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回乡琐记
2015-03-04 | 阅:  转:  |  分享 
  
回乡过年琐记似乎在平平静静中,这个年就这样过去了。可是在乡村老家,所见所闻了一些事情,感觉还有与友友们分享的乐趣,不妨记录于下,聊且一乐。
琐记一:这次回家过年,突然看到停放在各家门口、胡同口、院落旁边的多了。大部分是小轿车,也有一些老年电动代步车,还有比较多的两
轮电动车。和乡亲聊起来,他们也说这车的用途也不是太大,可是现在的形势发展了家里没有辆车,面子里子是个问题,再说关键时刻还是用得上。
特别家里有男孩的,没有车可能说个媳妇会受到影响。琐记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
时候背的唐诗中的情景,如今实实在在地落在自己的身上。离开家乡近30年,尽管平时也经常回家,终究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村里的人员变
化知之甚少。见人最多的时候就在过年期间。每年拜年,都是弟弟领着我一家一家的,见的人多,但认识的不多。对年纪稍长的还好说,能够名实相
符。对年轻的小媳妇大闺女,则一概不认识,只是点头微笑,幸亏有弟弟过后介绍才知道是谁家的人。对一些小孩子,或者二十来岁的青年只能看面
相,猜测出是哪家的后代。有的面熟,就是说不出名字;有的知道名字,就是想不出长得什么模样了。?初一晚上到初中的同学家做客,见到一个2
0来岁的少妇抱着一个婴儿,我不敢贸然说话,同学看出我的困惑,赶紧过来介绍,指着少妇“这是儿媳妇”,指着婴儿“这是刚刚添的孙子”,我
忙想向他道双喜临门,因为他的女儿年前刚刚出嫁。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生育,现在村里的人口状况甚是堪忧。村里年前因病因故去世20多口?,可
是结婚嫁进来的只有3口,农村也进入老龄化时期了。琐记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拜年时听说了这样一个真实的、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
故事:我的初中同学告诉我,他的姐姐年前回来了,60多岁了。我立时瞪起眼:你哪来的姐姐?我还不知道你就兄弟三个吗?!开玩笑吧?他急急
地正色对着我:做中国梦也想不到,还真是有个姐姐回来了。原来,同学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7岁时因父母感情不和随母亲到东北,一过就是6
0多年,是死是活家里人都不知晓,也无人过问。虽然我家和同学一家的父辈是老世交,可能是为了家庭和谐的缘故,也从来没有听老人说起过这件
事。叹世界之大,咫尺天涯至死也不能相见;又叹世界之小,天涯咫尺朝夕即可相聚。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同学姐姐与老家有了联系。同学家的一
个亲戚到哈尔滨,给一家打工当保姆,这家的邻居经常来拉家常,一来二去,都熟悉了,谈的话题也多了起来。邻居听说保姆老家是山东的,就说自
己的老家也在山东,60多年前随母亲来到东北,现在母亲已过世,听母亲在世时说起过老家的事情,只记得家里有个老父亲,并大体说了老家的地
址,父亲的姓氏和家庭情况,还说近期经常梦到父亲。同学亲戚隐隐约约知道家里过去的一些情况,马上把这个事情电话告诉家里。经过一番考证、
回忆,确认这个邻居就是同学离家多年的姐姐。同学82岁父亲离散60多年的女儿突然认组归亲,同学突然从天而降了一个老姐姐,老姐姐在花
