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段氏脏腑推拿按摩疗法
2015-02-13 | 阅:  转:  |  分享 
  
段氏脏腑推拿按摩疗法

作者:段朝阳(段氏脏腑推拿按摩传人)

一、基本概念

段氏脏腑按摩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用手法直接作用在人体躯干部位(以腹部为主),通过调和五脏六腑功能和排除病邪(瘀滞在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和经络穴位的邪气、瘀血、水湿、痰饮、宿食等)从而治疗慢性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方法,成为脏腑按摩的一个重[1]要流派。

概念详解

1、指出治疗疾病的原理来源于中医理论。他既然是一种传统的按摩方法,就离不开中医理论作为指导的,离开了中医理论,那就不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的。他依据的中医理论主要包括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学说等几个方面,与其他按摩等曾理论的主要区别是不以经络学说作为主要治疗指导理论。

2、明确了手法治疗的重点部位。治疗的部位主要是在人体的躯干部,包括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其中以腹部为主。

3、说明了具体治疗方法。以调和脏腑和排除病邪为主,通过特定的手法作用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躯干部位,通过调理脏腑器官并排除瘀滞其内的病邪,从而是脏腑的生理功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以达到祛病的目的。

4、确定了治疗的主要疾病。脏腑按摩最适应于治疗一些慢性疑难杂症(内科、妇科),慢性病主要是指病形成的过程比较长,疾病发展的速度比较慢,而且是脏腑器官非器质性病变,在较长的时间内患者不存在生命危险的病症。这样就给按摩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机会和充足的治疗时间,因为按摩疗法主要是通过手法来调动人体本身的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需要患者要有一定的自我恢复时间,只有这样患者本身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够逐渐得到恢复,从而通过恢复的器官的功能将人体内的病邪排出体外,最终达到康复。

历史传承

段氏脏腑按摩并非段氏家族独创,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学家的按摩技术的结晶。此法历史悠久,由清朝宫廷御医传入民间,保定段氏得其真谛,遂为家传秘术,并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因其理论独道、手法奇特,故防病治病、效果显著,因而得到传承不绝。目前,段氏脏腑按摩传人段朝阳先生(保定市人,出生中医世家,随其伯父段树林(1928—1998)习得此术,多年致力于按摩调理脏腑杂证和养生保健的研究。)恐这一按摩绝技失传,并经前辈首肯,破密不外传之家训,开历史之先河,著《段氏脏腑按摩技法》(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发行)和《段氏脏腑保健按摩》(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发行),将其奉献社会,惠泽众生,使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疗法重放异彩。

治疗原理

段氏脏腑按摩认为从形成脏腑慢性疾病的因素和导致的结果看,不外乎是由于气血不足、气失调达、气血瘀滞、痰饮潴留、经脉受阻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经络不通、代谢失常而机体表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因此要想改变疾病所产生的各种人体非正常表现,必须消除这些致病因素,恢复脏腑功能,保持经络畅通,才能达到机体重新回到健康的状态。

段氏脏腑按摩疗法就是紧紧围绕脏腑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脏腑功能和按摩手法的作用机理,明确了“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的总的治疗原则,瘀散血活,则气血畅通,正气旺盛,则邪自祛,从而使脏腑调和,阴阳平衡,身体恢复健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健脾和胃,生化气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补气血主要是强健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营养均靠脾胃所受纳和运化的水谷之精微供给。无论是七情内伤,还是饮食失宜、劳神过度,多伤及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亏虚,无力抗邪。另外,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气血亏虚,还能导致瘀血、痰饮、水湿、宿食等致病因素的生成;脾胃在中焦,脾主升,胃主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功能失常,还可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输布失常,体内糟粕浊秽之物不易排出体外等问题。脾胃健运,化源充足,则气血旺盛,因此对于各种脏腑慢性疾病,从强健脾胃功能入手,生化气血,扶持正气,是治疗的重中之重,也是段氏脏腑按摩疗法在治疗各种脏腑慢性疾病过程中始终贯穿的重要方法。

