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编织绿色魅力花环
2015-05-21 | 阅:  转:  |  分享 
  
编织绿色魅力花环

——华能糯扎渡水电站环保水保纪实

钟立义文

当你踏进糯扎渡电站的厂区,扑入你眼帘的是一幅规模宏大,气势壮阔的画卷。这里青山逶迤,白云缭绕,大坝耸立,虹桥高架,碧波荡漾,鹰翔鱼跃——这就是糯扎渡水电站,建设者们用十年的时光描绘的绿色画卷。它将以其造福人民,报效祖国,泽被民族的功绩而永载史册。

云南省素称动植物的王国,而滇西南的三江流域则是这个王国的王冠,这里生长孕育着种类纷繁多样的野生动植物,是世界物种宝库的重要组成。地处北回归线之南的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河段,是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是这个王冠上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

为了充分开发保护这颗天赐的绿宝石,华能糯扎渡水电站从进点筹建之初,便秉承华能集团“三色”公司使命,弘扬“能源于水、有容乃大”的文化精髓,认真履行国有企业的生态环保责任,践行“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理念,为做好生态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依据《糯扎渡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环保水保方案:委托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承担了多项景观生态恢复和园林绿化设计工作,委托云南省设计院开展工业旅游规划设计工作,委托云南晨怡弘宇环境公司开展建设管理营地、承包商营地等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

10年来投入近7.6亿元,以九大环境保护措施为保障,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推进了“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绿色电站”的创建。走出了一条水电开发与生态环保并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企业发展与周边经济社会和谐双赢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描绘了一幅“山青水清天更蓝,银线横空输巨能,青山永存碧水流,造福万代赞华能”的美丽画卷。



高峡平湖话崛起,山青水碧佳话传

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既是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类生存负责,也是中央企业体现国家意志和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体现,更是促进企业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建设符合糯扎渡生态环境与水电建设和谐发展的共赢体系,华能糯扎渡水电站在开工之始,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对《糯扎渡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意见,建立了“业主牵头、监理监管、施工控制、全员参与”的环保管理体系,各参建单位设置了环保分管领导和环保部门,配备了专兼职管理人员,为绿色电站建设画下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建管局邀请环保水保专业人员多次深入工程现场,对含移民安置区在内的工程影响涉及的地貌、地表水、气候、土壤、植被、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以创建“国家环境友好工程”,打造“绿色电站”为目标,积极推动各参建单位环保体系建设,加强对标管理,查找环保差距,在调研考察基础上,加大工区水、气、声、渣的集中治理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工区环境、水土保持、水环境、生态保护及疾病各项监测工作,努力提升环保管理软实力,营造创优氛围。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确保库区的碧水蓝天,华能糯扎渡水电站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运用了先进科学技术,开展了科研试验项目的技术创新。一是采用叠梁门“分层取水”新技术。为减少水库下泄低温水对河流生态和鱼类繁殖的影响,电站在进水口工程建设中,增加投资近2亿元,采用叠梁门方式实施电站分层取水方案,可提升下泄水温4.3℃,有效下游鱼类生长繁殖条件,开创了国内水电环保先河

华能糯扎渡水电站工区包含各承包商营地在内的总面积约为358.56公顷,仅在占地27万平方米的业主营地内就有14万平方米的绿地面积。10年来,华能糯扎渡水电站工区栽植行道树12850株,植被自然恢复45万平方米。行走其间,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匍匐地被植物形成了立体雕塑,将营地装点成绿色的花园。早上晨曦初现,鸟鸣树梢,薄雾隐约,空气沁人。早起的人们有锻炼身体,有赶早班的,有刚下夜班的,大多行色匆匆;傍晚夕阳在山,和风徐来,芒果喷香,蕉林招手。在工地上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回到营地,看着整洁的苗圃,行走其间,只觉得空气沁人心脾,心旷神怡,信心倍增。不仅仅是业主营地,就连武警水电部队、水电七局等承包商营地内都是绿浪涌动,花香四溢。“和谐环保”的理念已经扎根在了这个花园大工区内的每个角落。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周边州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一个生态旅游亮点,也将成为电站建设和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

