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人饮酒的风俗与习惯
2015-02-14 | 阅:  转:  |  分享 
  
中国人饮酒的风俗与习惯



酒与茶一样,是一种世界性饮料。



酒的历史比茶悠久,它几乎是同人类文明一起来到人间的。



酒的风味与茶不同,"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酒以它充满活力与热情的独特魅力受到这个世界上许多人的喜爱。



据说,酒起源于含糖野果的自然发酵。自然界的野生水果成熟后坠落地面,经过风吹日晒,霜打雨淋,在遇上酵母菌后自然发酵,便会生成含有酒精成分的醇香味的汁液,这便是最早的天然酒。宋代周密在《癸辛杂志》中就曾记有山梨久储成酒的趣事。元代元好问所著《葡萄酒赋序》中也说过这样一件事:



贞佑(1213-1217)中,邻里一民家,避寇自山中归,见竹器所贮葡萄,在空盎(腹大口小的容器)上,枝蒂已干,而汁流盎中,熏然有酒气,饮之良酒也。这都是含糖野果自然发酵成酒的实例。



新石器时代农业出现之后,谷物种植为人类提供了较多的食物,贮藏谷物普遍起来。由于当时贮藏方法简单,谷物遇热发霉发芽,极为常见。谷粒发芽时自然长出糖化酵素,使谷粒中的淀粉转变成糖,供给谷物生芽长根的需要。这种发了芽的谷粒,遇水发酵后也会生出酒精,形成天然酒。后来,人们又发现,蒸煮炒熟的谷物在遇到水和一定温度、时间等条件后,同样也会自然发酵变成酒。古人不断接触这类天然酒,逐渐产生嗜好,于是引起采集、食用、观察、仿制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也就开始了人类酿酒的历史。



我国人民饮酒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千多年了,龙山文化遗址内发掘出来的陶制酒具就是证明。



夏商时代,饮酒之风已经相当盛行,如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武丁时期(前1200)的近二百件青铜礼器中,各种酒具就占了绝大部分。



周代先民不仅已经发现陈酒比新酒更为香甜醇厚,而且不再像前代先民那样连汁带渣地"吃酒"了,开始饮用除去糟粕后的清澈酒液。



春秋战国时期,《酒诰》影响尚大,酒教尚严。民间出现了酒店以及挂于酒店招徕顾客的酒旗,标志着饮酒风尚的进一步社会化和酒类商业贸易活动的兴起。



作为助兴取乐的"酒令"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如《说苑》中就记述战国时魏文侯与大夫们饮酒,让公乘不仁做令官行酒令的事。当时约定干杯不尽者罚饮,结果魏文侯没有一饮而尽,公乘不仁便毫不客气地对他罚饮一大杯。



"酒令"的前身是一种"投壶"游戏,即在宴饮处设一特制壶筒,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箭,投进多者为胜,盛酒与负者饮。后来慢慢发展成为选一人做"令官",其他人或轮流说唱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的娱乐方式。这种游戏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饯饮"的习俗已经形成,即亲友远出时必要置酒"饯行"。如《诗经·韩奕》篇中就记有周后王为韩侯饯行的事情。战国名侠荆轲前去刺杀秦王时,好友及燕太子丹也为之饯行于易水河畔,陶渊明还有诗赞日:"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春秋末年,著名文化圣人孔子很爱喝酒,据说每次用酒从不限量,以不醉为原则,被后人尊为"饮宗"、"酒圣"。汉代酒店称作"酒垆",店员已有"酒保"之称。



汉代寄心于酒,借酒泄情的风尚已很流行。开国功臣陈平对吕后篡权深为不满,表面上就故意装出沉湎于酒不问政事的样子,等到吕后一死,即与太尉周勃一起诛杀吕后的亲属。"盖时方艰难,惟托于酒,可以粗远世故而已"。东汉末年一些风流名士不满朝政狂放嗜酒也是这样。



汉代经师贾逵曾著有《酒令》一书,说明当时饮酒行令已较前有了较大发展。汉代正式酒宴仍没"酒监"。据《汉书》记载,一次吕后同诸吕三王宴饮,让刘章前来做"酒监"。刘章宣称要以军法行酒令,吕后应允。刘章一向不满于吕后专权。饮不多久,一王微醉,拔腿逃席,刘章急追上去,拔剑将他杀了,回来报告吕后:"有亡酒一人,臣谨行军法斩之。"吕后大惊,但想想自己答应过以军法行酒令,眼见娘家人被杀也不便怪罪,只好吃了个哑巴亏。这便是后来酒席宴上常说的"酒令大如军令"。据说汉武帝常在长安城北门内柏梁台上置酒宴会群臣,并令到席者联句做成七言诗,不能者不得上台,上台联句不成者罚饮一大杯。这种饮酒联句成诗也是历代酒令中常见的一种。



