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耀树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分类思想重在"标准"--从一道高考数学改编题的教学谈起
2015-04-26 | 阅:  转:  |  分享 
  
一lI中小学数学解题研究2013年10月下旬(高中)

分类思想重在“标准’’

从一道高考数学改编题的教学谈起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13003)陈玉娟

1.问题的提出与呈现

近几年,笔者在高三的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对

分类与整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虽比较熟悉,通常也能找

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

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难以整体把握分

类的“标准”.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通常是由参数的

变化及变化过程需要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引起的分类

讨论.下面笔者结合一道高考数学改编题的教学,谈

谈如何运用分类思想解决有关含参变量的分段函数

的最值问题.

【2009江苏高考第20题】设n为实数,函数,()

=2x+(一0)I一01.

(1)若0)≥1,求。的取值范围;

(2)求_厂()的最小值;

(3)设函数h()=_厂(),∈(n,+。。),直接写

出(不需给出演算步骤)不等式h()≥1的解集.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及解一元

二次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灵活运用数形结合、分

类与整合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

合能力.阅卷情况显示该题得分率很低,满分16分,全

省均分不到3分.

【改编题】已知,()=一1,g(x)=nl—lI.

求h(x)=I,()I+g()在[一2,2]上的最大值.

考虑到二次函数和分段函数是高中数学中两类

重要的初等函数,研究此类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方法

..54-.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改编题侧重对第二小问的变式训

练,与原题相比,结构形式上仍然是含有绝对值符号

的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但所含绝对值符号由原

来的“一个”增加到“两个”,分段函数的“段”由原题

的“两段”增加到“三段”,分类讨论的“标准”更

“广”,分类讨论后呈现的“结果”更“杂”,从而更能体

现出分类思想的方法和“韵味”.

2.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

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

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运用分类思想解决的

数学问题,引起分类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一

是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二是运用的数学定

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三是求解的

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可能性;四是数学问题中含有

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五是

对较复杂或非常规的数学问题,需要采取分类讨论的

解题策略来解决.

2.1直观分析问题形式特征,确定分类标准,化简

函数表达式

函数h()的表达式中含有两个绝对值符号,因

为绝对值的概念是分类定义的,所以应该依据绝对值

的定义,按“一1”和“一1”的符号的不同取值范围

确定分类标准,在定义域内化简函数表达式.

由题,h()=

2013~10月下旬(高中)……………………解题研究

fx2-~+a-1=一号)2一普+。一1(-2≤<_1),

{一一似+n=一+号)2+普+。+l(一≤<1)''

【+ax—n一-=+号)2一普一。一1(1≤≤2),

该分段函数在定义域的每个区间段上都是关于的一

元二次函数,它的最值受“双变元”——“”和“n”共

同影响.

2.2适当选取主变元,确定分类标准,寻求分类与

整合的方法和规律

分类思想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类,分类之后解题如

何展开,最后如何整合.分类与整合思想运用得当,不

仅可以简化求解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和条理性,帮助学生形成适度形式化的解题步骤和方

法.

2.2.1选取“”为主变元,“8”为参变元,先分类

求解,最后再整合

因为函数h()各段上的解析式都是“定区间”、

“动对称轴”的二次函数,学生对此类函数的最大值

的求解方法比较熟悉.所以可先分别求解分段函数每

段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值,然后再整合得出原函数的

最大值,这是求分段函数最值的一种常规方法.

首先,分别依据主变元“”的不同取值范围内的

函数解析式,通过判定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与区间的位

置关系,以“o”为参变元,确定为分类标准,求解在

三个不同区间上的函数的最大值(考虑到书写的方

便,端点处重复选取).

(I)当一2≤≤一1时,设^t()=(一号)‘

一等+。一1.①当詈≤一丁3,即。≤一3时,h。()

=(一1)=2。.②当詈≥一下3,即n≥一3时,

h1()=h(一2)=3a+3.

(Ⅱ)当一1≤<1时,设:()=一(+詈)

+予+。+1.①当一号≤一1,即。≥2时,hz()…

=h2(一1)=2a.(当一2≤0≤2时,h2()…=

h:(一号)=等+n+1.③当。≤一2时,h()…=

中小学数学灌1

h2(1)=0.

(Ⅲ)当1≤≤2时,设()=(+号)‘一手

一。一1.①当一号≤手,即a≥一3时,h,()…=

(2)=n+3·②当一号≥÷,即a≤一3时,

h3()=h3(1)=0.

