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石城县农业农村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2015-02-09 | 阅:  转:  |  分享 
  
石城县农业农村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

根据市农粮局《关于转发省阳光办〈关于开展2011年阳光工程任务申报工作和对历年阳光工程培训情况进行统计的通知〉的通知》(赣市农粮科[2011]2号)要求,我们对本县的农业农村人才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在对全县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的总量、结构、质量以及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县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的特点进行了剖析,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们将农业和农村人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是指在县、乡(镇)涉农机构中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取得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人员;另一部分是农村实用人才,主要是指农村的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加工能手,管理能手,经营能手,技能型人才等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

(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情况。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125人。按隶属关系分,县属43人,占34.4%;乡镇属82人,占65。764.6%。

年龄结构方面,35岁及以下的32人,占人才总数的25.6%;36—45岁的38人,占30.4%;46—55岁的40人,占32%;56—60岁的15人,占12%。

学历结构方面,大专以上47人,占37.6%;中专60人,占48%;高中及以下18人,占14.4%。

职称结构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占人才总数的0.8%;中级15人,占12%;初级109人,占87.2%。

性别结构方面,男性106人,占87.2%;女性16人,占12.8%。

(二)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1120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0.56%。其中,种植能手420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38%,养殖能手345人,占31%,加工能手33人,占3%,管理能手89人,占8%,经营能手78人,占7%,技能型人才155人,占13%。

年龄结构方面,35岁及以下的202人,占人才总数的18%;36—45岁的358人,占32%;46—55岁的459人,占41%;56—60岁的90人,占8%;61岁及以上的11人,占1%。

学历结构方面,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23人,占2%;高中280人,占25%;初中及以下838人,占73%。

性别结构方面,男性1081人,占?96.5%女性39人,占有率3.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1、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我县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仅占全县同口径人才总量的1.5%,与传统农业县的地位极不相称。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47人,仅占全县的37.6%;具有高级称职的1人,仅占全县的1%。

2、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传统农学、动物学、植物学、林学、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学等专业毕业的人才较多,占70%以上,而掌握园艺、园林规划、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人才明显不足。且多数人才都集中在县级,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3、知识老化,后备力量缺乏。我县现有的高学历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1993年以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基层经验丰富,但所学知识已经老化。又由于参加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毕业的大学生或因为待遇低不愿来,或因为编制原因进不来,人才队伍日趋老化,存在后继乏人现象。

4、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人才待遇低,大部分乡镇的农技人员都不能足额领到工资,基本生活难以保证。致使一些业务骨干或弃农从商,或外聘打工,新进的毕业生也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跳出“农门”,造成农口人才严重流失。

(二)农村实用人才

1、总量不足。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的总数是579万,占全国农村人口的0.6%。而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虽然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加快,相当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仍有20多万人,农村实用人才仅占村民总数的0.56%,比例偏低,总量不足。

2、分布不均。从此次统计的数字看,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种养能手合计765名,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9%,而加工、管理、经营、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

3、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中年、老年农村实用人才比例为18:73:9,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年纪在40岁以上,队伍普遍年纪较大,有进一步老化现象。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两成,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且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从性别结构方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仅占3.5%,所占比例太低。

4、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传统理念、小农思想仍然较为浓厚,习惯于延用传统的种植技术从事农业生产,不注重学习应用新技术,不善于接纳新品种,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品种结构比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产品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导致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同时,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存怕露富、怕别人超越的思想,不愿与同行交流切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

5、作用发挥不明显。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虽然在生产经营方面效益高于普通农户,在农村中也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但在“传、帮、带”方面做的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人才观念滞后,对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和农村人才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作用,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其作为一种人才的概念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还没有真正形成,还没有把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也没有把农业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纳入整体社会人才资源开发的范畴进行统筹考虑和安排。对农业和农村人才工作被动应付,主动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够。