2、疏肝利胆,调畅气机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所以,气滞之病又以肝气郁滞为先。情志失调,或痰湿、食积、瘀血等停聚于内,多宜伤肝,肝失条达,则影响气的流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引起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故有“诸病皆可从肝治”之说,即五脏六腑,肝最为要,内伤杂病,肝病首当其冲,充分体现了肝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肝主疏泄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其他脏腑无与比拟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因此要使人体内凝结的邪气和瘀血疏散,人体的气血运行正常,必须保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因此,在治疗脏腑慢性疾病过程中,要保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加强对肝的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3、补肾填精,滋阴壮阳

临床上有“五脏之病穷必及肾”之说,就是说脏腑功能失常导致的许多病证常与肾有关,许多脏腑慢性疾病治疗无效时,往往求助于肾而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肾脏是人的生命之本,主骨生髓,藏精主水,内蕴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脏所藏之精来源于先天,充实于后天。肾中的精气要不断得到来源于水谷精微化生的五脏六腑之精气的补充才能充盛。同时,当五脏六腑需要这些精微物质给养的时候,肾脏又把所藏之精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因此,脏腑的精气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才能正常。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脏腑慢性疾病,多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日久必损耗五脏六腑之精气,导致阴阳失调,不但不能有足够的精气贮藏于肾,反而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甚者阴阳亏虚,这就是所说的“久必及肾”。肾阴虚则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滋养、濡润作用减弱,肾阳虚则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进一步则会导致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减弱,阴阳失调。可见,肾中精气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恢复肾阴肾阳平衡,保持肾中精气旺盛,并使其能够促进其它各脏腑阴阳的平衡的恢复,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最终才能起到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

4、活血化瘀,畅通经脉

如何改善和提高脏腑功能呢?“腐血不去,新血不生”、“痰湿不化,津液不运”、“邪气不出,正气难存”,所以清除体内的各种致病因素,是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和治疗脏腑慢性疾病的关键所在。按摩疗法作为中医的外治疗法,不同于中医的药物疗法,中草药中含有的物质成分进入人体后,其自身能够直接起到散瘀话血、化痰利湿、生化气血、行气导滞、温热寒凉等功效,可以直接被机体利用,或者辅助脏腑器官行使功能,以及提高脏腑功能的作用。而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脏腑组织只能通过机械运动将能量传入其内转化成其他能量而起到散瘀活血、活动痰湿、消散郁气、疏通经脉,以及通过刺激经络穴位间接激发和调动脏腑功能的的作用。因此,只能通过按摩手法的作用将患病机体内的瘀血、痰湿、郁气等致病因素由原来的凝结、积聚、粘滞变为消散活动,以便于随气血运行代谢到人体排泄器官,而排除体外,以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随着脏腑组织器官中瘀滞的病邪被除,经脉无阻,则新的气血自然充溢其中,精气恢复,功能增强,机体自然就会逐渐恢复健康。

可见,利用按摩疗法治疗疾病时,祛除病邪的过程和改善提高脏腑功能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是一个操作过程中达到的两种结果,病邪的不断祛除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脏腑功能的增强又促进了病邪的祛除,最终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方法

脏腑慢性疾病因其病因不同,且病史较长,发病缓慢,病理错综复杂,受损脏腑经络轻重不一,因此,在治疗上也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下面简要谈谈在使用段氏脏腑按摩疗法治疗脏腑慢性疾病过程中一般遵循的思路。

1、必须树立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和整体之间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因此,治疗疾病必须着眼于全局,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注重病变的局部情况、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且更要注重病变脏腑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把握整体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关系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邪在机体脏腑之间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通过整体作用于局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腹部是脏腑按摩的重点治疗部位

