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2015-06-05 | 阅:  转:  |  分享 
  
综述



“沉郁顿挫”一直被视为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本文认为“沉郁顿挫”确实是杜甫大部分诗歌的艺术风格,“沉郁”主要体现为杜甫诗歌之思想内容的博大精神和情感的深沉厚重,“顿挫”主要体现为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内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郁”。然而,对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诗圣”,对中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诗歌——“史诗”,过于单一化、绝对化的评价又过于偏激,不够全面、客观,因此需要对杜甫诗歌做更细致、全面的阐述、揭示。站在前面这个角度上,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本文又概括出杜甫诗歌的三种风格类型:清新自然、险怪奇拔、雄放俊逸。杜甫诗歌之清新自然主要体现在他的草堂诗歌之中,表现了杜甫高雅的情趣和细腻的审美,流露出他热爱现实人生的赤子之情和忧民的博大胸怀;险怪奇拔的风格更是杜甫的首创,他崇高博大的诗心和奇诡波澜的诗艺深深影响后人李贺;雄放俊逸的诗风,从中可以窥见放旷不羁的一面,亦可理解为现实主义之外浪漫主义在杜甫身上的反映。

1杜甫诗歌的总体特征——沉郁顿挫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其特点历来被公认为“沉郁顿挫”。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形容杜甫诗歌特点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自七岁所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之流,庶可及也。”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诗歌部分诗歌、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

2杜甫诗歌的多样性

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歌,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景象令后人无比尊敬和崇拜。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后人对其诗歌极力推崇、褒誉,并以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去称扬和赞颂杜甫及其诗歌。在这些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中,又有三种说法最为历代治诗、治史、治学者所接受,即:“诗圣’,“诗史”,“集大成”。

所谓“集大成”,正是对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性的经典性概括。传统上一向称杜诗的风格为“沉郁顿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苍劲的意味和深沉凝重的基调。的确,历代诗人,没有谁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愤激之情更深了。“沉郁顿挫”在诗中无疑是极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然而,杜诗“集大成”的成就及其对后世多方面的影响决非仅此可以概括。对于杜诗的风格,我们不能只强调一点,或者仅抓住一面,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杜诗诗风的“沉郁顿挫”,只不过是他诗风的一个方面,至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沉郁顿挫”之后,更应该看到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多样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伟大之处。除沉郁顿挫外,杜诗中至少突出地呈现出以下几种迥异的风格: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

3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造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亦是多样、复杂的。时代的风云变化、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思想的大融合、诗风的多样化、文学的发展规律以及杜甫的文学观等都是造成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唐代,尤其是盛唐,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时代,这种经济、社会下的文学必定不是一潭死水,这也就从源头上决定了杜甫的诗歌不是单一的、平面的,必定是立体的、丰满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社会思潮多元化,这也与杜甫诗歌风格多样化一脉相承。当然,诗人本人的性格、个人经历、社会政治的突变会左右、改变其诗风,使其诗歌呈现与他人迥异的特点,这就造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主流,这并不与其诗歌风格多样化矛盾。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其诗歌也是博大精深,多角度、立体得看待其诗歌,符合社会实际情况、诗人的性格特点等,我们也可以全面了解杜甫、杜诗。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作者:丁新光

指导教师:孙金荣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泰安271018)

【摘要】文学风格,是作家作品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前人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多以“沉郁顿挫”称之,这的确是杜甫诗歌的典型特征和经典概括。思想之深广博大、感情之深沉厚重谓之“沉郁”;表现形式结构开阖、音律铿锵,此之谓“顿挫”,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然而,对于杜甫这位经历丰富、思想丰富的大诗人,对于他千余首诗歌,我们不能单一化得评定,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本文又概括出了: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从而得知杜甫诗歌风格也是具有多样性的,进而分析这种多样性的原因。

【关键词】杜甫风格沉郁顿挫多样性原因



Theoryofdufu''spoetryartstyle

DingXinguang

(SchoolofHumanities&Laws,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an,Shandong271018,China)

Abstract:Literaturestyle,isthatdistinguisheswritersandworksofimportantsymbol.Previoustheoryofdufu''spoetryartisticstyle,morerestrainedby"thestall"saysdufu''spoetry.Indeed,itisthetypicalfeaturesandclassicgeneralizations.Theideaofthegreat,deepfeelingsof"depressed"darkheavy";Formsstructurewasclosing,refusestoopen,andthisisthy",soastoachievethestall"theperfectcombinationofcontentandform.However,forthedufutheexperienced,thoughtrichgreatpoet,forhemorethan1000poem,wecannotsimplification,inadditiontoassessbeyondsullen,thispaperandstallsummarized:pureandfreshnature,maleputelegance,risksblameJiBa.huslearnedofdufu''spoetrystylealsoistohavediversity,andthenanalyzesthereasonthisdiversity.

