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015-03-02 | 阅:  转:  |  分享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觉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围绕“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人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原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在小学不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岩石与矿物资源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第五单元《交流与质疑》,属于新编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范例示范以及讨论交流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1、落实每一节课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 第四单元 1、认识常见岩石 2 2、认识矿物的性质 2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1 第四单元复习总结 1 第五单元 1、大脑 2 2、神经 1 3、感觉 2 第五单元复习总结 1 第六单元 1、交流 2 2、质疑 1 第六单元复习总结 1 总复习考试 2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

作用。

机械是一种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装置,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有时会在诸多场合见到它们的身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然而,学生却很少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简单机械人手,以一系列的启发式的问题为课题名称,激发学生探究和认识的兴趣,引领学生在诸多研究活动中认识机械、了解简单机械。

本单元是采用总一分一合的思路来进行内容建构的。

“总”,就是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机械。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1课“什么叫机械”。在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多个机械物品,阐述什么是机械,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机械的作用和机械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由来已久。

“分”,就是选取四种简单机械逐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它主要包括本单元的第2—5课,即“怎样移动重物”、“斜坡的启示”、“拧螺丝钉的学问”、“国旗。怎样升上去”。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既巩固对机械的的总体认识,也为接下来认识机械中力的传递打下基础。在这四课中.各课主要研究一种简单机械,皆从启发解决现实问题人手,指导学生探究该种机械的作用,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第2课:怎样移动重物。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用途。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杠杆的价值;在了解杠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研讨杠杆的用途中,认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第3课:斜坡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形态、作用、用途以及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的影响。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在控制坡度这个变量的实验中,研究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大小的影响;在制作变形斜面和讨论中,发现斜面的变化和用途。

第4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引导学生认识轮轴的结构、作用和运用。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轮轴的作用;在观察中了解轮轴的结构;在实验中较全面地认识轮轴,即用力大小的秘密;在讨论与交流中,发现轮轴的广泛运用。

第5课:国旗怎样升上去。引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及其各自的作用。学生将在观察中认识滑轮的构造,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在组装并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中,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效。

“合”,引导学生从力传递的角度理解简单机械的组合。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6课,即“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人手,引人机械传动,指导学生认识传动装置的种类及其功能,明白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从力的传递角度,阐述机器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单元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时 1、什么叫机械 1 2、怎样移动重物 1 3、斜坡的启示 1 4、拧螺丝钉的学问 1 5、国旗怎样升上去 1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1 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1 总课时 7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1.1什么是机械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愿意合作与交流。各种简单的工具导入新课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二学习新课1、认识机械(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机械名称工作部分带来的方便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对比实验,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介绍古代机械(1)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2)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

费力的杠杆:镊子、钓鱼竿、铁锹、扫帚一、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做测试,并记录结果。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5、讨论:杠杆是否都省力?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园艺剪刀等。)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葡萄酒开瓶器、水龙头、螺丝钉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斜面的长度斜面的高度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斜面省力一、1、、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2、学生提出假设。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5、点评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四、认识变形的斜面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拧螺丝钉的学问轮轴的作用:1、省力。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一、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2、交流:获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自己是怎么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交流。、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四、(观察课P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1、有谁做过升旗手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为什么向下用,国旗却会向上走呢?。二、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6、学生研究动滑轮定滑轮7、。8、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11、讨论12、实验。三、回顾和解释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1.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一、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2、交流。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二、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2)展示、交流示意图。3)制作链条传动的。4)展示制作的。如果没有了,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出示齿轮传动装置。。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于什么地方。三、

三、选择题

1、齿轮传动与链条传动的差别是()。

①是否能改变力的大小②是否能改变力的方向

③是否省力

2、下列机械,属于杠杆的是(),属于斜面的是(),属于轮轴的是(),属于滑轮的是()。

①吊车臂②水龙头③钻头④螺丝钉⑤撬棍

⑥斧子⑦刀⑧没把手⑨方向盘⑩镊子

3、自行车采用的主要传动装置是(),钟表采用的主要传动装置是()。

①齿轮传动②链条传动

四、判断题

1、人类祖先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里就含有机械的原理。()

