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松江画派沈士充、宋旭、宋懋晋资料汇编
2015-06-02 | 阅:  转:  |  分享 
  
松江画派沈士充、宋旭、宋懋晋资料汇编





沈士充资料

沈士充是活跃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的著名画家,字子居,华亭(今上海市)人,画出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善于学习,博采众长,郡人能画者皆师之,刻意求精,画技深邃,画风注重皴染,笔墨疏秀,丘壑茜葱,皴染淹润,为云间派正传,名噪于时,但其传世作品确是极少。据现今查考,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寒塘渔艇图》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松林草堂图》卷和《万壑千岩图》卷尔耳。沈士充是明代临摩古画的奇才高手,尝为董其昌代笔,他所仿宋元名家佳作,不独皮毛面目,而有神有韵,风华秀润,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扑人眉睫。



“云间派”是明代晚期,以画家沈士充为代表的山水画流派,其画风与董其昌所代表的“华亭派”、赵左代表的“苏松派”一脉相承,三派共同称为“松江派”。

明代中晚期,日趋板结的“吴门画派”和流于粗放简率的“浙派”逐渐衰落。而在古称松江的上海地区出现了一批隐逸的文人士夫。他们以董其昌为代表,批判当时画坛的时弊,借助自己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松江地区安定宁静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积极寻找画坛的新出路,形成“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三个流派,并在董其昌强调摹古、注重笔墨、追求“士气”的山水画理论影响下,相互交融,形成了“松江派”。其中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间派”画家普遍出身布衣,较有职业化倾向,且画风趋向于自然主义。



“云间派”作为“松江派”的一个分支,其代表画家是活跃于明后期万历至崇祯年间的沈士充。沈士充,字子居,华亭人。善山水,出于赵左、宋懋晋门下。《明贤宝绘》曾记载:“(沈士充)善画山水,间作白描人物,山水出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其后博采唐宋元诸家之长,尤其得力于元人。”画史载:“郡人能画者多师之”。他的画多为临仿历代名家之作,其中以描摹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的作品最得形神。其画风注重皴染,笔墨疏秀。因其画学理念受到董其昌的影响,画风与董相近,是其代笔人之一。此外,他还擅长写实的山水画和仿丁云鹏的白描人物画。沈士充的画风以“流畅”、“流动”得名,据记载,其作品大约以小景、册页、手卷为佳。而传世之作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寒塘渔艇图》、《松林草堂图》、《万壑千岩图》等。



沈士充所代表的“云间派”画家注重皴染,笔墨疏秀,皴染淹润,多以迷蒙的笔墨处理物形,擅长表现烟云,笔法灵巧熟练,酷爱描绘柔和的景致和平坦连绵的空间和山石岩块,偶尔显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自然主义效果,或甚至是使人误以为真的幻象手法。



沈士充及其“云间派”在晚明时“声名藉甚,雅重一时”,与其他画派共同构筑起江南画坛繁花似锦的盛况。但随着明代的灭亡,“云间派”也日趋无足轻重。“云间派”的山水画风格遭到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入清以后,领衔的画论家对其艺术无法苟同,以及新的绘画正统已经弥漫整个画坛。而且这种以感性的方式,致力于表达和启发自然世界的乐趣,以及更加广泛、真实地再现表象世界的自然主义手法,在清代初期与主流画学思想格格不入。直到十七世纪末期石涛的出现,这种以抒情为主并忠实于视觉所见的山水样式才得以恢复。



参考资料:《古雅神韵的山水景致——明沈士充<山水图卷>、<山水图折扇>赏析》赵芳《艺苑》杂志2010年第4期。《山外山:晚明绘画》[美]高居翰三联书店



宋旭资料



宋旭,生于1525年,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宇初旸,嘉兴(今属浙江)人,家住石门,遂以为号。后为僧,法名祖玄,又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工山水,兼长人物,亦善诗。所画山水,峰峦树林,苍劲古拙,行笔劲秀,神宗万历(1573-1620)间多擅一时。尝绘白雀寺壁,时称妙绝。