KeyWord:Dufustyledepressedandsonorousdiversityreason

1杜甫诗歌的总体特征——沉郁顿挫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其特点历来被公认为“沉郁顿挫”。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形容杜甫诗歌特点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自七岁所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之流,庶可及也。”

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诗歌部分诗歌、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分析诗歌作品,无外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沉郁和顿挫分别从内容、形式上给予了评价,内容的神广博大、深沉厚重需要有曲折开阖、抑扬变化的形式做载体,而形式上的曲折开阖、抑扬变化又加深了内容的深广博大、深沉厚重,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沉郁——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沉郁”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重。

1.1.1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杜甫的诗歌之反映社会现实,全部都来自切身感受,无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均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故能写够写出质实丰满、有血有肉的动人诗篇。尤其是那些反映人民疾苦、心系国家命运的诗歌,更是贯穿诗人的整个创作历程,深刻得体现了其思想内容之深广博大。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国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人民更是灾难重重。这一时期,杜甫怀着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万分忧虑,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悲陈陶》、《哀江头》、《羌村》等。这些作品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渗透着诗人国破家亡的无比悲痛,诗的沉郁悲壮的情调更为浓重。《悲陈陶》开头概括战场上的惨况:“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水中”,指出在战场上为国家英勇奋战,浴血牺牲的都是良民、百姓,他们全军覆没,血染陈陶泽,致使原野显得格外空旷,世界也仿佛变得格外寂寥——野旷天清无成声,这种寂寥,不是因为和平宁静的生活,而是因为“四日义军同日死”的惨烈结局。这首诗,在天地同辈的风味里,再现了唐王朝在平叛中遇到的重大挫折,表达了诗人对战死战士的悲悼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哀江头》则是从曲江景色移换写起,转入杨贵妃专宠骄奢以至绕死马鬼坡的历史悲剧。国破家亡的悲痛是贯穿全诗的中心思想。诗的情节安排,从眼前景到回忆往事,又从回忆往事转到现实生活,贯穿在诗中的感情,先是哀,触类伤情,事事堪哀,后转乐,回忆李、杨豪奢生活的逸乐,再转而写哀,把亡国的哀痛推向高潮。全诗哀乐交替,既突出了两者的因果关系,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使全诗波折纤曲,意境深邀,体现出杜甫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和人民一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乱的痛苦。这时候,他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于是他写出了更多的反映人民疾苦的不朽之作,其沉郁的风格也表现得更为显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吏”、“三别”。如《石壕吏》写官吏夜晚捉人的情景,诗人以时间为顺序,由“暮”而“夜”而“天明”,把“夜捉人”的整个过程都描述出来了。头二句先写傍晚诗人投宿石壕村,夜间就有县吏来捉人,点出“捉人”的题旨。三、四句一写老翁,一写老妇,两人的行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去十六句就转入具体叙述了:先写县吏的咆哮如雷,老妇哭泣啼叫,形成强烈的对照。次写老妇前致词,有三层意思:一是她的三个儿子都被征调到邺城去,两个已战死;二是家中只有一个媳妇带着吃奶的孙子,这样的母亲不应被征调;三是老妇表示自己“请从吏夜归”,“犹得备晨饮”。最后四句,回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全诗叙事层层深入,笔法变化多端,迂回婉曲,首尾呼应,悲怨之情,贯穿始终。诗中老妇诉说战乱给她家带来的不幸,声声泪,句句血,感人至深。