2、阿基米德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3、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大。()

4、螺旋和盘山公路都是斜面的变形。()

5、当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费力。()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过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4、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5、会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二、科学知识: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6、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立意好、视角新,非常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新奇感、探究欲以及动手实验与制作的欲望,能够使书本知识得到活化、强化,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智慧。

本单元的课序可以调换,内容可以重组。如把“折形状”与“建桥梁”组合在一起,把“搭支架”与“造房子”组合在一起都可以,只要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单元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时 1、折形状 1 2、搭支架 2 3、建桥梁 1 4、造房子 2 第二单元复习总结 1 总课时 7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2.1折形状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一、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2、学生分组讨论。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5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8、小结: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四、拓展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立体支架、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三角形

1、谈话:(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些灯架、折叠凳、人字梯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三角形在这些物体的结构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小结:这些物体在结构上都利用了三角形。

二、搭建平面支架

1、谈话: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小棒分别搭建一种平面支架,如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2、学生动手操作。

3、谈话:请组内同学将各种形状的支架用力往两边拉拽,研究哪种形状支架不变形、最稳固。

4、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交流。

5、谈话: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请大家想想办法,使它变得稳定、牢固。

6、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本组的方法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7、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三、设计立体支架——高塔

1、谈话: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我们来搭一座高塔好吗?

2、提问:搭高塔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

3、学生讨论并汇报。

4、小结:如果能够画出设计草图的,可以先画出设计图,也可以用手里的材料一边比画一边设计,一定要弄清楚你们的支架的大致形状、连接方法等。

5、学生分组设计草图。

6、各组汇报,其他组帮助完善。。

7、谈话:高塔草图完成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材料、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搭高塔了。老师建议你们回家把准备工作做好,选用旧报纸卷成纸棒做建高塔的材料,用胶带连接纸棒,下一课我们来搭高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动手操作











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并汇报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2.2搭支架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能立体支架、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三角形

1、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

2、谈话:各组进行搭高塔比赛,你们认为应该比什么?

3、学生发表意见。

4、小结:美观、坚固、用料少等。

5、讲述:教科书里有其他同学搭建的支架,你们可以借鉴,但是我们反对没有创意的模仿。设计支架时,除了要注意坚固,还要考虑到能够放住承重物。

6、学生搭建高塔,教师巡视、帮助。

7、学生展示本组的作品。

二、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

1、谈话:同学们,你们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吗?怎么测试高塔的稳固性呢?

2、学生讨论、回答。

3、谈话:下面我们往高塔上加重物,测试高塔的稳固性,并做好记录。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

6、提问: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坚固,而有些组的高塔却比较差呢?

7、学生讨论、回答。

8、提问:你们有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吗?

9、学生讨论、回答后动手活动。

10、小结:结构合理、三角形使用较多、连接点结实、重物的着力点分布均匀的支架坚固且承重力强。

11、谈话:谈谈你们在搭高塔时的感受。

三、了解支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讲述:一根小小的纸棒,经过我们的精心搭建,变成了稳固的支架,这是因为我们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时还涉及到了结构力学、建筑学、美学的知识。其实,建筑学家也在运用上述知识建造桥梁、电视塔等,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2、观察P21图片,分析、总结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3、讲述:这些建筑物除了运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的原理之外,还运用了物体上轻下重、上窄下宽使物体重心下移从而更稳定的原理。











学生交流











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讨论





学生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感受











观察图片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2.3建桥梁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2、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3、能开展研究不同桥面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4、能用西瓜皮建成“瓜皮桥”。 重点

难点 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建“瓜皮桥”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 绳子、纸张、木、透明胶带

1、(出示图片P22)谈话: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桥吧,说说这些桥的名称,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交流。

3、提问:桥梁的结构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4、讨论、汇报。

5、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桥梁,你们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6、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7、小结:各种各样的桥,如果按形状可分为平板桥、拱桥、吊桥;如果按材料可分为木桥、砖桥、石桥、钢桥、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如果按桥梁总长度或跨度可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和小桥。二、设计各种形状的桥梁

1、谈话:现在老师给你两个木块做桥墩,以及一张白纸、两根绳子,你们能设计出几种桥梁?

