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耀树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把握写作时机 捕捉创意灵感——讲述数学论文写作背后的故事 (1)
2015-04-21 | 阅:  转:  |  分享 
  




_ll

留畸观倒慰羁固

_数等后的故事

吕增锋(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

写作需要灵感,“但肯寻常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

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便是对此真实的刻画.

数学论文写作当然也是如此.有不少教师曾痛下决

心:“等到‘赋闲’之时(如寒暑假期)集中精力打造一

篇佳作”,但最后似乎都难逃“心无灵犀点不通”“搜索

枯肠而不得一句”的结局.

那灵感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其实,灵

感并非神秘之物,它是人们对自在之物的一种顿悟性

的思维活动;灵感也并非空穴来风,它的获得在很大

程度上依赖于恰当的“时机”.牛顿被坠落的苹果砸中

之后,悟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李白也是在“斗酒”

过后,方才成就了诗词“百篇”.正所谓“论文的写作离

不开灵感,而灵感的捕捉离不开时机”.那捕捉论文写

作灵感的最佳时机到底是什么时候?下面笔者就结

合自身的数学论文写作经历,谈谈对此的看法.

1把握教学时机,从精彩纷呈的课堂中捕捉

灵感

数学论文的写作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

的“根”应扎于课堂,它的“源”应发自教学.思维碰撞

激起的绚丽火花,“意外”事件带来的手足无措的尴

尬,攻克难点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细心体味

课堂教学中的“喜怒哀乐”,其实到处蕴涵着丰富的写

作资源.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时机,反思隐藏在

“喜怒哀乐”背后的“真相”,捕捉那一瞬即逝的创作

灵感.

论文写作过程回顾1:

那是一堂高三立体几何复习课——空间的角.尽

管向量法已成为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利器”,但它并

不是万能的,部分高考题中出现的很难建系的几何体

便是对向量法的一种挑战.因此,在本课中,笔者打算

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使学生同时掌握几何法和向量

法的要领,进而实现拓展学生解题思路的目的.想法

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当笔者给出题目,学生借

助向量法顺利解决问题后,任凭笔者怎么提问:“还有

没其他解法?”学生就是无动于衷,笔者只能直接抛出

几何法.在讲解几何法时,学生无精打采,不屑一顾,

基本上是笔者一人在唱“独角戏”.面对如此课堂场

景,笔者当时既尴尬又气恼.

为了找到真相,笔者课后进行了调查.学生的理

由是“这道题用坐标法很快得到正确答案,何必弄得

如此麻烦?”原来如此,在学生的眼里,教师用几何法

求解这道题显然是小题大做了.这道立体几何求角问

题能够轻松建系求坐标,向量法是最好的选择;而几

何法则要添加多条辅助线,显然要比向量法繁琐得

多.笔者课堂上遭受“冷遇”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堂失败的课,但从失

败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是绝好的写作素材.这堂课给人

的启示很多.比如,课前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要注意题

目的选择,要注重师生的互动等.但哪些启示才具有

较大的论文写作价值呢?这需要教师反复斟酌.回顾

本堂课的设计初衷,笔者原本打算借助数学教学中常

用的一题多解达成拓展学生解题思维的目的,但最后

不仅未能如愿以偿,反而弄巧成拙.由此可见,我们所

推崇的一题多解并不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而是需

要“见机行事”.找到写作的角度后,笔者马上着手提

炼文章的框架,最后拟出了以下提纲_1j:

(1)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题多解”遭受“冷

遇”(背景介绍).

(2)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一题多解”违背

“时机”(原因揭示).

(3)器藏于身,待机而动~—“一题多解”把握“时

机”(解决方法).

①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一题多解;

②在学生思维兴奋时开展一题多解.

最终这篇名为《“一题多解”要见机行事》的教学



60lI_中掌学参考w}..爱l一

2013第10L钮、

案例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甸)2012年第1—

2期.

事实上,那种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课堂,转眼就

会被人遗忘,只有那些充满着各种“插曲”的课堂才能

令人印象深刻,而那种令人难忘的“插曲”恰恰是论文

写作的最佳素材.把握时机,反思教学问题背后的原

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撰

写论文的一般过程.