(一五二五―1606年后)字初穤,号石门、石门山人,(明画录作字初旸,式古堂书画汇考作字初旸,号石门)。后为僧,法名祖玄,又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为“苏松画派”的先声,为吴门派支流。博宗内外典,通禅理。善山水,兼长人物。万历间名重海内。师沈周,学有师承,故出笔逈不犹人。其山头树木,苍劲古拙,巨幅大幛,颇有气势。与云间莫廷韩,入芟山社绘白雀寺壁,时称妙绝。赵左、沈士充、宋懋晋等都出于他的门下。其识款喜用八分书。万历三十三年(一六o五)作罗汉图、平沙落雁图,时年八十一。《嘉兴府志》、《明画录》、《无声诗史》、《图绘宝鉴续纂》、《读画辑略》、《珊瑚网》.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五岳图》卷及上海博物馆藏《天香书屋图》轴等。

明初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雍容华丽的“院体”和雄劲阳刚的“浙派”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一直到明代中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文人个性意识的自觉,尤其是苏州“吴门画派”的崛起,承继元画精神的传统文人画才逐步取代“院体”,成为画坛发展的主流。到明代后期,名家辈出,各标门户,一时画派纷呈。其中山水画科,以董其昌、顾正谊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此外以赵左为首的“苏松派”和沈士充创立的“云间派”亦深具影响力。以上三派画家,艺术旨趣近似,风格互有影响,且均是松江(晚明松江府治,今属上海市)人,故统称“松江画派”。其中的“苏松派”和“云间派”均源于“吴门后劲”、晚明著名画家宋旭。

宋旭(1525-1606年后),字初旸,号石门、石门山人,后为僧,法名祖玄,又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浙江嘉兴人,清代《图绘宝鉴续纂》一作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居松江。工山水,兼长人物。师法“吴门四家”之一的沈周,画风似沈氏而又独具个性,亦宗法巨然、王蒙。其山水高华苍蔚,笔墨苍劲古朴,意境幽深,所作巨幅大幛,气势磅礴,开“苏松画派”之先声,万历年间名重海内。宋旭曾与“华亭派”画家莫廷韩(1537-1587年)入芟山社绘白雀寺壁,时称妙绝。宋旭遁入佛门以后,隐居佛寺,潜通禅理,一生画笔不辍,八十一岁时尚绘《平沙落雁图》轴,清逸传神,传为美谈。

从宋旭流传至今的画作可知,其所绘山水大都气象雄逸,构图紧密,景物细致入微,用笔缜密沉着,善于运用勾、皴、点、染的不同技法,抒状风、晴、雨、雪的不同山水景貌,所绘峰峦、丛树、溪泉、房舍,浑然一体,呈现出峦光山色、朴茂静穆、情景交融的天然意境。尤其难得的是他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厚,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其画继承发扬了宋、元讲求士气逸格、缜密秀雅的文人画传统风格,追求摹古之风,同时师法自然,布局疏朗明媚,景物深窅疏淡,笔墨苍润清逸,于萧简疏丽中追寻清旷雅致、静谧幽深的自然意趣,寄寓了作者窥透世事红尘、寄情山水的幽雅情怀,令人观之眼界肃清,清心寡欲,在向往之余,生起无限联想。宋旭传世的山水画作,现多分藏于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山东、沈阳、重庆等地的博物馆。现介绍其中七幅佳作,略作赏析,以窥一斑。