2、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简单线条将桥梁的三种形状画在黑板上。

三、认识桥梁的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

1、谈话: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为什么?

2、学生讨论、猜测。

3、谈话:到底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4、提问:利用桌上的木块、白纸、绳子,你们可以怎样设计实验呢?

5、学生分组设计并汇报。

6、提问: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7、学生讨论交流

8、老师强调建桥时的注意事项。

9、学生分组按图纸造桥,并做好测量和记录。(教师深入各组,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保证按图顺利“施工’’)

10、展示本组的桥梁并测试桥梁承重。

11、提问:经过比较,哪一座桥的承重力最大?你认为桥梁的承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13、小结: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形状有关。拱桥最结实,最适合将整个桥面上的重量分散开来。斜拉桥相对平板桥牢固,平板桥最不牢固,因为它的桥面没有支撑结构。

四、制作“瓜皮桥”,比较“瓜皮桥”与瓜皮的承重力

1、(出示一块拱形瓜皮,往上面加重物)提问:如果把瓜皮切开,拼成拱形,它的承重力与原来相比会有变化吗?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瓜皮桥”的承重力。

4、讨论:在两次测试的比较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



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

分类结果











讨论汇报









学生讨论猜测







学生分组设计



讨论交流



分组造桥



展示测试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猜测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2.4造房子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能够运用结构知识设计房屋框架,并能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设计。

2、能够与小组同学合作,用报纸卷棒建造纸房子。

3、会计算造房子的用料

4、能够收集有关著名建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重点

难点 用报纸卷棒建造房子 设计房子 教学

方法 实践法、讲授法 教具 旧报纸、胶带、剪刀等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







2.4造房子



避暑御寒抗风抗震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认识古代和现代的房子

1、看教材第24页,提问:古代的房子与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1)大小不一:古代房子一般矮小,现代的高大。

(2)房子形状不同:古代的像笼子,样式简单;现代的有盒式的、

层式的,式样新颖、结构复杂。

(3)用途不一:古代房子是为了居住、能遮风挡雨;现代的房子用途很广,有体育馆、厂房、展览厅、影剧院等等。

(4)建筑材料不同:古代的是草、木、竹结构,现代的是钢筋水泥结构。

4、提问:你们知道现代的房屋是怎么建造的吗?

5、学生交流现代房子的建筑过程。(引导学生从形状、结构、承受力、稳定性以及美学方面来评述现代建筑)

二、设计“纸房子”的框架结构

1、谈话: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漂亮的高楼,你们想不想也用自己的双手来建造自己的房子呢?

2、讲解要求:小组成员合作用废旧报纸建造一个“纸房子”。这个纸房子是用报纸棒搭建框架结构的,房子的大小至少要能容纳下两名同学。

3、提问:建筑工人在造房子之前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4、讲述:是呀!图纸对于建筑工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反映出设计师的智慧。房子盖得好坏,与设计的图纸有很大的关系。

5、学生分组活动:设计图纸,画出房屋整体样式以及墙体的框架结构图,标注房屋框架的长、宽、高。

6、学生分组展示本组设计的房屋结构设计图,全班学生就一个或两个小组的房屋框架结构设计的优势与不足提出评价意见。

7、学生分组完善各自的房屋设计。

三、估算造房子用料数量,准备材料

1、教师出示几根卷好的报纸棒,谈话:报纸棒的长度大约是多长?你们小组设计的房屋需要多少根纸棒?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计算来完成。

2、学生分组估算:根据设计图上的房屋尺寸确定报纸棒数量。

3、教师演示报纸棒的制作方法,学生卷纸练习

4、小组长带领组员做好准备工作:

