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5安徽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2015-05-30 | 阅:  转:  |  分享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2015年中考备受关注,原因:其一,《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使用后第一次中考,课标的指导作用在中考中如何体现;其二,沪科版教材改编后受到中考的第一次检验;其三,新的中考政策改革后,中考分数对招生起到什么依据。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对今年中考的形势进行正确的判断。

一、对中考的思考

1.中考的性质

中考,全称初级中等教育学历(业)考试(初级中等教育毕业考试).中考一般由省(直辖市)为组织命题。部分省可能会把中考的命题权下放到所属地级市。

中考属于选拔性考试,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选拔;中考要考虑考生升入高中后继续学习的潜在能力,高中教育还是属于基础教育范围,因此中考仍要坚持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又要坚持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的原则。

除个别区县或个别学科单独命题外,中考绝大多数由省(市)统一命题,全省(市)命题将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各区(县)的教学情况.教改情况.教材使用情况和考生的实际水平,最大限度地求同避异,充分体现统一命题的“平稳过渡,循序渐进”的原则。

2.中考试卷的两项指标

中考是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的合一。所谓毕业考试,就是检测考生是否完成“课标”所规定的初中数学学习要求,从这一角度来看,中考试卷的难度不宜过大。从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看,中考必须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生源,所以,中考试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2.1难度系数

衡量试卷的难易程度时,用难度系数这一指标。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

难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难度系数,S为样本平均失分,M为试卷总分.

例如:如满分150分的试卷,考生平均得分108分,则平均失分42分,则难度系数如果有一份满分150分的试卷平均失分50分,代入公式,则难度N=0.67.

说明:难度系数越大,可以认为试题总体越容易,反之难度系数越小,则表示试题难度越大。

试题难度系数确定的意义:

(1)难度水平的确定是为了筛选题目。平时测验难度要利于学生的学习,但一定的难度能增加区分度,这对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难度水平的确定要考虑及格率,防止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3)难度水平的确定要考虑对分数分布的影响,一般以偏正态分布为前提,有时偏正态分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至于一道题或一份试卷的难度系数到底多少为宜,要根据不同的命题需要来选择。而且,即使同一套试题,不同的答题人群做完后计算出的难度系数也是不同的。但教育主管部门在命题前对中考命题组有题目难度的要求。

2.2区分度

试题的区分度,就是试题的区别系数。区分系数反映试题区分不同水平受试者的能力,即能否考出学生的不同水平,把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分别开。

试题区别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先把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分成两组,前50%的考生为高分组,后50%为低分组(样本大的时候,也可以取前.后各20%).



Dr为区别系数,Ah为高分组平均分,Al:低分组平均分,T为满分。

例如:一份满分100分的试卷,高分组平均得分90分,低分组平均得分60分,则区别系数为Dr=2(90-60)/100=1.7又如:一道题值2分的试题,高分组平均得分1.5分,低分组平均得分0.5分,则区别系数Dr=2(1.5-0.5)/2=1

由于受多种随机因素如:遗传.智力.个性.时间.教师.努力的程度等的影响,考试成绩一般应呈正态分布。区分系数高的考试,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比例,如果某一分数区间学生相对集中,高分太多或不及格太多的考试,区分系数则低。理想的区别系数以控制在1.5左右为宜。某些重要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必考知识点,单题难度系数允许为“0”.

作为毕业班教师,选择模拟试卷时,我们要把握模拟卷的难度与区分度。

二、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特点

1.题量

新课改以来,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基本保持统一的风格与结构。试卷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部分组成,题量都是23小题。这样保持试卷风格的稳定,便于控制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一般来说,题量较少的地区,中考试卷的难度比题量多的地区大一些。全国其他省市中考数学试题的题量一般在24题—28题,因此,安徽省中考试题的难度相对较大。

阅读量

中考试题的阅读量直接影响学生考试时的读题时间,阅读量大了,必然挤占思考的时间。

参考答案的字数给我们提供了考生考试时的书写量。参考答案书写量越大,考生的书写量越大,因此中考命题时对试题的答案书写也有严格的控制,摒弃繁难复杂的试题,力求简洁。

3.知识点分布

年份 数与

代数 几何与

图形 统计与

概率 简单题 中等题 较难题 特点 2011年 60分

占40% 75分

50% 15分

10% 85分

57% 30分

20% 35分

23% 偏重几何 2012年 75分

占50% 56分

37.3% 19分

12.7% 90分

60% 30分

20% 30分

20% 加强了对题意理解的难度 2013年 64分

占42.7% 66分

44% 20分

13.3% 50分

34% 60分

40% 40分

26% 增加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014年 73分

占49% 61分41% 16分10% 50分

34% 60分40% 40分26% 试题难度稍有增加,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加重



4.2015年“考纲”要求[1]

年份 数与

代数 几何与

图形 统计与

概率 简单题 中等题 较难题 总体变化趋势 2015年 50% 38% 12% 30% 40% 20%+10% 考察综合性问题力度增大,实际应用题型增多。 5.数学题型特点分析

