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走进埃及(3)
2015-05-20 | 阅:  转:  |  分享 
  
还可见两只方尖碑,较高的那根属于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创立的,这也是埃及最高的一支方尖碑,超越先前所有法老,女王的雄心可见一斑。在神庙建筑中,
方尖碑是神庙装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方尖碑是有四个平面的独立石柱,向上逐渐变窄,成金字塔形状。这些方尖碑的各面刻有象形文字,记录着
命令修建方尖碑的国王的名字以及所要纪念的事件。由于不断的文物掠夺,如今方尖碑的故乡——埃及只剩下5块方尖碑了,其他的方尖碑都
散布在世界各地。其中的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指令:十三座方尖碑自罗马的行政省埃及运至罗马,以衬托罗马的尊严和伟大。眼前的这座方
尖碑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王、古埃及惟一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所立,碑身全高29米,重323吨,是当时最高的方尖碑,也是现在埃及境内最
高的方尖碑。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是开创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一代盛世的图特莫斯一世法老的女儿,图特莫斯二世法老的同父异母妹妹兼王后,图特莫斯
三世法老的姑姑、嫡母和岳母。女王自幼志向远大,秉性刚强,立志要当全埃及的最高统治者,在辅佐丈夫图特莫斯二世法老执政期间,即热衷朝政
,觊觎国家统治权力。当二世去世以后,迫于女子不能当法老的世俗压力,女王不得不扶植自己的庶子、年仅9岁的图特莫斯三世当了法老。无奈三
世也是一代英主,当年事稍长,便不甘傀儡,蠢蠢欲动。女王于心不甘,于是废黜三世并把他赶到卡尔纳克神庙里来当了一名普通祭司,自己这才加
冕登极。为了应天顺人,女王花了7个月的时间从阿斯旺采下石料制成当时全埃及最大最高的两座方尖碑,沿尼罗河长途运输150公里,立在这座
全埃及最大最神圣的神庙里,献给太阳神阿蒙,并在碑上刻下铭文称自己为阿蒙神的女儿和儿子,以此证明自己承继大统的合法性。神庙空间
装饰以浮雕和绘画为主,门墙、围墙以及大殿内墙面、石柱、梁枋上都刻满了彩色浮雕。它们是叙述法老远征的一目了然的编年史,描写了军事会议
、狩猎、宿营、攻克城堡、激战及热烈欢迎法老满载战利品回到埃及的场面,以题材丰富与构图的变化多端而激动人心。浮雕的构图保持着传统倾向
,形象是理想化的,国王的形体始终在构图里占据着主要地位,常被描写成百万雄师的领袖,正驱驰着战车横扫敌人,或正带领私人护卫,在沙漠之
中狩猎。浮雕装饰的场面或用神之子及威震四方的君主形象来歌颂国王或让国王享受冥土的幸福。刻在黏土墙或石墙上,以楔形文字或象形
文字描述的和平条约,这就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战争冲突的第一个实例。古埃及神庙建筑的设计风格来自古埃及人的宇宙论与创世哲学;
美学风格来自对神灵的崇拜;装饰风格来自对神灵和国王权威的敬仰;布局风格与埃及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息息相关。总而言之,古埃及人
所处的地理环境、宗教思想、创世神话、宇宙神学、生死观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古埃及神庙建筑的艺术风格。古埃及神庙建筑艺术风格对古希腊和后
世的宗教建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是这些石柱,将古埃及的灿烂文明支撑至今不倒。这是圣坛前的残破雕像。沿着神庙东西中
轴线,可以直达圣坛,那是古时候只有祭司和法老才能进入的地方。遗憾的是如今那些神像只剩下半身了,上半身不是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就是
在开罗博物馆。最后,用埃及学的创始人查姆普利恩在1828年参观卡纳克神庙后,所写的一段话来结束这一辑关于卡纳克神庙的游记:
“我最后到达了一个地方,那似乎是一座宫殿,又似乎是一座城池。这座又像宫殿又像城池的建筑,就是卡纳克,是埃及诸王对神所做的贡献。
人类所能想象出来的美,似乎已经在这座建筑上得到集中体现。我所说的人类,不仅指古代,而且包括现代。我所说的美,凡建筑所能表现的,如壮
丽、雄伟、高雅等均已包括在内。伟大的古埃及人,其才华实在难以衡量。在卡纳克神庙盘桓的二个多小时,觉得只能是走马观花。世上有许
多景点是用来观赏的,卡纳克神庙却是用来阅读的。所以,这一辑的文字才如此多。日出前的红海,月亮还在天空中高挂,四周静谧无声。
红海日出找个石头作前景,拍过无数的日出日落,每次依然是心潮澎湃。红海边的海笞喜欢这些沙滩遮阳棚的形状
喜欢蓝天下遮阳棚的颜色清晨,坐在这样的地方,喝杯咖啡,听听红海涛声,总会奢望时光流逝得慢点。画里画外,无意中的