(1)卷报纸棒;

(2)商讨需要准备的其他工具和材料;

(3)学生分头完成各自承担的准备任务。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



展示设计图



完善设计图









估算所需报纸棒的数量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2.4造房子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能够运用结构知识设计房屋框架,并能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设计。

2、能够与小组同学合作,用报纸卷棒建造纸房子。

3、会计算造房子的用料

4、能够收集有关著名建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重点

难点 用报纸卷棒建造房子 设计房子 教学

方法 实践法、讲授法 教具 旧报纸、胶带、剪刀等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







2.4造房子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分组建造纸房子

1、学生分组讨论并全班交流:在造房子活动中,每个小组应该做好哪些工作?注意哪些事项?

2、学生小组内商讨:造房子中,每个组员分担什么任务?出现了问题怎样解决?在规定的时间里,每隔10分钟预计完成的工作是什么?

3、全班交流后教师补充说明要求。

4、教师计时,学生造房子竞赛活动开始。

5、教师巡视,对出现问题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评价

1、各组给自己建造的房子起名,并书写在适当的位置上。

2、教师宣布评比标准:坚固、宽敞、新颖、速度快。

3、全班评比:哪一组的房子造得最好。

4、学生交流:造房子的感受与体会。

5、教师提出要求:根据造房子的经历,写一篇体验日记,谈谈收获与感悟。

三、欣赏古今中外建筑,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1、学生看教材第26页,欣赏古今中外建筑。

2、学生讨论:工程师和建筑师是用哪些方法解决房子的承重和稳固性问题的?

3、小结:大型建筑物质量非常大,工程师和建筑师想出许多办法,如先把建筑物的重量转移到建筑物的其他部分,最后转移到地面。另外还在高大的建筑物顶部安装减震装置,减震装置能够起到平衡作用,避免建筑物斜向一侧。













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造房子









评比交流活动









观察图片

学生讨论















教学反思



第周1课时

第二单元测试题

判断题:

1、人们从一些动植物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柱状钢管、瓦楞纸、壳体建筑。()

2、蛋壳又轻又薄,根本承受不了多大的力。()

3、赵州桥是平板桥。()

4、改变形状可使物体的承受力增大。()

5、吊车起重臂的支架结构只是为了美观。()

6、三角形组成的结构不但牢固稳定,而且用料最少。()

二、选择题

1、最不容易变形的支架是()

①三角形②正方形③圆柱体

2、平板桥、拱桥、吊桥是按桥的()分类的。

①材料②作用③形状

3、()结构最稳定。

①六边形②五边形③三角形

4、铁塔、铁架桥属于()结构。

①薄壳②框架③实心

5、被称为“钢铁巨人”的艾菲尔铁塔在()

①法国②意大利③澳大利亚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的要求进行建构的。这是学生认识动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及哺育后代的一个重要单元。

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的个体,无论他的寿命有多长,活力有多强,最终总是要死亡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繁殖自己的后代,这样,一个物种才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灭绝。因此,繁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物种得到延续和发展。

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本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收集证据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分析与解释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二、科学知识: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知道植物和动物的一些不同繁殖方式。

3、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本单元教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植物的营养繁殖。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等行的繁殖。这种繁殖方式比较原始,它的优点是可以加速植物的繁殖,保存母体优良特性,增强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缺点是上一代与下一代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阻碍了生物的进化,从而使得植物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逐渐衰退。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和已知,举出不用种子繁殖后代的事例,启发学生认识营养繁殖现象,形成植物繁殖方面较完整的知识,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植物营养繁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扩展视野,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部分,介绍动物的各种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也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方面匕部分重点介绍动物的有性繁殖。教材从动物繁殖本能的角度,介绍繁殖过程中雌雄识别、交配、生长、哺育后代中的一些情况,还安排了识别动物雌雄、猜测造成雌雄差异的原因等活动,显示出有性繁殖需要雌雄识别并结合的过程。教材介绍的天鹅雌雄厮守的事例,从一个侧面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关爱生命,憎恨残害动物的行为。教材还通过引导观察和分析猜测,介绍了卵生与胎生这两种主要的繁殖方式,以及一些动物繁殖后代的独特方法。其中,分裂繁殖、出芽繁殖不属于有性繁殖,而属于无性繁殖。教材还展现了一些动物哺育后代的事例,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繁殖以及哺育行为的多样性。

