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实证方法论-清凉月
2015-05-27 | 阅:  转:  |  分享 
  
实证方法论---清凉月物质总是处于不断运动中,对物质的运动我们可以采用“观察”与“体验”两种方式进行感知。“观察”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地
观察物质的运动,而“体验”则是主动参与物质的运动过程。注意这里的观察和体验并不局限于视觉功能,听觉功能同样可以用来观察和体验物质的
运动过程,比如:我们听闻“海潮音”等。其实即使是使用视觉功能进行实证,通常情况下我们也并不是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而是在心中“观想”
。A观察物质运动过程:在客观观察物质运动过程的时候,我们用“潜意识”、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有意无意地观察物质运动的
整体过程,而并不侧重于物质运动过程的某一细节,并不体验物质或物质运动的某一特征。在观察物质运动的过程中,以下两个因素将决定我们最终
能不能住于“思维本体”:1是否体验身体觉受: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而相续性思维有“动”和“静”两种状态,因此只要我们在观察
物质运动的同时还在体验身体觉受,那么我们就是在使用相续性思维状态,这样我们将只能住于“静”中。由此可见,要想在观察物质运动过程中住
于“思维本体”,我们必须放弃身体觉受。2时间:如果观察时间比较短,那么将只能形成“静”,而无法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
”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状态,这种高级状态是一种“潜意识专注”状态。要想形成“潜意识专注”,就必须让时间延长,因为在观察物质运动过程的时
候,我们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潜意识思维功能。这种思维功能必须在长时间的运作中才能逐渐形成“潜意识专注”,因此如果时间无法延长
,那么“普遍性留意”将无法转化为“潜意识专注”。?以上两个因素决定了我们在使用“普遍性留意”观察物质运动过程的时候,一方面不能使
用身体,不能体验身体觉受,另一方面要延长时间,越长越好。只要能够做到这两点,就能形成“潜意识专注”,就能住于“思维本体”。我们可
以看到,“客观地观察物质运动过程”将引导我们住于“思维本体”,而无法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这里还需要注意,如果我们在
观察物质运动过程中侧重于体验运动过程的整体美好感以及物质的光感,那么我们将证入比较高级的物质境界,而不会住于“思维本体”。我们必须
在观察物质运动时,使用潜意识似有似无、若即若离地进行观察,而不专门深入了解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详细情况。这样我们将证入“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一切物质及其运动仅仅只是一种影像而已,这些影像就象一个个自生自灭的念头,这时候我们将住于“思维本体
”。很显然,当我们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我们对物质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其最直观、最基本的特征,而决不会试图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其他特征,
因为对其他特征的了解需要展开相续性思维,那样我们将住于“思维内容”,而不是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原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比如
:上小学时,老师在台上讲课,我们却不知不觉感到瞌睡,但由于担心老师批评,因此只好一边打瞌睡,一边装作非常认真听课的样子。这时候我们
是用潜意识觉知老师讲课的,因此虽然我们能够觉知到老师在讲课,但却只能觉知老师讲课的声音,而无法了解老师讲课的详细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了解都仅仅只能了解其最基本特征,最直观特征,而无法了解其更详细情况。?在这种状态,如果我们侧重于体验内在的清静
、美好等主观感觉,那么我们将进入“静”中;如果我们不主动体验任何内在觉受,不主动住于任何观念,而仅仅只是专注地、直观地观察“观察对
象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那么我们将住于“思维本体”。这两种情况是相容的,并不是相反的,因为“专注”必须建立在“静”的基础上。这
里一定要注意,为了能够住于“思维本体”,我们最关键的就是一定不能主动加入任何观念,而仅仅只是专注地觉知观察对象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实证中,我们一般要经历以下流程:?第一步安住于“内在觉受”:?首先我们必须象那个小学生一样体验并安住
于稳定的内在觉受,比如:静、睡意等内在体验。安住于这种状态就能在潜意识主导下实证,安住于这种状态就能排除散乱,这是我们第一阶段必须
完成的两项工作。注意“内在觉受”指的是“静、睡意”等能够让我们安住的美好感觉,而不是痛苦觉受。第二步发现并捕捉观察对象“最基本、
最直观”的特征:?当我们能够真正稳定地、持久地安住于内在感觉时,我们将逐渐发现观察对象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然后我们就能自然而然
地转而观察这种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观察对象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的呢?当我们安住于稳定的内在感觉时,我们将发现究竟
是外物的哪个特征对我们干扰最大,这个干扰最大的特征就是外物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这时候我们将自然转而观察这种最基本、最直观的特
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我们往往是一边体验内在觉受,一边观察外景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我们为什么能够自然转而观察“观察对象最基本
、最直观的特征”呢?为什么能够同时体验“内外两种观察对象”呢?观察对象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能够对我们造成很大干扰,因此我们能够自然
转而体验这种干扰,我们也正是通过体验这种“干扰”而同时体验“内外两种观察对象”的,因为“干扰”是一种作用关系,是一种作用结果,是无
法脱离两个作用对象而单独存在的。?正因为我们能够同时体验到两种观察对象,因此这时候我们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接下来
