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馬詞
唐張說
張說(六六七--七三一),字道濟,一字說之,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居洛陽。武後載初元年(六八九),應詔舉,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轉右補闕。中宗即位,召拜兵部員外郎,累轉工部侍郎。睿宗即位,遷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景雲二年(七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元年(七一三),拜中書令,封燕國公。以與姚崇不合,出為相州刺史,轉嶽州刺史。累官至尚書左丞相。開元十八年十二月卒,年六十四。著有《張說之集》(一作《張燕公集》)。《舊唐書》卷九七、《新唐書》卷一二五有傳。張說作品六首,據康熙本《全唐詩》錄存,參校嘉靖本《張說之文集》、活字本《張說之集》。
【舞馬詞】
萬玉朝宗鳳扆。千金率領龍媒。眄鼓凝驕蹀躞,聽歌弄影徘徊。
【又】
天鹿遙徵衛叔,日龍上借羲和。將共兩驂爭舞,來隨八駿齊歌。
【又】
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屈膝街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
【又】
帝皂龍駒沛艾,星闌驥子權奇。騰倚驤洋應節,繁驕接跡不移。
【又】
二聖先天合德,群靈率土可封。擊石驂驛紫燕,摐金顧步蒼龍。
【又】
聖君出震應籙
《唐書禮樂志》:明皇嘗命教舞馬四百蹄,各爲左右分部目,衣以文綉,絡以金珠,每千秋節舞于勤政樓下。賜宴設酺,其曲數十叠,馬聞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抃轉如飛。或命壯士舉榻,馬舞其上,歲以爲常。
此調有不同諸格體,俱爲單調。在此只列一體。四句,二十四字。除第三句外,其餘各句皆押韻,均用平聲韻。
按張說《舞馬詞》,後入樂府爲雜曲歌辭,與《回波樂》同。舞馬拋《新店書·禮樂志》載:「玄宗又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十曲,壯士舉榻,馬不動,樂工少年姿秀者十數人,衣黃衫,文玉帶,立左右,每千秋節,舞于勤政樓下。」「千秋節者,玄宗以八月五日生,因以其日名節。」此詞乃六言絕句,按叠入歌,其和聲前二曲云「聖代昇平樂」,後四曲雲「四海和平樂」。另有腔板如七言之《清平調》、《小秦王》等,但腔調不同耳[2]。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