《柳荫垂钓图》轴: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纵135厘米,横53厘米,纸本设色。画面严谨大气,意境幽静隽雅,笔墨朴茂,设色古雅。所绘仲夏山川美景,远处山峦巍然绵延,丘石嶙峋,林木浓荫苍翠。群山中有数间楼阁房舍,碧瓦飞檐,有的轩窗洞开,露出帷幔帘卷,似有人临窗观景。山脚下一泓湖水绕山而流,河面宽阔,水流澄澈,山色丛树倒影隐映波光潋滟;河流上一座木桥横跨,湖岸浅滩边柳树浓茂苍劲,枝叶繁密,柳丝垂拂;河边一株歪脖柳树,树干欹斜伸向河面,垂柳枝下,一只乌篷木船泊于水面,船首一头戴斗笠、盘腿而坐的渔翁正于水中垂钓,意态闲雅。整幅画布局高远而浑厚,远山近水纹络清晰流畅,尤其是山峰丘崖以险峻取势,青松、柳树以轻柔为美,峰峦树林,各显风姿。用笔精致娴熟,苍劲古拙,苍中带秀,柔中寓刚,房舍、楼阁、拱桥以工笔描绘,细密精致;峰峦用干笔皴擦,墨晕渲染,深得元人山水笔意之妙。画轴左上题识:“高阁结岩阿,森森夏木多。渔人无个事,钓罢扣弦歌。石门山人宋旭写于超果禅室。”钤白文“宋旭之印”、“石门山人”二印。

《山水图》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纵327.9厘米,横106.8厘米,纸本设色。画境广阔深远,气象万千。所绘高山耸峙,巨峰凌空,山头乱石累累,白云飘渺间一瀑布如白练飞溅而下,山底溪流蜿蜒曲折,两岸怪石嶙峋,丛树群生,青松茂密;溪流旁有木屋数间隐映于密树之中,屋内有人凭轩眺望山色。图中山石勾染,皴法多用秃笔中锋,枯树、苍松勾勒细致自如,所画木屋、人物虽小,却形神皆备,意趣横生。整幅画构图高远,秀逸古拙,意境冷峭幽深,笔法工细严谨,苍中带秀,平中求奇,静中寓动,色泽清新妍丽,别具神韵。

《江山楼阁图》轴:现藏于沈阳博物馆,纵24.67厘米,横180厘米,纸本水墨。此图绘峰峦奇险,山势绵亘,巨石嵯峨,丘壑幽深,江流开阔,溪流潺潺,楼阁错落,古树扶疏,舟艇竞发。将江山之渺远、山色之奇秀的壮丽景致表现得精妙传神,尤其画中斜径、丘壑、岭石、房屋、树木掩映穿插,险峻丘峦平夷起伏,疏密有致,极富变化。在笔墨运用上,此图淋漓大气,苍拙秀润,虚实结合,自成面目。远山远景以淡笔晕染,朦胧雾绕;近景山石、丘壑用短披麻皴法勾皴,精微疏丽;墨色浓淡相宜、明快清雅,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深秋山川郁茂、辽阔、清旷之原生景态,其笔法深湛精致非同一般。画右侧上方自题:“嘉靖丙寅秋暮,石门宋旭写于云间之圆通精舍。”钤白文“宋旭之印”、“石门山人”印二方。嘉靖丙寅,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作者时年42岁,此画为其成熟时期的杰构。

《万山秋色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140.6cm,横28.9cm,纸本设色。采用高远式构图,图绘山中秋景萧瑟清远,远处山峰层峦叠嶂,逶迤而下,峰头丘壑古木丛杂,霜染红叶,间有楼阁屋舍、飞瀑溅流掩映其中;山脚下枯松参天,乱石棋布,溪随路转,水流潺潺;溪畔小径上一文士正策杖下山。此画布局疏密有致,设色清冷淡雅,水墨秀润苍拙,山顶多以“矾头”和杂树点缀,有五代董源山水遗意;此外,山石多染少皴,杂木丰茂,造景气势险峻,笔法萧散,从中亦可见元四家的影响。图右上方自识:“万山秋色。万历庚辰初冬,檇李宋旭仿董北苑家法。”钤朱文“石”、“门”联珠印,“初旸”朱文印。万历庚辰,即明万历八年(1580年),作者时年56岁。

