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曲》
2015-05-26 | 阅:  转:  |  分享 
  
大曲



大曲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於各重要樂種中的大型樂曲。尤指漢魏相和歌、六朝清商樂、唐宋燕樂的大曲。它們幾乎都是兼有器樂演奏的大型歌舞曲。因此,通常所說的大曲亦即大型歌舞曲。

大曲的淵源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曲是漢代相和大曲,其淵源與商周以來的大型樂舞有關。據近人研究,相和大曲的曲式,實際上是商周樂舞、戰國楚聲的繼承與發展。例證有:①周代殷商後裔宋國公室祭祀祖先的樂曲《商頌?那篇》,戰國屈原作詞的楚聲《招魂》,均由若幹段組成的樂曲主體與結束部「亂」聯成。它們與相和大曲《白頭吟》「曲—亂」的結構形式幾乎完全相同。②創作於西周初年的大型樂舞《武》已由引子─樂曲主體五段(五成)─亂(一成)3大部分組成,與相和大曲的大型曲式相比,除沒有「豔」與「趨」外,其基本結構已大體具備。

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

相和歌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與舞蹈、器樂演奏相結合,便產生了「大曲」。

「相和大曲」也稱「大曲」,後世稱之爲「漢大曲」,這是相和歌發展的最高形式。

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礎上,經過專業音樂家與文學家對其進行改編、加工而成的一種比較複雜的音樂形式。其特點是:歌唱、器樂、舞蹈三種藝術有機結合,是一種有器樂伴奏的歌唱,有樂器伴奏的歌舞,並有純粹樂器演奏部分的綜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相和大曲的曲式結構

相和大曲在演唱方法和曲式結構等方面與上述相和歌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與發展,據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記載:

「又諸曲調有辭有聲,而大曲又有豔在曲前,趨與亂在曲之後,亦猶吳聲、西曲前有和後有送也。」郭茂倩所說的豔、趨、亂是相和大曲的曲式結構。從目前所見到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相和大曲的曲式結構一般是由「解」、「豔」、「趨」、「亂」四部分組成。現分述如下:

「解」:組成大曲的每一小曲稱作「解」。「解」是大曲主體部分,它包括多段歌唱曲及每段後面的「解曲」,其歌唱部分重於抒情、中速,大曲一般至少有2——8解。

相和大曲

「豔」:大曲中豔麗、抒情部分稱作「豔」,其音樂婉轉抒情,舞姿優美。豔,一般用在曲前,個别的也用在曲後。東漢許慎《說文》雲:「」:「」:「」

「趨」與「亂」是大曲結尾部分,其速度比較快,一般采用較快的歌曲配合較快的舞步。「亂」的音樂,大都緊張而熱烈,「可能沒有舞蹈與它配合」(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44頁)。「解、豔、趨、亂」構成了樂句、速度上的對比,造成了曲式上的變化,但尚無一定呈示規律,乃是視樂曲需要而使用。

從現存的大曲歌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發展與變化。例如《白頭吟》:

皚皚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蹀躞禦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複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杆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爲。

經過改編後的《白頭吟》,有解、亂而無豔的部分,其歌詞爲:

(一解)皚皚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二解)生平共城中,何嚐鬥灑令。今旦鬥灑會,明旦溝頭水。蹀躞禦溝上,溝水東西流。

(三解)郭東亦有樵,郭西亦有樵。兩橋相推與,無親爲誰嬌。

(四解)淒淒複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杆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欲相知,何用錢刀爲。

