛手柑”。佛手的“佛”意味着神佛,又与“福”读音相近,谐音取意,寓为幸福之“福”意。又相传佛之手能握财宝,多财多宝则示为多福,故佛手为祈福纳吉的吉祥物。
桃子,花、果、木都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早在《诗经·周南·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描写,桃花盛开是春天的象征。桃木为仙木,“能压伐邪气、制百鬼”。俗信鬼畏桃木,故人常于除夕,设桃人立于门侧,以御凶辟邪驱鬼。桃实寓意为“寿”,传说西王母种有蟠桃,三千年结果,吃了可以令人长生不老,人们多以桃实代表长寿。
石榴,为多子果实,中国以石榴祝愿多子由来已久,晋人潘岳《安石榴赋》云:“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据《北齐书·魏收传》载,北齐文宣帝到安德王延宠妃李氏家里赴宴,妃母宋氏呈现两个大石榴,皇帝不明其意,把石榴丢置一边。时任太子少傅的魏收说:“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皇帝闻言大喜,忙叫魏收把石榴捡起来。石榴寓意多子,后世相沿成俗。
中国人常将多福、多寿、多子多孙看成人生最大幸事,在民间年画作品中,也常将人们着几种愿望合在一起进行表现。杨柳青年画《福寿三多》中画儿童们各种举佛手、桃子、石榴嬉戏为乐,多福多寿多子是人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此年画反映出人们希望有福、有寿、又子孙绕膝的美好理想。
百福纳祥
“福”字在国人心中是最具魅力、最富追求的美字。在汉字里可以说源远流长,享誉日盛。清人段玉载《说文解字注》解释“福”字说:“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万事如意的意思。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上,就有不同结构的“福”字出现。“福”字书体之多变,即其自身美化的过程:甲骨文、金鼎文、正、草、隶、篆,具备各种写法。后人集书的《百福图》,更是百体并举,美不胜收。古之骚人墨客,以其精美绝伦的书法,书“福”成福,悬挂厅堂,示雅趣,成福祉,易风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