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李金初 北京市十一学校创新发展之路
2015-04-20 | 阅:  转:  |  分享 
  
我从来认为:学校发展过程如同一场校长的接力赛,任何一任校长都只是一个接力队员;那支接力棒就是办学任务,在校长间传递;校长优秀办学,就是在接棒
后的快跑并为下任校长准备好接棒条件。我和李希贵校长就是十一学校办学接力赛中的两位运动员,我跑了20年,他接替我时,我与他相约,他
小我20岁,他也能带领十一学校跑20年吗?40年的岁月,不仅可以使十一学校成为中国名校,也会成为世界名校,祝愿十一学校早日实现这
个理想的目标。劳技教室 希望十一学校这面改革大旗在海淀,在北京,在全国高高飘扬! ──郑富芝
怎样定义十一学校的成功?以下23项算成功吗?(仅为1987—2007年的列举)1.教代会对校长信任投票(1988)
。2.综合活动课程(1993)。3.多元无级结构工资制度,评聘分开,岗位工资(1993)。4.选择、无淘汰、走班制的分层教学
(1994)。5.硕士研究生课程班(1994)。6.公办学校体制改革实验,“五自主办学”(1992),国有民办办学体制,实践
及理论,校长承办(1995)。7.自然人承办,协议承办(2003)。8.高中数理化课程“大单元、四环节”教学(1999)。9
.中学六年一贯制(1999)。10.首家中学千兆校园网(1999)。11.主体性德育(2002)。12.教师工作公寓(200
3)。13.二四分段学制及课程(2003)。14.四年制高中(2004)。15.北京市示范性高中(2004)。16.升学
和学科竞赛成绩跃升海淀和北京市前列(2004─2007)。17.“培养—研究”型学校研究,基础学校三种类型的划分(200
5)。18.无抵押、无担保取得银行信誉贷款1亿元,实际使用6千万元,京城中小学唯一(2005)。19.自筹资金完成北京最大规模
学校建设:15万建筑平方米,总投资达4.5亿元(2006)。20.形成法人净资产3.9亿元,增值26倍,成为北京中小学资产最雄厚
的学校(2007)。21.全国首家中学博士后项目(2007)。22.形成高专业结构的教师队伍:在412名中学教职工中,特级2
5位,博士33位,硕士110位,硕士课程结业134位,共计302位,占比超70%(2007)。23.成功引进教育家校长,完
成了快速平稳过渡(2007)。关注十一学校创新的重要特点:全面、系统、超前、有效;大力度、制度性、结构性;继承性、破坏性
;破坏性创新居高,共17项,占74%。可以看出:主要是破坏性创新项目驱动了十一学校的快速高水平发展。继承性创新与破坏性创
新继承性创新:充分与现存系统相一致的创新(革新),对原系统的结构或文化几乎不产生影响,意在改进效果和效率,并使现系统最大限度发挥
潜能。这是系统内的变革。尺度小,风险小。破坏性创新:在组织结构与文化方面都需明显改变。不仅有信念、价值观的变革,也需要规则、角色
与关系的变革。这是产生新系统的变革。尺度大,风险大。所以,2003年,《人民教育》发表关于十一学校改革的长篇报道,标题是:“敢
为天下先”。评价十一学校为“改革先锋”、“创新典型”。继承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都能驱动发展,但功能不同,对应目的不同,所需条件不
同。十一学校交替使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十一学校最应该看重什么?2003年,在我与教委签订十一学校二轮承办协议的大会上
,我说:“十一学校的办学所追求的目标,重点不是追求诸如为北大、清华输送多少学生,而是要为发展中国教育做出一些贡献,在中国教育的发
展上留下一些痕迹。”这段话当即得到在场的柳斌同志肯定。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十一学校留下了两个重要足迹:一是公办
学校的体制改革,曾引动了全国三千所左右公办中小幼学校体改的脚步。前两个时刻主要是对此的肯定;二是“面向个体”的高中课程模式,成为
2014年二月教育部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全国推介、又在九月获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特等奖的项目。第三时刻表明了对此的肯定。我们应该实事
求是地承认:在一定意义下来说,十一学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否则我们就是虚伪。于是,人们会问:十一学校何以能取得成功?欲回答:
