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昆明的故事城市发展轨迹1919—1937年,昆明开展了“南市区开发建设”活动。40年代的昆明市区 大昆明(一湖四片)城市概念规划城市定位: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 市之一;云南省的省会;现代化开放城市及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北城(昆明主城):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金融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大昆明 城市的核心区。人口规模220万人;用地220km2。(现状245万人,180km2)东城(呈贡新城):形成高质量新兴工业、科研 文教园区;国际行政和国际商贸区;以花卉产业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城市物流业中心。人口规模95万人;用地100km2。(现状5万 人,5.5km2)南城(晋城-新街新城):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沿环湖高速公路形成组团式 发展的新型旅游度假城。人口规模75万人;用地80km2。(现状2.7万人,3km2)西城(昆阳-海口新城):以磷矿精加工、机械 制造、电子仪表、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城。人口规模60万人;用地60km2。(现状11.1万人,13km2)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状 况水资源缺乏:城市供水是决定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若环滇池城镇体系城市人口规模发展为450万人,每年需要供城市的综合洁净 水资源量为7.6亿M3,而滇池流域多年平均可供城市使用的洁净水资源量每年仅有3.3亿M3,加上掌鸠河调水每年2.45亿M3,差约1 .9亿M3,再加上维持滇池生态平衡的用水量5亿M3,昆明城市未来发展的水资源缺口很大。湖滨生态带被侵占:由于围湖造田等历史原因, 使沿湖的湿地基本消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滇池的自净能力较差。污染物大量排入滇池:由于滇池地处城市的下游,大量污染物排入滇池,使水 体严重污染,湖底淤泥不断增加。流域内部分区域植被受到破坏:由于开山采石、采矿等原因,部分区域植被受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面湖污 染加剧:滇池沿湖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面源污染,以至污染呈上升趋势。336个城中村改造规划据统计,目前昆明市建成区内有城 中村336个,涉及城中村及周边地面面积达到9万多亩,现有建筑物总面积达5200万平方米左右。初步估计,336个城中村改造重建工程所 需要的资金量达到1018.6亿元。按照5年改造完成的目标,涉及3800多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相当于昆明主城区7-8年的商品房建筑 面积,每年所需资金量为203.72亿元。336个城中村改造规划据统计,目前昆明市建成区内有城中村336个,涉及城中村及周边地面 面积达到9万多亩,现有建筑物总面积达5200万平方米左右。初步估计,336个城中村改造重建工程所需要的资金量达到1018.6亿元。 按照5年改造完成的目标,涉及3800多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相当于昆明主城区7-8年的商品房建筑面积,每年所需资金量为203.72 亿元。336个城中村改造规划据统计,目前昆明市建成区内有城中村336个,涉及城中村及周边地面面积达到9万多亩,现有建筑物总面积 达5200万平方米左右。初步估计,336个城中村改造重建工程所需要的资金量达到1018.6亿元。按照5年改造完成的目标,涉及380 0多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相当于昆明主城区7-8年的商品房建筑面积,每年所需资金量为203.72亿元。1996年版昆明城市总体规 划城市用地及人口规模迅速增加,突破了原规划的控制。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欠帐较多,问题突出。公共设施数量不 足,标准不高,而目集中分布在主中心。旧城改造中,绿地较少,建筑容积率较高,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城市环境和景观风貌的影响 。1996年版昆明城市总体规划昆明:云南省的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 人口规模:2000年为151.7万人;2010年为172.9万人。用地规模:2000年为136.5km2,人均90m2;2010 年为164.3km2,人均95m2。澳大利亚PTW建筑设计公司方案黑川纪章建筑设计公司方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美国S ASAKI综合设计公司方案南屏步行街规划为全面提升昆明城市中心区整体形象,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于2004年初开始 实施南屏街机动车下穿工程,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南屏步行系统的设计及施工。