从某种程度上讲,杜甫诗风的“沉郁”正是其深广博大的思想在作品中的反映。众所周知,杜甫是较早地在诗歌作品中反思“安史之乱”的诗人,更是当时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最多的诗人,故他的诗才有“诗史”之称。从思想内容上讲,他的诗既不像以前盛唐诗人少年似的青春、天真、乐观,也不像后来大历诗人老年似的事故、通达、无望,而是中年似的深沉、雄厚、博大。因而,他的诗,也就既不是骨气端翔、光英朗练、兴象玲珑的情来、神来、气来,也不是气骨顿衰、江河日下的凄冷衰飒、寂寥落寞,而是在雄壮中有愁郁、在沉痛中有慷慨、在悲怨中有峭拔的沉郁。

1.1.2情感的深沉厚重

诗歌要有深厚的内容,首先就要求诗人有真情实感,释惠洪说:“吾是知文章以气为卞,气以诚为主,故老杜之诗一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此说颇具眼力,正因为杜甫敦厚诚实,情感深沉厚重,发而为诗,以我手写我心我情,杜诗才具有“沉郁”之风。试看《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替。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二月,时安史叛军已陷长安。杜甫在逃难中为叛军所获,虏至长安,想逃却逃不掉,又正逢春天,春草深,春花发,春鸟鸣,景色一片绚丽,可是国破家亡,一切在昔日看来美好悦人之景,今天看了却令人伤感心惊。诗首言国破,足以生悲;复言山河在,草木深,其悲又深一层。感时因及思家,思家因及恨别,国愁家恨,纵横交错,又深一层;忧国思家又无人诉,仅对花鸟,则愁又加孤独,更深一层。“烽火连二月,家书抵万金”,前句接“感时”,后句接“恨别”,国土烽火硝烟,家乡亲人无音,双重‘愁不可解脱,只有白发越搔越短,稀稀疏疏简直不能瞥了。整首诗内容深厚,思想纠结不可解,感情悲壮,结句非常含蓄,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的风格。诗中既叙述了个人遭遇,也反映了时代悲剧。个人遭遇仅是战乱与诗人个人卜的冲突;时代悲剧则是叛乱以及整个社会的矛盾。双重矛盾产生了诗中的双重感情,构成了诗歌的沉郁风格。

1.2顿挫——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深广博大的思想和深沉厚重的情感最终还要靠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来,内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郁”。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正是杜诗“顿挫”风格的主要体现。

1.2.1章法结构的起伏转折、纵横开阖

杜甫是十分讲究诗歌章法的诗人,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与内容相适应的诗歌章法。他的诗的内容千汇万状,浑涵汪茫,极为丰富而深刻,而他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又是那样的深沉勃郁,表现这样的内容和感情,自然需要一种有着广阔回旋余地的表达方式,需要一种纵横跌岩、波澜起伏的章法。这种“顿挫”结构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

一、迂回曲折式,“三吏”、“三别”都鲜明地表现这种特色。以《前出塞》为例,这组诗以一个被征召入伍的士兵自述的方式,曲折地叙述了他的军戎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展示出反对穷兵默武的主题。一开始,他“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心头笼罩着疑云:“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他的情绪是低沉的。接着,作者把笔锋轻轻一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熟悉军戎生活了,开始对豪壮的军旅生活产生兴趣,“走马脱髻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初岗,俯身试寨旗”,而且勉励自己以身许国,甚至天真地梦想着“功名图麟麟”。到这里,他的情绪已转为高昂奋发。然而,诗人紧紧地把握着全诗悲愤抑郁的基调,接着这些“自奋轻生”之语的后面,又是“被驱迫而叹”;而戍边生活又比行军时更加艰苦了:“驱马天雨雪”、“指落层冰间”。这就更加触动了他想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悲叹着“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接着,又是一个逆转:他毕竟还不能理解他所投身的战争的性质,当他站在边疆上,面临着“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的情况,一种朴素的民族自尊心和忠于祖国的感情,鼓舞他奋勇迎敌,“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接下去,又一转:这个普通士兵虽然立下了战功,却未得到丝毫的封赏,只落得“潜身备行列”的困穷的命运。这位士兵的命运,是在几番迂回、“顿挫”中表现出来的,诗人是用一种抑扬交互、迂回曲折的章法叙述的。

二、层层递进式,诗的主题和意境是层层展开的,诗人感情的表达是层层递进的。这类诗,往往从写景或叙事开始,一般是平平而起,在景物的渐次展现或事件的渐次展开中,步步深入地展示诗人的情怀。诗的结束,往往就是诗的高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可以作为这种章法的代表。

