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羌戎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5-05-13 | 阅:  转:  |  分享 
  
“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

在台湾师大和史语所召开

杨升南

1899年(清光绪25年),王懿荣辨认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

这一年因而被多数学者认定为甲骨文发现的一年。按照我国传统的计算积年有虚、实二法的习

惯,以虚数计,今年,即1998年正是甲骨文发现进入100年。为此,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发起主

办,由史语所协办,召开了“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于1998年5月10日

至12日在台湾中研院活动中心和台湾师大举行。

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近40人,(参加听会的有百人以上),除台湾学者外,有大陆学者9

人,美国2人,英国、加拿大、法国学者各1人。5月10日上午举行开幕式,由台湾师大文学院

院长赖明德教授和史语所所长杜正胜研究员主持。台湾师大副校长简茂发教授、中研院副院长

杨国枢教授、史语所著名考古学家石璋如教授发表了讲话,接着报告论文。会议收到学术论文

22篇,有三位提交论文的学者因故未能到会,在会上宣读的论文有19篇。这些论文,按其内容

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文字的考释。甲骨文中的单字,据学者们的统计约有5千个。百年来学者们在考

释甲骨文字上已作出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迄今能认出的字而为学界所共识的,还不足2千。

就是早已被认为已经认出的字,也不一定就认准了,所以释字仍是甲骨文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

环。这次会议上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论文有六篇,即裘锡圭的《甲骨文中的见与视》、钟柏生《历

史语言研究所购甲骨文选释(二)》、周鸿翔《十进制及干支起源》、季旭的《说朱》、吴振武的

《“”字的形音义——为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而作》、王恩田的《说师字》等,吴振武、

王恩田二位先生因故未到会,故未能在会上宣读。甲骨文中有以横目从人的一个字,所从的

“人”有两种形状:一为立人,一为跪跽形的人。过去将这两种字体均认为是一字的异形而释为

“见”字。裘圭据郭店竹简《老子》简中,上从目,下部为立人的字是“视”字,与简文中上从目下

作跪跽人的“见”字有别,因而认为甲骨文中常见的从目从立人的一字应为“视”字。甲骨文中有

“视方”(《合集》6169)、“视戎”(《合集》6742)应为战前视察敌情,还有“视师”(《合集》

17055)等),意为视察军队。裘氏这一考释得到与会学者的赞同。1947-1948年间史语所购进

的一批甲骨共199片,有字的194片,这批甲骨一直收藏在库房中未予整理。1997年香港第三

届国际古文字会上钟柏生选释了5片,是第一次公布。此次钟氏又从中选释了字数较多、内容

可取的二十七片,公诸同好。这批甲骨内容重要,如第三片上的“侯豹”名,为首见,第7、10片上

71“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师大和史语所召开

?1995-2004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的“子禽”与“禽”名、第20片上“共(供)王臣”,以及狩猎、祭祀等重要内容,具有相当价值。钟

文对每片甲骨作了释文,对其内容进行了研究。季旭先生对甲骨文中的“朱”字的本义进行了

新的解说,文中将以往学者对“朱”字的七种说法加以一一分析比较,认为诸说皆对此字的“构

形初义还没有探讨清楚”,因而有再探讨的必要。季氏认为“朱”字不是一个指示字,应是一个假

借字,“它可能是由‘束’字假借,后来渐渐分化而成的一个字”。这是文字发展中的一种形的分

化现象。注意古文字中形的分化现象,对考释古文字十分有益。周鸿翔的《十进制及干支起

源》文中,认为十进制,十天干及十二地支,“皆起源于人体表达”的通讯方法,类似聋哑人所用

的手语。吴振武对甲骨文中以往释为‘’的字,作了重新考证,认为应读为“杀”字。王恩田对

“师”字的形、音、义进行再考察,因吴、王二氏未能到会,文章未能在大会上宣读。

与甲骨文字研究相关的还有李宗的《甲骨文字编刍议》和陈伟武的《〈甲骨文字诂林〉补

遗》两文。李宗是北京大学裘圭先生的博士生,现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工作。《甲骨文字

编》是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李氏认为甲骨文发现以来所出“字书”当推孙海波的《甲骨文编》最

为完备。但此书因出版时间早(1934年初版,1965年改订),新出资料未予收入,且《甲骨文编》

本身在字的分合问题上有不少不当之处,在摹写上有失真的地方,近出《甲骨文字典》和《新编

甲骨文字典》同样存在不足,故有据新出资料,重新编一部关于甲骨文字形的工具书。这本书作

者采用岛邦男的自然分类法而不用传统的《说文》部首,摹写尽量保持原形,并使用电脑手段,

作一部能替代《甲骨文编》的新型字书。对这一工作,与会学者皆认为是一件好事,但对分类

检索,有的学者认为不应抛弃《说文》部首,仍应以《说文》分部为好。陈伟武的文章对《甲骨文字

诂林》这部书的成就作了充分肯定后,指出存在的不足也应引起重视。陈文指出《诂林》一书的

不足有三个方面:一是“未录先有之说”。一字的考释有先后诸家之说,《诂林》或不录诸家之说,

仅有编者按语;或不录前出之说而仅录后出之说;一人有前后不同之说则仅录一说。二,“未录

较为重要之说”,即对一些较为重要的观点未录,如“俎”字,商承祚谓“象操刀割肉也”未录,而

仅录王襄之误释;出字,郭沫若谓“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的重要说法未录,等等。三,“未录