2、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人才成长机制不健全。对人才的选拔、使用和评价,基本上还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重职称、重学历,不注重对贡献和业绩的考核,人才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在人才的流动上,人才仍然归部门、单位所有,流动渠道不畅,条块分割。在人才的培养上,机制不健全,手段落后,内容单一,效果不明显。由于缺乏必须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农村实用人才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然、无序发展的状态,政策支撑少,获取知识的渠道窄,队伍发展壮大缓慢。

3、人才政策不到位,激励机制不灵活。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培训、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待遇保障等,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政策体系,缺乏鼓励各类人才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激励手段,存在着平衡照顾、论资排辈、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不能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不断涌现和健康成长。

4、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环境不够优化。对人才工作讲得多,做得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把人才工作真正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订的各项人才政策和规划,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中。重使用,轻培养,在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舍不得投入,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没有系统的培养规划。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久发展之计,对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当前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开发利用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宏观指导。要组织组织、人事、宣传、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各级各部门的职责,统筹协调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和培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领导。要科学制订切合实际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及培育规划,明确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指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和培育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培育步伐。

2、完善服务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网络,强化乡(镇)村农技员队伍建设。乡(镇)农技服务推广中心及农技员是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完善镇农技服务中心建设,配强乡(镇)级农技员队伍,配齐所需的仪器设备,建设好试验示范基地和培训场所,加强对农技员的教育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三农”水平,为正常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保障。在村一级要设立农技推广服务站,抓紧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村级农技员队伍,真正发挥他们科技指导、信息传递、技术示范推广的作用,带动农户提高种养技能。在各乡(镇)要设立实用人才服务工作站,落实工作人员,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状况、农村实用人才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技术需求,加强上级有关部门与农村实用人才的沟通联系,把实用人才有效组织起来,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与关怀。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使农村实用人才健康成长。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是促使农村实用人才快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我县农民培训学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平台,切实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一要制定培训规划,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划,统筹安排好各类培训,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二要突出实用技能培训,要围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尤其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让农民都能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三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摸清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4、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着眼点不能局限于新型农民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以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大对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向城市转移就业需要。要切实加强本县现有的职业技工学校、就业培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的培训专业和基地。要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委托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用人单位自主定向培训农民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5、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性。一是在政治待遇上给予肯定。对年纪轻、文化素质高、技能技术过硬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加强锻炼,带领村民致富。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提供保障。同时,要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业参与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引导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培训,支持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三要建立健全评选评价机制。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实用人才标准及评选办法,深入挖掘农村中的“田秀才”、“土专家”等各种乡土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建立健全以生产实绩、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主要依据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和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为农村实用人才评定初级、中级职称。加大对农村优秀人才的评选表彰力度,把取得专业技术职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农村实用人才扶持奖励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四要给予政策扶持。对能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的农村实用人才,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为实用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如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优先接受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优先实施有关农业科技和开发项目,提供农资补贴、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等,鼓励他们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

四、2011年我县农业农村人才需求预测

2011年我县的农业农村人才需求2000人,具体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种植业生产服务人员400人。主要是病虫害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员、种子代销员、化肥农药经销员及经济作物有偿技术服务员(如蔬菜园艺工、花卉园艺工、果桑茶园艺工、菌类园艺工、中药材生产管理人员等)。

(二)畜牧、渔业从业人员300人。主要是畜禽繁殖员、饲料营销员、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员、人工草地建植员、内陆渔业船员等。

(三)兽医服务人员300人。主要是村级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兽药经销员等。

(四)农机服务人员200人。主要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维修员、农机营销员、农机技术指导员等。

(五)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500人。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农村土地流转评估员、农村土地规划员、村级物业管理员、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员、农村会计(村会计和专业合作社会计)、农民信息员、沼气工和物管员、农村经纪人等。

(六)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300人。主要是种子公司、园艺公司、绿色食品企业、大型畜禽养殖场、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休闲农业等涉农企业的技术工人,包括制种工、育苗工、饲养员、休闲农业服务员。



献花(0)
+1
(本文系私库皆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