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1呼吸道22消化道vi
2015-05-21 | 阅:  转:  |  分享 
  

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的病原菌。多见于小儿,可散发或流行。临床上常伴有肢体
弛缓性瘫痪,故又称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一、生物学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二、致病性和免疫性:(一)致病性肠
道病毒以上呼吸道、咽喉和肠道为侵入门户,先在局部黏膜和咽、扁桃体等淋巴组织和肠道集合淋巴结中初步增殖,然后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
血症,扩散至带有相应受体的靶组织,再次增殖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和临床症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1、轻型:暂时
性病毒血症阶段,中枢神经未受累,临床上仅有头痛,发热。2、非麻痹型:无瘫痪症状。3、麻痹型:病变重者,脊髓
前灰质角的运动神经元大量坏死,相应的肢体发生肌肉无力或麻痹,称麻痹型。(二)
免疫性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牢固免疫力。病后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局部产生sIgA能清除肠道内病毒。由于有部分共同抗原,对异
型有低度免疫力。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病毒分离与鉴定粪便分离阳性率较高。接种于猴肾细胞,出
现CPE后,用已知型免疫血清加以鉴定。2.血清学诊断取双份血清作试验,抗体滴度增高4倍,有诊断意义。四
、防治原则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三价混合疫苗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自动免疫。自2月龄开始连服三次TOPV,每次间隔
一个月,4岁加强一次的免疫程序,以保持持久免疫力。对与患儿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作紧急预防处理。
第二节轮状病毒呼吸道病毒科中的轮状病毒属。大小不等的球形,具双层衣壳外壳辐射呈轮状双链RNA病毒,分11个节段
致病性及免疫性晚秋及冬季为主要发病季节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方式主要引起在秋冬季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霍乱样腹泻等。主要保
护性抗体为SIgA,对同型病毒有保护作用对异型也有部分保护作用,细胞免疫亦有交叉保护作用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电镜检查、
细胞培养、免疫电镜、PAGE、PCR控制传染源,严格消毒,经常洗手治疗时注意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预防用猴、牛轮状病毒,可提供
交叉保护第三节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A1~22,A24柯萨奇病毒B组:B1~6埃可(ECHO)病毒(人
类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1~9,11~27,29~33引起临床多种疾病病毒性脑炎、麻痹疾病、手足口病、心肌炎、流行性肌痛、
发热、普通感冒等等。防治原则:感染后机体对同型病毒产生中和抗体并可维持数年。对脊髓灰质炎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尚无疫苗
可用。肠道病毒70型1.病毒存在于眼结膜,最适温度33℃。2.接触传播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具有嗜神经性,可
引起脊神经根炎和下肢麻痹。肠道病毒71型1.为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如脑炎、类脊髓灰质炎样麻痹。2.引起手
足口病,咽部出现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引起手、足、口腔等部
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潜伏期:一般2~7天,无明显前驱症状。急性起
病,发热,口腔粘膜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病程7~10天。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性1.传染源:急性患者2.传染途径:飞沫或鼻咽分泌物等污染用具感染易感人群。
3.致病机制:病毒先在呼吸道增殖→血(第一次病毒血症)→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增殖→血(第二次病毒血症),多种组织、器官受累,
表现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4.致病性麻疹(measles):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
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若无并发症,则预后良好。临床表现:发热、流涕、流泪、眼结膜充血、咳嗽等
症状。约95%的患者在发病2d后口腔粘膜出现柯氏斑(周围绕有红晕的灰白色斑点),随后全身皮肤相继出现红色斑丘疹,先颈部,然后躯干
,最后四肢,手心、脚心。一般在皮疹出齐24h后,体温开始下降,呼吸道症状逐渐消退,皮疹变暗,有色素沉淀。麻疹一般可治愈
,但免疫力低下,可因合并肺炎或脑膜炎等而使死亡率高达20%~25%以上。少数患者在患麻疹后2~17年后出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
SPE)。一种持续性病毒感染,表现大脑机能渐进性衰退,1-2年内死亡。(二)免疫性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体液免疫:血清中的抗H抗体和抗F抗体在预防再感染中有重要作用。细胞免疫:清除细胞内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临床诊断一般无须
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或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四、防治原则儿童接种疫苗预防(8个月龄为初次
免疫,学龄前再加强免疫一次)注射丙种球蛋白紧急预防。第三节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引起流行性腮腺炎,仅
一个血清型。病毒呈球形。衣壳为螺旋对称。包膜上有HA-NA突起(HN)、融合因子(F)。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腮腺
炎病毒唯一的宿主,经呼吸道传播引起流行性腮腺炎,但大约有1/3腮腺炎病毒感染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症状为无力、食欲减退,一侧或
双侧腮腺肿大,并伴有疼痛及发热。感染可累及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器官和腺体组织并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病后可获终生
免疫。病后免疫持久,被动免疫可由母体传给子代,因此6个月以内婴儿患腮腺炎者罕见。对典型病例很容易做出诊断。预防腮腺炎应隔
离患者,减少传播机会。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组成三联疫苗,取得了较好效果。第四节冠状病毒一、生物学特性1.