编者自家成果”。如“众”,于省吾在1957年初指出身份不是奴隶,《诂林》未录,只录晚出的赵锡

元、陈福林、裘圭、姚孝遂等人的说法,又如“荑”字,编者之一的王贵民已有说,《诂林》只录严

一萍一说。这些未录之说,据姚孝遂在该书《序》中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那些缺乏依据,但

凭揣测、毫无参考价值者,一概弃而不录”;一是“见闻有限,有一些卓越的见解我们漏收也是难

免的。”陈文认为他所举那些未录之说,“相信大部分是失录之说”,故称其文为《补遗》。

彭邦炯的《书契缺刻笔划再探讨》,收集了甲骨文中230多字次的缺刻笔划例,进行比较研

究,认为甲骨书契存在自身的笔顺特点,并不是无任何惯例的东一画西一画拼凑而无章法,从

同一字缺刻不同部位的现象推测:缺刻横直笔画是由于在书契时有“先直后横”的习惯;缺刻上

下笔画是由于在书契时有“从上往下”的习惯;缺刻左右笔画,是存在有书契时“从左往右”的习

惯。那种认为商时契刻甲骨文字时笔顺无章法之说,是不成立的。

二是关于对甲骨文的语法研究,这方面的论文有陈昭容的《关于“甲骨文被动式”研究的检

讨》,雷焕章的《“不”和“弗”两个不同种类的否定词与甲骨文中的“宾”》,许进雄的《第三期兆侧

刻辞》等文。陈文对甲骨文中被动式句的存在与否进行了再次讨论,指出甲骨文中“确实存在一

些‘于’字式被动句,这些‘于’字结构常跟动词‘若’‘左’结合形成被动句,说明福祸的来源。”但

811998年第9期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5-2004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是她认为卜辞中“于”字式被动句并不多,与“于”字结合而形成的被动词也十分有限,被动式在

甲骨文时期是刚处在发轫时期。甲骨卜辞的“宾动”不能表示被动。而“见”字式,“为”字式被动

句则是不存在的。对有的研究者认为甲骨卜辞中已经存在多种形式的被动式句子,进行了重新

分析。雷焕章神父的文中,对“勿”和“”、“弗”和“不”两组否定词与“宾”字的两种字体(即从

“止”与不从“止”)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文中指出以往所说否定词弗置于有止的宾字之前,