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开头叙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比较平实。接着写群童抱茅入竹去,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这一个插曲增添了事件的悲剧气氛,比第一层深刻了。再接下去,写夜雨侵迫的景况,层层深入地展示风吹屋破给诗人带来的痛苦。如写布袅,却分五层意思说出。写屋漏,又是分四层意思说出。诗人就是这样层层递进地展示自己的凄苦境况和悲楚心情。还不止此,诗人又从眼前的境况,联想到战乱以来长期漂泊,贫病交加的生活。这就扩大了诗的生活内容,深化了诗的主题。诗如果写到这里就结束,也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自身的生活遭遇,因而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凋蔽、民不聊生的现实情况。然而诗人却又开拓一层,把他的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从个人的不幸想到了因战争的浩劫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士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的感情一直升腾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顶点。诗结束了,而它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这时也在读者心头掀起了更大的波澜。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顿挫”。它不是迁回曲折的,而是节节高起、层层推进的。

三、纵横开阖式,诗人以“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观察世界,他往往从生活中对他触动最深、震动最强的一点出发,产生丰富的联想,天上地下,古往今来,山水林泉,家园身世,故旧新交,世运时局,国计民生,纵横驰骋,大开大阖。种种联想都围绕着一个主要事件,附丽于一个主题,从而构成完整和谐而壮阔的意境。诗人的思绪从一个联想过渡到另一个联想,从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既有明显的思想感情的脉络可寻,又有很大的跨度,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飞动跳跃,纵横开阖的特点。

1.2.2音韵节奏的顿挫抑扬

体现杜诗“顿挫”特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诗歌音律方面的奇正变化。杜甫是十分精通诗歌音律的诗人。一方面,他严格遵循既有的音律规范,“遣词必中律”,在这个规范之内发挥他的艺术才能,求得创作的自由。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格律精严的。这种“中律”的诗,本身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另一方面,他又不墨守既有的格律,而善于从稳定中求突破,从整齐中求参差,从规律中求变化,这就使他的另一些作品在音律方面形成一种新的“顿挫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诗歌节奏方面的变化。诗歌的节奏是通过句式表现的。一般地说,五言诗为“二、三”句式,七言诗为“二、二、三”句式。这种奇偶相配的句式使诗歌表现出优美和谐的节奏感。

其次,押韵方面的变化。同韵的字按一定的规律在诗篇中反复出现,它们之间便会产生互相呼应,交互鸣和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同一韵脚的字太多太密,又会显得重复、单调。所以押韵贵在变化。杜甫是深通此道的。他的一些古诗,往往根据内容和章法的变化而变换不同的韵脚,最基本的形式是平声韵和仄声韵交互运用。

三是平仄方面的变化。最突出之点是诗人喜欢打破固定而匀整的平仄规范,运用拗格写律诗,或者说,在律诗中插进一些失粘失对的古风式的句子(即拗句),使整首诗具有一种古拗的风味。这些拗格律诗大都是写他的艰难苦恨,抒发他的悲愤牢骚。这说明他是有意识地通过奇突拗涩的格律,表现他胸中的突兀不平、与世不偕的拗情,发泄他的愤慈,使感情和格律得到统一。

杜甫诗歌的多样性

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一部杜诗,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景象令后人无比尊敬和崇拜。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后人对其诗歌极力推崇,并以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去称扬和赞颂杜甫及其诗歌。在这些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中,又有三种说法最为历代治诗、治史、治学者所接受,即:“诗圣’,,“诗史”,“集大成”。

所谓“集大成”,正是对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性的经典性概括。传统上一向称杜诗的风格为“沉郁顿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苍劲的意味和深沉凝重的基调。的确,历代诗人,没有谁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愤激之情更深了。“沉郁顿挫”在诗中无疑是极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然而,杜诗“集大成”的成就及其对后世多方面的影响决非仅此可以概括。正如北宋秦观在《韩愈论》对杜诗的评述:“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昭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庚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王安石《题杜甫画像》诗也说:“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作。”以元气形容杜诗,说的就是杜诗的深广,浑然一气,包罗万象。对于杜诗的风格,我们不能只强调一点,或者仅抓住一面,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杜诗诗风的“沉郁顿挫”,只不过是他诗风的一个方面,至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沉郁顿挫”之后,更应该看到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多样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伟大处。

