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夏昆:如何教孩子古诗
2015-06-05 | 阅:  转:  |  分享 
  
问对线上讲座(八)内容整理?|夏昆:如何教孩子古诗

2015-05-23?@青苔整理?问对教育



19:00——21:00,“问对教育”开展第八次线上粉丝(QQ群内,群号158442998)讲座交流活动,讲座主题为“如何教孩子古诗”。讲座邀请《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核心作者夏昆老师做主讲嘉宾。下面是讲座内容整理:



1.我们为什么要教孩子读古诗?

AK:开始之前,我想贴一个网上的帖子:《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下面是网上的回答:

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句子,还是念“全面推进XXX,总目标是XXX,以XXX为荣,以XXX为耻”?以后他想起小时候的文字,是记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还是“叫一声阿姨好漂亮阿姨给你糖吃啊”比较好?就像,如果可以选择,你是希望孩子小时候听听舒伯特,听听昆曲,听听评戏河南坠子,还是让他听“擦干一切陪你睡”?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4、5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的,就长大了。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小的时候,“卧看牛郎织女星”;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这些回答都很妙,还有其他有趣的回答,我这里就没有粘贴了,但是对最初的问题我有一点并不同意:那些古诗孩子真的不懂吗?教育学上有一个观点,有些知识和素养必须在某一个年段进行熏陶培养,如果错过了这个年龄段,以后就再也无法培养起来了。记得国外有个狼孩的报道,孩子从小跟狼生活在一起,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后来被救回人类社会,但是他再也不会说话了,只能学狼叫。其实诗词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悟也是这样,这也就是我主张古诗词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进行熏陶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小孩子真的不懂古诗词吗?我以为未必。大多数父母一说起古诗词,反应就是让孩子背,背多少等等。我们看到很多家长让孩子背诵诗词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在客人来的时候让孩子表演,这样死记硬背下来的古诗词,孩子当然不懂。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父母是把孩子本来懂得的古诗词硬生生弄得不懂了。我想问,现在又有几个大人懂古诗呢?所以下面是今天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故事诗,孩子最喜欢的诗。



2.故事诗,孩子最喜欢的诗先介绍一下主演:爸爸,就是寡人。天天:是我儿子,下面的案例,全部是我给儿子讲古诗的真实事件,已经收入我下一本新书,大概在六月出版,暂定名是《中国最美的语文》。给天天讲诗歌故事纯属偶然,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一般情况下,我是给他讲故事的。天天很小的时候,妈妈便在床上给他读故事书,并带着他认字宝宝。一来二去,天天居然认识了不少字,在他上幼儿园之后,他已经基本能够比较流畅地读我们给他买的书了。家里也有不少为他买的童话、诗歌、故事的碟子,经过我们允许,他可以看电视,因此当我开始给他讲诗歌故事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小子居然已经懂得不少了。那是在天天六岁那年的三月,那天,是个周末,我带天天到桂湖公园玩。路上,天天说:“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我说好。可是不知道怎么的,肚子里故事倒是不少,适合给天天讲的实在太稀缺。西游记故事他也很熟悉,三国演义的很多我自己都记不清了,讲希腊神话吧,又记不住那些长长的名字,此刻附上心头的只有几首唐诗,于是“敷衍”天天:“爸爸给你讲一个诗人写诗的故事好吗?”“好好!”天天倒是兴致勃勃。可是到底讲什么呢?我抬头四望,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指头新绿初绽,春意盎然,干脆就讲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吧!走在人潮人海中,我开始给天天大声讲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蹊:小路,小径。]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释义:黄四娘家种了很多很多的花,小路的两旁繁花似锦。成千上万朵的花把花枝都压得低下了头。花丛中,美丽的蝴蝶在不停地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黄莺在唱着动听的歌。“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杜甫……”我话音未落,天天马上大声插嘴:“杜甫是诗圣,李白是诗仙!”

“嗯,说得真对!”我从来不放过对天天表示赞许的机会,更欣赏他在我讲的时候随时插话,因为这只能说明孩子的小脑袋在跟着我一起转,也许有时候会转到别的地方去,但是如果没有自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孩子怎么会“跑题”呢?答应了孩子要讲故事,那么必须还是得有故事的样子,我心里想:把诗人写作诗歌时的背景连着诗歌一起介绍,不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吗?于是我开始搜索记忆,给天天讲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天天知道,杜甫诗中国的大诗人,不过天天知道吗,杜甫还在我们成都生活过几年呢!当时,他就住在爸爸带你去过的杜甫草堂。那时候,杜甫有个邻居,叫黄四娘,黄四娘有一个爱好,你知道是什么吗?”我给天天卖了个关子。天天知之为知之,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我告诉天天:黄四娘最喜欢养花了,她养了很多很多的花,有一年春天,就跟现在一样,她花园里面的花儿都盛开了,杜甫在花园里面游玩,欣赏着这美丽的繁花,还有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小鸟在树梢上婉转啼叫,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天天听得出神了,握着我的手,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努力想象一千多年前的鲜花。我继续讲:杜甫心里就想啊,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一定要写一首诗记下来!于是,他就写了这首《江畔独步寻花》。我把诗歌给天天背了一遍,根本用不着多余的解释,天天就完全理解了这首诗。可是让我惊奇的还在后面。到了桂湖公园,我们先在湖边玩了一会,天天提出要坐船,于是我们租了条小船,泛舟湖面。湖边垂柳依依,柳条轻拂,岸上小草绽绿,鲜花盛开。也许是受了刚才我说杜甫遇到美丽的景色也要写诗记下来的启发,天天很郑重地宣布,他也要写一首诗把这美丽的景色记下来。我说好啊,那你写吧!我没有带纸笔,就把他的“作品”用手机记录下来:

江水新都夏子仪桂湖人多树也多,江水清清幻倒影。柳条发芽垂下河,花开花多尽是花。

天天特地嘱咐我:第二句的“幻”字是幻想的幻,不是交换的换,我写好之后,天天还拿过我的手机检查,看看是不是写错了。之后更郑重地要我把作者署名加上,按照他的要求,署名是“新都夏子仪”。我心里暗笑:古人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千古之盛事也。”天天当然还不知道这句话,但是很明显他把自己的这首次的古诗创作是看得很严肃的,不仅要署上大名,还要署上籍贯。而这次经历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是,他从此觉得古诗很好玩:又好听,又有故事,一石二鸟,因此就开始经常缠着我要讲诗词故事了。

所以这是我给孩子讲诗词的第一个方法:故事诗。对很多人来说,古典诗词仿佛是供奉在神坛上的塑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些家长更是认为古典诗词距现在过于久远,一些语句连家长自己都不懂,怎么给孩子讲。其实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上说,古文与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阅读古文会有一定难度,但是对大多数经历过正规教育的家长来说,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其次,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一般语言都较为简单,没有太多的生僻字词,加之儿童古诗词读本大多有较为准确的注释,父母粗看一遍,理解意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就这样直接给孩子讲,似乎情节性弱了一点,孩子也不会满意,所以,我采取的是背景+释义的方式,在讲一首诗之前,先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再将背景与诗歌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有时候也会觉得有些“简陋”,不过这种情节上的简陋往往可以以诗歌的音韵、节奏、内涵之美来弥补,因此,孩子一般来说是比较满意的。下面再给大家贴一个我给天天讲白居易《问刘十九》的案例,这首诗很多儿童诗歌选本里面都有,文字清淡,简单易懂,孩子理解起来一点都不困难。

问刘十九[刘十九:名叫刘轲,白居易的朋友,当时隐居庐山。]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无:么,吗。]

释义:新酿的美酒,色绿香浓,那小小的泡沫浮在酒面上,像小小的绿色蚂蚁。小小的红泥火炉。火烧得正旺。天快黑了,大雪快要下来了,我的好朋友,你能不能过来喝一杯呢?按照讲故事的要求,我先给天天讲了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原来是个大官,后来因为被人陷害,就被贬到江州当一个小官了……“江州是什么?”天天是个每个细节都要弄清楚的好奇孩子。我耐心给天天解释:江州是一个小地方,这里也很穷,大家听说大诗人白居易来了,都很高兴,也都很喜欢他,白居易在这里也就交了不少朋友。

有一个冬天,天很冷,马上就要下雪了,白居易坐在家里,想:这么冷的天,干什么好呢?干脆喝酒吧!不过古代的酒跟现在我们喝的白酒啤酒不一样,是用米酿成的,刚酿出来的时候,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泛着绿色,跟小蚂蚁一样,好可爱的。而且古代人冬天喝酒的时候要用火炉温一下。“这样就不会感冒。”天天从医学角度很老练地进行了解释。我笑了:是啊,可是,一个人喝酒太孤单,白居易想请一个朋友来一起喝,于是他就想到了刘十九。白居易就想写一封信给刘十九,白居易是诗人啊,所以他的信也是用诗来写的:我刚酿好了美味的米酒,小小的泡沫浮在酒面上,就像绿色的小蚂蚁。我温酒用的,是一只小小的红泥的火炉。天晚了,看来要下雪了,我的朋友啊,你可以过来喝一杯吗?我给天天解释了这首诗,又给天天读了一遍,没想到的是,他的好奇心还没得到满足:“后来呢?”我楞了一下:白居易诗里面没有讲后来怎么样啊?不过为了不让天天失望,我干脆就根据诗意杜撰了:“后来啊,刘十九看到了这首诗,高兴极了,马上跑过来和白居易一起喝酒,两人正在喝酒的时候,天就下起雪来了,外面天寒地冻,里面两个人喝着烫过的热酒,聊着天,真快乐啊!后来啊……后来就完了。”天天知道,白居易是唐代有名的诗人,我们都讲过他的《问刘十九》。其实,白居易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学习,很爱看书。很小的时候,他还不会说话呢,他的奶妈抱着他,就指着屏风上的一些简单的字念给他听,后来他会说话了,居然那些字就都认识了。他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写诗。等他长大的时候,他的诗就写得很好了,后来他就到了长安去。按照当时的习惯,他要把自己的诗歌给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看,所以,他就来到了一个著名的诗人顾况的家里。“我怎么不知道这个大诗人呢?”天天觉得自己诗歌“造诣”已经很深了,对现在居然冒出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大诗人觉得很奇怪。我笑了笑,继续讲:顾况在当时很有名,不过现在不是那么有名了。白居易到了他家门前,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让仆人传进去,这叫名片,然后把自己的诗歌也托仆人带进去。谁知道啊,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名字就哈哈大笑说:“京城米价很高啊!白白居住恐怕不容易啊!”“什么意思啊?”六岁的天天一下子很没能明白这个文字幽默。我跟他解释:“白”就是不给钱,“居”就是居住,“易”就是容易,顾况把白居易的名字拆开了,意思就是白白居住很不容易,他在跟白居易开玩笑呢!天天明白了,也跟着咯咯地笑。可是,当顾况笑过了之后,拿起白居易的诗歌一看,大惊说:“能写这么好的诗歌的人,在京城白白居住也是很容易的啊!”然后马上派人把白居易请进来,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后来,白居易在顾况的推荐下,又结识了很多诗人,他自己后来也成为了一个大诗人。顾况称赞的这首诗,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一起背一下好吗?一般情况下,我并不要求孩子把我讲的诗歌背诵下来,但是我却发觉,天天还是能够很顺畅地背诵很多我讲过的诗歌,甚至一些很早以前讲过的诗歌他也能记得。我想,这与我将故事与诗歌结合起来讲是有关系的。通过故事,孩子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还借此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最好的记忆绝对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记忆,因此,有时候问他诗歌的时候,他首先想起的是我给他讲的诗词故事,然后再由故事联系到诗词,试想,这样的记忆能够不牢固、不久远吗?让我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的,是另外一件事。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天天很小的时候哄他睡觉是个难题。别的父母都喜欢给孩子唱摇篮曲,可是我基本上不会唱摇篮曲,我又不喜欢把一首很短的歌翻来覆去地唱,这样天天还没睡着,我肯定先睡着了。因此在他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只要我哄他睡觉,总是给他背诵诗歌。短的一下子就背完了,懒得再去搜寻,所以一般都背诵比较长的,比如《春江花月夜》、《木兰诗》、《陌上桑》、《琵琶行》、《西洲曲》,记得背得最多的就是《西洲曲》,很多个夜晚,还不会说话,只知道哭的天天就是在我昏昏欲睡的背诵诗歌的声音中入睡的。后来天天大了,有时候也希望我哄他入睡,按照惯例,我还是给他背诵诗歌,可是现在他不满足于听那和谐悦耳的音节,感受那抑扬顿挫的韵律了,一定要我给他讲出来。我嫌麻烦,一直没有讲,后来终于拗不过天天,给他讲了这首《西洲曲》。下面是《西洲曲》全诗:

西洲曲[西洲:地名,应该是对本篇中的男女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南朝乐府民歌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下:落下。]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鸦雏色:小乌鸦羽毛的颜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伯劳:鸟名,乌臼:树名。]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翠钿:用翠玉镶嵌做成的首饰。]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莲子与莲心都谐音“怜子”、“怜心”,表示对对方的爱恋。]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垂手:栏杆扶手。]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学生学习诗词都害怕篇幅长的,可是每次讲诗词故事,天天都要求讲长一点的,这倒不见得是他好学,而是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晚些睡觉。因此当我给他讲了《西洲曲》之后,时间已经比较晚了,我催促他睡觉,也没有在意其他的。有一天我们举家出游,我开车,车上除了内子,还有天天和哥哥姐姐。孩子们在后座吵成一团,为了让他们安静点,我说:要不天天把你知道的诗词故事给哥哥姐姐讲一下吧。说起诗词故事,天天顿时来了劲:讲什么呢?经过一番思索,天天的选择让我大吃一惊:那我就讲《西洲曲》吧!虽然在天天还是婴儿的时候我就把《西洲曲》当摇篮曲背给他听,可是在此之前从来不知道他能背诵啊!于是我问天天:“这首诗你能背诵吗?如果你都背不下来怎么给哥哥姐姐讲呢?”天天坦诚地说:“我基本上能背了,只是有些地方还不是很熟悉,到了那些地方爸爸提醒我一下好吗?”我答应了,于是在后座上天天就把《西洲曲》一句句背下来,每背一句,就给哥哥姐姐解释一句,解释得几乎和我讲的一模一样,中间的确有一两句他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只要我提醒最先一个字,他马上就能顺畅地背出来,并且准确地解释。要知道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而且我之前从来没有要求天天背诵过,在我给他讲解之前,他也基本不会背诵,而在经过我讲解,他了解了诗意之后,居然能这么完整地背诵,更重要的是如此准确的理解!这年他才七岁。所以我更相信,让孩子了解了诗歌之后,我们甚至不需要要求他背诵,那些诗词都会扎根在孩子的心里。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以为那些诗词孩子们不懂,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使用让他们懂得的方法,如果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这些美好的诗词讲给孩子,孩子还有什么不懂的呢?在讲诗词故事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富矿,就是诗话和词话。诗话是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欧阳修写作《六一诗话》,不过相当一部分诗话主要侧重于诗歌评论,对父母给孩子讲诗词作用有限,因此我选择的主要是有作者介绍以及故事情节的诗话,比如元代辛文房著的《唐才子传》,以及元代孟棨(qǐ)所著的《本事诗》。词话与诗话一样,大部分侧重于对词的艺术特点的评介,而我主要使用的是我当年读高中时邮购的一本《词林纪事》,再加上多年喜爱古诗词的累积,结合诗词给孩子讲。比如我在讲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时候基本上使用的就是有关的诗话。唐朝的时候,有一个诗人叫崔护。有一年春天,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花儿都盛开了。崔护就和大家一样,到城外去踏青。“崔护走啊走啊,一路上看了很多春天的美景,真漂亮啊。可是他走了很久,又累又渴。怎么办呢?正好,他看见一大片桃林,桃林里面有一家人家,于是崔护心想:我就到这家人家去要点水喝吧。”“崔护走进这家人的园子,园子里也栽了很多桃树,桃花盛开,美极了。崔护去敲门,可是敲了半天,也没有人答应。”“是不是没有人啊?”天天在推测。“过了一会,门里面有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你是谁啊?’”“崔护回答:‘我是过路的,因为渴了,想到你们这里讨点水喝。’”“过了一会,门‘吱呀’一声开了。出来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端着一碗水,对崔护说:‘你喝吧。’”“崔护喝水的时候,那个女子就靠在门边看着他。枝头的桃花就开放在女子的脸边,很美丽。后来崔护就喝完了水,告别了女子。”“后来呢?”天天似乎也意识到肯定还有下文。“第二年,又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春天,崔护又到这座都城南边的人家这里来踏青,他又走进这家人家的园子,敲门,可是这次,他敲了很久的门,也不见有一个人出来。崔护有些遗憾,就在门上题了一首诗,名字就叫《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安徽宝妈7岁:这个很考验家长的能力啊AK:不见得,很多故事我们其实都知道的,比如下面这个贾岛推敲的故事:那是一天晚上,我下晚自习回来,已经十点过了,可是天天还在等我。我刚进门,就听到他叫爸爸的声音。我放下东西,来到卧室,靠在天天身边:今天爸爸给天天讲一个贾岛推敲的故事好吗?“哦,贾岛,我知道,他写了《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天天背诵得很轻易,这首诗是以前给他讲过的。“背得真好!”我表扬了天天,开始给他讲故事:贾岛是个诗人,以前曾经当过和尚,但是他十分喜欢写诗,而且写诗很认真,有时候,他思考一句诗,甚至一个字都要思考很久。有一天,他骑着小毛驴走在街上,一边走,一边想他新写的一首诗,名字叫《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李凝:作者的朋友,隐士。幽居:隐士居住的地方。]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邻并:指邻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约定。]