十一学校何以成功?先分析:已成功的十一学校可持续发展吗?分析今日十一学校九大优势条件 1.卓越教育家校长(资源);
2.研究型教师团队(资源); 3.优势的办学空间(资源); 4.四制高中(方式); 5.优质课程体系与课程方式(方
式); 6.科学与人文的管理方式(例如:对校长的信任投票)(方式); 7.强势的国内、国际声誉(资源); 8.有保证
的教育经费(资源); 9.高度的办学自主权(资源,方式)。 由于有以上基础,可以预测、我也祝愿明日的十一学校成为
: 一个从优秀走向了卓越的学校; 一个进入世界的著名国际学校; 一个为中国教育留下贡献、有着引领作用的学校; 一个
为中国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的学校; 历史将记载她的功绩。2007年8月李希贵校长领导总结出十一学校成功的7大基
因 1.一位优秀卓越的校长(资源); 2.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资源); 3.具有先进的理念与共同价值观(方式);
4.充满活力的体制与机制(方式); 5.逐步优化的生源(资源); 6.不断改革创新(方式); 7.良好的硬
件与资源(资源)。 这与今日十一学校具备的9个优势条件相当一致,说明:在十一学校,昨日已基本准备好了
今日发展的条件,十一学校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十一学校何时开始准备又如何准备了这些成功的基础条件? 1991年,我发现并在当
年教代会上阐述了办好学校的五字纲领:才、财、管、研、质 并论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质=(才、财)×(管、研) 这是重大的
工具性发现,新工具的运用推进变革。 “才、财”是资源,“管、研”是方式,“质”是什么?质就是发展。 我们得出了更为一般的发
展公式。用于发展的思考工具——发展公式 发展=资源×方式, 或者,更一般地,可得出:发展=f(资源X方式),
科学发展=f(资源X科学发展方式),卓越发展=f(充足资源X卓越发展方式). 例:怎样实现学生学业的优质发展?学生
学业发展=f(课程×方式);学生学业优质发展=f(丰富课程×选择方式);那么,为实现丰富课程与选课走班方式,学校应做什么准备?
十一学校为实现选课走班的准备 “选课走班”是什么?是课程方式。为了实现这种课程方式,需要进行条件准备,主要是资源条件
准备,基本条件是:1.空间(资源);2.教师(资源);3.生源(资源); 4.设计(方式);5.校长(资源);6.课程(资
源)。 其中,1.2.最具基础意义:舍此难以进行,建设需要资金与周期,并且,有了教师就易有课程,十一学校为此进行了12年准备;
校长又最具核心意义:有了教育家校长,就可生成其他5条,十一学校获得理想校长用了18年。由上所述,可以发现两个关系:一是两个
成果间的关系:体制改革使十一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并为课程改革准备了强有力的条件,成功的课程改革注释了体制改革的意义;二是2007年前
后两阶段的关系:承前启后,互为关联,实现十一学校的统一办学目的。课程改革与学校创新发展--以北京十一和建华学校为例北京建
华实验学校李金初2015.4.19北京十一学校改革与创新发展20年(1987-2007) 这一篇讲述的主题是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办学校是怎样通过20年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全国著名学校的。 这个学校以学校国有民办与育人模式改革享誉教育界。花
丛中的假山校门实验楼 至1980年,专职教师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38.4%;既非区重
点,更非市重点,为海淀区属普通学校。图书馆(6700平方米)京城中学最大排练厅3200座位的看台篮球场证明十一学校成功的三个重要时刻 十一学校的成绩证明:只要给我们一 个指令,只要给我们一个环境,我们广大的教师就能为中国的教育趟出一条成功的、崭新的、伟大的道路来;也证明只要我们不断的改革和扩大开放,也就能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我相信,我也预祝十一学校明天更加 辉煌! ——许嘉璐劳技教室
献花(0)
+1
(本文系李功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