宾为及物动词;否定词不置于无止的宾字之前,宾字则成为不及物动词。雷氏从大量的卜辞例

证分析后指出,甲骨文中并不存在这种区分。无论有无从止之“宾”,否定词“勿”或“”置于其

前,表示一种禁止;否定词“弗”或“不”置于其前,只表示不要之否定。许进雄的文中,主要讨论

“卜辞命辞是否问句”这个问题。许文分两部份:一是卜辞是问卜行为;二,答案的提示。肯定贞

卜是问卜行为,问卜就要求有答案。第三期以后的兆侧刻辞大吉、弘吉、吉、不吉就是对问卜的

答案提示。从而证明卜辞命辞应为问句。

三,关于甲骨卜辞的断代研究。郑振香《甲骨文断代研究对殷墟考古的意义》一文,从她多

年从事殷墟考古发掘的实践中,认识到甲骨文的断代研究推动了对殷墟遗址的分期研究;反

之,殷墟遗址的分期研究又证实甲骨文分期研究的可靠性。所以甲骨文的分期研究要注意与考

古学相结合,注意甲骨的出土地点、层位和共存其他遗物的关系。黄天树的《午组卜辞研究》是

对午组卜辞全面研究的论文,文中分三个部分:一,午组卜辞特征;二,午组卜辞的内容;三,午

组卜辞的时代。实际是落笔于时代的考察,他从午组卜辞中的主要称谓、人名、占卜事项、坑位、

钻凿形态、卜骨修整、文例等综合考察,得出“午组卜辞”的时代“上限可早及武丁早、中之交”,

其下限“可延至武丁晚期之初”的结论。

夏含夷的《殷墟卜辞微细断代法——以武丁时代的一次战役为例》文中,提出了一个对殷

墟甲骨断代的新方案——“微细断代法”。此法是以殷历以三十日大月和二十九日小月轮流排

列为前提,利用甲骨文中有干支、记月相关的卜辞,确定此月的朔日范围(假设干支为月首日,

则朔日不得超过此干支的前一干支;假设为月末日,则此月朔日的干支不得超过其前的第30

个干支)。如果同版上有多条卜辞,记有不同的干支及月份,又假定此同版卜辞是在同年内所占

卜,从每一条卜辞的干支和月份推出此月的朔日干支范围,据大小月三十、二十九日相间排列

的规律,由此月的朔日干支范围可推出一个此年正月的朔日干支范围。由同一版上有多条记有

干支、月份的卜辞,就可推出多个正月朔日干支范围。在多个朔日干支范围中,有一个或两个干

支都包含在此版所有卜辞的干支范围内,则这一个或两个干支,就是此年正月的朔日干支。确

定了某年的朔日干支,再查董作宾的《中国年历总谱》或张培瑜的《中国先秦史历表》就可以确

定此卜辞的绝对年代。他利用此法,对《合集》11485片上的5条记月卜辞(此片记月份有1月、

5月、8月各一辞,2月2条辞)推出这一年的正月朔日是乙已日。从董作宾及张培瑜的历表中,

查出在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范围内,乙已为正月朔日的年份为公元前1217、1212、1186、1181。

又上举《合集》11485版上有“三日乙酉夕月有食”且记月为8月。据推算,在公元前1181年安

阳曾出现一次月食。由此确定此片甲骨卜辞的绝对年代可能在公元前1181年。

同一版上有多条卜辞干支、月份皆全的毕竟不多。若能确定某些记日记月的卜辞都属于一

年之内,也可以得出该年正月朔日的干支,从而得出该年的绝对年代。夏氏以武丁时对国(一

般释为宙)的战争为例,系联了十一片甲骨,推出此年正月朔日为甲午,并推定前一年有闰月。

91“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师大和史语所召开

?1995-2004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武丁在位期间,以甲午为正月朔日的年份有公元前1215、1210、1179三个,他认为这次战争发

生在前1211至1210年的可能性最大。

夏氏这个“微细断代法”在对甲骨断代研究、对商代甲骨时期诸王的年代研究上都有着重

要意义,具有独创性。但这一方法必须在如下三个前提下方能成立:(1)我国的干支记日从商代

甲骨时代起迄于今,是连续不断的,中间无间断过;(2)商代的历法必须是大月30日,小月29

日的有规律地交替组成;(3)武丁在位年代的大致范围确定。因为正月朔日干支每隔三年或者

三十一年之后会重复出现。另外他把“宙”和“”两字认作是同一方国名的不同写法,也是值得

考虑的。虽然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夏氏提出的“微细断代法”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有关甲骨文地理和商史研究。关于甲骨文地理研究,有郑杰祥的《殷墟卜辞所记商代都

邑的探讨》一文。甲骨中有亳、、相、井(邢)、商等地名,郑氏皆认为是指商朝建国后所迁都城

之地。文中认为亳是汤时都城,其地即今河南郑州商城,即嚣,亦即,为仲丁所迁,其地在今

郑州市西北二十公里处的小双桥,相为河甲所迁,其地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井即邢,为祖乙所

迁之都,其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商为盘庚所迁,地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今淇县朝歌为纣时之

都,也称为商。卜辞中出现的“大邑商”、“天邑商”则是对安阳小屯旧都的尊称。王仲孚《汤亳地

望与历史教学——殷商史尚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文中说,据古文献记载汤都之亳有四说:杜

亳(今陕西长安县)、西亳(河南偃师)、北亳(山东曹县)、南亳(毂熟)。近代学者的研究主张又不

相一致。王国维主张在今山东曹县,董作宾认为在今安徽省亳县,陈梦家则认为在商丘之南,今

熟县西南的高辛集,岑仲勉以河南内黄为汤亳,徐旭生认为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为汤都之

亳,邹衡又主郑州为汤亳。这些不同的主张皆言之有据,写文章各说各的可以,教师在课堂上教

学生总得采一说方能正确传达历史知识,望能加强合作、统一认识,以利教学。历史上存在不同

见解的问题很多,这只是其中之一,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朱歧祥的《说羌——评估甲骨文中的羌是夏遗民说》一文,认为甲骨文中被商人屡次征讨、