可是啊,他想这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就是说晚上了,小鸟在池塘边的树上都睡觉了,月光下,和尚也推开了门要回去了。可是过了一会,他又觉得好像用“敲”字更好。于是贾岛就骑在驴上一直想啊想啊,还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天天觉得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我故意把球踢给了天天。天天思考了一会说:“我觉得用敲好!因为门太大太重了,和尚推起来太费劲,所以应该敲门,让别人来开门。”我刚开始还为天天与古人暗合而欣喜,听了他的解释之后又哭笑不得:看来小孩子的思维与大人的确不一样啊!我继续讲下去:这时候啊,突然,冲上来两个士兵,一下子把贾岛从驴背上拉下来,押到一个人面前。原来啊,贾岛想诗想得太入神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结果冲进了一个大官的仪仗队里,这个大官叫韩愈。而韩愈也是一个诗人,他看见兵丁把贾岛押过来,就问:你为什么闯进我的仪仗队啊?贾岛说:贫僧想两句诗,想得入神了,没有想到冲进您的仪仗队了。韩愈就说:是哪两句诗啊?贾岛把两句诗告诉了他。韩愈想了半天说:我觉得还是用敲好。因为夜很静,发出几声敲门的声音,夜晚就显得更安静了啊。“为什么呢?”六岁的天天还不明白‘鸟鸣山更幽’的道理。我给天天解释:你想啊:敲门声轻轻的,咚咚咚,夜很安静,声音又很好听,于是这夜晚不是更美了吗?天天基本上算明白了,不过他还是关心故事的结尾:后来怎么了?后来啊,韩愈不但没有怪罪贾岛,还和他成为了朋友,和他一起作诗,贾岛终于成为了著名的诗人。但是给孩子讲这些的时候必须顾及孩子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有些东西孩子暂时理解不了,家长可能还得做些简化的工作。比如我在讲刘禹锡《玄都观桃花》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些简化:

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紫陌:指道路,红尘:指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玄都观:在长安城内。桃千树:指桃树多,暗喻权贵很多。]尽是刘郎去后栽。[尽是刘郎去后栽:都是我走后栽下的。暗喻现在朝中的权贵都是我被贬之后提拔的。]