有意。建筑的线条和光影下午,向撒哈拉沙漠进发。穿行在荒漠的山谷里,不同的世界,亢奋的心情。有如在火星
里的错觉坐在飞驰的越野车里,心中放歌,间或想起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情节。空中有一群大雁飞过,荒漠有了生机
。长久以来,撒哈拉沙漠犹如天险阻碍着旅行者的深入探险。时至今日,几条穿越大漠的路线相继开通,使冒险家们的梦想成真。沙漠中的
旅行是对人的体力与智力的挑战,但却奇异而刺激:游走漫漫大漠,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世界10大奇异之旅之一。一个贝都因女人,独坐在
荒寂的沙漠里,如石雕般。来到沙漠中的贝都因人村落,几个玩耍的小孩吸引了我的镜头。面对这些天真烂漫的贝都因小孩,我
思索着,他们如何上学、如何受教育和他们的未来。简陋的村落建筑,一望无际的荒漠,贝都因人为何如此执着的生活在这里?沙漠之
舟---骆驼。骆驼对贝都因人至为重要,故贝度因人又喜欢自称驼民。“没有骆驼,就不能设想沙漠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营养、运输、贸易
无一不依靠骆驼。新娘的彩礼、凶手的赎罪金、赌博者的赌注、酋长的财富都是以骆驼为计算单位。我走进一家贝都因人的房屋里,遇到了
正在制作大饼的女主人。贝都因人,一个迷一样的民族。据资料介绍,贝都因人(Bedouins,亦作Beduin),阿拉伯语作Ba
dawi,复数作Badw。也称贝督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
地带。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贝都因”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各地贝都
因人均使用当地的阿拉伯语方言及阿拉伯文。在伊斯兰教兴起前,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部落氏族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
德传教期间,贝都因人纷纷皈依伊斯兰教。他们剽悍、骁勇、顽强,成为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及其以后哈里发政权向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并随之
而散布于西亚、北非的广大沙漠地区。贝都因人笃信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在沙特阿拉伯,以罕百里与沙斐仪教法学派居多,在北非遵奉马立克教
法学派者居多。北非的贝都因人与当地的柏柏尔人自然融合,在他们中信奉苏菲派的较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贝都因部落不得不服从其游牧
所在地的政府管理,但仍保持其部落特点:族长制,父系社会,族内婚和一夫多妻家庭。在操阿拉伯语的诸部落中,一家之长及其以上各级社会单位
之首领直至部落首领,均称为“舍赫”(shaykh)。舍赫由一个非正式的部落长老会议辅佐,进行统治。贝都因人酷爱自由而不受约束
的生活,豪侠行为是游牧部落衡量每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阿拉伯语“姆鲁族”一词的意思极勇敢、好义、为氏族利益勇于冲锋陷阵,不惜牺牲性命
。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豪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贝都因人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也不
肯过定居的城市生活。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图片,我感受到他们的坚韧和纯朴。抽水烟的贝都因人在西亚、北非的沙漠
和草原,因长年干旱,夏季气温经常在40℃至50℃之间,而且降雨量极不均衡,有的地区牧草都被旱死。因而,寻找牧场争夺水源,就像一条线
贯穿在贝都因人的整个历史。由一个牧场奔赴另一牧场,经常要走400到800公里。要能走完这段“干渴之路”,牧畜必须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
,贝都因人选择了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贝都因人牧养的是单峰驼,看上去它比中亚及蒙古地区的双峰驼清瘦,但耐渴力很强,可四五天不喝水,而且奔跑起来更快,世界上的赛驼奔跑一般用的就是这种单峰驼。每天傍晚,牧人都要把劳累了一天的骆驼身上的骆鞍卸下来。短暂的探访,难于呈现贝都因人的生活细节,只是,从此以后,贝都因人在我的脑海里就有了概念。(三)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
献花(0)
+1
(本文系yh2001053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