“腹为万病之机,治疗万病全在治疗腹部”,因此段氏脏腑按摩疗法始终把对腹部治疗的作为治疗各种脏腑慢性疾病的重点。

“六腑”中的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中的两焦均位于人体腹腔内,五脏中的脾、肝、肾三脏位于腹腔内。脏和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在生理相互联系,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不但六腑的病变会在腹部体现,五脏发生病变,亦皆可从腹部反映出来。不同脏器的发生病变时,除其本身内发生气血瘀滞外,其周围的组织也会受到影响,并在腹腔内相应部位也会形成气血的瘀滞,就是中医所说的“积聚”或“症瘕”。五脏生病时,在腹部的相应部位会产生气血的瘀滞,形成硬块或条索,实际上这些相应部位就是五脏在腹部的“反射区”。如心病者,在腹部心口窝部位,常可触到肌肉板硬或硬块,按之患者有痛感或胸闷的感觉,另外,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心脏病变有时还会影响到小肠,导致小肠功能失调或发生病变,按小肠亦有痛感;肝病者,如肝气郁滞日久,形成气滞血瘀之证,在右胁肋下可触及硬块,按之刺痛,腹部右侧肌肉会板滞硬结;脾病者,在胃脘部或左季肋下会产生硬块或条索,若脾被湿邪所困,在胃脘部会积滞大量的液体等;肾病者,患者脐部周围及少腹部会触到按之刺痛的硬块;肺病者,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因大肠与肺相为表理,可见乙状结肠病变。

因此,过对腹部的脏腑器官和病灶按摩治疗,不但可以直接作用于脾胃,改善和提高脾胃受纳、运化、升清、排泄的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废物排出,对局部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能够消除其他患病脏腑在腹部形成的病灶,达到治疗患病脏腑的目的。

治疗步骤

1、首先要保障为人体内的病邪排出的门路畅通

《素问·五藏别论》篇说:“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这充分说明了饮食物在胃肠中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

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各种致病因素的生成,必然都会直接或间接累及六腑,影响到六腑的传导功能,造成腑气不通,升降失调,传导失职,久而久之,胃肠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或功能减弱,排泄不畅,造成人体内的代谢废物不能顺利排出体外,同样通过按摩方法治疗散开的病邪也就不容易排出体外。人体就像一个仓库,如果仓库内旧的东西不被清理出去,新的东西就不能被运进来,因此为体内的病邪打开排出的方便之门,使病邪顺利排出去,应是治疗疾病过程中首先必须做的。

人体代谢废物排出的最大出路莫过于二阴,尤其是大便是否通畅,直接影响到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和食物残渣、代谢废物、污浊之气的排泄。因此,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曾指出:“一窍通而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可见只要大便得通,就一通而全通,百症若失,所以,保持胃肠传导功能的正常,才能使人体生理及病理产物、致病因素等能顺利地排出体外。

六腑不通尤以大肠不通为重,段氏脏腑按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始终把大肠,特别是乙状结肠部位作为经常的重点治疗部位,就是为了保障大便的畅通,以确保体内的废物能顺利及时的排出体外,而不给人体造成危害,也为新生气血的进入腾出了空间。

2、通调腹部,以健脾和胃,生化气血

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可见,中医学脾的功能实际上囊括了人体消化系统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胃肠的功能,而且主要体现在小肠的功能。因此,胃肠功能失常,直接影响着脾将水谷化为精微、吸收精微及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的盛衰。

采用按摩手法直接作用腹腔内的胃肠等组织器官,可以充分对组织起到活血化瘀、疏通气血、清理肠道内滞留废物的效果,并使这些被分散和活动的废物排出体外,有效改善胃肠腔内和胃肠壁内,以及其周围组织的环境,提高生理功能,促进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使气血生化有源,代谢废物排泄有门。

3、重点施治腹腔内的瘀血、痰饮、郁气等病邪积滞的部位

前面提到五脏六腑患病日久,除自身内存在瘀滞的气血外,病邪也会充斥该器官的周围组织,影响器官周围的气血运行,造成局部的气滞血瘀,并且在腹部相应的一些部位也会出现积聚,形成腹部肌肉的板滞、腹内的硬块或者条索类变化。因为这些部位是气血瘀滞,影响气血运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的重点部位,所以段氏脏腑按摩疗法把对受损脏腑、脏腑周围组织、腹内的硬块或者条索作为按摩治疗疾病的重点。经过手法的作用,脏腑内和其他部位的病邪就会被疏散,并以大便和失气的方式排出体外。针对这些病邪存在的部位,治疗时常用按法(包括点法)、拨法和揉法,这些力度大、作用强的手法,并要求做到深透有力、持久柔和,充分发挥外治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体内被按摩散开的的瘀血、痰饮等有形废物先排出体外,然后邪气才能大量排出。随着致病因素的不断被清理排出和脏腑功能的逐渐恢复,患者的疾病就会开始明显出现好转。