除沉郁顿挫外,杜诗中至少突出地呈现出以下几种迥异的风格: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

2.1清新自然的风格

2.1.1概述

杜甫在创作上非常重视清新诗风,在评论诗歌时,不论古人的诗和当时人的诗,其以“清新”两字作评语的不少。以“清规”《偶题》里说:“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对历代诗歌总概括之,其中也就包含清新诗风,肯定一个清字。具体到《解闷十二首》称“清词丽句必为邻”;《偶题》诗里称“永怀江左逸”;对梁的代表作家庚信更以“清新”肯定之,称“清新庚开府”;对阴铿、何逊以“清省”肯定之,称“阴何尚清省”。这些说明杜甫慧眼独具,对古人清新诗风予以高度重视。

杜甫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毫发毕见,并善于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进行传神描写。杜诗虽不乏想象、夸张的诗句,但总的说来是偏重写实的。体物工细、摹写传神是杜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如《杜诗说注?附编》引吴齐贤《论杜》曰:“同一咏月也,‘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初间上半夜之月也。‘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望夕之月也。‘旧艳金波爽’,十六夜之月也。‘秋月仍圆夜’,十七夜之月也。‘虾蟆动半轮’,望后之月也。‘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将晦下半夜之月也”。杜诗笔法之细腻由此可见。又如杜甫的写景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石林诗话》评价云:“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可见诗人对自然的体察描摹,精微至此,着实令后人叹服。再如《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诗中的“纤月’、“暗水”、“春星”等词都细腻生动勾画出了此情此景物的主要特征,使整个景物描写显得具体而优美,这与李白、王维相对概括的写景诗有很大的区别。

诗人杜甫对自然万物一片深情,而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情与诗人对国家、对百姓、对亲友的情是连为一体,相互相通的。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受,对自然生灵的呵护珍惜与诗人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劳苦大众命运的深深关切,对国家前途的日夜忧虑紧紧交织在一起,而这一切都源自诗人那种常人难及的博大仁爱的胸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颗博大仁爱之心,才有了其诗中的那份对国家、对亲友、对他人,对自然美景以及对宇宙间一切生命的浓浓的情。因此,诗人的这些洋溢着真情之美的诗篇之所以千古流芳,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魅力,还在于其烙上了作者本人独有的人格魅力,难怪闻一多先生在其文《杜甫》中给予了杜甫极高的文化上的评价,称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2.1.1草堂诗:清新自然风格的代表

草堂之诗,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较之以前都发生了转变,有所深入和发展,草堂诗作在题材上田园化,思想内容上恬淡化,风格上清新化。我们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举凡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外物,以及与他人共在的日常琐细生活,都被诗人写入诗中,成为诗人观照、审美、诗化的对象。在这里,杜甫不自觉地沉浸于对自然外物的观照玩味之中,而自然外物也就自然顺畅地进入了诗人的心灵体验之域。自然外物好比一种触媒,促使、引发了诗人的某些内在情感体验,诗人又借助对自然外物的吟咏摹写来言说自己心灵的体验,从而达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互化的境界。

草堂诗歌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对于自然美的吟咏。这种美不是贵族园林中人工雕琢的富艳精致之美,不是山林隐逸那里的云烟缭绕的清幽静寂之美,而是朴素的带有世俗人情味和浓郁的泥土芳香之美。草堂背向成都城郭,临近百花潭,是一个极幽雅的江村。春天的烷花溪畔“稠花乱蕊裹江滨”。诗人沿江春游,漫步到黄四娘家,但见满园都是鸟语花香,“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沉醉在妮紫嫣红的芳菲世界,希望春光长留人间。夏天的烷花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但见“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鸟儿尚且相亲相近,何况历尽了磨难的诗人全家呢?“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经过那么多年的痛苦磨难,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老夫妻,也有闲情画纸下棋了。最高兴的是无忧无虑的儿女们,不知道战乱纷飞,正在敲针钓鱼,嘻戏玩闹。多么令人陶醉的天伦乐趣!村居生活的安逸,老夫妻感情的亲密,诗人沉醉在幸福中:“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杜甫享受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达到了一种“无名”的境界。