第三部分,了解人类的生殖。人和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也要进行有性生殖。该部分以调查“我是怎么出生的”为贯穿主线,指导学生向父母调查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交流成长中的趣事,了解人出生前后的情形,使学生对“我是怎么出生的”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此为基础,还将指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体验母亲怀孕后期的负重情况,了解人的胚胎——胎儿阶段的发育过程,从而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应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l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1 3我是怎样出生的 1 单元检测 1 总课时 4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3.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知道一些植物能够进行营养繁殖。

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重点

难点 知道一些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根、茎、叶进行繁殖。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教学

方法 讲授法 教具 视频 实践

活动

检查 布置学生课后在家用营养繁殖方式繁殖一种植物。







计 3.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种子繁殖

根繁殖

植物的繁殖叶繁殖扦插法

茎繁殖压条法

地下茎的繁殖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1、提问: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2、学生小组内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1、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吗?说一说如何繁殖。、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2、学生讨论回答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2、学生辨认圈画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4、提问:31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5、播放多媒体资料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7、学生讨论、汇报。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9、活动:猜一猜32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3、小结四、科学交流会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五、拓展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二新课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我出生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①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②排序。P36页五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③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地球物质”内容来进行构建的。是在学生学习了组成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之后,学习的又一个组成地球的物质——岩石以及矿物。本单元的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并且,通过对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让学生懂得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二、收集证据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三、科学知识

1、能描述常见岩石的特征,如颜色、颗粒、软硬等,能列举岩石的功用。

2、知道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合而成的,知道铜、铁等金属的来源。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单元前两课的设计思路大致相同:先来认识岩石、矿物的性质,再根据不同的性质介绍其用途;在学习相关的知识中,渗透全面细致观察物体、从细微的变化中找不同、根据物体的性质推测用途的能力训练。第3课,融人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的STS思想,引发学生关注资源枯竭问题,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为保护资源贡献一份力量。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认识常见岩石 2 2认识矿物的性质 2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1 单元检测 1 总课时 6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4.1认识常见岩石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能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常见岩石,并能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能够用一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3、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与酸反应等方面的特征,能说出几种具体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

难点 认识岩石的特征 鉴别身边的岩石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实践

活动

检查 观察岩石 板







4.1认识常见岩石



岩石是天然形成的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看到你们带来了许多岩石,说说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的?

2、讲述:岩石是天然形成的,是组成地壳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泥沙、土壤所覆盖。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见的岩石。(板书课题)

二、识别岩石

1、谈话: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们知道哪些?

2、学生汇报、交流。

3、谈话:既然大家对岩石知道的这么多,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请你们识别它们(老师指着六种物体),并说明理由。

4、学生识别并阐述理由。

5、小结:岩石一定是天然形成的,像砂岩、砾岩;而不是人为加工后的混合物,像烧制的方砖、水泥块、玻璃块;岩石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像煤。

三、观察岩石,认识主要特征

1、谈话:老师给每组发岩石标本,小组同学商量:准备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谈话:盐酸是具有很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同学们实验时要特别小心,注意安全。操作时先用滴管吸少量盐酸,再滴2—3滴在岩石上,立即观察现象。千万不要把盐酸滴在手上或衣服上。实验时不要忘记把你们所有的新发现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组补充。

四、小结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观察填写活动记录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4.1认识常见岩石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

2、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重点

难点 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教学

方法 讲授法 教具 实践

活动

检查 编写岩石小报 板





计 4.1认识常见岩石

岩浆岩

按岩石的生成方式分类沉积岩

变质岩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给岩石分类

1、谈话:经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已经对岩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你们能给岩石分分类吗?有几种分类方法?