(亂)齲如馬酣笑,川上高士嬉。今日相對樂,延年萬歲期。

相和大曲

在相和大曲中,「亂」的位置也不固定,中間放「亂」,有「半終止」之意:最後放「亂」,有掀起全曲「高潮」之感。亂,最早用於商周以來的樂舞。孔子曾說「《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他滿耳都感到「亂」的音樂之美。漢王逸《楚辭章句》曾說:「亂,理也。所以發理辭首,撮其要也。」認爲亂的功用在於闡發全曲,總括其要點。三國孫該《琵琶賦》在講到《廣陵》等曲時曾說:「曲終歌闋,亂以眾契。」意思是說,亂是在曲結束後將多個「契」(即「合」)加以整理、歸納。正因爲如此,所以六朝隋唐間,亂又稱「契」。唐人李良輔《廣陵止息譜序》稱:「契者,明會各之至,理殷勤之餘也。」認爲契是統一因素的最高表現,也是全曲總的尾聲。現存琴曲《廣陵散》的曲式結構中亂聲10段,由來自大序、正聲部分的尾聲與來自正聲各段的不同曲調相間組合而成。這樣龐大的亂聲,雖然不是經過總體設計,一次形成,而是經過許多琴家不斷進行再創作的結果,但就其曲式的統一性原則而論,仍可證明王逸、孫該、李良輔的解釋是符合實際的。亂的節奏緊湊,速度較快,是一個熱烈奔放的結束樂段。它與趨的區别,可能在於亂無舞而趨有舞;或者兩者曲式的内部結構有所不同。現存琴曲《廣陵散》「序─正聲─亂聲」3大部分尚保留着這種完整形式的大致輪廓。

相和大曲所用調式:主要有平調、清調、瑟調(即宮調、商調、角調在當時的俗稱)三種,稱爲「相和三調」。但也有說包括「楚調」共四種調式,叫作「相和四調」。

據《魏書?樂志》所載陳仲儒在「神龜」二年(519)奏議中的解釋:「瑟調以宮爲主,清調以商爲主,平調以角爲主」。



清商大曲

清商大曲

六朝時,相和歌演變成清商樂,相和大曲在流傳過程中受到吳聲西曲的影響而有新的發展;同時,在吳聲西曲基礎上也產生了一部分新的大曲,它的總稱爲「清商大曲」。隋唐時,清商樂簡稱清樂,清商大曲才改稱「清樂大曲」。其主要曲目有《明君》、《廣陵散》、《激楚》、《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泛龍舟》、《鬥百草》等。

清商大曲的典型曲式也由3部分組成。①引起部分爲幾段器樂演奏,稱幾部「弦」。如瑟調曲爲七部弦,清調曲爲五部弦,平調曲爲八部弦,楚調曲爲一部弦。②樂曲主體由多段歌唱與器樂伴奏構成。稱爲「歌弦」。每唱一段,結尾總有一段器樂演奏的「送」聲。③結束部分又是幾段器樂演奏,稱幾部「弦」。有時也用「契」代替。《明君》結尾就用「契」。

清商大曲與相和大曲相比,雖然基本骨架相同,但内部結構更複雜些,器樂演奏的比重也大些。「送」的使用,更可以看出吳聲西曲對它的影響。



唐代大曲

唐代是大曲藝術發展的盛期。唐大曲不僅數量多,來源廣,而且藝術水平較高,在歷史上頗負盛名。

唐大曲《蘇合香》集粹

唐大曲除少量唐以前的清樂舊曲外,主要來自當代新聲:一是在清樂的基礎上吸收西涼、龜茲、疏勒、高昌等西域少數民族音樂和天竺、高麗等外國音樂的滋養產生的「雜用胡夷里巷之曲」;一是各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在傳入内地後,汲取清樂的滋養和經驗形成的大曲。由於應用場合與來源不同,這些大曲可分爲用於郊廟祭祀等重大典禮的雅樂大曲,用於宴饗、元旦朝會、重大節日的燕樂大曲與源於宗教的道調法曲3大類。其中燕樂大曲包括樂大曲(唐張文收作曲)、清樂大曲、西涼大曲、龜茲大曲、疏勒大曲、高昌大曲、安國大曲、天竺大曲等。燕樂大曲和法曲的藝術水平最高,結構也較龐大複雜。如《破陣樂》在雅樂大曲中隻有兩遍(段),而在燕樂大曲中卻有52遍之多。

