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用“春节符号”唤醒春节记忆
2015-02-16 | 阅:  转:  |  分享 
  
用“春节符号”唤醒春节记忆

□何勇海

????“民族梦·中国梦——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发布盛典”近日在北京举行。盛典现场发布了中华“春节符号”的最终征集结果,并对获奖作品进行了表彰。最终入选作品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李冬雪、宋珊两名同学联合创作的。(2月15日《光明日报》)

从报道来看,最终入选的“春节符号”,是将汉字“春”与“福”依托中国结的编织元素结合在一起,中轴线上点缀三个圆点,象征春节时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太阳、月亮和地球。五处白色圈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个符号将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法科学结合,渲染节日气氛的同时传递了中国文化,确实合乎春节作为年节文化的内涵。

????我们确实需要一个“春节符号”来为春节代言。国人过春节已有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符号,未免让人遗憾。虽然春联、福字、门神、年画以及灯笼等诸多元素,都可以视作春节的文化符号,但这些文化符号是琐碎而不统一的。就像企业产品多样,商标却是唯一的,我们的“春节符号”也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品牌性的、超越以往的东西,让人一眼见之,就能想到它代表着我们的春节。

????我们也需要一个“春节符号”,来唤醒隐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春节记忆。如今,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越来越浮躁功利,加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商家对洋节的炒作,国人对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拥戴情结越来越淡。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重新寻找春节的文化意义,为春节寻找新鲜有趣的推广面孔,推出鲜明的“春节符号”,以唤醒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春节的重视,对传统春节文化予以重新的感悟和认知。

如今,“春节符号”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新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它走向社会、渗入民间、进入家庭?如果推广宣传得不到位,莫说走向社会、渗入民间、进入家庭,在春节公共文化活动、集会等场合,恐怕也难觅其身影。2012年12月,一个号称可与圣诞老人PK的节日文化使者“中华福爷爷”在我国诞生。两年时间过去了,我们又在哪些场合,看到过那位身着汉服、手持福袋、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中华福爷爷”?

“中华福爷爷”的销声匿迹提醒有关方面:要把传播、运用“春节符号”这个文化标识的“文章”做足,使其尽快深深地根植于每个国人的心里,而不是一推了之。这就要求,中华“春节符号”诞生之后,新闻媒体应给予更多的宣传报道,春节公共文化活动、集会应给予更多的亮相机会,也可以将“春节符号”制作成一系列产品,推向市场,走进生活,借此普及我们的春节文化,使春节文化深入人心。













(姜太公下载,并订正文字和标点、规范版面,仅供参考。)

























1









献花(0)
+1
(本文系杨华图书馆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