2把握高考时机,从林林总总的试题中捕捉

灵感

每年高考刚刚结束之时,也是撰写论文的好时

机.高考试题都是百里挑一、精益求精的杰作,凝聚着

命题者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命题的发展趋势,对高

三复习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很多期刊也都会在

这一时间举行与高考有关的征文活动,例如,高考试

题的赏析、高考试题的教学、高考复习策略的研究等.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从众多高考试题中

发现具有写作价值的题目.

论文写作过程回顾2:

2007年高考一结束,笔者就逐一浏览全国各个

省份的高考数学试卷,试图从中寻找论文写作的蛛丝

马迹.其中江西卷理科第8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题

目大意是这样的:

四位好朋友在一次聚会上,他们按照各自的爱好

选择了形状不同、内空高度相等、杯口半径相等的圆

口酒杯,如下图所示,盛满酒后他们约定:先各自饮杯

中酒的一半.设剩余酒的高度从左到右依次为h、h。、

^。、h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2>^l>矗1B.hl>^2>h3

C.h>z>D.h2>矗4>1

本题在选材上清新自然,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

息;在解法上更是不拘于泥,既可以通过定量计算得

到精确结果,又可以借助定性分析感知正确答案,因

此,本题具有较大的写作价值.但如何写?写些什么

呢?选择合适的写作角度最为关键.若是单纯将解题

方法罗列,内容显然太单薄,很难打动读者的心;若从

解题方法人手,抽丝剥茧揭示问题的实质,顺藤摸瓜

发现命题的趋势,这样的文章内涵就丰富了,容易吸

引读者的眼球.

于是笔者拟定了写作的提纲,具体如下]:

(1)问题该怎样解决?

①定性分析——以动制静;

②定量分析——以静制动.

(2)圆台和半球中酒的高度可以比较吗?

(3)高度和体积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4)往年出现过类似的高考题吗?

笔者也特意给这篇文章取了一个比较生活化的

题目:酒杯中的学问一一对一道高考题的探究.此文

发表于《数学通讯》2008年第3期,这是笔者真正意

义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以高考题为素材的论文写作,首先,要选好题目,

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开放性的、创新性的题目,好的题

目更易激发写作灵感;其次,在写作内容上,最好避免

只是对解题方法的罗列,而是要以题目为生长点,结

合课堂教学,开展对题目本质的探究;最后,此类论文

的发表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力求“一有灵感,马上

创作,迅速投稿”.

3把握交流时机,从风格迥异的课例中捕捉

灵感

还有一个论文写作素材的最佳来源,那就是各种

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探索课、带徒活动等教学交

流活动.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上课教师多会在教学设

计上极尽所能、标新立异,力求打造完美课堂,并且,

课后还有同行的交流与点评、专家的专题报告.如果

你能够充分把握这样的机会,何愁写作没有灵感.事

实上,笔者至今发表的30余篇论文中,灵感多数来源

于此.

论文写作过程回顾3:

这是一堂高三第二轮复习课~平面向量复习.

上课的教师是一位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整堂课非常

流畅,尤为令人佩服的是这位教师的解题能力,几乎

每道例题都引导学生进行了一题多解的尝试,取得了

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随后的评课中,大家对这堂课

的点评基本上都是溢美之词.这堂复习课在大家的眼

中似乎非常完美.

若把这些点评加以梳理、整合,并与当时的教学

情境相结合,应该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教学案例.当然,

类似的教学案例在各类刊物中也比较常见,但笔者认

为,若是人云亦云,就很难写出自己的特色,因此最好

(下转第62页)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讥~V2013年第10期(上旬)4㈡-tt。一…l…-|谟与写作

程中缺乏全面严谨的思路.在解题过程中具体表

现为分析不全面导致答案不完整或完全错误.还

以此题为例,若分为5种情况就会避免这种错误,

它们是

f(“一

(2)

lz一

f(“一

(4)

I一

)一1>

z—l≥0

)一1一

一1—0

从而可得出正确答案一3

.值得我们反思.