2、学生活动。(按自定的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3、各组交流分类方法。

4、谈话:大家的分类方法各种各样,原因是选择的标准不同

科学家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吗?你们想知道

5、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及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的有关知识)。

6、谈话:现在请你们像地质学家那样,把岩石标本或自己采集的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处理有争议的问题。

二、体验变质岩的形成

1、谈话:我们看资料后知道了变质岩的形成原因,现在我们来亲自体验一下。请同学们按教材第42页要求实验。

2、学生分组活动。

3、提问:当你们不断增加压力,橡皮泥圆球有什么变化?由此推想地壳深处的岩石,在强大的压力和极高的温度下会怎样?

4、学生汇报交流。

三、总结及布置作业

1、谈话: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借助视频资料,认识了岩石的特征,知道岩石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我们还了解了岩石的各种用途。关于岩石的知识还有许多,感兴趣的同学,回家可以继续进行研究。

2、作业:制作一盒岩石标本或编写一张岩石小报。















学生给岩石分类







阅读材料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交流汇报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4.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能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

2、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重点

难点 知道岩石由矿物组成的 教学

方法 观察法 教具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





计 4.2认识矿物的性质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提出要求:①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②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5、交流。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二认识常见的矿物1、教师2、3、、学生,教师归纳。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1、,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5、学生交流。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二交流矿物的性质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3、教师评价和小结。三了解矿物的用途。1、教师提问:①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②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四总结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学生交流















体验活动















学生讨论汇报











讨论











调查活动

教学反思



第周

1课时

第四单元测试题

判断题:

1、在沉积岩中有时能够找到化石。()

2、砖块也是一种岩石。()

3、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

4、赤铁矿研成粉末,与液体混合,可以做成颜料。()

5、地下的煤层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形成的。()

二、选择题

1、地质学家是按()给岩石分类的。

①颗粒的大小②软硬

③形成方式④滴盐酸是否冒气泡

2、()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矿物。

①铁矿石②铜③萤石④金刚石

3、做眼镜和放大镜镜片的矿物是()。

①白云母②黑云母③石墨④石英

4、()是可再生资源。

①赤铁矿②土地③天然气④石油

5、利用石墨的(),工业上用它做铅笔的主要原料。。

①形状②颜色③硬度④光泽









第四单元人体的“司令部”单元分析

我们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拥有最为先进的器官——大脑。大脑不论是容积还是细胞构筑的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其他动物及自己的进化祖先——猿类。大脑比任何已发明的电脑都复杂得多,它使我们能思维、说话、听、看、感觉和活动,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是管理人体各种感觉和运动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感觉到外界情况以后,把这些情况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由大脑分析判断,下达行动的命令。

本单元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从趣味性(在活动中对学习内容感兴趣)、适合性(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性、摒弃过难和过易的内容)、系统性(学科体系的完整)、发展性(学习内容对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价值)、探究性(内容适于科学探究,将科学探究的目标落到实处)几方面原则出发,再一次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健康生活”这个一级主题,“生理与健康”、“良好生活方式”两个二级主题,选取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这部分知识作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围绕本年级探究过程技能训练重点“交流与质疑”这条主线,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动去体会、理解大脑的“指挥中心”作用,构建了本单元内容,它既符合生命科学的知识逻辑体系,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复验证的。

2、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3、分析与解释

(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4、交流与质疑

(1)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

(3)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研究。

二、科学知识:

1、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2、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3、了解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如营养、睡眠、情绪、疾病、遗传等。

4、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5、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内容,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它们是“大脑”、“神经”和“感觉”。这三课是按照各主题间内在联系的逻辑关系设置的。其中,“大脑”、“神经”两课主要涉及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作用;“感觉”一课揭示感觉的生理机制,共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神经系统。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大脑。指导学生从大脑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几方面体会到大脑是名副其实的“指挥中心”。教材从“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的模样”人手,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一下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大脑是什么样子的。教材通过“记忆力和创造力的测试”,让学生体会大脑的功能;通过阅读活动,向学生介绍左脑和右脑的差别,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精心保护大脑。最后引导学生展望人工智能。