那时候天天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已经初步品尝到沉重的课业负担带来的痛苦。现在给他讲诗歌故事的时候也不是很多,因为我也不想过于增加他的额外负担,更不想因为增加了这种负担而使孩子失去对诗词的兴趣。但是孩子还是经常希望我给他讲诗词故事,现在天天的姐姐颖儿也到我们这里读书,因此每次就是给两个孩子一起讲。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赏花,其实暗含讥讽。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桃树比喻权臣,其深层的含义是在说:现在朝中显贵众多,不可一世,但是你们哪个不是踩着我和柳宗元的肩膀上来的?所以这首诗一写出,朝野哗然,刘禹锡再次被贬为播州刺史,后改连州刺史。不过给八岁和十岁的两个孩子讲这些古代的政治斗争显然不太合适,因此我选择的方法是只讲表面含义,暂时不管这首诗的讥刺之意。等他们长大点给他们讲,他们自然会明白的。那天,我们仨趴在床上,两个孩子一边一个趴在我身边,我开始讲:唐朝的时候啊,有一个大诗人叫刘禹锡,以前他当过大官,后来被贬官了,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过了很久很久,他才回到了长安,就是当时的首都。刘禹锡回长安的时候啊,正好是春天,他走到街上,发现人们都急匆匆的,见面就问:“你看了吗?”“我看了,你呢?”刘禹锡觉得很奇怪,就问路人:“你们说的是看什么啊?”路人说:“您还不知道吧?我们长安城里有一个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很多道士,这些道士有一个爱好,喜欢种树,有一种树他们种得最多。”讲到这里我故意停了一下:“你们猜猜是什么树?我提醒一下:是能开花的。”“桃树!”天天说。“桂花树!”姐姐回答。“天天答对了,现在是春天啊,桂花是秋天盛开的。”天天很得意。刘禹锡听说了之后啊,就想:嗯,我也去看看。于是他就去了玄都观,走进去一看,那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园子,里面种满了桃树,春天来了,桃花盛开,美丽极了!真是繁花似锦啊!两个孩子点头,似乎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色。刘禹锡看完了之后很高兴,心里想,我要写一首诗记下来,于是就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这里的紫陌就是指大街,第一句是说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极了,每个人都说:我刚看了桃花回来的。那么他们在哪里看桃花呢?“玄都观!”两个孩子回答。“玄都观里面有多少桃树呢?”“千棵!”“千树!”两个孩子略做思考回答。“嗯,真好!不过这里的千树不是说正好一千棵,而是说很多很多,成百上千的意思。”“哦!”“刘禹锡就想啊:我在长安的时候怎么没有看到这些桃树呢?哦,我知道了,肯定是我离开长安之后栽的吧。所以这里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事实上,即便是儿童的诗歌选本,有些古诗词也是有相关的故事的,父母只要提前稍作准备就可以声情并茂地讲给孩子听,以我的经验,这种方式是孩子最喜欢也最能接受的,而且效果极好除了注释+背景讲故事和诗话词话讲故事之外,第三个方法就是巧借典故讲故事。比如我在讲王昌龄的出塞,就是那个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时候,就重点讲了李广的故事“‘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说:明月还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关塞也是秦汉时候的关塞。为什么说秦汉呢?因为北方的匈奴在秦朝的时候就骚扰中原了,秦始皇的时候就派了一个叫蒙恬的大将军去防备匈奴。后来汉代的时候,匈奴也多次侵犯我们,汉朝的皇帝也多次派兵去跟匈奴打仗。”“打赢了吗?”天天很关心结果。“后来,打了很多年的仗,终于打赢了,可是牺牲了很多很多的士兵。所以说是‘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说啊,好多的士兵参加战争,可是最后也没有回到家。”“龙城是古代匈奴祭天的地方,就相当于是他们的首都了,汉朝的时候皇帝派了很多军队跟匈奴作战,有很多将军都很厉害,其中有一个叫李广,他被人称为‘飞将军’,天天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不知道,爸爸快给我讲吧!”天天果然着急了。“李广是个很厉害的将军,他武艺高强,特别善于射箭,可以说是百发百中。而且他十分关心自己的士兵,他自己吃得很差,住得很差,但是要把好吃的,舒适的住处都留给自己的士兵。所以说他打了很多胜仗。可是有一次他还是被敌人抓住了。”“为什么会被抓住呢?”天天觉得一个常胜将军就不该失败。“因为那次敌人士兵很多,李广只有很少的一点人,而且他又受伤昏迷了过去,敌人就把他抓住了。敌人一直很害怕李广,现在抓住了李广高兴极了,想把他带回去请功。于是两个骑兵骑马并排着走,中间连了个网子,就把昏迷的李广扔在网子里面。走了很久,李广苏醒了,但是他没有声张,他悄悄地看,发现旁边的一个匈奴骑兵骑了一匹好马,于是他悄悄地积聚力量,突然,他一下子腾空而起,从网子里面飞了起来,飞到了那个匈奴骑兵的马上!”“呀!”事出突然,天天也不禁吓了一大跳。“那个匈奴骑兵没有防备,被李广一把推下了马,李广顺手夺取了敌人身上的弓箭,然后拍马就朝回家的方向跑!”“敌人不会追他吗?”天天的担心很合乎情理。“当然要追啊,”我继续讲,“可是李广是个神箭手啊,只见他回身张弓搭箭,一箭射去。‘嗖’的一声,就射死一个敌人,又一箭射去,‘嗖’的一声,又射死一个敌人,射死了好多敌人之后,剩下的敌人就不敢追了,所以李广就平安地逃了回来。后来啊,敌人更害怕他了,就给李广起了个外号,叫‘飞将军’。”“哦……”天天听得入神了。“所以,这首诗第三句就说:如果现在还有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将领,保证敌人连阴山都过不了!”这首诗天天以前读过,不过今天给他讲了李广的故事之后,似乎他理解更深了一些。我让他把诗再读一遍,当读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时候,天天提高了声音,右手使劲往下一挥,斩钉截铁,似乎自己就是指挥千军万马与敌人冲锋陷阵的将军了!过了好几个月,那天晚上,又到了我给天天讲诗词故事的时候了,我告诉天天我们今天讲塞下曲,是关于汉朝一个将军的故事。“将军?是比颖考叔还厉害的将军吗?”天天刚看了碟子里面“暗箭伤人”的故事,对颖考叔映象很深。“比颖考叔还厉害呢!他的名字叫李广。”“李广?我知道我知道,他很厉害!有一次他被匈奴人捉住了,他假装昏迷,突然一下子就飞上了敌人的马,因此人们称他为飞将军!”这个故事是我几个月之前讲的,我没想到天天印象这么深刻。“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李广的另外一个故事。有一天啊,他晚上骑着马,突然看见草丛里面有一只老虎!李广是神箭手啊,只见他弯弓搭箭,一箭就朝老虎射去。第二天白天,他带着士兵去看那只老虎,结果才发现,哪里是老虎啊,原来是一块大石头!而李广的箭,竟然就射进了石头里。李广就叫士兵把箭拔出来,可是怎么也拔不出来。李广试着再向石头射箭,可是再也射不进去了。”“后来,唐代的诗人卢纶写了一首《塞下曲》,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石棱:石头的突起部分。]释义:森林阴暗,草丛被风吹得乱动。李广将军在昏暗的夜里拉开了弓,射了过去。等到天明的时候寻找那支射出的箭,竟然射进了石头里!

给天天背了这首诗,我开始给他讲:“有一天晚上,李广骑着马打猎,树林阴暗,风吹着草丛不住地晃动,好像有什么东西似的。”“好像有老虎!”天天替李广做出了判断。“就是啊,”我接着天天的话,“老虎就是喜欢晚上出来吃人啊!只见李广将军不慌不忙,弯弓搭箭,‘嗖’地一箭就射了过去!到了白天,李广叫上士兵去昨天射老虎的地方,可是却发现,那支白羽箭竟然射进了石头里!”“李广真厉害!”天天赞叹。、“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还创造了一个成语,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什么意思呢?”天天问。

“你想,李广射箭的时候,他认为草丛里是什么东西呢?”“是老虎!”“对啊!老虎那么凶猛,如果一箭射不死它,它很可能会跳起来伤人啊!所以李广这一箭用了很大力气,射的十分专心,所以居然射进了石头里。天亮的时候他再射,却射不进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不是老虎,没有危险了,所以就使不出晚上使出的劲了。所以后来人们说,一个人如果专心专意做事情,就连金属和石头都能够打开。这里的金就是金属的意思。”天天点着头,似乎明白了什么。刚才说了三种方法:注释+背景讲故事、诗话词话讲故事、巧借典故讲故事。



3即使是一首很简单的诗,家长也可以想象诗人写诗时候的情态和心情,给孩子讲故事。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名字叫春晓,晓就是早晨,所以就是春天早晨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诗人孟浩然,他写了好多好多美丽的诗,以后爸爸还会讲更多的他的诗给天天听。不过这首可以说是他最有名的一首了。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孟浩然睡醒了,春天睡觉真是舒服啊,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这时候,到处听见小鸟的叫声,叽叽喳喳,热闹极了。可是这时候孟浩然却不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昨天晚上听见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于是他想啊,刮这么大的风,下这么大的雨,那些花儿不知道被风雨吹落了多少啊!在给天天讲这首诗的时候,我故意问他:“为什么孟浩然醒来想到的不是别的,而是花儿被打落了呢?”天天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花儿被打落了也会疼。”适合儿童的古诗词一般画面感都比较强,我个人主张不着急让孩子看文字,就由爸爸妈妈读出来然后详细解读,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孩子对文字的敏感能力,更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虽然没看文字,但是孩子却很容易背诵,等到孩子识字多了,再看文字就理解更深刻了。所以我以为给孩子讲诗词故事的年龄大概就在4岁以后,差不多到十岁以前。我孩子十岁以后就看我写的书了,两岁以前我把诗词当催眠曲背给他听。