(1)固定不变的题型与分值

试卷共大题,23小题。其中,第1题—第10题单项选择题,40分;第11题—14题填空题,每小题5分,20分。第15题—18题解答题每题8分;第19题—20题解答题每题10分;第21题—22题每题12分;第23题14分。总分150分。

(2)“第14题”现象

新课改以来,第14题一般都设置成选择填空题。

例1.(2014安徽)如图,在□ABCD中,AD=2AB,F是AD的中点,作CE⊥AB,垂足E在线段AB上,连接EF.CF,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DCF=∠BCD,(2)EF=CF;

(3)S△BEC=2S△CEF;(4)∠DFE=3∠AEF

例2.(2012安徽)如图,P是矩形ABCD内的任意一点,连接PA.PB.PC.PD,得到△PAB.△PBC.△PCD.△PDA,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S1.S2.S3.S4,给出如下结论:

①S1+S2=S3+S4②S2+S4=S1+S3

③若S3=2S1,则S4=2S2④若S1=S2,则P点在矩形的对角线上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安徽省2015年中考命题趋势

●与2014年相比考试内容和要求变化如下[2]:

(一)数与代数

有理数:

1.“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考试要求由B调整为C;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增加“以三步以内运算为主”;

3.删去了“很大的数与很小的数C”;

4.增加“有理数的运算律C”和“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D”。

实数:

1.增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表示B”.“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A”.“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和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B”;

2.增加了“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C”;

3.增加了“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A”;

4.更改“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进行实数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B”为“用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进行实数运算B”。

(附:《课标(2011版)》P101例48计算:(1);(2)。)

代数式:

删去了“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B”。

整式与分式:

1.更改“整式的乘.除运算(多项式乘法仅限于一次式相乘)C”为“整式的乘法运算(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C”;

2.增加了“最简分式的概念A”;

3.“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由B改为C。

方程与不等式:

1.增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C”;

2.增加了“估算方程的解C”;

3.更改“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为“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并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合理C”。

不等式:

1.更改“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C”为“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C”;

2.将“列不等式(组)解简单的应用题C”改为“列不等式解简单的应用题C”。

函数:

1.更改“简单的整式.分式和实际问题中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B”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C”;

2.增加了“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C”;

3.增加了“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C”;

4.增加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B”;

5.删去了“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B”;

6.调整“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C为D;

7.调整“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C为D;

8.调整“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C”为“会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C”;

9.增加了“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B”;

10.增加了“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D”;

11.删去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的联系A”。

(二)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性质:

1.调整“线段的长短比较”C为B;

2.调整“比较角的大小”B为C;

3.调整“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性质”B为C;

4.调整“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A为B;

5.调整“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A为B;

6.增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C”;

7.调整“度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B为C;

8.调整“三角形的有关概念”A为B;

9.调整“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C为D;

10.调整“等腰三角形的性质”C为D;

11.调整“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C为B;

12.调整“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C为D;

13.增加“多边形的有关概念A”;

14.调整“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A为C;

15.调整“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A为B;

16.调整“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和“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C为D;

17.调整“弧.弦.圆心角的概念”A为B;

18.增加了“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B”和“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A”;

19.删减了“切线的判定C”;

20.增加了“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C”.“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B”.“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B”.“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B”.“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B”.“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B”。

图形的变化:

1.增加“由展开图想象实物模型B”;

2.增加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C”;

3.删去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物体的镜面对称A”;

4.调整“图形的位似”B为A;

5.调整“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C为B;

6.调整“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A为B;

7.调整“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C”为“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的实际问题C”。

图形与坐标:

1.增加了“用坐标刻画简单图形B”;

2.增加了“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C”;

3.增加了“简单图形轴对称(C)、平移(C).位似变换后对应点坐标关系(A)”。

(三)统计与概率

1.增加“数据集中趋势A”;

2.调整“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B”为“计算众数.中位数.加权平均数C”;

3.调整“用样本估计总体”C为A;

4.增加了“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C”;

5.删去了“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概率试验C”;

6.调整“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C”为“用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C”;

7.调整“用频率估计概率”B为A。

●三年来考纲的变化

变化方面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比较结果 考试形式 采用形式 闭卷 闭卷 闭卷 没有变化 满分 150 150 150 没有变化 考试内容

分布 数与代数 50% 50% 50% 没有变化 空间与几何 38% 38% 38% 没有变化 概率与统计 12% 12% 12% 没有变化 考试要求

分布 了解水平 30%±5% 30%±5% 30% 严格控制比例,没有伸缩 理解水平 30%±5% 30%±5% 40% 严格控制比例,没有伸缩 掌握水平 20%±5% 20%±5% 20% 严格控制比例,没有伸缩 灵活运用水平 5%±5% 5%±5% 10% 严格控制比例,没有伸缩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15%±5% 15%±5% 将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分散到试题的环节之中;强调:总体难易程度适中 试题类型

分布 选择题(10个) 40分 40分 没有变化 填空题(4个) 20分 20分 没有变化 解答题(9个) 90分 90分 没有变化



















第1页共8页







F



A



E



D



C



B







献花(0)
+1
(本文系guqy20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