第二部分,介绍神经系统,重点介绍神经传递信息的作用。该部分说明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它们和神经联合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可以管理和调节其他系统的生理活动功能,其中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神经就像电话电缆,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教材通过“卡通小人接力赛”图,形象地阐述了神经传导的“线路”:感觉神经(传人神经)从身体的各个部位接到信号后,迅速将其传给脊髓,由脊髓再传给大脑;大脑对信号分析处理后,将指令传给脊髓,再由脊髓通过运动神经(传出神经)传到身体肌肉等处。

设置“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测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探究个体之间反应快慢的差异”等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领会神经在人体活动中的作用,体会神经是信息传递的路径;因信息传递的路径有长有短,身体各部位的反应也就有快有慢。

第三部分,了解感觉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介绍眼、耳、鼻、舌等人体内重要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分布在这些器官里的神经能将接受到的各种刺激产生的信号传人大脑,人就产生了各种感觉。视觉的产生是眼睛和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眼睛接受光线的刺激信号后,视神经(传人神经)能将此信号及时地传递给大脑,大脑分析后弄清楚信息的含义,人就产生了视觉。有时,大脑也会对现象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时人就会产生错觉。听觉的产生是耳朵和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听神经(传人神经)将耳朵接受到的信号及时传给大脑,由大脑去识别这些信号的意义,人就产生了听觉。触觉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途径之一,分布在皮肤里的神经末梢能将冷、热、刺痛和压力等各种刺激的信号通过传人神经传向脊髓、大脑,由大脑分析处理后,通过脊髓和传出神经将命令发送到肌肉等处,身体就会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嗅觉和味觉是密切相关的。当你在进食的时候,嗅觉会增强味觉,而当你感冒嗅觉不灵时,往往吃东西就感觉没有味道了。所以,食品加工时讲究色、香、味俱全就是这个道理。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大脑 2 2神经 1 3感觉 2 单元检测 1 总课时 6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5.1大脑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能够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人大脑的形态、结构。





重点

难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学

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 教具 脑的解剖模型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





计 5.1大脑



脑的质量约1400克,大脑占脑重的80%

大脑表皮有许多沟回,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板书课题)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和功能。二、新课(一)认识大脑1、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脑的重量。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认识大脑的大小。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认识大脑的形状。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一)记忆力测试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游戏1——猜数字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游戏2——拼图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二)创造力测试七巧板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学生。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小结: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拓展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课外延伸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一、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3、测试。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1、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2、学生讨论、汇报。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5、小结: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7、学生实验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2、学生活动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3、讨论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大脑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大脑上传信号作出反应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 课时 1交流 2 2质疑 1 单元检测 1 总课时 4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6.1交流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能够设计一个可供交流的研究方案。

2、能够宽泛地理解交流的含义。

3、知道交流的两种常用方式以及可采用的具体方法。 重点

难点 认识交流的常用方式以及可采用的具体方法。 教学

方法 讨论法 教具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







6.1交流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语言是我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与语言交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精彩和充满乐趣。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既然语言在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体现语言的价值呢?

2、小组讨论并交流。

3、小结:交流在科学探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流”一课。

(二)在交流研究方案中体会交流的作用

1、谈话:让我们先来进行一次交流活动。提出打哈欠会传染的问题有什么看法?准备怎样交流?”

2、学生发言。

3、讲解注意事项,要求先写出研究方案,并在班级中交流。

4、学生写研究方案,然后在班级中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6.1交流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能够宽泛地理解交流的含义。

2、知道交流的两种常用方式以及可采用的具体方法。

重点

难点 认识交流的常用方式以及可采用的具体方法 准确描述不同甲虫的特征 教学

方法 讨论法 教具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





计 6.1交流

描述

口语交流讨论

辩证

交流图表

书面交流海报

图画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学习“交流”及其方式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交流活动,你知道了交流是什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汇报。

3.师生小结:交流是通过书面和口头语言的形式,与其他人己的观点和实验成果的过程。

4.提问:在科学探究中,人们通常有哪些不同的交流方式呢?

