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忽见奇峰变随心所欲不逾矩张眠溪先生书法简析戎龙超《大正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有言:“诸聪明者有三种相:一善思所思;二善作所作;三善说所说。”在此,“聪明”为“智慧”的异名词;“善”包含了道德和技能两种意思;“思、言、行”于佛教中通常名为“意、口、身”,即佛教三业。三业清净,自然能使人明心见性。人是否聪明,完全表现在“意、口、身”,不但于技能上
须善巧思便,而且于性质上须是善良的才显示出是智慧的。我所认识的张眠溪先生,首先他是一位智者,其次才是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双栖的学者型书法家。说他是智者,因为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精于翰墨之道,又做过多年大学教授、美术馆馆长、杂志社主编使然,而且他敏于思考,对平素不被关注之寻常事物颇有真知灼见,常能发前人之未发,用他特有的逻辑思维分条析理地表述明白。不仅如此,他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温文尔雅,朴实坦诚,磊落豪迈,着实能令人由衷生出崇敬仰慕之情。
当然,我更仰慕的是他的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并行已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书法尤其如此。书法研究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在此不用赘述,只是,在当代能兼顾二者并行发展,践行这一学习方法的,并不多见,张先生是“丛
家军”众学者中的佼佼者之一,厚积薄发,成就斐然,现已为“70后书家”之翘楚。前几日,有幸得赏先生数十件新作,观后令我凛然一震。先生书法,诸体皆臻高妙,且造诣非凡。精湛的学术素养使他能从全局着眼,无论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文祝董王、赵何康吴,还是钟鼎彝器、简牍绢帛、碣志砖瓦无所不为其法乳。以深厚的传统功夫为基,再佐以高深的学识修养,内涵丰富、气势天成、神完气足、耐人寻味是我对先生作品的整体印象。刘熙载《艺概·书概》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在众书体中,行草书最易体现笔者情怀,笔墨功夫,
各体之点画、意象皆可寓于其中,创作空间最为广阔。下面聊以先生几件新作为例,具体谈谈他的行、草书艺术。《懒将吟咏撩惆怅早是疏顽耐别离》行书联用笔率意天真,爽畅劲朴,无矜持造作之态;字势屈强,随势赋形,随意生姿;章法参差错落,寓变化于和谐统一,碑学根基和帖学涵养尽显,金石气与书卷气交相辉映。该联出于唐代唐彦谦七律《八月十六日夜月》诗,上句原为“赖将吟咏聊惆怅”先生有意把“赖”别为“懒”“聊”换为“撩”,使得联句主题更具一层深义。《苏轼再和诗》行书条幅规格在宋、明间。全篇结字纵横开阖,潇洒自得;墨象枯荣相发,虚实衍化;节奏迅迟
行顿,矜放有序;着墨运笔处似江河奔泻,激情飞扬时如天马行空。《李日华论画》行书横幅粗头乱服,通畅爽朗,别有一番风韵。通篇字体大小参差错落,字字精到,行行奇伟;随势生姿的结字态势,看似相悖而又和谐统一;最后一“耳”字看似结尾轻松的表现,却恰是
追求自由放达的“画龙点睛”之笔。以上三件作品,有追求浑穆苍茫类的,有追求刚健朗畅类的,还有着意表现笔墨技巧原始书写意味的,若摒除此,观者看到的则是墨色氤氲之间恣肆纵横、跌宕跳跃的生命激情。《文征明闲兴恽寿平题唐解元小景》行草书条幅以性灵御笔,开合任运,气象万千。通篇一气呵成,气韵生动,笔法娴熟,纵横恣意之韵律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其优美的律动中还可看出作者对线条高深的控制、把握能力;章法的处理看似无意安排,实则另有玄机,字组向左右延展,几达天花乱坠之姿;全篇观之,虽宠辱不惊,实则暗流澎湃,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杜甫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行草书横幅落笔如急风暴雨,酣畅流利,直抒胸臆,大有“笔所到处泣鬼神,笔所未到气已吞”之境。通篇通过字势大小、正欹,同时配合中侧锋、浓枯墨的夸张运用,以使作品整体对比加重,强化整体效果;加大落款与正文之间的距离、落款长方形块状分布的刻意安排,主要还是为照应笔所未到处气韵洞达的考虑。《苏轼西江月重阳》行草书横幅超然于法度之外,又寓法于中。其点画丰韵,自然率意;结字多向右下取势,搭配相得益彰;整篇气脉连贯,清逸遒健,给人以气定神闲、洒脱飘逸之感。纵观此三件作品,在其枯淡遒劲的笔致中,
隐藏着强烈的内在精神和震撼力,使人望而生畏,崇敬顿生。《拟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外视险峻挺拔,清劲绝尘,细品则沉稳自适,超然物外。其用墨淡而不湿,老笔纷披,转折自如,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时出机杼;气韵流畅,体方笔圆,遒媚刚劲,秉承欧阳询
法度森严真谛外,更添跌宕起伏,自然率意之感。《拟颜真卿祭伯父文》苍穆古茂,无意工拙,不计布置,沉着凛然,风神奕奕。其在用笔上以中锋运转为主,辅以侧锋之妍,形质兼得,神采俱在,尽显洒脱;每字刚劲圆熟,行间韵律跳跃;全篇一任纵书,篆籀满溢于外,豁达放任处,似又多了几许悲愤。《苏轼端午诗》手卷纯以淡胜,展玩一过,令人矜躁顿忘。该卷杂糅众美,疏密得当,百炼钢而化为绕指柔,自成一格,没有“三二十年冲寒冒暑”之功,惟恐难以为之。此三件作品,陶钧古法了然于胸,取其精华化为己有,再加以其横溢才情宏大气魄,大凡皆以意趣为主,兴致所至,不计工拙,雍容大方,
潇洒流落,神情飒爽,撼人心魄,一派浪漫情怀。关注先生的学术研究,是从读他的《八法寻义》开始的,彼时对“八法”存在众多疑虑,观先生文章后,首先惊讶于先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然后细细品读,终茅塞顿开,问题迎刃而解,有如醍醐灌顶。而后,渐与先生熟络,得知先生的书法研究大体有如下四大体系:一为草书体研究,关注点在于草书体的形成演变、点画技法、形态特征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二为正史书家研究,通过竭泽而渔式的爬梳正史、书史等文献材料,对历代正史所载书家诸如取舍、评价以及评价方式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三为书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书法史是先生着力颇多之处,并解决了许多自宋明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四为临帖研究,以王铎临古帖研究为奠基,书法史上的临帖问题从未间断,临帖从何时开始,选何帖为临习范本、如何临帖,等等问题都将在此中得以解决。近来,先生一系列考证名画古迹的文章相继
见诸报端,方知先生的学术研究已呈水到渠成之势。我来谈先生的书法研究,直如管中窥豹,隔靴挠痒,以上所论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揣测而已。庆幸的是,前几日先生已开始潜心整理研究所得,先生书法研究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惟希望尽快出版以快慰学林,我们期待着。
按:张眠溪先生乃辽东张恒奎也。数日前,张先生嘱我为其《书法报》介绍专题以及书法集写一篇短文,此为初稿。已发表。插图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