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2015-03-30 | 阅:  转:  |  分享 
  
双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人类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

着威力无比的自然力量。这神奇

的力量,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

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特别

是我们的先民们,由于自身力量

的弱小,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缺

乏,面对无形的难以捉摸的自然

之力,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

力,由心生畏惧,进而顶礼膜

拜,于是自然之神随之产生。天

神地祗,雷公风伯,草木山川I,

皆有神在。为了获得神的福佑,

以求趋吉避凶,人们对神极尽虔

敬之心,经常奉上供品,举行仪

式,表达对神的诚意。这便是早

期的祭祀。作为表意文字的汉

字,对古人的祭祀活动有着形象

的描绘,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祭

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说文解字》:“祭,祭祀

也。从示,以手持肉。”这就是

说,“祭”就是手里拿着肉祭祀

神灵的意思。“祭”字的甲骨文

字形作!)II,左边像肉(即楷书

“祭”字左上角的部件),右边

像手(即楷书“祭”字右上角的

部件),下面的点像血滴,点的

多少不一,表示刚刚宰杀的牺

牲,还在滴血,就拿来祭祀,这

说明当时还保持着血食的习惯。

“血”字甲骨文字形作W,正

像祭祀时将血盛在器皿中的样

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

古人自己吃生肉,饮鲜血,也拿

生肉鲜血来祭祀神灵。久而久

之,“血食”也便成了祭祀的代

称。我们经常在古书中看到“社

稷不血食”的说法,意思就是社

稷之神得不到祭祀,象征着国家

的灭亡。这种杀生血食的祭祀习

俗,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记

载,直到今天,中国部分地区还

有以“血食”祭祀鬼神的做法。

当然,对于“祭”字中的点

到底代表着什么,还有些不同的

看法。如有人认为,点代表的不

是血,而是碎肉末。古代祭祀的

时候,为了方便神灵的享用,人

们事先要另外准备一些切碎的肉

末,撒在大块的肉上,祭祀时祭祀

者左手提着肉块或盛肉的器具,

右手抓取上面的肉末慢慢抛撒,

好让神灵前来享用。随着祭祀的

进程,肉末越来越少,就好像神在

一点一点地享用一样。这有点儿

类似于现在殡葬时撒纸钱的仪

式,左手持斗,右手从中抓取纸钱

撒向空中,口中不停地祷告让亡

灵前来拾取。《仪礼》说:“右手执

肺,左手执本……绝末以祭。”这

里的“本”应该是大块的祭品或盛

祭品的器皿,“肺”应该是切碎的

肺末,可以抓取,“绝末”就是把肉

末一点一点地撒出去。从《仪礼》

的这一记述来看,把“祭”字中的

点解释作肉末,似乎也有一定的

根据。还有人认为,“祭”左边的

不是肉,而是盛酒器,手持酒器将

酒倒出,以这种方式进行祭祀,点

就代表从器皿里淌出的酒滴。不

过,这种说法目前还找不出更多的

证据。

.I_

“祭”字甲骨文还可写作飘、

.》,字形中除了手、肉、血滴之

外,下面增加了彳或.1.,所增加的

娜年1月‘且第疆肋I59【中国表奸

字里乾坤

I

丈fi互车

部分就是“示”字。其实,多数与祭

祀或神灵有关的字,都会带上这

样一个偏旁。《说文解字》:“示,天

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三垂,

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

神事也。”许慎对“示”字的解释,

依据的是其小篆字形不。他认

为,上面的两横是“上”字,

“上”代表天,下垂的三笔分别

代表日月星,上天用日月星所形

成的不同天象,映射人间的祸

福,提示人们遵照行事;人们则

通过天象观察自然的变化,了解

神的旨意。这种根据小篆字形所

得出的解释,无法与“示”的甲

骨文字形相切合。“示”在甲骨

文中有多种写法,按照叶玉森

《说契》的说法,“I乃最初之

文。上从一,象天;从l,意谓

恍惚有神自天而下,乃以I为象

征。变作l,下从一,象地,谓

神自天下地也。又变作.r、T,

上从二,乃从一之讹。……更变

作可。、I彳、,与小篆合。lip许

(慎)三垂日月星之说所由来,

亦即近儒汉族崇拜三光之说所由

推演。实则初民崇拜大自然,惟

觉有神白天下降而已。‘示’本

繁变之字,许君及近儒之说,并

不免附会。”叶玉森批评了许慎

的说解,但他自己的解释也同样

有附会之嫌,把其中的“I”解

释作仿佛有神自天而降,确实显

得过于玄虚。

将T解释为神主的说法也很

流行。神主大致相当于现在所供

奉的神灵或祖先的牌位,古时候

的神主多为一根竖立的木头,或



万方数据

字里乾坤

l

者将几根秸秆捆在一起,外面涂

上泥,以此作为神的依附,供人们

祭祀供奉。但这种说法很难解释

神主上面所加的一横究竟是什么

含义,变成两横又是什么含义,

酒或者血为什么能从神主上流淌

下来,这些都还是疑问。相比较而

言,我们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

即T像祭坛,像祭坛上摆放有祭

品,彳、:T·、下则像酒或血从祭品,一r、:l。、:l:则像酒或血从祭