其人被大量用为祭祀牺牲的羌,是夏族人。妇好墓中出土的头上有两鸡角的裸体玉人,就是羌

字象形,是作为奴隶殉墓的象征。商王朝对羌人如此特别、长期的仇恨,是为了防备夏人的复国

之患。杨升南的《从“卤小臣”说到武丁对西北征伐的经济目的》一文,从考释甲骨文卤字入手,

辨识出卤字,其字义是指盐卤。甲骨文中有“卤小臣”,是商王室主管盐务的一位大臣,可知商时

盐业已有相当规模。盐有海盐与池盐。池盐的重要产地在今山西省西部及陕西省东北部地带,

而山西地区又是重要的铜矿产地。武丁时期用兵最激烈、战争最久的是对亘方、邛方、土方、基

方、羌方等。这些方国的地望,都在今山西及陕西省东北部地区,所以武丁朝对西北征讨的重要

目的是获取和保护盐、铜资源。

另外,刘一曼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的发现及主要收获》一文,介绍了1991年秋天在

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H3一坑甲骨的出土情况、甲骨时代、内容和学术价值。此坑共出甲骨

1583片,有刻字甲骨579片。材料大多是龟甲,骨仅25片,龟甲中完整的多,达755片,是1932

年发掘出的H127坑甲骨后最为完整的一坑甲骨埋藏。这批甲骨的时代为武丁期,多属子组卜

辞。此坑甲骨的发现,对甲骨文的分期研究和商代态宗族形态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

值。刘氏的报告由著名考古学家石璋如先生作特约讨论人,石先生高度评价了这次新发现,与

会学者亦十分感兴趣,希望能早日整理公布面市,供学者研究。

021998年第9期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5-2004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汪涛的《甲骨学在欧美—1990~1950年》一文,介绍了甲骨文发现的第一个50年间,欧美

学者的甲骨文研究情况,是近年来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学者研究甲骨文的论文,使人

大开眼界。汪氏拟准备继写195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的甲骨学研究状况。西方学者接触和研究

甲骨文的时间并不晚,他们在资料搜集、文字考释、甲骨内容的研究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说

明甲骨学从一开始就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但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他们所取

得的一些成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中国学者的帮助,或是与中国学者有所交流而取得。这说

明西方学者“甲骨学的下一步前景仍然是中西学界的密切合作与直接对话”。

会议期间,会议组织者还安排参观了史语所的部分甲骨陈列,观看了沈宝春、王元兴两位

先生演示的、由成功大学黄竞新先生作的《甲骨文全文检索与影像处理系统》的第一阶段工程。

所谓第一阶段工程是指检索系统目前只作了《甲骨文合集》一部书,其他还未作完。这个检索系

统分文字和图象两部分。文字方面是将《甲骨文合集》41956片甲骨文上的文字,作出释文(释

文用姚孝遂等的《摹释》本)逐字逐条输入。图象是把《合集》图版扫描进电脑。检索时可十分方

便地检索出《合集》中的任何一个字出现的频率和全部相关卜辞。并可将其打印出来提供需要

者。图象有黑白和反白两种,并可作局部的截取放大、360度的方向旋转。若对某片甲骨的释文

有怀疑,需查图象,亦十分方便地调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此工程完成,将大大方便研究者,推

动甲骨文的研究。

5月12日上午会议移师到台湾师大召开。此日下午专门安排了一段时间,让论文报告者

与听众对话,可以提论文中的问题,也可以提甲骨文与商史方面的其他问题,会场十分活跃。提

问者希望甲骨文资料尽量早地公布,特别是对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的甲骨以及《甲骨文合

集》的释文、来源表,望能尽快与读者见面,甲骨学界都企盼着。另外资料要汇集,用现代化手段

处理甲骨资料已刻不容缓,望能加强海内外合作。法国雷焕章神父提出,全世界研究甲骨的人

不多,又十分分散,往往是消息不通,应加强信息沟通,进行合作,希望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有

一个单位出面组织一个国际性的甲骨文研究机构,以便交流研究成果。这一倡议,得到与会学

者的热烈赞同。会上推举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台湾师大国文系承办此事。台湾史语所、大陆学

者以及欧美的学者皆表示支持师大国文系。师大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赖明德教授,当即表

示愿意承担此事,获得与会者热烈掌声。

接着进行了简短的闭幕式,史语所语言室主任林素清研究员和师大国文系主任赖明德教

授先后致辞,他(她)们对这次会议的成功作了充分肯定,并提出要加强甲骨文的研究、投入物

力、人力。赖明德院长在致辞中,对甲骨文的价值作了充分肯定,他说:“甲骨文是我们中华民族

祖先最突出的贡献,是我们民族傲视世界其他民族的伟大成就。我们要在21世纪开拓甲骨文

研究的新局面。”

会议期间,有的学者还题联赋诗祝贺此次会议召开。台北的张兰坡先生题一联云:

兰芷暗香,无色无形传大雅。坡堤三彩,有情有义具诚心。

台湾甲骨学会负责人之一王学勤先生赋诗一首云:

殷墟发掘百年周,学术交流遍五洲。天下专家同切磋,世间学者共筹谋。深研文字探原

奥,广究史痕试秘幽。意见互通成大道,思维豁达建嘉献。

12“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师大和史语所召开

?1995-2004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羌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