2.3领略罗教授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大收获

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并获

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罗教授的这堂案例分析课就生

动地展现了这一过程:提出研究的问题(抛砖引玉)一

学员给出不同的答案(出现矛盾)~教员引导学员辨

析解法1的正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

动性,达到第一个高潮)~通过例2这个反例以及学

员4的正确解法进一步说明解法1的错误(加深理

解,达到目的)~抛出第二个困惑(5种情况可以合并

为2种情况,达到第二个高潮)一教员引导学员析疑

(真相大白,受益匪浅).这堂课就向一部悬疑剧,步步

惊心,跌宕起伏,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罗增儒.与“国培”学员一起做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

一堂好的数学课,必然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学参考:上旬,2013(5):2—5.

能够善于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2]罗增儒.与“国培”学员一起做案例分析[jlj.中学数学教

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一问题解决的愉悦’,学参考:上旬,2013(6):2-6.

十一—+_一1一十“—十r“+“+”十一+一+“+十”十一+I一十一+”+一十”+“++“+“+”+”+”+“+“+-·+-·十一+”+”+”++“+“+“+··+一—“+一+一+一+”+”+一十一—+”+“+”+·

(上接第60页)

另辟蹊径.笔者注意到,这堂课的最大亮点是一题多

解,但每道例题都进行一题多解是否有必要?并且在

一题多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从这两

个疑问出发,笔者重新梳理了这堂课,发现所有解法

基本上都是教师自己的想法,很少有解法是学生自己

独立得到的,并且,上课教师过于重视展示解法的多

样性,而忽视了对不同解法进行取舍的分析.这两点

显然是本堂课的最大“败笔”.于是笔者就以“‘一题多

解’是‘亮点’还是‘败笔’~一由一堂高三复习课引发

的思考”为题撰写本堂课的教学案例.为了增加文章

的可读性,笔者重新构思了当时评课的情况:“评委被

分成正反两方,一方认为一题多解运用得当,另一方

认为一题多解运用失策.笔者充当‘裁判’,分别站在

正反两方的立场对这堂课中的一题多解进行理性的

剖析.”当然,这些杜撰的成分不会影响整篇文章的真

实性和有效性,写论文有时也需要“虚构”.本文的具

体框架如下口:

(1)课堂教学过程简介.

(2)“亮点”VS“败笔”(正反两方评委的争论).

(3)一题多解应该注意什么?(笔者的观点)

①“一题多解”应该关注“考纲”和“考试说明”;

②“一题多解”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

③“一题多解”应该关注解法的选择.

这篇文章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年

第l0期上刊发.

一般教学案例根据文章的基调可分为“褒扬”和

“批判”两大类.“褒扬”类文章无非是夸奖执教者的教

学设计是如何的独具匠心、重难点如何完美突破、学

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得到保障……,整篇文章充斥着溢

美之词,而对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却是轻描淡写或者

干脆视而不见.对于这类文章,笔者向来心存芥蒂.一

则是因为教学原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世上哪有

尽善尽美的课;二则是因为这类文章通常缺乏鲜明的

个性,把对一篇文章中的“点评”转嫁到另一篇文章,

照样合情合理.笔者最感兴趣的是“批判”类的教学案

例.用批判质疑的眼光审视堂课的细微之处,仔细梳

理课堂教学的问题症结,然后把它引申、放大,联系相

关的教学理论,最后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自己独

到的思考和见解.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个性张扬,内

涵深刻,读后让人回昧无穷.

总之,数学论文的撰写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只有抓住恰当的时机,才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灵感,

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吕增锋.“一题多解”要见机行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上甸,2012(1/2):2223.

[2]吕增锋.酒杯中的学问一一对一道高考题的探究[J].数

学通讯,2008(3):44—46.

[33吕增锋.“一题多解”是“亮点”还是“败笔”[j].中学数学

教学参考:E旬,2010(10):15—17.

K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

献花(0)
+1
(本文系耀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