《城南高隐图》轴(图5):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横32.5厘米,纵67.5厘米,纸本水墨。此幅画面明净简洁,笔法古拙凝练。运用三段式构图,所绘远处景物萧疏,城墙逶迤,城内楼阁、高塔、屋舍掩现其中,若隐若现;城外杂树繁茂成林,茅屋数间错落有致;中间一条大河横穿,河面清澄宽广,江面上正行驶着一只乌蓬小舟,一人端坐船头,远望江景,一人于船尾摇橹;近景右方有一带院落的茅草小屋,屋内一头戴冠帽的隐士正静坐观赏院内花卉,旁边有一小童待立;院外几株古树,苍劲浑朴,枝干遒劲,枝叶葱郁;左侧小拱桥上,一老者正曳杖缓步而来。该图构思精巧新颖,画境悠远隽秀,城内城外,一虚一实,流水、棹舟,城楼、古木,一动一静,有力地衬映了画中隐士超凡脱世、寄情山外的高远情思。画上题识:“僧牛伊昔屋僧东,何如南郭张家侬。咏歌恨不惊人句,行草妙笔临池工。衡门柳色和烟碧,小院荷花映日红。浮云世事异朝夕,尔独高卧全真风。万历戊子之夏偶遇仰泉兄,齐头相与高论,移日感而相赠。檇李只弟宋旭初旸甫志。”钤白文“宋旭之印”、“石门山人”、“初旸”三印。万历戊子,即万历十六年(1588年),作者时年62岁。

《松壑云泉图》轴: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纵141厘米,横63厘米,绢本设色。构图疏朗开阔,墨色苍润简括,色泽典雅富丽。绘群山叠嶂起伏,山头苍松点翠,峰峦簇聚,山中白云缭绕、雾气氤氲,烟岚云雾流动于层峦叠嶂、坡谷幽涧,仿佛仙境。山间悬泉瀑布,飞流直下,依山势而下汇成溪泉;山脚盘石嵯峨,所生古松枝干虬劲挺拔,临溪水建有木屋一间,中有一人作临窗观景状。溪水上有拱形木桥,桥边有羁旅行人,景致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山石用披麻皴,染出山峦向背,同时渍出浮动的白云;松干用赭石、松枝墨写,以石绿染之,深得元人山水笔意。

《寒江独钓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160.8厘米,横52.2厘米,纸本,淡设色。此图绘寒林雪景,远处天穹明净,奇峰绵延叠起,耸入云端。山中白雪覆盖,银装素裹。一湾江水横贯群山,江面宽广,波光粼粼。近处滩头窠石间数株枯松,或衡天而立,或倾斜偃仰于山脚。左侧陡壁悬岩,杂树丛生。两岸之间,拱桥横跨,一叶渔舟泊于江心,一戴斗笠披蓑衣的渔翁正在船头垂钓,颇有唐代柳宗元《江雪》诗中所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凄清冷逸的意境之美。全画笔墨苍润劲拔、清峻明润,意境枯寂清远,用笔精工纯熟、柔中寓刚,笔法简练沉着,远景点笔为树,信笔写之,画风近沈周而又出新意。画右上角自识“万历甲辰日长至,八十翁石门宋旭写。”钤白文“宋旭之印”、“石门山人”印二方。万历甲辰,即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宋旭时年八十岁,此图堪称他晚年的山水珍品。宋旭之画或秀雅、或清蔚、或古拙、或柔润、或超迈,尤重墨色之秀和润,达到了“有宋人之骨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去其佻”的境界神韵。