我们将进入下一步的实证,在下一步“普遍性留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化演变为“普遍性专注”,我们将因此而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
?第三步借助观察对象“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形成高度专注:?紧接上一步,借助对“观察对象最基本、最直观特征”的观察,我们将逐
渐培养起高度专注的专注力,专注能够打破“静”,随着“专注”的形成,我们将不再继续体验“内在觉受”,而将唯一专注地观察、体验“观察对
象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这样我们将安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在突发外因的破坏下证入“思维根本状态”。?在这个阶段,最关键的就是培
养高度专注的专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唯一安住于“观察对象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否则我们将转而体验观察对象的其他特征,这将必然导致
实证失败,因为只有观察对象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无法引起相续性思维,其他特征容易引起相续性思维,容易导致我们住于“思维内容”。为什么
这种特征无法引起相续性思维呢?这是因为我们观察这种特征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干扰”,我们在专注地体验这种特征对“内在觉受”的干扰,无法
分心思考别的事情。在整个实证的过程中,“自然”是最基本的实证原则和实证规律,一切都是自然发生、自然演变的,丝毫不需要加入个人的任何
主观意愿。如果我们加入个人的主观意愿,那将要么导致实证失败,要么导致我们住于“思维内容”,而无法住于“思维本体”。这种实证方法在设
置观察对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最显著原则:观察对象一定是周边环境中最显著、最容易被我们捕捉到的,这样的观察对象对我们影响
最大,最具有可操作性;2最重要原则(“必须”原则):观察对象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这样最容易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小学生听老
师讲课,对于这个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讲课就是最重要的,是必须加以关注的。这样的观察对象将迫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它,并最终形成高度专注。如
果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两个原则,我们就不会在实证中不知不觉失去对观察对象的观察,不致于完全住于“内在觉受”而招致失败。另一方面我们要注
意,虽然这种观察对象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但同时一定要确保这种观察对象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否则我们将完全被这种观察对象吸引而无法安住于内
在觉受。为此我们要同时满足下面的“最简单、最常见”这两个原则。3最简单原则:观察对象一定是最简单的,这样就不容易产生逻辑思维。4
最常见原则: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因此一定要防止突发事件打破潜意识的连续发展态势。最常见的事物往往不具有突发性,这样
就无法打破潜意识的连续发展态势。当然,观察对象最好具有一定节律性,这样有利于使我们安住于“内在觉受”,有利于潜意识持续发展。5
最有利于潜意识发挥作用:耳朵的听觉功能是和潜意识紧密关联的,因此我们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证最好使用耳朵的听觉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所设置
的观察对象最好是“音声”。?接下来我们通过实例分析一下上述原则的具体应用:我们有时候通过“海潮音”进行实证,“海潮音”这种观察对
象就具有以上几个原则:海潮的声音非常大,因此是周边环境中最显著的,能够对我们造成严重干扰,这将迫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它;我们希望通
过海潮音获得突破,因此至少在主观上这个观察对象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当然,如果和老师的讲课相比,其重要性还不足以
达到“必须”,因此对于上面那位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讲课声音是更好的观察对象。海潮音最简单,不容易使我们产生逻辑思维;海潮音最常见,
而且具有一定节律性,因此能够诱导我们安住于内在觉受,这个原理和我们在催眠时使用的观察对象是一样的。海潮音是一种音声,这样我们就能
使用耳朵的听觉功能进行实证。耳朵是和潜意识紧密关联的,因此通过声音借助耳朵的听觉功能进行实证是最有利于潜意识发挥作用的。总之,如果
我们所设置的观察对象能够满足以上几个条件,实证将是非常轻松、非常顺利的。?B体验物质运动过程:体验物质运动是参与物质运动,是主
动了解物质和物质运动的某一特征,其侧重点在于观察对象,最终结果是住于“思维内容”。这一点和上面“观察物质运动”是不同的,观察物质运
动的侧重点在于观察者,目的是为了能够安住于“思维本体”。物质和物质运动有很多特征,体验其不同特征将引导我们证入不同状态,比如:如果
我们体验物质运动中最显著的特征,那么我们将继续住于当前这种状态;如果我们体验物质运动的整体美好感、光明感等,那么我们将住于过渡状态
;如果我们体验物质运动的“将动未动”这个断裂处,那么我们将住于高级状态。…………………………………………….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
体验物质的微观运动。在体验物质微观运动过程的时候,我们要用“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专注地观察运动过程的微小变化情况。这就需要我们
必须首先能够通过观想而唯一专注地观察物质运动状态,这样才能体验这个运动过程中的微小变化情况。当我们唯一专注于物质运动过程时,当我们和物质运动过程完全融为一体时,这时候是没有其他念头的,物质的运动过程就变成了我们的念头,物质的相续性运动就变成了思维的相续性运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在“将动未动”处下功夫,也就是要参与这个运动过程,指挥这个运动过程,并最终实现斩断这个运动过程。这样就把相续性思维斩断了。相续性思维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当把相续性思维斩断后,我们也就自然证入了高级思维状态。由此可见,体验、参与物质运动过程将使我们证入高级思维状态。??
献花(0)
+1
(本文系yang94121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