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平衡法則
2015-04-04 | 阅:  转:  |  分享 
  
平衡法則







平衡及於宇宙、生物、個人層面──



及至身體、心靈、情感──



提醒我們做任何事都可能過與不及,內心的鐘擺盪到另一端,勢必盪回另一端。







當你結合兩者為一,使內外一致,上下相同,男女不分,便可進入上帝的國度。



~湯瑪斯福音(GOSPELOFTHOMAS)







如果說重力是使宇宙維繫不墜的黏著力量,那麼平衡就是破解關鍵了。萬物以一種平衡的狀態存在:高低、內外、熱冷、快慢,萬物彼此相互制衡。處於兩極之間的,是中央的平衡點。







我們在吃飯睡覺、工作、奔忙於日常事務時,下意識會不由自主的影響我們的自主神經、內分泌、賀爾蒙,以及我們的循環系統,以維持體温及血液物學物質等的平衡,這兩者若產生巨大的變化,便會致人於死。不僅是我們的生命,連我們的生活品質和心理也都得依賴身體的平衡。







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單獨而活生生的有機體,人類不過是地球表面上的細胞,而海洋與風則是它的循環系統,它們也以平衡的狀態存在──而置身其中的我們,當然無法置身於外。從某個觀點來說,隨著人類更加成熟,更認識自己在這平衡中的特殊地位,當今我們面臨的全球生態現象,其實也反映了我們個別的生活。







雖然我們下意識主宰了內在的物理平衡,我們的生活樣態與行為卻是由意識來負責的。因此,「平衡法則」與「選擇法則」及「責任法則」間,有著密切的關連。「平衡法則」點出平衡過與不及的重要,並告訴我們,即使只有一個生活面向取得平衡,也能造成極大的影響。







人類心理存有禁慾與行樂、相信與質疑、社交與獨行、優越與自卑,以及其他造成衝突混亂的對立意念及價值觀,因此,達到身心靈的平衡境界,一直是世上許多傳統的標的。







每個文化中的哲人,從中國道家到猶太教,從基督教到回教,都鼓吹中庸之道的可貴。即使在自然界中,人類文明的暢旺興盛,大多也是因為避開沙漠的酷熱與極地的酷寒,能在氣候温和的地區,找到更舒適的生活所致。







文學,尤以兒童故事為甚,揭露了人類找尋平衡的主題;西方《葛蒂拉與三隻熊》的故事(GoldilocksandtheThreeBears)中,當葛蒂拉選擇那張大小適中的椅子、冷熱恰當的粥,以及軟硬剛好的床時,就展現了中庸之道。







然而,不一定得規避極端才能找到平衡,因為平衡也表示適時的探索極限,對兩端賦予同等的關注,以保持鐘擺的平衡。例如,有時我們也許會想縱情一下,熬夜狂歡,寵寵自己;有時,我們會去抑制自己,乖乖的吃飯運動。有時我們會「工作過度」;有時又「休息太多」。只要我們能對兩極投以同等的關切,總會慢慢回到中心,保持平衡。







不過,極端常會帶來壓力,最後逼得人往另一個極端擺過去。有一個明智的辦法,就是檢視自己的生活與行為是否夠穩健。一部每天平穩開動的車子,比一輛幾個星期都不動,一開就是快跑好幾週的車,能跑得更久;因此,中庸之道是長壽與健康的關鍵。







每個人因性格、傾向與體格上的差異,而各有不同的平衡之道。比如說,有些人運動的效果比別人好,就連我們的需求,也會因時間而變動。所有人都需依其獨特的生心理特質與需求,去尋找自己的平衡點,而非取決於別人的價值觀。自己該做多少運動?每週、每月或每年該有多少次性高潮?該吃多少?這些問題也許都有個平均的統計數字,但真正的答案只有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就對了。」







出生數字、生命軌道,以及我們的主要生命目標,決定了個人必須去平衡的特殊人生問題:



※如果出生數字含1,必須在優越感與不安全感這兩個極端中,找到平衡點。



※若出生數字含2,則必須在委屈求全與拒絶幫忙或保留中,找到中庸之道。



※若出生數字含3,則需在過度自信與自我懷疑中求取平衡。



※出生數字含4的人需要在理智與情緒、分析與雜亂無序中找到平衡。



※出生數字含5的人須在過度依賴與過分獨立間尋求平衡。



※出生數字含6的人需要尋找平衡的實際態度,以避免因理想過高,



結果感到失望。



※如果出生數字含7,我們必須在天真的過度信任,及害怕被人出賣的心理



之間找到平衡。



※若出生數字含8,則需在被動與攻擊、過食與挨餓間求取平衡。



※若是出生數字含9,則需在禁慾與放縱、過於嚴謹與放浪不羈之間尋求平衡。







許多人用測試自己的極限,探索兩種極端,然後從結果中記取教訓的方式,來找到自己的平衡點。雖然這種方式走起來很辛苦,但也許是最普遍的一種辦法。所有世上的金科玉律都未能改變這種鐘擺式的方法,而且別人的建議與經驗也許不適用我們。有時我們必須自己去發掘;經驗未必是最輕鬆的學習途徑,但似乎是最有效的。







「平衡法則」提醒我們仔細檢視生活中的不平衡處。撇開性別不論,我們是否在陽剛與陰柔之間找到了平衡?是否在工作與家庭間找到平衡?是否懂得去照顧自己與別人?







思索中庸之道,可幫助我們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做出適當調整,找到健康、和諧與平靜之心。







雖然為了得到某種回報



我們時常會對別人贈予、幫忙、讚賞或給予關注



但宇宙提醒我們



自己最需要的



就是最需要去付出的







對那些在感情上需索無度,希望能一昧接受,而不必付出的人來說,「平衡法則」特別適用。所有人都有感情上的需求,同時會有意無意的設法尋求更多的關愛、讚賞與了解,可是只想收獲不想付出的基本態度──用我們小時候學的投機手法,獲得想要的東西──並無法久長。







「平衡法則」的推論結果告訴我們,我們接受的正是自己所付出的。大多數人對這種說法都相當熟悉,不過究竟有多少人能付諸實行?也許我們是付出了,但不管是否意識到了,我們的付出常是帶有條件或期望的;我們花了錢,仁慈的讚賞別人,那是因為自己可以得到某種回報。這當然沒什麼「不對」,只是事情往往與願相違──有條件的付出就像一把倒勾,會減損更多的能量,或悖離我們原本希望的結果。付出與接受的秘訣在於,無論我們覺得自己需要什麼,其實都是心靈在發話,告訴我們那正是我們最需要去付出的。







中庸是道家古老智慧的核心,更是我們生活的關鍵,平衡則可說是「心靈成長」或「個人成長」的模式。「平衡法則」的應用並不容易,但你的努力必然值回票價,同時可藉此掌握自己的生活。







以下練習可透過直接的經驗與運用,幫助你找到平衡法則。







體驗平衡







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探索兩種極端,然後找到中庸之道。



試試以下簡單的練習:



1.在屋子中央擺個垃圾筒,在離五呎的地方坐下來或站著,



拿一些廢紙揉成的紙球或其他可以扔到筒子裡的小物件。



瞄準後,仔細看每樣東西落在何處。



如果扔太遠了,下次就故意扔近一點。



如果丟得太左邊了,下次就故意偏右。



2.注意這種過程如何協助你找到中心點。







平衡法則的應用







1.想想如何利用兩種極端,來應用「平衡法則」。問自己下列問題:







我說話很快還是很大聲?



試試看以極慢或極輕聲的方式去說話。







我吃東西是不是太快了?



試試看細嚼慢嚥的吃法。







我是否經常肌肉緊繃?



試著讓自己「癱成一團」。







2.找個熟識的朋友,問他下面的問題:







我工作太過量還是太少?



我是否太嚴謹或太敏感?



是否太依賴或太獨立?



是否過於自信或自信不夠?



我是否太拘謹或太縱容自己?



我比較傾向去付出還是去接受?







3.如果你認為朋友的看法有些可取之處,能點出一些失衡的地方,



那麼你會如何平衡這些面向?



如何去「反其道而行」?



献花(0)
+1
(本文系Maykylu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