據唐崔令欽《教坊記》等書記載,唐燕樂大曲的主要作品有《破陣樂》、《綠腰》、《涼州》、《伊州》、《玉樹後庭花》、《泛龍舟》等60餘曲。法曲的主要作品有《霓裳羽衣》曲、《火鳳》、《傾杯樂》、《泛龍舟》等20餘曲。

唐大曲結構

唐代發展形成的「大曲」,集器樂、歌、舞於一體,是一種較高的藝術形式。

霓裳羽衣舞

其形成顯然也與音樂交流分不開,並非漢魏大曲自然發展的結果。唐大曲的結構比較龐大,有二十幾段,三十幾段甚至五十幾段的。典型的大曲分爲三大部分,每部分包括若幹段。「散序」是第一部分,采用節奏自由的散板。「序」就是次序,這一部分序列是散板,故稱「散序」。「散序」是純器樂表演,有獨奏、輪奏或合奏;接下來的第二部分叫「中序」(表示它是中間部分);因爲節奏固定,已能上「拍」,故又叫「拍序」;又因爲它以歌唱爲主(有時有舞),故又稱爲「歌頭」。「中序」多數是慢板。最後部分稱「破」,以舞蹈爲主(有時有歌唱),又稱「舞遍」,節奏逐漸加快,以至極快,結束。因爲大曲結構龐大,演出一遍時間就很長,大詩人形容著名大曲《霓裳羽衣曲》時間之長說,(船)「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大約要合現在一個多小時!唐大曲現知有四五十部之多,除《霓裳羽衣》外,著名的還有《涼州》、《伊州》、《秦王破陣樂》等。

唐大曲的典型結構由「散序─歌─破」3部分組成。①散序,即散板的引起部。一般由器樂演奏的若幹遍樂曲構成。如《霓裳羽衣曲》散序共6遍。其音樂頗有特色。②歌,又稱中序、拍序或排遍,即有板的樂曲主體。一般由若幹遍舒緩的歌唱構成,有時也有舞蹈。如《霓裳羽衣曲》爲18遍,《水調》爲5遍。其第1遍稱歌頭。各遍之間有明顯的節奏變化。據宋王灼《碧雞漫志》等書記載,大體上有□、正□等部分。③破,又稱「舞遍」,是繁音急節的結束部分。一般由若幹遍組成。如《霓裳羽衣曲》有12遍,《水調》有6遍。這部分以舞爲主,有時有歌,節奏速度變化極爲複雜。第1遍名「入破」,是由慢轉快的部分。據宋人記載,入破後尚有虛催、袞(袞遍)、實催(催拍)、袞(中袞)、歇拍、煞袞(殺袞)等部分。近人考證,入破後,節奏已略快,但起初擊鼓隻是伴奏音樂而不是催動節奏,故名虛催。袞原是鼓與琵琶共用的術語,即用左右兩杖急速連擊或用拔連續彈挑。唐南卓《羯鼓錄》:「」

據文獻記載,隋唐時流行的音樂,有着三種不同的七聲音階形式;從其記述可知,一種是正統的升四級七聲音階,一種是自然七聲音階,還有一種是降七級七聲音階。至今中國音樂仍存在這三種七聲音階。

宋代大曲

宋時大曲已漸衰落。《文獻通考》等書記載,宋初教坊所奏大曲凡40曲。其中有《涼州》、《伊州》、《水調》、《劍器》等唐時舊曲,也有《平音普天樂》、《宇宙荷皇恩》、《垂衣定》等宋時新聲。

宋元大曲

宋大曲的完整形式仍由「散序─歌(排遍)─破」3部分組成。但宋人對於唐大曲的龐大結構並不全部采用,往往用其部分稱爲「摘遍」。至於宋人所作新聲,如道宮《薄媚大曲》、《采蓮大曲》、宋曾布《水調歌頭》等,幾乎都是摘遍,各曲的具體結構也各有差異。宋大曲的歌詞爲長短句。歌詞格律的改變,與樂句結構的改變有關。宋人陳暘曾認爲宋大曲「析慢既多,尾遍又促」。可見宋大曲樂句的句法結構較複雜,曲調也較細致。



































7









献花(0)
+1
(本文系南靖草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