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还少汤
2015-03-30 | 阅:  转:  |  分享 
  
还少汤?相传大明永乐年间。长安街头一个年轻妇人,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在大街上追打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过路的人见了,无不愤然。论相貌,那妇人无
疑算是那老者的晚辈,于是路人对年轻的妇人群起而攻之,上来质问道:那这年轻的妇人好是不懂孝道,怎得欺负年已花甲的老人呢?然,再看地上
的老人,却是敢怒不敢言。这时那位妇人开口道:“我在教训自己的儿子,怎得还有什么不对吗?”众人不禁哗然。这时那位老人对那位妇人道:“
从今以后小儿一定遵从母命,再也不惹您老人家生气了。”众人听了更加诧异。原来,那“年轻”妇人,实际已年逾百岁,她因长年服用家传秘方
配制而成的一种药丸,所以面若童颜,虽然年逾百岁,仍然身体强健,体态姣好,而被追打的老者真是她的儿子。只因他屡不听劝,不肯坚持服用药
丸,七十多岁竟还不若自己的母亲看着年轻,却是老态龙钟了。为此,母亲十分气愤,故而责打儿子,让他坚持服药,以缓衰年。路人听了之后,将
这位奉为神仙,纷纷请赐药方。她当众朗诵诗一首:《杨氏传来还少丹,茱萸苓地杜牛餐。苁蓉槠实茴巴枸茴。远志菖蒲味枣丸。》这就是打老儿的
方名由来.?《杨氏家藏方》:“大补本气虚损及脾胃怯弱,心忪恍惚,精神昏聩,气血凝滞,饮食无味,肌瘦体倦,目暗耳聋。五日有力,十日眼
明,半月筋骨盛,二十日精神奕,一月夜思饮。平补性温,百无所忌,久服牢齿,身轻目明难老,百病俱除,远离病疾行步轻健。”经过了几百年
的流传,这个方子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多的版本。方子的药物种类与配伍比例也不尽相同,早期流传的方子出于保守的原因,甚至没有留下剂量。古方
的制作方法,讲究的同时也很复杂,我们现在已经达不到古人的制作要求,更无法按照古法自己炮制。?清代,经过太医院御医的不断完善和总结
,开始有了具体的剂量。记载于《清太医院配方》中的仙人还少丹,就是民间所说的“打老儿丸”。方录如下:熟地黄120克;山萸肉90克;
巴戟天60克;牛膝60克;五味子60克;茯苓90克;楮实子60克;枸杞子60克;小茴香60克;肉苁蓉60克;杜仲60克;远志60克
;菖蒲60克。将上药品研为细末,加蜂蜜制成药丸,每丸9克,每次服1丸。虽然简单易行但我们普通人很难制作出真正的上品,因为每剂上好
的药材都像一根结实的铁链,每味药材都是铁链中的一扣,每一味药材由于产地,产时,天然或者人工种植以及炮制方法等原因无法保证其用量的准
确性,从而也无法保证还少丹的真正神效。还少汤经过数十年的精心研究,采用科学的药物萃取技术,在大型药企业共同公关下彻底解决了方准药不
准的普遍中医药难题,从而使传奇的古方焕发出神奇的效果。?
献花(0)
+1
(本文系还少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