南屏步行街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是一个集金融贸易、城 市观光、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建成后的南屏街将成为展示春城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城市风貌的步行街。设计以“老 昆明的家”为设计理念,创造特色鲜明、极具“地方特点”及“文化内涵”的城市核心空间,构筑亲切、自然、宜人的城市环境,营造热闹繁华的 商业氛围。通过各种城市家具、景观小品的设计,结合昆明历史与文化,共同反映“老昆明的家”这一亲切而浓郁的主题。南屏步行街规划设计 手法主要采用把步行街作为一个“城市客厅”,以老昆明生活中的场景、器物为元素,进行艺术表现,使其具有装饰性和文化性,从而突出生活情 趣,让游人轻松体味“老昆明”传统。南屏步行系统除了步行街外,同步开展两侧建筑立面景观整治。设计注重历史与现代的演变,突出建筑 特色和建筑文化;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成为昆明市主城中心区域最具城市特色、富于商业文化和人文文化、能充分反映 城市生活氛围、富于吸引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文明街的保护规划文明街片区是昆明市仅存的具有一定规模、成片集中反映昆明历史 文化和地区特色的传统风貌区,是昆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保护规划完整地保护了文明街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和特 色,继承和发扬了城市的传统文化。通过保护更新,改善入民生活、提高环境质量,使之能跟上时代步伐,融入时代生活,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要。规划强调保护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真实性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正义路步行街规划正义路是昆明市老城传统中轴线,历史悠久,原路宽 12m,上世纪70年代拓宽成25m宽。两廊建多层底商住宅,商业气氛浓厚,随着三市街、南屏街步行街的建成,在分流解决机动车交通的同时 ,将正义路改成步行街,使传统中轴线的步行空间向北延伸。设计构思充分体现传统文化氛围,如路面采用青石铺装,利用茂密的行道树,在树下设 置坐凳,布置灯光亮化,为人们创造优雅的休息空间,也作为两廊商业活动空间的延伸。随着文明街片区保护开发,将使正义路步行街的内 涵得到新的提升。城市性质: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 心城市之一,云南省省会。城市规模:2020年,昆明市域常住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810万人左右,中心城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430万 人以内。除中心城外的都市区城镇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市域其它地区城镇人口规模为50万人。主城用地功能调整定位着重发展现代服务 业、旅游、金融商贸、会展、研发、咨询、文化传媒、信息业等第三产业。控制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档次,通过置换产业和疏散人口,改善道路交通 条件,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整体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综合服务 中心,昆明城市的核心区。呈贡新区功能定位呈贡新区是面向东南亚的物流中心;花卉交易、研发及旅游中心;国际机构、会展中心;重要的 行政、文教及新兴工业中心之一。新机场功能区功能定位昆明新机场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连接欧亚的中转性国际枢纽机场。规划其实现年 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的发展目标,远期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的发展目标。以昆明新国际机场为依托,合理配套相应航空物流服务 等临空型产业。昆明二环改造昆明主城二环快速交通系统全长27.08公里。改造前,二环系统存在不少缺陷。2008年,昆明投资60多 亿元、涉及7.26公里道路11座立交改造的最庞大工程——东南北二环开始施工,于2009年9月底正式通车。施工期间对“堵城”昆明带 来的交通休克也是空前的。清末1936年1962年1978年1993年1995年 2002年2006年昆明城址变迁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滇池东岸就有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三世纪,楚将庄蹺率二万 将士入滇,“变服从俗”,并在滇池地区建立了统一国家。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郭昌以兵威服滇王,建立益州郡,郡治所滇池县(今晋城)。 从唐初开始,滇池流域的开发的重心逐步转向滇池北岸。唐永泰元年(765年),地方政权南诏国在今城区范围内筑拓东城,成为南诏东都, 后改称鄯阐城,实际上就是南诏国的陪都,大理国亦如此,这段历史长达490年。昆明城址变迁元代至元十一年,改鄯阐城为中庆路,成为 行省府城。