5、谈话: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想到的所有交流方式列出来,越多越好,可以吗?

6.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7.小组汇报。

8.师生共同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描述、讨论、电话、辩论等;另一类是用书面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如图表、海报、图画、书信、照片、模型等。

(二)针对“交流的方式”进行练习

谈话:生活中遇到以下的情况时,你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的?

1、当学习中出现困难的时候,用什么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

2、课间与同学活动的时候,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

3、在学习中与同学意见有分歧的时候,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

4、当你的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

5、当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出差到外地,用什么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

6、我们与聋哑人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

既然是尽量多地列举可以用来交流的方式,估计学生能列举不少。这时,老师可以做两件事情:一是请学生把自己用过的方式“钩”出来;二是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按什么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进行排序,排序后进行交流,这时学生会发现彼此在排序上有出入,于是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几条原则,比如效用性原则、便利性原则,等等。

(三)小结

刚才的活动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交流时我们应该做到: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必要时做简单的记录。通过交流,你将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彼此敞开心扉,真心地进行更多的交流吧。









学生汇报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6.2质疑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知道什么是质疑以及质疑的意义。

2、知道哪些是可以质疑的对象。



重点

难点 了解质疑的对象有哪些。 找出教材事例中的不合理之处。 教学

方法 讲授法 教具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





计 6.2质疑

1、质疑要探究的问题是否具体、明确

2、质疑推理的过程是否合理

3、质疑是一种解释是否正确可靠

4、质疑收集证据的方法是否符合探究的规则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认识如何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三、探究纸筒模型

1、谈话:(出示纸筒模型)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拉动露在在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你们觉得纸筒里的线绳是怎样连接的?把纸筒里的线绳的连接情况画下来。

2、学生建立图示模型来进行解释。

3、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画的模型,用合适的材料做一个类似的纸筒,来验证自己的解释。

四、小结:

1、如何获得“黑盒子”里的信息:可利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了解周围环境,以确定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2、怎样建立模型,解释现象:(1)分析问题;(2)收集数据;(3)找出物体之间的关系;(4)确定条件;(5)规定材料;(6)建立初步模型;(7)评价模型;(8)修改模型。















学生汇报交流













交流汇报



























交流汇报

教学反思

第周

1课时

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交流是通过()和()的形式,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验成果的过程。

2、质疑就是有()对自己的和别人的探究是否合理提出疑问。

3、口语交流的常用形式有()、()、(),书面交流的常用形式有()、()、()。

判断题:

1、交流的形式有好坏之分,书面交流比口语交流好。()

2、交流重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必注重听取别人的意见。()

3、我们应该质疑别人,也应该接受别人的质疑。()

4、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算做是质疑。()

三、连线题(把质疑的内容与其判断标准用线连起来)

流行说法符合探究的规则

推理的过程明确、可行

收集证据的方法正确

想要探究的问题合理









第周2课时

科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33分)

1、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常用的传动装置有、、滑轮组的作用是,既能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青蛙和鹅用_____繁殖后代;鲸鱼和人类是______生。(填“卵”或“胎”)7、地质学家按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岩石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神经中枢包括和、交流时,耐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重要的,虚心、完整地倾听别人的讲述同样重要。1、下列简单机机械中不属于轮轴的是(????)。

A?镊子?????B自行车车把?????C?方向盘???

、关于视觉的产生,()说法是错误的。

眼睛是接受光线的感觉器官视神经降落在视网膜上的信号及时传给大脑

大脑分析后弄清楚信息的含义,人就产生了视觉

大脑在处理视觉信号时不会出现失误,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献花(0)
+1
(本文系zjr5682950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