其实这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对自己提高也很大,久而久之,父母也会有很好的诗词敏感度,这时候你就会发觉,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诗。我们居住的新都,是明代状元杨升庵的故乡。因此很多地方都刻着他的《临江仙》以表纪念。周六上午,我带着天天到我们学校——新都一中的校园,等着去老师家上图画课,我们俩坐在校园的铭章亭里,这是为纪念新都的抗日名将王铭章将军而修建的,事实上,新都一中也就是在王铭章将军为国捐躯后,家人根据他的遗愿建立的。亭子外面有花园,种着桂花、海棠,此时已是仲春,姹紫嫣红,鲜花烂漫。亭外还种着一笼芭蕉,一支芭蕉叶从亭子上面的镂空栏杆处伸进了亭内,天天看着很新奇:“爸爸爸爸,你看你看,芭蕉叶都伸进来了!这真是‘一支蕉叶进亭来’啊!”我当时心里在想着其他的事情,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什么意思?”天天给我解释:“爸爸你不是讲过叶绍翁《游园不值》里面的句子吗?‘一支红杏出墙来’,你说这里是不是‘一支蕉叶进亭来’呢?”“呵呵真的是的,”我明白了,原来天天的小脑瓜一直在不停地转动,看到这景象,他居然学会了化用古人诗词,表现眼前之景了。大概是讲到古诗词,让天天又转移了注意力,他的眼光放到了亭子外面文化墙上刻着的两首词上,那上面刻着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杨升庵的《临江仙》,天天走过去,开始读苏轼的词,还是那样抑扬顿挫:“大江东去,浪淘尽……”读完了《念奴娇》,天天发现了问题:“爸爸你看,这里他写的是‘人间如梦’,我记得是‘人生如梦’啊!”我惊讶之余又有些欣喜:天天不仅能够背诵这首词,而且居然能够发现版本差异了!我便给天天解释:由于古代的书都是人手抄来传播的,因此有时候传抄过程中会有些错误,于是造成了版本的区别,因此有些诗词不同的版本就会有些差异。



4除了给孩子讲诗词故事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教孩子读诗的好办法,就是用孩子的画笔画诗词我意识到儿童绘画与诗歌的关系,纯粹是受到天天的启发。前几天天天就说他的水彩笔不能用了,叫我给他买新的。今天放假,于是带着天天去街上买。找了几个店子,才找到合适的。天天拿着水彩笔,对着我说了一句话,逗得卖水彩笔的阿姨直笑:“回去我用水彩笔画你上次给我讲的‘一枝红梅出墙来’!”我也笑了:“不对吧?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哦,我记错了。”天天认识到错误之后,承认错误总是很坦诚。六岁的天天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爱把它画出来,不管是唐僧猪八戒孙悟空,还是奥特曼米老鼠。而这首《游园不值》是很多天前给他讲的……回到家,我做我的事情,天天就跑到自己房间去忙活了,没一回,天天拿着他画的“一枝红杏出墙来”个我看:一个小枝上,几朵鲜红的杏花,的确很好看,杏花下有一根线,我问天天:“这是什么啊?”天天很老练地说:“这就是围墙啊!你看杏花都越过围墙了,所以叫‘一枝红杏出墙来’啊!”我由衷地说了句:“天天画得真好!”