形态与结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包膜上有间隙较宽的突起,使病毒外形呈日冕状。2002年11月至2003年6月世界流行的严重急
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2.抵抗力: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弱。包膜中含有脂类,故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温度、PH值敏感。二、致病性两种传播方式:呼吸道传播和经口传播。典型的呼吸道感染表现为普通感冒。SARS肺部有弥漫性
炎症,呼吸衰竭。临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高于38℃,可伴有头痛乏力,关节痛等,继而出现干咳、胸闷气短等症状。肺部X线片出现明显
病理变化,双侧(单侧)出现阴影。三、检查与防治对SARS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机体免疫力。试剂盒;
疫苗;免疫血清。第五节:风疹病毒引起风疹,人群普遍易感典型临床表现:轻度上感症状和全身浅红色斑丘疹,伴有耳后及枕
下淋巴结肿大,愈后良好。妊娠早期的孕妇感染后:V经血→垂直传播→胎儿→胎儿死亡、先天畸形、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
、耳聋、白内障)(黄疸性肝炎、肝肿大、肺炎、脑膜脑炎)免疫性:强,只有一个血清型,V入血。防治原则:一般只休息即可,不
用特异治疗。育龄妇女及学龄儿童,应接种风疹疫苗。第六节腺病毒约有100个血清型,其中能感染人类的至少有49个型别。
传播途径:呼吸道、胃肠道和亲密接触。第七节: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
SV)分类学上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传染性较强,也是医院内交叉感染主要病原之一。RSV经过呼吸道传播,病毒开始于鼻咽上
皮细胞中增殖,进而扩散至下呼吸道,不形成病毒血症。它是6个月以下婴儿患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较大儿童
和成人可引起鼻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不强,自然感染不能防止再感染至今未有安全有效的预防疫苗,灭活疫苗接种反而使感染
更加严重。第二十一章肠道病毒(enterovirus)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20~30nm,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RNA具有感染性。2.培养特性:猴肾、人胚肾、人羊膜和人二倍体传代细胞中培
养,明显CPE,致病机制以直接损伤为主。3.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室温下可存活数日,污水或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耐酸、耐
乙醚,在pH3~5时稳定,对热和去污剂有一定抗性。二、种类及血清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型柯萨奇病毒A组
:A1~22,A24柯萨奇病毒B组:B1~6埃可(ECHO)病毒(人类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1~9,11~27,29~3
3新型肠道病毒:68,69,70,71,72肠道病毒72型即甲型肝炎病毒。三、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
传染途径:粪-口途径感染临床特点:隐性感染多见,多不引起胃肠道症状,无定型感染,可引起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系
统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感染后机体对同型病毒产生中和抗体并可维持数年。呼吸道病毒第二十章呼吸道病毒V
irusesassociatedwithrespiratoryinfections传播途径:呼吸道;感染部位:呼吸
道粘膜上皮细胞;感染症状: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
引起。主要包括: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
合胞病毒;小RNA病毒科:鼻病毒;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其他科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等。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分
类:正粘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Influenzavirus甲型感冒病毒: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乙型感冒病毒:
致病性低,引起地区性流行丙型感冒病毒:侵犯婴儿,引起普通感冒。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1.形态:球形、
椭圆形或丝状,直径约80~120nm。2.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包膜。(1)核心:螺旋对称核衣壳。组成:
病毒核酸: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7~8个RNA片段组成包绕核酸的核蛋
白(NP)RNA多聚酶(2)包膜:组成:内层为病毒M蛋白外层为宿主细胞膜
两种刺突:血凝素(HA)、神经氨激酶(NA)。(二)分型与变异1.分型:根据RNA、NP、M蛋白分甲、乙、丙型。
甲型根据HA、NA分甲1、甲2、甲3等若干亚型。乙、丙型无亚型。2.变异:HA、NA不断变异。变异形式:抗原漂移:
变异幅度小,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造成。抗原转变:变异幅度大,质变。形成新亚型,由于人群对
变异病毒株缺少免疫力而容易造成新型流感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流行:1947~1957:甲1(H1N1)流行1957~196
8:甲2(H2N2)流行1968~甲3(H3N2)流行1977~甲1再现禽流感病毒为H5N1亚型。
(三)培养特性常用鸡胚培养。细胞培养选用猴肾细胞或狗肾传代细胞。红细胞凝集试验(HA)、红细胞吸附试验或免疫
学方法等来确定病毒存在。(四)抵抗力抵抗力较弱。56℃30min被灭活,0~4℃能存活数周,室温下很快丧失传染性对日
光、紫外线、乙醚、甲醛等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性1.传染源:病人2.传染途径:飞沫传播侵入易感者呼吸道3
.致病机制: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并引起细胞变性、脱落、粘膜充血水肿,迅速扩散至附近细胞,造成纤毛坏死脱落。4.临床症状:
感染后经1~4d潜伏期,患者出现鼻塞、咳嗽、流涕等症状,并有畏寒、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表现,有时伴有呕吐、腹痛、腹泻等消
化道症状。疾病特点:1.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表面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2.症状出现1-2天内呼吸道排出病毒量较多,以后减
少;3.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第3-4d就开始恢复;如有并发症,则恢复期延长;4.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死
亡通常由细菌性并发感染所致,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4.免疫性:对同型病毒有牢固的免疫力,对同
性变异株的免疫力可维持4~7年不同亚型间无交叉免疫三、微生物学检验流感爆发流行期根据典型症状可作出临床诊断。1.病毒
分离2.血清学诊断3.病毒核酸测定四、防治原则预防:流行期间,避免人群集会,公共场所用乳酸蒸汽空气消毒。接种同亚
型疫苗,免疫力可维持6个月~1年。灭活三价疫苗:2个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和1个乙型流感病毒。治疗:流感无特效疗法,盐酸金刚烷
胺及其衍生物可用于流感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此外,干扰素及中草药板蓝根、大青叶有一定疗效。第二节麻疹病毒measeles
virus麻疹的病原体,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螺旋对称。核衣壳核酸: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衣壳包膜刺突血凝素(HA)溶血素(HL)2.麻疹病毒抗原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3.培养特性能在人胚肾和人羊膜等细胞中增殖,并使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4.抵抗力麻疹病毒抵抗力弱。易被日光、紫外线、干燥、热等灭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呼吸道病毒
献花(0)
+1
(本文系琛小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