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生七年
2015-06-04 | 阅:  转:  |  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

最近看完了《人生七年》完整系列纪录片,颇有感慨。《人生七年》真实的记录了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儿童的成长故事,令人吃惊的是,有的孩子我们预料到了他们的未来,有的却让我们出乎意料。

1964年,英国导演开始追拍14个人。这14个人中,有读《金融时报》的Andrew,……那一年,他们只有7岁。此后,每隔7年,就重访一次这批人,跟踪他们的少年、青年、中年,到56岁。最早决定拍这个纪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Andrew,很自然地到剑桥读法律系,逐步成为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供养由全职太太和两个儿子组成的家庭,生活富足而体面。同样地,John儿时也读《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拿全额奖学金在牛津读书,做诉讼律师,有良好的工作圈子,35岁那年迎娶名门望族的姑娘,夫妻共同致力于慈善事业,标准的成功人生。与此相反,成长于贫民窟的Tony尽己所能,只做了计程车司机,投资失败,债务缠身,矢口否认自己的种族歧视倾向,但他渴望融入西班牙而轻视亚裔的习性,无疑展示了源自社会底层的自卑。出身劳工阶层的Lynn,?没有接受大学教育,做了半生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却在晚年被裁员,成为英国经济不景气的直观写照。?当然也有例外纪录片中有一个逆袭的例子,是出身农民家庭的Nick,?通过努力考取牛津物理系,后来做了大学教授。他醉心学术,有强烈的使命感,将兴趣和职业做了很好的结合。但十四个受访对象中,只有这一个实现了阶层跨越,凭借教育。?不难发现,良好的的确是小孩成长的强大助力和后盾,这通常意味着更的、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视野,就业方向也很明确,金融、法律、政治、学术,换言之,成功的机率大些。而出身于贫寒家境的小孩,往往面对更多限制。最明显的莫过于错失高等教育,无法做到一技傍身,就很难抓住上升的机会。这样,低端的教育导致低等的工作,接下来是平庸的人生。?

良好的教育不仅意味着多金的工作、体面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平衡心境,提升修为。Bruce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有短暂的金融业工作经历,随后成为一名综合学校的老师。相较于牛津同窗,他的野心不大,事业发展平平,可荧幕上的他有着沉静的举止和温暖的笑容。Bruce?35岁才结婚,育有两子,家庭幸福。他带着儿子们露营,享受高质量的共处时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持重敦厚的父亲。这份淡定和坦然,源自教育。?那么该怎样教育孩子,才能为孩子以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呢1,发扬中西教育文化结合,既要有慈爱,又要有尊严,好的方面多鼓励,也就是传统的说法扶正驱邪:“正则勉励,邪则驱赶。”从小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独立性。创造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但又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给予相应的约束和纪律要求。

作长辈的在道德品行上也要树标杆,也就是很易懂的以身作则,形象治病。3、一项科学调查发现,当你给孩子一个棉花糖并告诉他/她,如果等十五分钟不吃这个棉花糖的话,就可以获得三个棉花糖。研究发现,克制自己欲望并获得更多奖励的孩子往往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因此,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耐心,减少孩子的冲动性行为。4、不要规划孩子的人生,给与指导,但使其自由发展。谈到教育,也就是不要一味的施加压力。但是也不能放任自流。21世纪孩子的教育需要多沟通,多交心,多谈道理,多方引导。这样看起来很简单,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献花(0)
+1
(本文系末与的白英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