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新陳代謝症候群
2015-05-19 | 阅:  转:  |  分享 
  
Subject:新陳代謝症候群



新陳代謝症候群----你必須知道的健康新危機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思德主任

王先生,38歲為資訊公司高階主管,最近公司體檢,報告上註明了一個新

名詞“新陳代謝症候群”,由於對此名詞非常陌生,故在回診時特地請教了醫

師。醫師翻閱他的體檢報告,發現腰圍92公分(>90公分),空腹血糖116mg/dL

毫克/百毫升(>110mg/dL),三酸甘油酯200mg/dL(>150mg/dL),高密度膽固醇

36mg/dL(<40mg/dL),血壓值140/85mmHg(>130/85mmHg),因此對他說明他已

符合了診斷新陳代謝症候群中五項指標,建議他在半年內能減重10%,並每天

規律運動30分鐘,以便改善目前的狀況。可是王先生覺得他並無感到任何不適,

為何需調整生活型態?因此醫師更進一步說明:「中廣型」的肥胖者,非常容易

同時併發多種代謝失調的病症,包括:血糖上升、血壓上升、血脂不良、高胰

島素血症、白蛋白尿等,此稱為「新陳代謝症候群」。新陳代謝症候群是一個新

名詞,是一群心臟血管危險因子的狀態,在流行病學或臨床醫學中常見個案非

單一危險因子,而是數個危險因子合於一身,如高三酸甘油酯、高血糖、對葡

萄糖耐受性不良、低的高密度膽固醇、肥胖與高血壓,或許再加上蛋白尿,而

這些危險因子似乎有著相同的新陳代謝問題,故統稱為「新陳代謝症候群」,以

代表一群相似代謝問題的心臟血管危險因子的聚集狀態。此類患者會有4倍的

機率較正常人易患糖尿病,也會增加三成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近年來由於高熱量飲食充斥市場及大家因為電視電腦盛行趨向於少動的生

活型態,過重及肥胖已造成一個趨勢,有人推測未來在亞洲將會增加50%以上

新陳代謝症候群的人口發生,而這種情況在年輕族群將會更加明顯。根據台大

莊立民教授等去年5月在美國內科期刊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台灣目前的孩童

因肥胖而使第2型糖尿病機率大增,舉全台60萬學童為例:若有1/5為肥胖,

其中將有1/6為糖尿病高危險群,預估將有2萬5千名學童將面臨糖尿病的威

脅,而當這些孩童長大正要貢獻他的社會責任時,他將飽受糖尿病及心臟病之

苦。以英國為例,50%的人口超重,20%人口肥胖,而25%的小孩超重,7%小

孩肥胖,此時若不採取預防政策,2010年時,英國將有33%的人口成為肥胖,

而肥胖造成的諸多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關節炎將造成重大的醫療支出,

等到併發症發生時,不但已經病入膏肓,且生活習慣(溺食、缺乏運動)已經

不易改變,而淪為惡性循環(即體重持續增加,併發症繼續惡化而致提早死亡)。

更可怕的是,若社會不能警覺超重的危險性,甚至誤以為肥胖是福氣的象徵,

則全國國民健康將嚴重普遍受害。雖然糖尿病患大都知道自己要小心腎臟問

題、神經受損可能導致截肢、以及失明的危險,可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的

病也會大幅提高心臟病或中風的危險。而從王先生的個案,有這種體質的人非

常容易引起中風、心肌梗塞等血管阻塞性疾病;身體的器官也比較容易老化和

退化,而提早發生尿毒症、血管性痴呆、耳聾、失明、頭暈、脂肪肝等種種病

症。在工作壓力過大、情緒過度緊繃的情況下,突然死亡的病例,時有所聞。

因此,「新陳代謝症候群」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慢性病防治的重點,也是醫

學研究的熱門焦點,在治療觀念和藥物的使用上,都有更新的進展及共識。總

結最近幾年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

第一、同時患有血壓、血糖或血脂多重代謝失調的情形下,血管更容易受

到傷害和阻塞,所以對於代謝症候群患者,可能必須設定「更低」(更嚴格)的血

壓、血糖及血脂控制目標。依據2001年美國的標準,血壓超過130/85mmHg,

空腹血糖超過110mg/dl,三酸甘油脂超過150mg/dl,高密度膽固醇,男性低於

40mg/dl,女性低於50mg/dl,就要提高警覺,開始治療。

第二、同時「全面地」治療血壓、血糖及血脂異常,並控制其他危險因子,

可以得到最好的療效,顯著降低死亡率及罹病率。

第三、新陳代謝症候群患者必須「更早」開始預防血壓、血糖及血脂的問

題,而不是等到發生明顯的高血壓、糖尿病才開始治療。

第四、治療「胰島素阻抗」,改善不良體質,才是對抗代謝症候群的根本之

道。肥胖者若能減輕體重的10%,通常就可以明顯改善所有代謝指標。增加體

能活動,也可以有效地改善體質。

由最近衛生署公布了今年十大死因的報告,我們可以看到腦中風、心血管

疾病及糖尿病佔了前四名中的三個名額,因為諸多文獻發現:若同時存在肥胖、

血脂異常、高血壓、血糖異常,將增加未來得到糖尿病及心臟病的機會,為了

避免併發症產生後對健康的影響,故提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觀念,希望能

減少10%的體重,以減輕30%的腹內脂肪,以達到改善血脂及血壓的異常,更

進而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如何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避免肥胖,改善

生活型態將可達到最佳的預防效果。愈胖的人,即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MassIndex,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愈高的人,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愈大;在今年2月25日於

台北舉辦的第三屆亞太肥胖醫學會中,不少醫師認為應該將國內目前的BMI標準超過

24為過重,27為肥胖,分別向下修正為23、25,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2004年「糖尿病家族」__























献花(0)
+1
(本文系乾坤中庸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