天天很喜欢画画,家里的墙上到处都是他的作品。我曾经征询天天意见,问他想不想报什么兴趣班,他也毫不犹豫地说要学画画。不过我当然不会自以为是地认为天天在绘画方面就一定比其他的孩子有天赋,其实,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欢画画,而画画对他们的智力认知发展的意义也十分重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定地相信,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至于图画有助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那就更不言而喻了。”……早在一年级,创造性就在儿童的绘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孩子们在图画中编故事,画童话。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象力的源泉。我深信,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的想象活动与儿童的言语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说:“我觉得,离开了绘画,地理课、历史课、文学课、自然课就很难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P103、104、105。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也说:“画图时一件很有教育价值的游戏,小孩子可以因此发表他的思想又可以学到许多知识。”下面是我给孩子们讲杜甫的绝句,并要他们画出来的案例。考虑到这首诗孩子们都比较熟悉,因此我打算让他们自己来讲:“好,现在两个小朋友一人一句说说什么意思?”天天又率先说,两个孩子一人一句,说得很好。第二句涛涛解释青天的时候我问:“这里的青天是什么天?”“白天,很高的天……”两个孩子回答。“青是什么颜色?”“青色。”天天的这个回答很滑稽。“晴朗的时候天是什么颜色的?”“蓝色!哦,青花瓷就是蓝色的瓷,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天天想到了他喜欢的周杰伦的歌,还想到了一个成语。“对!所以说中国文字里面的青可以说是绿色,青草,也可以是蓝色,青天,其实还可以是黑色。”“黑色?”两个孩子不相信。“比如说‘青丝’就是指的头发,这里的青就是黑色的意思。”“哦。”两个孩子似懂非懂。不过我估计他们谈恋爱的时候肯定会明白的。第三句天天解释“千秋雪”的时候解释成一千个秋天,涛涛马上表示反对:“千秋不是秋天,是说时间很长。”“对,这里的秋不是说秋天,而是指年,千秋就是千年,形容很长。为什么会有千年的雪呢?”“因为那里很高,雪不化。”两个孩子回答。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两个孩子都对“泊”字解释不清楚。涛涛解释成门前有航行到万里外东吴去的船,漏掉了“泊”字,天天干脆把泊字解释成航行。我问:“我们出去的时候经常要找到停车场,有些地方写的是停车场,有些地方写的是泊车位,你们有印象吗?”两个孩子想了一下,都有印象。“哦,这里‘泊’是停的意思!”两个孩子都明白了。“是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门前停着要航行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回答。“这首诗写得很美,你们注意到没有,这首诗的一二句和三四句都有一个特点。”我本来想提起诗歌的对仗的。可是涛涛思考之后回答:“我认为第一句说的是近的东西,是下面一点的,而第二句写白鹭,是向上的。”我顺水推舟:“是啊,所以可以看出这两句写作的顺序是从哪里到哪里呢?”“从下到上,从近到远。”“对,后来写西岭雪山,很远,那么停在门前的船呢?”“很近,但是它又是要去万里的东吴去的。”涛涛回答。“对啊,所以最后一句近中又有远。而且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两句都是对偶的。”天天没有学过对偶,还不是很清楚,而六年级的涛涛看了一下,就明白了。“对,是对偶的。”“对偶就是两个句子字数一样,相同的地方词性相同,意义相近相对或者相反。”两个孩子不一定知道这个概念,但是相信以后会明白的。“比如说两个对一行……”“对对对,黄对白,翠对青!”喜欢画画的天天对色彩很敏感。“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涛涛也找到很多。“很好。而且你们看,这首很短的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里面有很多种颜色……”“白,青,黄……”孩子们都找出来了。“不错,现在,你们自己用笔把这首诗描绘的景物画下来,然后和诗歌一起贴在你们房间的墙上,以后这美丽的景象就可以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了!”两个孩子一听说画画,顿时来劲了,忙着找笔拿纸挥毫泼墨,不一会,两个孩子的作品就完成了,我拿来一看,两幅画都把这首诗描绘的景物生动形象地画出来了,而更好玩的是,喜爱军事的涛涛在那艘开到东吴的船上写了四个字:尼米兹号。(尼米兹号是美国航空母舰中的一艘),我笑了:这么大的船要在河里开可能有些困难啊!涛涛也笑了:“我知道,但是我就是喜欢航空母舰。”



这个就是当时他们画的画钱钟书先生曾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钱钟书《七缀集》。]诗画同源是我国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宋代张舜民就曾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更是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王维本身就是兼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看他的诗歌,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哪首不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呢?其实,不仅王维的诗如画,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很多诗歌都是一幅幅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画卷: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为我们描绘的是庐山瀑布的恢弘壮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为我们展现的是洞庭湖的深沉浩淼;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看到一轮满月缓缓升起,天地融入这月光的清辉;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让我们领略了深秋山居的闲适,品尝了那一份浓浓的秋意。便是苏轼自己,他流传千古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何尝不是一幅撼人心魄的壮丽画幅呢?我国古代诗词以写景抒情为主,其中,抒情诗大多又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诗人内心感情,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诗词画面感很强,可以说,大多数古代诗词都能够用绘画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它的内容和含义。同时如前所说,画画又是小朋友最喜欢的认知世界的活动,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孩子画唐诗宋词,本身就是孩子们根据诗歌并结合自己理解和爱好进行的一次艺术再创造,这种方式孩子不仅喜欢,更促进了他们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领略了诗歌的内涵。如果要给孩子讲诗歌的故事,我倒是推荐我刚出版的两本书,《在唐诗中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里面有很多故事,家长看了之后可以选择给孩子讲。下面这个案例是我给孩子们讲张旭的《桃花溪》然后让他们画出来的:

桃花溪[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园县西南。]张旭[张旭: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其书法成就很高,性格洒脱不羁,被称为“张颠”。]隐隐飞桥隔野烟,[飞桥:高桥。]石矶西畔问渔船。[石矶:河流中露出水面的石堆。]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洞:指《桃花源记》里渔人找到的通往桃花源的洞口。]

释义: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矶的西边,我问打渔的渔船:桃花每天都随着流水,这样终日漂流不尽,桃花源的洞口啊,在这清清溪水的哪一边呢?“今天我们要讲张旭的桃花溪,关于这首诗有一个故事,哪个小朋友知道世外桃源的故事呢?”三个孩子都说不知道。也难怪,在人教版教材里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的课文,而现在几个小朋友都还在读小学呢。于是我开始给他们讲:晋朝的时候,有一个渔夫,以打渔为生。有一天啊,他划着小船走了很远很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走到哪里了。突然,他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只见小溪两边岸上,长满了桃树,桃花盛开,美丽极了。有些花瓣飘落下来,落在地上,落在水上,好漂亮啊!他划着船继续走,走到小溪尽头,只见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洞,仿佛有一点光亮,渔夫停下船,爬上山,钻进洞,开始的时候很狭窄,只能过一个人,后来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宽,再后来,突然洞到了尽头,展现在渔夫眼前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有田野,池塘,桑树,竹林,还有很多穿着古代衣服的人在悠然自得地生活。他们看见渔夫觉得很惊奇,就问他从哪里来,还请渔夫到自己家里做客,他们告诉渔夫,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战乱的时候就带着他们到了这里,后来就与世隔绝,在这里幸福的生活了。后来渔夫要走了,这里的人告诉渔夫:千万别告诉外人我们这个地方,不然他们来了,我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就没有了。可是……“可是渔夫出来之后告诉了大官,还带着他一起来找,但是再也看不到桃花,所以再也找不到了!”天天插嘴,看来他以前还是看过这个故事的。对!后来还有一些人也想来找桃花源,但是和那个大官一样,都找不到了。后来“世外桃源”就成了一个成语,指的是那些与世隔绝的美丽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就是关于这个故事的。这首诗是唐代张旭写的,张旭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特别擅长草书,所以被称为“草圣”。据说他有一次喝醉了,于是把头发解下来蘸上墨汁写字,写出来的字漂亮极了!几个孩子张大了嘴,表示惊奇。现在我们就看一下这首诗,请涛涛先读一下。涛涛读完了诗。我开始给他们讲:第一句是说在小溪上有一座桥,好像是飞起来的一样,隔着野外的青烟,显得若隐若现。石矶就是河流里面露出水面的石堆,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在石堆西边,问渔夫。你们说是谁问呢?“桃花源的人问!”孩子们回答,显然他们对诗还不是很熟悉。“我认为这里是想去桃花源的人在问渔夫。”涛涛认真思索之后回答。

