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e60e60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健康管理公开课1
2015-02-23 | 阅:  转:  |  分享 
  
健康管理



概论



现代医学以健康为中心,环绕“健康与疾病”这一基本矛盾,有“保护健康,防止健康向疾病转化”和“治疗疾病,促使疾病向健康转化”的两大任务,分四个医学类型:第一医学即临床医学,它的重点是治疗疾病;第二医学为预防医学,它的重点是未病防病;第三医学为康复医学,它的重点是病后康复;第四医学是保健医学,它的重点是强身健体,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人们称保健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上个世纪末,全球医学界有过一次医学问题大讨论,其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维护健康最重要的事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治疗疾病。

自我健康管理、自我保健都以“使人不生病”为主题,同属“使人不生病”的医学。

在最早诞生健康管理的美国,健康管理发展日益迅速。美国的权威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健康管理的世纪”!健康管理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刚刚起步阶段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对个体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健康管理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我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在医书中指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所谓“未病”,大体包含病前的三类情况:1、有致病因素,但身体尚未受到明显伤害;2、致病因子已开始伤害机体,但尚处于早期量变阶段;3、致病因子持续伤害机体,身体进入亚健康状态。“治未病”的重点,就是要把致病危险因素消除在疾病形成之前,而且愈早愈好。

现代的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具有可干预性。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健康到疾病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健康到低危险状态,再高危险状态,然后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最后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和人们的遗传因素、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医疗条件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有高度的相关性。其间变化的过程多也不易察觉。但是,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以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对人们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治未病”、健康管理要抓住三个环节:1、科学锻炼,提高抗病力;2、及时发现、控制、消除致病危险因素;3、注意日常调节平衡。

1、科学锻炼,提高抗病力

《黄帝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抗病力)不足是最大的致病危险因素。要在健康生活的基础上注意科学锻炼,强身健体抗衰老,增强正气,提高抗病力,这是“治未病”健康管理的首要环节。

2、及时发现、控制、消除致病危险因素:要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消除生活习惯中潜在的致病危险因素;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关注疾病的早期信号,及时发现、控制、消除致病危险因素。

3、日常调节

平衡是健康,失衡是疾病。不平衡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要注意运用非药自然手段(如穴位按摩、心理调节、运动锻炼、食疗等),进行日常平衡调节,防止失衡致疾。对于某些比较严重的失衡,需用药物调理的,则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有效药物。























1









献花(0)
+1
(本文系e60e6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