自此,昆明成为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明代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并在洪武十五年,将城址 移动并改筑砖城(今圆通山东北角,尚留有城垣残段)。清代昆明城市基本在明代形成的格局和形制中发展。根据明代风水大师汪湛海设计, 昆明城将与昆明北边的蛇山(长虫山)共同构成吉祥如意“龟蛇相交”图。明清时期昆明龟城城墙、城楼1909年的昆明城市滇缅公路滇 越铁路昆明抗战期间:滇缅公路、滇越铁路、中印公路、驼峰航线等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建设,使昆明成为抗战物资进出的集散中心和战时的国防 保障与经济文化中心。一大批工厂、学校、金融机构,从内地入迁昆明,城市急激膨胀。1943年版昆明城市计划城市发展形态为依托老城 同心圆外扩,商贸等核心功能布局依托火车站、盘龙江向东、向北拓展,文教区安排在西北部(至今延用),工业区安排在东部丘陵地为主,可理解 为跳开昆明平坝第一空间落位,相对形成隔离。居住区安排在西南部靠近滇池,城市规划总人口85万,规划用地面积170KM2,人均综合用地 达200M2。规划了“环状加放射的规划路网”,为昆明路网框架规划奠定了基础。1953年版昆明城市初步规划此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首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形态仍为依托老城同心圆式的向外扩充,但扩充空间远较1943年规划为小,规划用地从现状7KM2扩 大至36KM2,明确提出城市向东、向北、向西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城市发展形成组团式,以虹山高地形成绿化隔离空间。1957年版昆明城 市初步规划昆明市为适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在分析研究1955年前各次规划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昆明市城市初步规划设计》。 其中:准轨铁路仍由四川引入,改北进为东进,铁路枢纽站设在东郊黑土凹、羊方凹,客站设在南窑,此举奠定了昆明城市大交通结构布局的基 础,但铁路乃呈南北包围城市。城市发展形态以向东、向北、向西发展为主,控制向南发展;城市过境交通仍为东西向。1959年版昆明城市总 体规划为适应当时工农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邀请国家建工部城市设计院和省市规划部门共同完成了昆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其中:远期规划( 20年)人口100万,用地79.5KM2,其中城区人口65万,用地44KM2。1958~1960年大跃进以后,国家进入国 民经济调整时期,在总结1959年城市总体规划存在规模过大、占田过多、标准过高、求新过急等问题基础上,编制了以近期为主的十年建设规划 ,规划核心内容是开出10年内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生活配套项目的“菜单”,视财力情况而组织实施。1962年版昆明城市十年建设规划 1958~1960年“大跃进”以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总结1959年城市总体规划存在规模过大、占田过多、标准过高、求 新过急等问题基础上,编制了以近期为主的十年建设规划。规划对“1959年规划”很多内容既不否定又不肯定。规划核心内容是开出10年 内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生活配套项目的“菜单”,视财力情况而组织实施。部分项目如盘龙江整治,和平路(今北京路)、凉亭货场、羊方凹铁路枢 纽及昆明火车站等建设项目得到了实施。1966年后的一段时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城市规划工作遭到全面废止。1982年的昆明1 982年版昆明城市总体规划1982年昆明市辖四区(盘龙、五华、官渡、西山),四县(安宁、呈贡、晋宁、富民),总面积:6235K M2,总人口194.9万人。昆明城市在过去历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起来,已初步形成城区、近郊区、远郊工业城镇三个层的结 构布局。城市干道网络已基本形成“方格、环形、放射”路网结构。1982年版昆明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省会,全省政治 、经济、文化、科学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游览城市。”市区用地由70KM2,发展到98.6KM2,其中城区由22.12KM2增加到33.5KM2。城市人口近期控制在207万,其中城镇112万,市区88万,远期全市人口控制在239万,其中城镇138万,市区107万。1987年编《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大纲》市中区人口在1985年达64.2万,超过规划预测2000年的62万。用地27.69平方公里,接近33.5的规划数。规划调整了总规范围,行政区划调整为四区八县,总面积15561KM2,预测2000年市区人口由62万发展到85-95万。相应的城市用地规模由98.6平方公里调整到129.9平方公里,其中市中区规模由33.5平方公里调整到52.7平方公里。城市对外公路由“一环六出口”的城市干道网发展为“二环九出口”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