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第一节细菌的分布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中的细菌 水中的细菌空气中的细菌1.土壤中的细菌土壤中细菌很多,多数为有益菌,致病菌易死亡,芽胞可长期生存。 2.水中的细菌致病菌以引起肠道传染病多见,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等。3.空气中的细菌缺乏营养物质水分,受日光照射 ,不易繁殖。致病菌以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多见,如流脑、结核、百日咳等。分布:在医院和公共场所致病菌较多。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课本第30页,表3-1正常人体各部位常见微生物群。正常人体血液、内脏、骨骼、肌肉等部位是无菌的。三、人体正常菌群及其意义 (一)正常菌群(normalflora)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 对人体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二)正常菌群生理意义1.生物拮抗作用作用机制:①改变PH②占位性保护 作用③争夺营养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三)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pat hogen)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菌群或非致病菌引起机体的感染,称为条件致病菌。一定条件:细菌方面:①改变寄生部位 ②菌群失调机体方面: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菌群失调(四)菌群失调(flordisequilibriu m)又称微生态失调,主要表现为正常菌群种类和数量改变。诱因:主要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结果—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 sis)正常菌群数量减少,生物拮抗作用减弱,致使少量致病菌大量繁殖,出现临床症状,又称二重感染。第二节消毒与灭菌概念1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繁殖体)的方法。消毒剂:用于消毒的药品。2.灭菌(steriliz 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3.无菌(asepsis)不含活的微生物。4.防腐(antisepsis)抑制微 生物生长的方法。防腐剂:能够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品。一、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二)紫外线及电离辐射(三 )过滤除菌(四)超声波(一)热力灭菌法分干热灭菌、湿热灭菌两类。后者效力大。1.湿热灭菌法⑴高压蒸汽灭菌法(最有 效最常用)103.4kPa(1.05kg/cm2)蒸汽压力下,达121.3℃,15~30min,无菌。可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 所有微生物。适用于耐高温和不怕潮湿物品的灭菌。注意问题:①必须将锅内冷空气排干净;②物品摆放不宜过于紧密;③自然降温 ,防止爆沸。⑵煮沸法:方法:100℃,5min,杀死繁殖体。细菌芽胞常需煮沸1~2h,才被杀死。此法适用于消毒食具、刀剪、 注射器等。⑶流通蒸汽消毒法:(fractionalsterilization)方法:利用反复多次流通蒸汽加热,杀死细菌所有 繁殖体和芽胞的灭菌法。此法适用于不耐高温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的灭菌。⑷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较低温度 杀灭液体中病原菌、同时又不影响消毒物品的营养成分及香味的消毒方法。61.1~62.8℃30min或71.7℃15~30s即可 。常用于牛奶和酒类等消毒。2.干热灭菌法⑴焚烧法:废弃物品,动物尸体。⑵烧灼法:接种环、试管口等。⑶干烤法:160·1 70℃,2h。玻璃器皿,如培养皿、试管等。(二)紫外线及电离辐射1.日光与紫外线波长265·266nm杀菌最强。注意问题: ⑴紫外线穿透力差,只适用于空气及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⑵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眼睛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2.电离辐射高速电子、X射线和γ射线,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用途: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三)过滤除 菌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细菌除去,以达到无菌目的。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除菌。(如血清、细菌毒素、抗生素、空气等)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一)消毒剂只能用于体表、医疗器械及周围环境等消毒。2.常用消毒剂的种类:见表3-2(p33)(1 )苯酚及其衍生物:来苏尔(2)醇类:(3)重金属:(4)氧化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5)卤素:氯、碘(6)表面活性剂: (7)醛类:甲醛、戊二醛(8)烷化剂:环氧乙烷(9)酸和碱:(10)染料:3.影响因素(1)消毒剂的浓度一般是浓度越 高杀菌作用越强,酒精除外。(2)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见化脓菌与结核分枝杆菌不同。繁殖体与芽孢不同。(3)酸碱度和温度(4 )拮抗剂有机物(血渍)影响消毒结果。(二)防腐剂低浓度的消毒剂常用:0.01%硫柳汞、0.5%石炭酸和0.1%~0.2%甲 醛等。第三节生物安全一、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重要意义生物安全是生物技术安全的简称。狭义: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 用及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广义: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 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病原微生物所致的安全问题,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生物武器、生物恐怖、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等 ,也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现实的生物安全问题。三、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实验室设备要求级别处理对象一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 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二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植 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三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胶使人类传染上严重的 甚至是致命的疾病,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四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治疗措施。生物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