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015-05-21 | 阅:  转:  |  分享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细菌不同程度的致病力称为细菌的毒力,即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细菌致病性与毒力、数量
、侵入部位有关。机体是否发病与细菌致病性和机体免疫力有关。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一、细菌的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一)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1.菌体表面结构(1)菌毛等粘附因子:G-菌的菌
毛和G+菌的膜磷壁酸具有粘附作用。(2)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2.侵袭性物质(酶)葡萄球菌产生的
血浆凝固酶、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3.菌体成分如结核杆菌的索状因子、腊质D等。(二)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
1.外毒素⑴来源:主要由G+菌产生,能分泌到菌体外。⑵化学成分:蛋白质。⑶稳定性:怕热(60℃30min破坏)。⑷免疫原
性:强,能制成类毒素,其抗体是抗毒素。⑸毒性作用:毒性较强,毒性有选择性。①细胞毒:细胞变性坏死(不同毒素作用不同细胞)。②
神经毒:神经功能障碍(不同毒素作用不同神经)。③肠毒素:肠粘膜分泌亢进。2.内毒素⑴来源:由G-菌产生,菌体裂解释放。⑵成
分:脂多糖。⑶稳定性:耐热(160℃2h破坏)。⑷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类毒素,抗体不是抗毒素。⑸毒性作用:毒性较弱,无选择性
。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③内毒素休克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二、细菌的侵入数量与部位(途径)一定
数量,到达感染部位。第二节机体的抗菌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先天获得,作用范围广泛。(一)屏障结构1.皮肤与粘膜:机械
性阻挡与排除;分泌杀菌物质;生物拮抗。2.血脑屏障:阻止血液中病原菌侵入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3.胎盘屏障:母体内的病原菌不
能进入胎儿。妊娠3个月内不完善,可能感染胎儿。第二节机体的抗菌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二)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
胞。1.吞噬和杀菌过程⑴接触⑵吞入:吞噬或吞饮。⑶杀菌:溶酶体。2.吞噬作用的后果⑴完全吞噬⑵不完全吞噬第二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一)屏障结构(二)吞噬细胞(三)体液中的抗菌物质1.补体2.溶菌酶3.其他物质第二
节机体的抗菌免疫二、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针对特定病原菌(抗原)有作用。(一)体液免疫病原菌→机体→抗体(存在血清中)。
中和外毒素;激活补体溶菌;调理吞噬细菌。(二)细胞免疫病原菌→机体→致敏T淋巴细胞。抗细胞内细菌。第三节感染的种类
与类型一、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二、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三、感染类型(一)不感染(二)隐性感染不出现或出现不易察觉的症状
。(三)潜伏感染病原菌和机体互不影响,处于平衡状态。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四)显性感染: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1.按病程
分为:急性和慢性感染。2.按部位分为:⑴局部感染:病原菌及其毒素都不进入血液。⑵全身感染:病原菌或其毒素进入血液。①毒血症
:细菌不进入血液,外毒素进入血液。②内毒素血症:G-入血,繁殖,崩解释放内毒素。③菌血症:细菌一过性进入血液,在血中未繁殖。
④败血症:细菌进入血液,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⑤脓毒血症:化脓菌进入血液,除中毒症状外,全身多发性新脓肿。(五)带菌状态:带有致病菌。1.健康带菌者2.恢复期带菌者
献花(0)
+1
(本文系琛小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