2011年,到华能糯扎渡水电站进行澜沧江流域第四次质量巡视检查中国工程院院士谭靖夷,漫步登上绿树成荫花香袭人的糯扎岭,伫足良久,凝望着糯扎渡电站水库的远山近水,深情地赞叹道:“糯扎渡电站不论是施工区或生活区,由于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并提前加大投入,做到了环境整治、绿化、美化与永久工程相结合,施工期与运行期紧密为进一步生物多样性,委托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工程涉及的珍稀植物种资源保护,开展珍稀植物种子采集,种子低温保存,珍稀植物育苗种植等保护工作。抗病、虫、杂草开展水稻遗传育种和生物研究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宝贵财富

当地村民刘大介绍,现在电站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大象来的越来越频繁了。村民也渐渐有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乐于和动物们和平共处。

这个拯救站不仅是国内首家由企业投资实施的动物救助站,也是糯扎渡电站建设的一个品牌工程。

为有效保护糯扎渡电站上、下游珍稀鱼类,华能糯扎渡水电站于2009年6月份在大中河北岸,珍稀动物拯救站的隔壁建设了鱼类增殖站,占地面积16.66亩,2010年4月份建成投运。主要对澜沧江红鳍方口鲃、叉尾鲇、中国结鱼、巨魾、中华刀鲇、后背鲈鲤等澜沧江特有鱼种通过野外资源调查、野生亲鱼采集,采用模拟生态造流、铺沙石等方法,营造原始的江河环境条件,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及放流,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该站开展了叉尾鲇、中国结鱼、巨魾、中华刀鲇等鱼类人工增殖技术研究工作,其中叉尾鲇、巨魾人工增殖技术已经取得成功。叉尾鮎从2010年开始连续五年共增殖放流5万余尾,开创了由企业自主实施珍稀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先例;巨魾于2012年6月人工增殖成功,从2012年7月成功放流5000尾,到2014年6月,共组织放流4次,累计放流3.5万余尾。

2014年糥扎渡电站鱼类增殖站已人工增殖巨魾鱼苗30余万尾,除用于糥扎渡电站库区放流外,还在澜沧江流域从功果桥一直到景洪坝下的电站库区和江段进行了放流。按计划,今年在澜沧江流域内将增殖放流巨魾100万尾。届时,这100万尾巨魾鱼苗将在澜沧江流域功果桥、小湾、漫湾、糯扎渡、景洪电站等安家落户、快乐遨游。此举,将对保护整个澜沧江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证澜沧江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晨江介绍:国内外现今还没有关于巨魾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的案例,也没有关于人工繁殖技术的文献,这意味着糯扎渡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巨魾人工增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属首次获得成功。站内的其它珍稀鱼类人工增殖科研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技术相继地运用到鱼类增殖放流的工作中来。

除了对珍稀鱼类进行繁育增殖外,华能糯扎渡水电站选择中国结鱼、红鳍方口鲃、云南四须鲃、长臀刀鲇、中华刀鲇等鱼类为的主要对象开展网捕过坝工作。此项工作于2008年四季度开始实施,每年组织两次大规模网捕过坝放流,将下游土著鱼类捕捞后在电站上游放流,加强鱼类基因交流。目前已进行七期网捕过坝放流工作,中华刀鲇活体24270余尾、长臀刀鲇1860尾、中国结鱼520尾、巨魾1473尾、云南四须鲃690尾、云南青鱼774尾,其他常见鱼类540尾。电站工作人员通过不断摸索,改进捕捞工具、调整放养区域及技术,提高了过坝放流鱼类成活率;其中中华刀鲇保持成活72小时并成功放流,对下一步人工驯养增殖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为减少水库下泄低温水对河流生态和鱼类繁殖的影响,在电站进水口工程建设中,增加投资2亿元多元,采用叠梁门方式率先实施的电站分层取水方案,比两层管道取水方案下泄水温最大提升2.8℃,比单层管道方案下泄水温最大提升4.3℃,对下游河道鱼类产卵需求明显有利。此举,开创了国内水电环保的先河。(该段和前面重复,建议删除)

2010年12月29日,糯扎渡水电站“两站一园”生态环保配套设施作为普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教育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糯扎渡水电站生态环保工程已成为服务普洱市、辐射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窗口。2011年3月23日,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副主任秦卫军糯扎渡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后发出由衷赞叹“像糯扎渡水电站这样在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做得这么好的还很少见,可以说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教育基地的典范。”



















献花(0)
+1
(本文系gaoyuandeyu...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