宋懋晋《荆水山居图》

金朋霏

明代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是沿续宋、元传统演变发展的,山水尤为显著,表现手法也有创新。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地区画家运用熟练笔墨描写园林景物,把表现文人生活题材的山水画提高到元以来山水画的新境界,吴门画风影响深远。至明代末期,华亭、松江一带画人辈出,大多近宗吴派而远接元人,苏松、华亭诸派山水纷纷鼎立於当时画坛。明末董其昌注重讲求笔墨趣味,风格秀润,以古拙取胜。与董氏同时并活跃於上海一带画坛的还有以宋旭、赵左、宋懋晋为代表的苏松派画人,承继吴门画法风格,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宋懋晋就是一位师从於宋旭而有所成的著名山水画家。其画在当时就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沈周山水画高峰後的继起者,并可与董其昌、赵左相抗衡。宋懋晋(生卒年不详),字明之,一字明叔,松江(今属上海)人。他主要活动於明末万历、崇祯年间。长於山水画的创作,与赵左共同师从於山水画家宋旭门下。据传他幼而聪慧,早年见牧童赶牛,自己就在墙壁上画其景象,颇为神似。及长,不乐为经生言,遂去而习画。据《松江府志》记载:“宋懋晋,字明之,华享人。爱博涉,不乐为经生言,去而学画。日夜临摹古迹,师嘉兴宋旭,参以赵千里、黄子久遗法,胸有丘壑,自成一家。若仙山楼阁之属,经营位置莫能过也。懋晋风度潇洒,中无城府,善谈论,好吟咏,题跋尤工。”清·姜绍书《无声诗史》谓其画“法赵千里、吴仲圭、黄子久,而笔墨秀润,丘壑幽深。”宋氏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艺术格调,他曾经对前贤名迹广泛临摹,为最终成就其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深受推重,像董其昌这样的画坛魁首也对他的画作推崇倍致。宋懋晋传世画作并不多见,目前国内各博物馆的收藏也为数不多,此次中贸圣佳徵集到的《荆水山居图》就是一件极为难得的宋氏山水画珍品。《荆水山居图》为宋懋晋存世罕作之一。纸本、设色,纵十八厘米,横二四五·五厘米。此卷描绘了江南山水秀丽多姿的旖旎风光,图中山峦起伏,丘壑纵横,一条江水时隐时现,贯穿於全画。江岸上茅屋草舍散落,阡陌相连,小桥横卧溪上,游人策杖行於山水间;江中渔舟游曳,帆影幢幢,呈现出一派安逸恬静的气息。卷尾画家自题款:“荆蛮逸民宋懋晋写。”下钤“明之”白文印一。此卷时代风貌极具晚明特点,追求平淡蕴集,“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此卷在画法上继承了沈周山水画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体现出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浅绛山水的许多画法特点。笔墨鬆秀而敷色淡雅,结构布局张驰有度,虚实相生。取势布景交错而不繁乱,经营位置自然合理,景色先以朽笔勾出,而后邈蘋,兼有青绿、淡赭、浅绛,景致、笔墨交融,富有意味。取景虽繁复,但有舟船、溪桥、房屋、人物、树木等掩映穿插,符合其画山水须得山川林木、屋宇人物、楼观舟船之势的主张。笔法俊秀、熟练,重视笔墨形式表现,勾、划、皴、擦、点、染富於变化,烘染得法,追求平淡自然的隐逸格调。山峦向背条理分明,墨色或浓、或淡、或乾、或湿且山头处露白,风格与董其昌十分相像,但用笔较思白繁复,恰好反映了“懋晋风度潇洒,中无城府,善谈论、好吟咏”之说。宋懋晋在文人画体系中,尤其在山水方面能与画坛首领董其昌相媲美,并受到众多文人画家的首肯,以致“名躁一时”,与他所具有的高深的画学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荆水山居图》借江南一隅,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宋懋晋山水画的艺术成就,是一件殊为难得的明代晚期山水画精品佳作。著录:《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册,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353页,京12-058号款识:荆蛮逸民宋懋晋写。钤印:明之(白文)质地:设色纸本



宋懋晋(?—1620年后)明代画家。字明之,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幼见牧童躯牛,从壁上图之辄神似。既长,不乐为经生言,去而学画。穷日夜临摹古迹,从宋旭受业,参以宋、元遗法,富有丘壑,与赵左抗衡。其气韵间与刘珏相埒。仙山楼阁,位置得当,为时所称,深受董其昌、邹迪光等推重,为“松江派”名家之一。兼善写松,题跋尤奕奕有风韵。万历十三年(1585)作山水扇,泰昌元年(1620)作山水图。其《金陵廿四景》图册,现藏南京博物院。作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汉宫春晓图》扇面(藏上海博物馆)等。在笔墨运用上,宋懋晋既继承了传统的画法又有所创新,自成面目。据画史所记,宋懋晋之绘画“富有丘壑”,是指其山水画擅长构画名山大川。



阴山工作室(微信公众号yinshanStu)资料库















1







献花(0)
+1
(本文系阴山工作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