4、按摩四肢头颈经络穴位,清除其内存邪气

当脏腑患病时,随着其内病邪的不断积累增多,病气就会顺相关经络流注于人体四肢、头颈等部位,影响经脉的畅通和阻碍气血的运行,在这些部位便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表现,影响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对脏腑经过一段时间的按摩治疗,当其内的病邪大部分被排出体外后,还需进一步对四肢、头颈等患病部位的经络穴位进行按摩治疗,将流注于这些部位的病邪消散并使其顺经络进入腹内,以大便和失气的方式排出体外,以消除机体局部的病变,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

诊断方法

1、望诊

望腹部的形态、丰隆畸形、凹陷或扁平,来判断虚实或患病部位,一般丰隆者为实,凹陷者为虚,或高或凹的畸形部位可能是腹腔内部患病部位。望腹部皮肤色泽滋润或干燥,显明或晦暗,来判断患者的气血旺盛盈亏。

2、闻诊

听腹部发出的声音,患者腹部有时会发出“汩汩”的声音,若声音夹杂水动音,则腹腔内淤滞之邪较深,正气虚;若发出的声音“啪啪”做响,而且响后会从肛门排除浊气,则说明正气盛,浊气浅。用手指扣击患者两胁肋和上腹部时,若发出“咚咚”的如敲鼓声,则说明病邪较盛;若发出如叩石之声,则说明脏腑功能较好。

3、问诊

询问患者腹部是否有疼痛部位?胀满?气逆?胸肋胀痛?胸腹憋闷?大便干结或溏稀?按压腹部时有无压痛感?压痛是刺痛还是胀痛,有无放射痛?疼痛感向哪个部位放射?按压腹部时有什么感受?是喜按还是拒按?等等。

4、按诊

让患者选择一种合适的诊断姿势,全身放松。医者选择合适的位置,平心静气,思想集中,右(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用四指指腹触摸按压患者身体的诊断部位,面积小的部位可用食指或中指单指操作,触摸按压时,力量要由轻到重,由浅入深,医者要缌体会手指下的感觉,观察或聆听患者的反应。医者要感觉手指下患者皮肤的冷热、润燥,肌肉有无条索、硬结,体内有无硬块、水音、气音,患者是否有异常痛感、敝胀等及其它不良反应。对判断不准的部位可反复触摸或询问患者来断定。

手法特点

1、持久有力,深透柔和

按摩疗法是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作用于人体,借以调动、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理顺由于不同病因所导致的各种病理状况,以恢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手法做为按摩治病的主要手段,其熟练程度,即如何适当地应用手法,是决定治疗效果高低的关键。因此,熟练的按摩手法必须做到持久、有力、柔和、深透,才能起到防病治病,强壮保健的作用。所谓“持久”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使手法刺激足够积累到能产生良好的疗效。“有力”是指手法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力度,力度的大小、方向要根据治疗对象、施术的部位和病症的性质而决定,决不能用蛮力,使患者不能忍受或出现意外损伤。“柔和”是指手法的动作要稳、柔、灵活,用力要缓和,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才能使患者容易接受按摩疗法,也避免对软组织造成损伤。持久、有力、柔和是按摩治疗疾病的手段,“深透”才是手法作用的最终目的,只有“深透”的手法作用于体表,其产生的刺激和能量才能达至深层的筋脉骨肉,直至脏腑经络,才能调整其机能状态,使之气血和调,筋骨复旧,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可见手法运用的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要想达到熟练的手法操作,术者必须经过长期的手法练习和临床实践,才能做到由生到熟,由熟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界。

段氏脏腑按摩疗法是以腹部作为主要按摩部位的按摩疗法。腹部各个组织器官由里到外都由软组织构成,手法的运用即得做到“有力”,使力量直达脏腑或直达病灶,又必须做到“柔和”,即不伤外表皮肤肌肉,又不损体内的组织器官才为最佳。人有胖瘦,病灶有深浅,体质有强弱,疾病有虚实,所以在临床运用各种手法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掌握好力度的大小,做到即不对患者造成损伤,又必须达到“深透”的目的,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医者在手法运用上既要有力又要柔和,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方为上乘。因此,医者在对患者按摩治疗时,不可在对疾病诊断不清,对患者的腹部情况了解不清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手法和用力,不然轻则损伤皮肉,重者损坏脏腑组织器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后果。

