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怎么有那么多烦恼。教我个法子去掉烦恼。
烦恼就是感觉自己的心乱了,
七上八下的,不平静是吧!
你有个本来就是平静的心,
你不知道它,不光是你不知道,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即便今天很多人都在说禅,
他们认为烦恼了,通过打坐,
心平静了一会这个静的感受就是禅,
身心灵谈的觉醒,
他们认为那种一时的静态。
或静态升起的一时感恩之心就是觉醒,
其实,都不是,
这都是烦躁平静下来的感受,
并非是禅,也不是觉醒,
禅是不动摇的明知明觉,
一种砸不烂,死不掉的空觉,
如如不动,一种大落地的踏实,
当然,这也是比喻,
它不是一种受觉,你要去认识自己这个心。
不认识这个心,学法无用。
修行是往这个心上堆垃圾。
学佛那一套程序,
身心灵那一套程序,
一切都是心上的垃圾,
反而把心被框住了,
烦恼是因为你把这一百多斤默认作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立了很多我需要,
活在忧患中,无安全感。
然后以自我这个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一切。
比如学佛的,
又有了一个学佛的标准,
认为学佛好,
他认为不学佛的人就不好。
他认为人家没福报,
这都是被佛教知识圈住了,
人被教导了太多好、坏、对、错的标准,
佛陀是让大家超越一切概念和标准,
心上没了标准,
就是一个空旷的心,一个大心,
无拘束的大心,自由的心,
大得包天地,小得无法分割开来,
无处不在,
我们人有了该死的标准,
未满足自己固定的标准,就烦恼。
无固定标准的人就活得畅快。
问:那思想呢?
思想也是自己的,而不是自己,
思想是外相的记忆影子,
你拿不出来,是动的。
佛陀说这种心是妄想,是虚幻,
我们要过渡到那个不动的知上来,
因为它二十四小时都在,
紧跟着你,最踏实。最亲近。
工作生活时常知道它,运用它,
慢慢地一切都顺畅了。
昨天的事情是虚幻的,
你可以一撒手就没了,
也可以留着,就看你原意折腾多久。
问:静坐有什么坐姿要求?
不要拘泥于这个,
开悟不是脚开悟。
也不是身体开悟,
认识那个不动的心,
心上没概念。
一切都是心的产物。
自己的产物还被产物迷,
遇事做了就过,
心上没有东西。
洒脱点,别小家子气,
放过每天已发生的事,
放下一切标准,
这个就是大根器人,
人类的活动都是概念。
不说宏观的,
超出大气层,
你那点事,
什么都不是。
屁大的事。
现在的人都自己折腾自己,
有的人骂天骂地。
地球上72亿人,
就有72亿种标准,
各自有各的性格。
称为个性,
如果人放弃自己的个性,
就是空性、共性,
放下个性成为共性。
就没有对错,
就可圆融一切个性,
都没问题了,
关键是气度问题,敢不敢撒手。
问:就是念头太多呀!
要作纯粹的旁观者,
不要以念按念,
那是搬石头压草。
你这个知是你的,
本来有的。
念是流动的,
别管,任他流动,
念头有脱落的时候,
一旦脱落,一片空明。
问:我们现在讲求独立,
被教导不能依赖他人。
但在开悟这个事情上,
为什么各派修行中如此强调上师的重要性?
信,就全信。
跟老师,是要和老师在一个状态上。
不是模仿老师的姿态。
我跟丁老师,
是真正看到老师一直在那个无欲的状态上。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天,释迦牟尼上大课,
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
他却一句话也不说。
手上拿了一朵花,
在手中转啊转,
然后突然停住了。
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原野文化可以让您改变命运!
只有迦叶的心随着停下了
,一下子就明白了,
所以他笑了。
老师把他叫上去,
坐在他旁边。
为什么?
因为他们平等了,
是在一个状态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