甲之年又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找到了自己的根,真实皆大欢喜。当时,老姐姐回家时,全村轰动,都来观看,一些60多岁的同伴都极力回忆儿
时的故事,现在80岁上下的老人也能依稀认出她的模样。同学一家最是高兴,像过年一样,给老姐姐准备了全新的被褥,在院子里备5桌宴席全家
族欢迎,从回家到离开的一星期时间,整个过程全程录像,接待规模和规格令人咂舌。正是:落叶终究要归根,一片冰心在玉壶。琐记四:祭祖
在老家,祭祖算是过年中的一件大事,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大年三十(除夕)就已经拉开祭祖的序幕了。三十早晨,第一件事就是“请爷爷奶
奶回家过年”。各家的男丁,一般是同一个祖父的孙子辈,一起到村外朝着祖坟的方向,烧纸点香放鞭炮,也有磕头的,嘴里念念有词地说一些请祖
宗们回家过年的话,然后领着老人家回家,拿一根比大门口宽度稍长的棍子或者竹竿横挡在大门里口,意思是给请回来的祖宗们安上了门,也把财神
挡在家里。请回了“爷爷奶奶”,家里的老人开始在堂屋八仙桌子上摆瓜果、肉、点心等供品,有祖宗牌位的摆牌位,没有的摆照片,连照片也没有
的就用火纸(上坟用的纸)写一个牌位,用20公分长的劈开的高粱杆夹住插在馒头上,摆上。先人们回到曾经为之奋斗的家,静静地看着后代子孙
们,与他们一起过年。从这一天起,出嫁的女儿是不能看到娘家的供的。初一早上的第一碗饺子是不能先吃的,要先给老天爷上供,然后才是列祖
列宗,碗里的饺子一般是三个或是五个,还要盛一点饺子汤。上供的人也照列是男丁。进入堂屋,把饺子放在桌子上,蹲在地上烧几张火纸,等到火
焰尽了,双腿跪地,朝着祖宗的牌位磕三个头,然后起立,左手拿起饺子碗,右手用一双筷子压在碗上,弯腰朝着烧尽的纸灰上倒出少许的饺子汤,
----先人们吃到了子孙包的饺子----而后,退出堂屋。一般情况下,弟兄们多的,在长子家摆供。自己家不摆供,就要到摆供的人家去上供
。上供时若赶上主家吃饭,也不顾忌,那边吃饭,这边上供。这样的程序在中午还要重复一遍,晚上则没有。祭祖的高潮在初二上午,叫做“送爷爷
奶奶”。这次的规模比年三十要大得多,一是人员多:按照辈分上推至五服以上的后代子孙,我的家族大约有五十多口人,只要有活动能力的,每家
每户的男丁都要参加。年龄也老少不一,最长的70多岁,最小的只有六七岁,队伍浩浩荡荡甚为壮观,村里的人也往往是在这个时候看出这个家族
人丁兴旺。二是时间长:从早晨七点多出家门,往往持续到中午。出发前,家里摆供的要在供前烧纸磕头,带着足够的火纸,送“爷爷奶奶”回“
家”。然后各家各户汇集在一起,朝着共同家族的老坟地进发。过去,族里的坟地都集中在一起,解放后,特别是土地包产到户以后,为了保护自己
过世父母的坟,大都把坟迁到自家的承包地里,但老祖宗的祖坟却无法搬迁。上坟时,坟里先人的直系后代在坟前用木棍划一个圈,在圈里划一个十
字,把纸放在在圈里,其他各家都过来送纸,一时间烈烈火焰燃起,随之,鞭炮也响起来。与此同时,附近的一些坟前都有自己的后代画圈烧纸。纸
烧完后,全体人员跪地磕头,这个时候,可以许愿,可以祈祷祖宗们保佑自己全家平安。不管是雪天雨地,都要实实在在跪地,怕弄脏了裤子单腿磕
头是大不孝的,是不能允许的。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之现在的年轻人祖宗观念渐渐淡漠,往往是只管磕头,但不知道埋在坟里的是何许人也。尽管这样,老人还是不住地说着不要忘了祖宗等话语。就这样,逐一在每位先人坟前烧纸磕头放鞭炮,将爷爷奶奶们回“家”,完成了对祖宗先人的祭拜,求得对后人生活的美好祝福,一年的祭祖活动也就结束了。
献花(0)
+1
(本文系祥和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