“很正确!”我赞扬涛涛,继续讲:“这里是别人问渔夫,因为他想去桃花源啊。第三句和第四句意思是说,桃花瓣整天都随着流水飘走,那个洞到底在溪水的哪一边呢?这里的洞你们说是什么洞呢?”“就是那个去桃花源的洞!”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之后我让孩子们一起再读一遍这首诗。朗读了之后,我让孩子们背诵,涛涛第一个背诵,很流利,天天第二个,也背得很好,颖儿第三个,稍微有些不熟悉。“好了,现在我们去把这首诗画下来!”不一会,孩子们的大作出炉了,我认真看了每个孩子的作品:颖儿的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认认真真地画出了桃花源里面人们的快乐生活,有耕田的,有聊天的,有玩耍的,小路在青青的田间纵横交错,田边鲜花盛开,垂柳依依,美不胜收。天天的画面上一条小溪弯弯曲曲,西边两岸都是桃树,桃花盛开。落英缤纷。小溪尽头是一座山,山上有小洞,山后面就是美丽的桃花源。年龄最大的涛涛的画却很简单:一条小溪,溪上有小桥,溪边有桃树,一个渔人划着一条小船泛舟溪上。溪的尽头有一座乌黑的山,山上有一个洞。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我问涛涛:你为什么不像弟弟妹妹一样把桃花源也画出来呢?涛涛回答:“因为桃花源在山的另一边,要穿过洞才能看到,所以这里是看不到的。”我赞许地点点头。孩子大一些,透视观念也要强一些。不过颖儿和天天的画虽然不完全合乎透视原则,却充满了成人无法模仿的童趣,谁又能说不好呢?







这就是孩子画的桃花溪画。



这个是画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是孩子画的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是孩子画的刘禹锡的《乌衣巷》。









艺术家们正在创作,头发最少那个是幕后主使者。所以,我觉得教孩子读古诗词这种说法并不好,还不如说跟孩子一起读古诗词。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是父母的再成长,我很反感那种把孩子能背几首古诗当作资本来炫耀的家长,家长不愿意学习,其实孩子怎么会喜欢学习。如果愿意动脑筋,会有很多简单易学的办法,操作性强,效果很好,而不是家长板着脸命令孩子要背几首诗,这样孩子本来懂的被弄得不懂了,最糟糕的是,孩子本来喜欢的被弄得不喜欢了。

问答互动:梅州-麦芽-雨秋:想请问老师,“洞在清溪何处边?我对“何处边”很大不解。这三个字如何解才对???AK:就是那里其实相当于复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同的词一起用何处边的问题。何处其实就是哪里,边就是地点,所以可以讲做那个地方。华中农大教育公:夏老师,我想问一下,5、6年级的孩子应该怎样教古诗词呢?AK:高年级的孩子,我觉得可以让他们自己看书了威海球爸6岁:请问老师,是随意的教还是有计划的培养,如是有计划,您具体的操作如何,如每周几次,一次多久等?AK: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我是有时间晚上就讲野树:少讲一部分AK:野树说哪里少了?野树:诗意可以唱出来AK:那再说几句,我现在做的夏昆人文艺术讲坛,其实就是将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讲诗词,唱诗词,聆听演唱演奏诗词,汇报完毕。详细情况可看我们的公号xiakunrenwen,每次讲座均有视频硕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像这样的诗句画面感很强,但感觉不好讲故事吸引孩子呢。因为都是环境的描写。你会怎么处理呢?直接画画么?AK:@硕鼠可以设想诗人登楼的情景,根据诗句进行加工,讲成故事可以参看前面讲的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呢收拾野树:@摩西古诗是不是都是歌词啊?AK:应该都是的梅州-麦芽-雨秋:诗,只是平仄之间,自成音韵。词,才是歌词吧AK:诗也是可以演唱的梅州-麦芽-雨秋:诗是以平仄的相间,来体现韵律美,AK:比如旗亭画壁就是讲的歌姬唱唐诗的故事梅州-麦芽-雨秋:古诗应该是吟诵的。而不是歌唱。歌唱是词曲AK:诗经、乐府其实都是能合乐歌唱的悠客:夏老师,您认为对于小学低段和高段的孩子,学习背诵诗词,应该有什么区别吗?侧重点各自应该在什么上头AK:@悠客我没有可以让孩子背诵过,都是他自己不知不觉会背的,所以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没有刻意,我觉得不同年段的孩子要注意的是诗词选择的区别,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孩子认知发展规律和水平北京菁妈8岁:另外,我觉得夏昆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更为重要——孩子学会的东西往往是大人潜移默化过去的效果更好AK:是的,我的原则是我教孩子的必须是我掌握了解的,在给孩子讲之前花五分钟备下课,你也许能给孩子五十年的影响悠客:谢谢老师!大有收获!机械的背诵,孩子未必能理解。通过故事,图画,还有生活一些实物等,就能更好的体会诗野树:语文老师是不是必须会吟诵?AK:会当然更好,不过我以为这不应该是必须的条件,似乎语文老师也没有这个职业要求@野树本文根据夏昆老师2015/5/21晚在问对教育线上讲座整理而成。另:对于朋友们提到的个体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夏昆老师新出的两本书《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和《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挺好,基本可以直接使用,推荐购买。













































献花(0)
+1
(本文系gwenly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