魏晋南北朝时,饮酒风气更为盛行,特别是出了不少酒文化名人,诸如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及孔融、陶渊明、毕卓等。孔融自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患矣。"刘伶经常乘上鹿车,身带酒壶,嘱咐仆人拿把铲子跟着他,说若是喝醉死了,就随时把他埋掉。阮籍常常将钱挂在杖头上,凡遇酒店必要进去痛饮。陶渊明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得穿的地步,还忘不了要吃酒。西晋毕卓半夜里闻到邻居酿酒的香气,竟不顾自己是朝廷吏部郎的身份,前去偷喝,结果被人捉住绑了起来,直到天亮才被人认出,真是好不尴尬。还有三国时吴国一位名叫郑泰的人,临死前竟对酒友说:"一定要把我葬在陶瓷场旁,说不定百年之后,我化成了泥土,有幸被取做酒壶,那就遂了我的心愿了。"真到了嗜酒如命的地步。



魏晋时期人们酷爱饮酒,往往其意未必真在于酒,如阮籍嗜饮不独于他的思想,而是环境所迫。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比他们大,所以他为了躲祸,只好多喝酒,少说话,这样即使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只要看看有一次司马懿求和阮籍结亲,而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让司马氏没有提出的机会,便可知道了。这段原话可是鲁迅先生讲的。



可以说,这种以酒避祸、解忧、逸情的行为方式至此已经形成为一种传统。



唐代酒楼酒店已经相当普遍,城市乡村,可谓无处不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些诗句描述的就是当时常见的在酒楼酒店饮酒为乐的情景。又如史籍记载,唐代开元中,从昭应县到都城长安的官道两旁,酒肆遍地,不仅钱多钱少均能买酒喝,还有专门施舍美酒为行人解乏的,称作"歇马杯"。唐代饮酒风气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宋代酒楼酒店不仅更为普及,而且趋向豪华富丽,尤以北宋的汴梁(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最为突出。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当时汴梁城内著名酒楼"丰乐楼",即是樊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梦粱录》中记述临安武林园酒楼:店门首彩画欢门,设红绿权子,绯绿帘幕,贴金红纱栀子灯,装饰厅院廊庑,花木森茂,酒座潇洒。但此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一二十步,分南北两廊,皆济楚阁儿、稳便坐席。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十,聚于主廊嫌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如神仙。济楚阁儿就是整洁、明净、清爽的小房间,相当于现代的雅座。



据《都城纪胜》中记载,宋时酒店分为七类,一是茶饭酒店,多卖时鲜食品下酒;二是包子酒店,多卖鹅鸭包子、四色兜子、肠血粉羹、鱼子、鱼白之类下酒;三是宅子酒店,特点是店外门面装饰好似仕宦宅院,或是由旧宅舍改建而成;四是花园酒店,特点是装饰大多模仿园林馆舍,城外尤为多见;五是直卖酒店,即只卖酒不卖饭;六是散酒店,门首多为竹栅布幕,只卖一杯"打碗酒";七是庵酒店,内有娼妓待客,门首悬有红色栀子灯标记。宋代酒店林立,在酒店谋生的人也很多,有在其中唱曲的、卖物的、当伙工的等等。



我国人民爱喝白酒,这也就是所谓"白酒当家"的传统。中国人一向以能喝白酒为荣,特别是男人,喝白酒成了阳刚之美的标志,如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人都是海量。



以酒待客、以酒交友是我国传统的社交礼仪风俗,到宋代此风更盛,《水浒传》上有"接风酒"、"庆功酒"、"饯行酒"、"交心酒"、"婚丧嫁娶酒"等。特别是宋代,夫妻结婚喝交杯酒已成风俗,用以表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喜事、丧事也有酒俗,如武松为其兄发丧时,也叫随从置办酒食招待来客。



不仅如此,逢年过节,也少不了频频举杯,如忠义堂上的"菊花宴"便是一例,各种酒宴风俗,名目繁多。

献花(0)
+1
(本文系有情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