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老子氣論
2015-02-15 | 阅:  转:  |  分享 
  
老子氣論

戴瑞成

壹、前言

目前社會非常流行練氣、養氣,以為個人的修身養性而澄淨生命。如果因

為經過修行,而讓一個人的心能光明澄淨,可以說是已經達到「定、靜、安、

慮」的工夫了。但是透過這樣的身體修行,來了解天地萬物的道理,及清楚格

物的過程,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很多人藉修行以求內心清靜,卻適得其

反的一分執著,在人生道理上、人際關係中,常常自以為是,不會曲全,好作

人師,一副非他莫屬的態度,這樣子就是沒有深解老子的柔性氣觀。所以要修

行,清靜內心,就必須真正認清老子的柔性養氣,才能達到真正的悟境,也才

會有豁達的人生觀。

雖然老子的經文中沒有對「氣」詳加闡釋,可是道家人物在養生中就一直

以「氣」為修練的功課。所以要談有關老子的「氣」論,就得先了解「氣」是

什麼?

貳、氣的概念

《說文解字》說:「氣,雲氣也,象形。」「雲,山川氣也。」氣是象形文

字,其形象雲氣之貌。雲氣之形較雲輕微,其流動如野馬流水,其多至層層疊

疊,故氣字以筆劃彎曲象徵其流動之形,而以三劃象徵其多層重疊。三是代表

多的意思。氣之形與雲同。但析言之,則山川初出者為氣,升於天者為雲;合

而觀之,則氣乃雲之散蔓,雲乃氣之濃斂,故《說文解字》以雲氣釋之。天地

之間這種升降聚散的氤氳之氣,便是雲氣?。所以說,雲氣就是氣的原始意義。

氣字產生後,便在人類生存的過程中逐漸擴充其涵義。隨著擴充涵義的發

展,氣的意義,便引申出有以下的幾個範疇:

一、表示氤氳聚散形成萬物之氣。

古人認為,自然界萬物的發生和人一樣,也是靠兩性的結合。一個普遍的

說法,就是天地為萬物的「父母」,《周易.繫辭下傳》說:「天地絪縕,萬物化

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而人的生命以呼吸為首要條件,那麼天地萬物的

生命也必然以氣為基本,所以《素問.生氣通天大論》說:「自古通天者,生之

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

氣。」?肯定氣為天地萬物的基礎。

二、表示人的呼吸氣息。

由於人之生必賴呼吸,而呼吸所出進的物質,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所

以以呼吸代表有生命的事物。

三、表示人的血氣。

氣血流行全身,是人體一切組織、器官、臟腑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的物質基

礎。所以《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同時氣血的

生成和發揮作用,又與臟腑的正常功能有關。因此,臟腑發生病變,不但引起

本臟氣血的失調,而且也會影響到全身的氣血。所以氣的表現,可以彰顯人的

健康情形。

四、表示長生久視的本源。

由於氣在人體中以功能性的表現出來,所以道家的養生方法,便吸收了

「道」、「氣」、「陰陽」、「五行」、「形神」等觀念,來說明人體與宇宙間的各種

對應和統合的關係,從天地與人的關聯論述人體的生理病理和治病的方法,並

深化了其實踐的理論體系。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說: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吐氣有六者,謂吹、呼、

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欲為長

息吐氣之氣,時寒可吹,時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

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凡人極者,則多噓呬,道

家行氣,率不欲噓呬。噓呬者,長息之心也。」?



一種吸氣和不同方式的吐氣,即吹、呼、唏、呵、噓、呬六法,便發展成

養生者的特殊吐納之功,以為養生治病之要法。

參、老子的氣論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一書。有關他對「氣」的觀念,

在該書中有三章論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

為和。」(第四十二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疪乎?」

(第十章)

「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第五十五章)?