然后,按参变元“a”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整合.

分段函数的最大值必须比较分段函数中每个区间段

上的函数的最大值的大小,选取其中最大的一个作为

原函数的最大值.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三个区间

段上函数的最大值的表达式都是关于参变元n的分段

函数,而且分段区间复杂多样,学生在最后比较大小

和整合的环节感觉困难较大,有些学生甚至一筹莫

展.为此可巧妙运用列表的方式,这样既便于比较,又

易于整合.

\\参数

最大\口-3-34-2-2d2d2

^∞2a+33a+33口+3

OO+口+l2a

4

(x)O4+3+3+3

3a+3(a~0)

^(。On+33a+3

a+3(a<0)

,0(0<一3),

综上所述,得出h(x)一={n+3(一3≤0<0),

3n+3(n≥0).

2.2.2选取“n”为主变元,“”为参变元,按照口

整体分类讨论

分段函数是指在定义域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

析表达式的一类函数,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

几个函数.因为h()在每个区间上的解析式都是学

生耳熟能详的二次函数,所以可以通过对称轴随变元

0的变化情况来研究函数h()在定义域[一2,2]上的

整体图像,利用“图像法”直接求解原函数的最大值.

这样可删减利用“先分类后整合”的求解方法中的整

一55—

囊II中小学数学解题研究……………………-·2o13~10月下旬(高中)

合的步骤,而这个整合的过程正是学生解题的困难所

在.

首先确定整体分类讨论的标准.这是一个关键环

节,由于每个区间段上的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都

是明确的,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分段函数中涉及到的对

称轴=詈,=一—和区间端点=一1,=1的值

二二

大小,确定分类讨论的“分界值”,即o=0,。=2,n

=一2.“分界值”把实数(数轴)分成的四个不同区

间,即Ⅱ≥2,0≤0≤2,一2≤n<0,。<一2.从而确

定了整体分类的标准.

然后,根据变元n的四种不同取值范围,画出函数

h()在整个定义域[一2,2]上的图像,根据图像求解

h()的最大值.(考虑到o=0,。=2,o=一2时部分

区间端点值相等且与对称轴有重合的情况,所以最后

单独验证)

(I)当Ⅱ>2时,詈>1,一詈<一1,如图1.结

一二

合图形可知h(x)在[一2,1]上递减,[1,2]上递增.

又h(一2)=3a+3>n+3=h(2),所以h()在

[一2,2]上的最大值为3。+3.

图1图2

(II)当o
0,~N[N2.结合图形可知()在[一2,一1]和[一号,

1]上递减,在[一1,一号]和[1,2]上递增.通过比较

(一2),(2)及(一号)的大小,得出()在[一2,

2]上的最大值为3a+3.

(III)当一2<。<0时,一1<号<0,0<一号

<1.如图3.结合图形可知hf1存『一2.一1]和

一56一

[一号,1]上递减,在[一1,一号]和[1,2]上递增.通

过比较(一2),(2)及h(一号)的大小,得出()

在[一2,2]上的最大值为。+3.

22

图3

i要x一1z。11曼22

图4

(IV)当n<一2时,÷<一1,一>1,如图4.

结合图形可知()在(一,号]和[1,一号]上递

减,在[号,1]和[一号,+)上递增.所以()在

=1处有极大值,又h(一2)=3a+3<0+3=h(2),

h(1)=0.①当一3≤0<一2时,h(2)≥h(1),所以

h(x)在[一2,2]上的最大值为Ⅱ+3.②当。<一3时,

h(2)
0(通过比较区间[一2,2]端点值和极大值的大小确定

函数最大值,可避免讨论函数h(x)在[一2,2]的单调

性).

最后单独验证端点情况.当。=一2时函数h(x)

最大值为1,当n=0时函数h(x)最大值为3,当n:

2时函数h()最大值为9.

,0(n<一3),

综上所述,得出():{0+3(一3≤n
l3

。+3(0≥0).

3.结束语

解决含参变量的分类问题,学生普遍感到的困难

主要有两点,一是如何不重不漏的分类,二是分类讨

论后如何正确整合.为此,首先要选取适当的分类标

准或依据,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另外还应弄清楚是

分情况求解最后整合,还是整体分类讨论.若能恰当

建模,善作图像,直观分析,数形结合,常能巧妙分类,

事半功倍,体现数学直观美和简洁美的本质.

献花(0)
+1
(本文系耀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