坛上流淌下来,或者是祭品的碎末

从祭坛上撒落,这样解释似乎可

以与“祭”字中的点相印证。

我们还可以通变,祝”字的甲

骨文字形(见图1)来观察T的形

象。祝是祭祀时负责向神祷告的

人,也指祭祀时的祷告词。其甲骨

文字形正像一个人跪在地上,面

向神坛向神祷告的样子。“祝”的

这些字形中,有的祭坛上没有祭

品,只是跪在神坛前作祷告状;有

的则像伸开双手,在祭坛上摆放

祭品之形;更有的就像前面所说

的左手持盛肉的器具,右手抛撒

肉末的样子(如第一行的第4、5个

字形),这说明,认为“示”字中的

点是肉末的说法,在字形中也可

以找到根据;而第二行第1个字形

中,“示”字的四点从祭坛的两侧

直接下落,又确实像液体(血或者

酒)向下流淌的形象。所以我们是

否可以这样推测,当时祭祀的方

式并不是单一的,有的以血与肉

祭,有的以酒与肉祭,有的则是

“绝末以祭”,不同的造字者选取

不同的方式作为字形的取像,于

是便有了“示’,和“祝”等字的不同

写法。这种为同一个字选择不同

取像的情况,在甲骨文中相当常

见,如“牢”本指圈牲口的地

方,有的圈牛,有的圈羊,有的

圈马,于是“牢”字也就有了

刚、\吲、㈢等不同的写法,这

是因取像不同而给同一个字造出

几个不同字形的典型例证。由此

看来,关于“祭”字中的点究竟

代表什么,正确答案很可能不止

一个。

图1中第二行的前5个“祝”

字,跪着的人形上面都加上了大

“口”,意在突出这个人在张着

大嘴不停地祷告;最后一个字形

的“口”虽然放在下面,也起着同

样的作用。祷告时所说的言辞叫

祝词。祝词有的是程式化的,什么

时候说什么样的祝词是固定的;

有的则针对不同的祭祀内容而有

不同的祝词。在古代文献的记述

中,有不少祝词是非常个性化的。

如《尚书·金滕》篇,就记录了周公

为周武王的疾病而作的祝词:周

灭商后的第二年,周武王生了重

病,身体不适。武王的母弟周公旦

为了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武王,

就把自身作为抵押,建成三座祭

坛,修整祭祀的场地。又在三坛的

南方筑起一座台子,周公面向北

方立于台上,安放好璧,手拿着

琏,向武王的曾祖、祖父和父亲祷

告说:“你们的长孙(武王)患了重

病,如果你们三位先王在天上有

助祭的职责,就用我来代替他的

身子吧!我仁厚孝顺,多才多艺,

善于事奉鬼神。你们的长孙比不

上我的才艺,又不会事奉鬼神,

(还是让我去帮你们助祭吧,别让

他去了。让他好好地活在人间

吧!)而且他在天帝那里接受了任

曙雪锌锶挖稿

弼了葛亍基r元荔妒

图1

命,获得了整个天

下,因而能够使你

们的子孙在人间

安宁,天下的老百

姓无不敬畏他。

唉!不要丧失上帝

降给的宝贵使命,

我们的先王也就

永远有所归依

硼年1月蝴硼I60J中国袭师

了。现在,我来听命于大龟,你

们如准许我的祈求,我就带着璧

和硅去追随你们,听候你们的命

令;你们如不准许我的祈求,我

就将璧和硅收藏起来,再也不向

你们请求了。”于是用龟甲卜问

了三次,都显示出吉兆。第二

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周公旦

的这段祝词的确很有特色,他为

了达到代替武王去死,以便让武

王继续治理天下的目的,故意在

先王的神坛面前夸耀自己的本

领,好让先王相中他而放回武

王,这种为国家社稷牺牲自我的

精神,确实令人钦佩。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

礼制。当时有所谓的“五礼”之

说,即吉礼、凶礼、军礼、宾

礼、嘉礼,其中吉礼就是祭祀,

被列为“五礼”之首。《礼记·

祭统》篇说:“凡治人之道,莫

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

祭。”《左传》也说:“国之大

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

戎就是战争。只有祭祀和战争才

能称得上国家大事,可见古人对

于祭祀是何等的重视。从“礼”

字的构形,我们也可以大致窥知

古人将祭祀列为众礼之首的原

因。。礼”字繁体字作“樘”,

从示从璺,“曼”甲骨文作器,

像器皿里盛满了玉。郭沫若指

出:“褴”是后来的字,此字在

金文里有写作“羔”的,从字的

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盛两

串玉器以供奉神灵,大概礼就起源

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

展为对人,更扩展为吉、凶、军、宾、

嘉的各种礼制。郭沫若的分析是很

有道理的。由于祭祀是众礼之源,

把它置于众礼之首也就理所应当

了。周公旦向三位先王祷告时所

用的璧和琏,都是当时常用的玉

制的礼器,这正符合“植(羔)”字

以器皿盛玉的构形。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

学院)

(责任编辑:王哲先)



万方数据

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作者:王立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刊名:中国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SJOURNAL

年,卷(期):2008,""(1)

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js20080102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0日

献花(0)
+1
(本文系赤子夏日情...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