從這三章的意涵來看,老子「氣」的氣論,便有二種的涵義,一是指宇宙

萬物化生之物質:「沖氣」,二為涵養人體內部的氣息:「柔氣」。

一、沖氣:

由於老子認為宇宙萬有都是因道而生,也就是說道就是宇宙的本體,也是

宇宙的成因。然由道而至萬物的形成,其間必有一大段的過程;這一大段過程,

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來推求與「氣」有關的論點。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

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

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



宇宙必有端,天地必有始。天地開始之前,則是混沌未闢的狀態,稱之為

「無」。至於天地初始之時,也是渾渾噩噩的一無可觀,雖然已非「無」之狀態,

但又非具體之物,不可狀象,故稱之為「有」。繼此之後,則萬物:山川、河

嶽、大地、海洋、林木、花草、蟲魚、鳥獸與人類相繼而生,形成萬象森嚴的

世界。所以,第二章也提到:「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有」與

「無」,自其表面看來,它們好像是相對的東西,但是仔細來推究它們的源頭,

正是一個「道」。「有」是由「無」而來,「無」又是從混沌的「道」而來,所

以說「有」「無」是相生的,同出而異名了。以上所說的是「道」與「萬物」的

關係。有了這個概略的了解,再來思考「道」與「氣」的關係。

第四十二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所謂「道生一」,是自無生有,也可說是自無極而生太極;「一

生二」,是由太極生陰陽;「二生三」,是由陰陽二氣相交而生第三者;,陰陽二

氣相交既可生第三者,則所有萬物的陰陽二性相交,都能生第三者,於是有了

陰陽物類的生生不息,就衍生萬物,所以說:「三生萬物」。由於每種物類都有

陰陽二氣的存在,故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也就是說,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產

生的過程,是由道化生出混沌的氣,再由這混沌之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氣

化生天地人,進而化生萬物。萬物都內在地包含著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交感

運動,使萬物協和生長。所以說老子的氣,即是「一」,是宇宙混沌未分之氣。

可是萬物之所以成萬物,必須有虛靈之氣調和其間,否則萬物是不能形成了,

故說:「沖氣以為和。」而所謂「沖氣」,則是不停地運動著的陰陽之氣。因此,

氣具有兩種顯著的特性:

(一)物質性。氣是無形的混沌,它是由道化生,故為一種物質,而不再是無形

無象的氣。

(二)運動性。氣的特點是「沖」,即是不停的運動。氣分陰陽,陰陽是相反而

相成,二者相互的激盪,便使「沖氣」合和而化生。氣具有這樣的特性,

因此它可以構成萬物,並使萬物生滅變化。

所以老子氣論中的氣,第一個涵義就是為「沖氣」。

二、柔氣: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

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之形軀在有生命之時,肌膚柔軟,

能屈能伸,卷舒自如,可是死亡的時候,軀體就堅硬而不能屈伸。河上公說:「人

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可知人之生者,就是內含有柔和之氣,和表現於

外的精神。所以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

若存,用之不勤。」河上公則說:



「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

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



可知人之五臟五神,是由人之血液和呼吸循環系統,運行之血氣來濡養,

方能含和氣、抱精神,養神而不死。不死之道,即因血氣濡養所致。河上公又

說:



「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於人為鼻。牝,地也,於人為

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微,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

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

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辱,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

者雌也,主出入人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根,元也。言鼻口之門,

乃是通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

復若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也。」?



可知柔氣在人之體內為血氣,而表現體外者為精神,又名為力氣。

(一)氣為血氣。

在第十章中老子提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

覽能無疪乎?」人能保守著體內的氣,便不會離開本真;能專任體內氣,達到

柔和的狀態,便能返真樸。由於「道」化生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保護萬物而不

恃己功,長養萬物而不主宰萬物,就是玄德。專注地治氣養心,使自己的血氣

陰陽平和,就是玄德的主要功能。所以說,此論之氣,就是人體內的血氣。

(二)氣為力氣。

從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來看,有修為者深具厚德,處於最淳樸的狀態。懂得

和諧而知「常道」;了解常道而明白事理。貪生放縱叫做祥,欲望主使力氣叫做

強,過分強壯便走向衰老,即是不合於道,不合於道便會加速滅亡。所以說,

此論之氣是指人體的力量,故稱力氣。

由上可知老子的「氣」論,是從道的始生萬物的生化之沖氣,而到賦予人

體之內的形質之柔氣。

肆、練氣養生

老子強調人的純然性,並把能夠保持本性的人,視為具有「是理想人格」

的人,所以提出「赤子」天生的純樸狀態,是最理想的情況,而要保持「嬰兒」

的情況: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章)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第廿章)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廿八章)



「赤子」是老子認為的理想人格,但問題我們現有的狀況已經不是像「赤

子」般純真無垢,因此,人需要有回復原狀的工夫。所以老子就主張「復歸」:



復歸於無物。(第十四章)

各復歸其根。(第十六章)

復歸於嬰兒。(第廿八章)

復歸於無極。(第廿八章)

復歸於樸。(第廿八章)

復歸其明。(第五二章)



老子「復歸」的重視,即表視他也重視「修養」的工夫。修養工夫的方法

即如「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疪乎?」

(第十章)。講「抱一」是就人的精神形體,與天道的生氣合一;講「專氣」則

是說人的精神內歛,關注形體內的形質之氣。因此,此章就是引發後人發展養

生練氣為依歸的重要指標。

第一層次:「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所謂「營魄」,河上公注:「營魄,

魂魄也。」魂為陽為氣,魄為陰為形;陽氣為精神,陰形為形體,也就是靈魂

和肉體。所謂「抱一」即是抱道。能抱道即能使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達到和

諧的狀況,即精神和形體同時懷抱虛氣以生,精神「抱一」,則清明空靈,而無

欲念,即所謂「神得一以靈」;形體「抱一」,體法自然,而無執著,即所謂「萬

物得一以生」。也就是說一個健全的生活是形體和精神合一而不偏離。換句話

說,就是要能做到載營魄抱一而能使靈肉不分離地靜心養氣。所以「營魄」的

「抱一」,是精神上的體道而行,懷抱沖虛的和氣,使精神形體合一,綿密無間,

生機不斷。

第二層次:「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管子.內業篇》云:「摶氣如神,萬

物備存。」摶者,結聚也。所以這裡的「專氣」就是《管子》之「摶氣」。因此

近代學者馮友蘭說:「專氣就是摶氣。」這個氣包括了形氣和精氣;摶氣就是把

形氣和精氣結聚在一起。「致柔」就是保持住人始生時柔弱的狀態,而像嬰兒一

樣。所以專氣致柔就是集氣到最柔和的境地,氣柔是心境極其靜定的一種狀態。

因此我們可以說,要能做到氣專如一,以致如嬰兒一樣柔順,純真而自然,就

能使性靈活潑而心鏡澄明。

所以我們要修道、得道,就要養氣,要靈肉合一地養氣,以使精神全一,

專心致柔而達到虛靈清靜之境。假如一個人能常常保持精神合一,致柔養氣,

觀徼去欲,而到達欲寡心清、虛極靜篤的時候,便是一任天純無雜的境界。有

如此的精氣神合一,必然會使人通體氤氳,氣機活潑,而如大氣蒸騰地靜而不

寂,如此心光便能澄澈,心境自然就靈明了。?

第三層次:「滌除玄覽,能無疪乎?」「玄」乃形容人心的深邃靈妙;「玄覽」

即喻心靈深處明澈如鏡;所以高亨說:「覽讀為鑑,『覽』『鑑』古通用,玄覽者,

內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故謂之玄鑑。」即如《莊子天道篇》

云:「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萬物之位也。」「滌除」,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欲

望都去除掉,即「日損」也。所以滌除玄覽,便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即能格物致知,而可以「見道」。所謂「見道」,就是對於道的體驗;對於道的

體驗是一種精神領域的最高境界。所以近代學者張岱華說:「玄覽是一種直覺,

以主直冥會宇宙本根也。」也就是說,洗清雜念,摒除妄見,而返自觀照內心

的本明。因此我們可以說,要讓一個人心境沒有瑕疪,就是要能做到滌除玄覽

的功夫。

所以這三個層次就成為養生家的一套修養方法。養生練氣的主要目的,就

是長保身體的健康,維持健康的方法,發展調息練氣法,如前面所談陶弘景的

《養性延命錄》就是一例。如果想學調息練氣以健康身體,先瞭解身體中「血

氣」的生化常識,將會有更大的裨益。

一個人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就得先有健康的細胞,而健康的細胞是要靠正

常的血液循環來維持,因為血液循環的主要功能,是把氧氣和養分帶給身體各

部位置的細胞運用。所以說只要你擁有健康的細胞,你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接下來我們再仔細來觀看我們身體的運作,呼吸不僅是供應細胞氧氣的需求,

