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儿脑性瘫痪与肌张力
2015-03-16 | 阅:  转:  |  分享 
  
小儿脑性瘫痪与肌张力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赵聪敏





小儿脑性瘫痪定义的姿势、运动异常,实质上是网状结构、基底核团等肌紧张调节系统、皮质脊髓束的损伤而导致的牵张反射系统、姿势反射系统的异常,表现出的肌力和肌张力的异常。肌张力用于说明肌的状态有各种含义。既有生理安静时、肌肉运动开始前,保持反射的准备紧张状态,也有临床上被动的牵拉时感到抵抗及触动时肌肉的硬度。观察肌肉被动时的抵抗,除了掌握肌肉本身的物理和化学的性状、伸张反射系统活动性外,也应注意构成关节组织的韧带、关节囊的伸展性和弹力性。

一、从肌肉的伸展性、被动性、静位的姿势评价肌张力。

(一)伸展性

缓慢的、被动地伸展和屈曲肌肉时,其最大的伸张称为伸展性。较张力低下亢进、较异常肌紧张亢进低下,可用作关节可动域的观察判定,临床常用的围巾征、窗户征是婴幼儿检查常用的体征。

1.围巾征握拿小儿的手,像围围巾样绕着小儿的脖子。如果肌张力低下,手臂辨围巾一样,紧紧围在脖子上,手臂和脖子之间无空隙。

2.窗户征腕关节做掌屈动作时,和前臂之间会产生角度,如果肌张力低下,其角度变小。未成熟儿角度较成熟儿大,故也可用在新生儿成熟度诊断上。踝关节的背屈度、膝关节的伸展度(腘角)也可因紧张力低下而导致角度增大。

(二)被动性

以不同速度活动各关节时的抵抗,称为被动性。以对检查者手的抵抗感觉和肩腕关节钟摆样摆动时的振幅来判定大小。

1钟摆运动测定:检测腕关节最容易。持其前臂来上下摇动手腕,如果肌张力低下则表现松软,无抵抗。紧张性高时振幅变小,极端紧张时会硬如棒状。

2.被动性低下:

(1)痉挛性是锥体束障碍而致牵张反射功能亢进的一种表现,成为脑性瘫痪的痉挛型主要症状。在检查被动性时,肌肉被动地急速伸张,检查者可感到异常的抵抗。若继续的伸张下去,到最大拮抗后张力会突然消失,这种现象在髋关节内收肌、大腿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抗重力肌上都能明显看到,即折刀样现象。做钟摆运动时,因为桔抗肌间的相反抑制障碍振幅减小而呈僵硬的状态,并腱反射亢进。

(2)强直(强僵)为锥例束系统损害而致,被动检查运动时感觉和痉挛型的抵抗性相似,只是抵抗表现为铅管或齿轮样感觉。腱反射不亢进是因肌紧张难以诱出。在脑性瘫痪患儿的病因中常见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核黄疽后遗症为强直性,病变广泛,锥体束和锥体外束同时受损,临床上也可见呈现混合型。

(3)紧张低下在抗重力姿势发育中,至少要有足以支持自重的肌力。对肌力越过生理阈值的紧张低下婴儿又称为“松软婴儿”。不少脑性瘫痪患儿在婴儿期肌肉呈松软状态。此外,先天性神经肌肉疾患、末梢性麻痹,也伴有肌张力低下。智力低下婴儿可见运动发育迟滞,其原因除了缺乏心理动机和感觉信息处理机能障碍外,还有感觉传导障碍而致的肌紧张低下。由于肌紧张低下,姿势形成若干特征性形态,这些在脑性瘫痪患儿中是常见的。

(4)蛙状姿势:有的脑性瘫痪患儿因肌张力低下,下肢重力影响,仰卧位髓关节外展、外旋、屈曲,膝关节亦屈曲,形如蛙的下肢形状。

(5)“W”状上肢:由于上肢重力的影响,在仰卧位时,肩关节外展、外旋、屈曲,肘关节屈曲呈“W’状的姿势,为一目了然的肌张力低下。

(6)折叠样姿势:躯干肌张力低下,坐位时呈上部躯干前折,胸腹部紧贴大腿之上,折叠在一起的姿势。

(7)外翻扁平足:当取立位时,由于足底肌群、韧带组织的松软,足底形不成角度,足外缘上浮成为外翻扁平足。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加上小腿三头肌的痉挛性,距骨向内侧落下,而伴有外展的扁平足。

二、下肢肌张力的几种常用检查方法

1.内收肌角检查时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两膝关节,使其下肢保持伸直位,然后缓缓向两侧展开双下肢,达到尽可能大的程度,观察两大腿之间的角度。(正常范围见表)。

2.腘窝角小儿仰卧位,屈曲大腿呈膝胸位,然后展开小腿使其尽量伸直,注意骨盆不要离开床面,观察小腿与大腿之间角度。(正常范围见表)。

3.足跟碰耳试验小儿仰卧位,按小儿足部向同侧耳的方向尽量牵拉,骨盆不离开桌面,观察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正常范围见表)。

4.足背屈角检查者用拇指抵小儿足底,其他手指握住小腿及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屈,观察足背与小腿前面的角度,正常1岁以内小儿在60~70度之间,小于此角度说明肌张力偏低,大于此角度说明肌张力偏高。(正常范围见表)。



三、肌张力的其它评价法

虽然肌张力的量化比较困难,目前仍有一些评定方法,.见表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