2、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疾病的种类多种多样,致病因素也是千差万别,又有“同病不症,同症不同病”之说。在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阴阳的转化,正邪的盛衰,虚实的变化在不断的发生着演化。因此,在正确诊断,明确治疗原则和主要治疗手法同时,要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随时根据病情的变化而改变治疗手法和施治方针,以取得最佳的按摩治疗效果。

医者在临床上,必须时刻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要通过手对患者腹部的触摸来感受体会,对病症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不可盲目行事。要在微妙之中见真功,不可拘泥于一些固定的治疗方法和手法,要在错综复杂的病变中迅速扑捉信息,快速综合分析并选择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法,及时准确的辨证施术,才能做到手到病除。就如《医宗金鉴》一书中所讲的那样:“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内乎外应”,只有将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才能达到按摩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

3、全神贯注,形神合一

段氏脏腑按摩作为一种治疗脏腑疾病的的按摩方法,除了一些常用的按摩操作手法外,还有一些针对不同的治疗部位创建的一些特殊的治疗手法,医者要想使这些手法在治疗中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锻炼和临床实践,才做到手形和手法的标准和运用自如,并在临症时做到聚精会神,专一贯注,使手法的运用与自己的心神高度融合统一,才能够具备按摩操作的内在功力,这种内在的功力既包括手法本身所具有的的力度、柔韧度、深透度、熟练度、操作中的技巧及感知病变症结的灵敏度,亦函盖医者的精神信息与能量的有机结合产物。

医者只有做到手法与心神完美的结合,融为一体,使手法的运用成为心神的内在体现,才能最终达到在按摩治疗中的“形神合一”也是按摩医师所追求的手心合一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手法所具有的力、能和信息传递给患者,深达于体内的脏腑、筋骨和病邪,并能通过经络系统传递到全身各处的组织器官,从而有效的改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动机体的能量,化解和清除体内的病邪,强壮身体,恢复健康。

4、泻中有补,补中有泻

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且病情又有轻重缓急的差别,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个体,其病理变化和病情转化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本质,做到治病求本,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段氏脏腑按摩以“调理气机,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作为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在对腹部脏腑进行按摩治疗时多采用“泻中有补,补中有泻”的治疗手法,把“扶正”和“祛邪”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治疗过程中。因为许多慢性疾病多是虚实相杂的病情,在对腹部进行按摩时,一方面作用于腹部的病灶、邪气,通过按摩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食导滞、逐饮化痰的作用,将这些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化解并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促进脏腑气血的改善,激发和提高脏腑生理作用,使正气得到恢复,提高机体抗病和胜邪能力。

要想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关键决定于手法的运用。手法作用的刺激量又决定了治疗的效果。按摩疗法补泻效果的实现主要与不同手法作用时间长短、力度大小、频率快慢、运动方向、施治部位及手法的类型有关。

一般同一个手法运用时间短为补,时间长为泻;力量大为泻,力量小为补;频率快为泻,频率慢为补。柔法、摩法等一般顺时针右转为补,逆时针左转为泻;推法一般顺经络而行为补,逆经络而行为泻。另外按法和点法的实际运用中,要以手下或指下产生得气感,力量深入到体内深浅,使体内气机是否产生运动作为衡量手法发挥作用的标准。主治疾病1、常见内科病症

1、感冒;2、头痛;3、失眠;4、牙痛;5、呃逆;6、腹痛;7、腹胀;8、肋痛;9、痹症;10、痿证;11、泄泻;12、便秘;13、癃闭;14、慢性支气管炎;15、支气管哮喘;1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17、慢性胃炎;18、胃下垂;19、胃肠神经官能症;20、肠道易激综合征;21、高血压;22、中风后遗症;23、心绞痛;24、冠心病;25、心肌炎;26、心脏神经官能症;27、肺心病;28、糖尿病;29、肝硬化;30、慢性肝脏病;31、慢性胆囊炎;32、慢性胰腺炎;33、慢性肾炎;34、遗精;35、阳痿;36、早泄;37、前列腺炎等一些慢性疑难杂症。

2、常见妇科病症

1、闭经;2、痛经;3、月经不调;4、月经前后诸症5、带下;6、盆腔炎;7、乳腺炎;8、更年期综合征等。























10









献花(0)
+1
(本文系zangfuzhenj...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