同時也控制淋巴液的數量,而淋巴液的數量通常是代表體液,在毛細管動脈端

滲出量和在靜脈端吸收量的差別數;由於人體中每一個細胞的外面都充滿著淋

巴液,淋巴液的總容量大約佔血液的四倍,它可以平衡血管中和組織內液所交

換的差數,一般來說淋巴液是一種細胞外液,它接受毛細血管、細胞組織和細

胞間質等處滲透出的液體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質,也就是說淋巴液中所含的物質

很複雜,有細胞的代謝物和分泌物,如各類的黴、內分泌素和各種代謝品,也

因為毛細血管滲透出的細菌、血球及碎片等物質,都可以進入淋巴管,而當這

些物質流經淋巴結時,就會被淋巴液中的白血球所吞噬,通常在淋巴液流經淋

巴結後,白血球的含量就會大增,一般來說在細小的淋巴管內,所含的白血球

大約是每立方毫米有數百個白血球而已,而在胸管中的淋巴液所含的白血球可

高達8000-12000/mm3。這些白血球是身體的捍衛者,專門充擔防禦細箘的入侵,

就好像我們感冒時會有扁桃腺發炎,喉嚨痛....都是白血球捍衛功能的發揮,並

告知我們已受外邪入侵的訊息;這個系統在人體上也像是都市裏的下水道,專

門輸送死掉的細胞、細菌以及細胞的排泄物等,當心臟收縮的時候,血液便經

由主動脈流向身體各部份的微血管,同時把所運送氧氣和養分溶入淋巴液裏,

以讓細胞根據它本身活動量而吸收其所需要的養料,同時排放出其活動後所產

生的廢物,藉著淋巴液的推移轉入微靜脈而進入血液循環,由於運用淋巴液系

統是細胞排除大量廢物的唯一管道,同時也是死亡細胞和細菌排放的唯一途

徑,一個人每天大約有2-4L的淋巴液自組織流回血液系統,如果這種流動的

通道受到了阻塞或不順暢,液體就聚集在組織間與淋巴小管裏,而造成水腫的

現象。

在血液循環系統裏有一個動力泵浦,那就是心臟;但是,淋巴系統裏卻沒

有這樣的泵浦來作為動力,如果想要讓淋巴液能夠流動,唯一的方法就是藉用

深呼吸的運作和肌肉的運動,因此,要想完全清理體內的廢物,就得藉助有效

的呼吸。

美國加州大學淋巴學教授席爾茲(Jackshields)說:「擴張橫膈膜的深呼吸是體

內清除廢物的最有效方法。」?。因為呼吸時我們整個胸腹之間的腔體會形成一

個類似真空般的效應,把淋巴液析入血液中以加速清除體內毒素,這個清除速

度大約是我們平常安靜時呼吸的15倍。

德國生物學家伐爾布(OttoWarburg)博士,是研究「氧氣與細胞」關係而為

諾貝爾生物獎的得主,他說:「只要降低細胞的氧氣供給量,就會使細胞由良性

變為惡性。」?。換句話說,細胞缺氧對造成惡性腫瘤或致癌有很大的關連。由

此可知,缺氧確實會影響細胞的品質,在前面我們曾談過,一個人想要有健康

的身體,就得先有健康的細胞之理由就在於此,所以說,充分供應身體的需氧

量,是維持健康的首要工作,而調息養生就是健康的第一步。

伍、結論

由上可知,要圓融事理,要長保健體,得深知力行老子的氣論。修身練氣

要懂得「虛靜」,因為修養精神或心靈的最高境界就是「心齋」「坐忘」,也就是

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致虛」是虛其心,也就是虛掉

心中的觀念執著。如朱熹(讀書偶成)說:「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彩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這個「虛」並不是把整個心空掉,

否則便會落入了頑空的境地。在老子思想中,這個「虛」是用,也就是沖虛為

用的意思。而「虛」後的「極」字,是「極境」,即代表最高的境界。所以「致

虛極」乃是說由虛而達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的極高境界。

註釋

《氣》張立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周易今註今譯》南懷瑾等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孟景春等編文光圖書公司出版。



《正統道藏》第卅一冊.新文豐出版社

《新譯老子解義》吳怡著三民書局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王國軒編中華書局出版同

《道德經闡微》沈武義編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教材p16

《激發心靈潛力》AnthonyRobbins著中國生產力出版





献花(0)
+1
(本文系shifupin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