杜甫栖息一草堂时期,在儒、释、道等多元文化思想影响下,回归了自适本性,走上了返璞归真之道。诗人卜居清丽幽僻的烷花溪畔,于闲情逸致中创作了大量自适诗,呈现出萧淡婉丽、细入无间的独特风格,表现了诗人此期高雅的情趣和细腻的审美。杜甫在对自然外物和日常生活的诗意品味中,深刻体验着生命的本真意义,渐渐开释了生命的烦忧。因此,草堂时期可谓“诗圣”诗意人生中的特有亮点,一草堂自适诗作为杜甫诗歌中的一枝奇葩而竞放不衰。

2.2雄放俊逸的风格

2.1.1浪漫不羁的杜甫:雄放俊逸风格的个性基础

潇洒浪漫,辞气豪迈。杜甫“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使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作为一位生在盛唐而又是有个性的伟大诗人.,杜甫性格中本就有着不受儒家正统拘束的一面。他自己也曾表白:“我生性放诞”、“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可见杜甫实际上颇具豪宕之气。“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颇有李白式的跋扈意味。由于生性豪宕纵,,又生逢盛世,深受盛唐时代那种不为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的影响,使得以现实主义著称的杜甫又具有较浓的浪漫气质。这在《饮中八仙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全篇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塑造出八位嗜酒、豪放、旷达的“酒仙”形象。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情绪快乐。作者以赞赏喜爱的口吻生动地传达出他们各具醉态的飘逸仙气,读之令人心驰神往。也可见出杜甫是将这种笑傲礼法、浪漫不羁引为同调的。因此,他不仅讴歌“酒徒”,自己也不惮以“赌徒”的面目在诗中出现:“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跌不肯成袅卢”,这是杜甫在赌桌上神采飞扬的形象,粗犷豪迈、狂放不拘,真是“英雄有时亦如此”。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作风,使杜诗中不少作品呈现着潇洒旷逸,辞气豪迈的风格,与“沉郁顿挫”相比,这类诗感情的基调不表现为那种深广的忧思,沉重的慨叹,而是对以旷达豪宕的襟魄来排遣愁闷,超越痛苦,“衰飒事以壮语扛之”。《醉时歌》就是悲慨与豪放兼而有之。诗歌描绘的是沉沉春夜,生机勃发,万物复苏的时刻,而此时在窗前对饮的人,却是生路坎坷,潦倒不遇,此情此景使人顿生悲慨,但诗人不是临窗烯嘘,唉声叹气,而是以痛饮高歌来蔑视穷愁困顿:“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因而,整首诗的情调毫不低沉,而有着豪迈奔腾,不可一世的高昂气势。

2.1.2波澜跌宕:雄放俊逸风格的结构特点

如果说雄阔苍劲、厚重沉实更多地体现了杜诗雄放之美的话,那么迭宕回旋更多地体现了俊逸之美,即在俊逸中显出雄放。杜诗如九曲黄河,奔腾汹涌之中不断地回旋往复,迭宕起伏。杜诗在章法上纵横开阖,前后穿插,千变万化,使沉郁的情感呈现出回旋激荡的特点。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可分为二大部分,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全诗以纪行为经,以咏怀为纬,二大部分又分别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三联诗穿插照应,峰断云连,意断词属,一唱三叹,迭宕回旋。杜甫另一首长诗《北征》也十分注重感情节奏的顿挫起伏。该诗的主题是忧虑时政,具有很强的政论性,却插入了一大段回家后与妻小团聚的情景:“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慎喝?”这看似唠家常似的闲来之笔,实际上是以家国对照,以乐写悲,借团聚时的片刻欣慰来淡化对时世的一腔辛酸。即“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因而读来抑扬顿挫,荡气回肠。

2.3险怪奇拔的风格

如果说以上这种奔放态肆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杜甫对楚骚以来乃至盛唐时期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那么杜诗中奇崛险奥、幽冷诡怪一格就完全由杜甫首创。杜集中不乏一些诡橘怪异之作。如“子璋镯骸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充溢着血腥味的强烈刺激,十分恐怖惊心。“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形容松树根梢的奇形怪状,奇异而幽森。

2.3.1崇高感:险怪奇拔风格的诗心

诗才需要与诗心兼备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诗人。前面己提到了杜诗因其立意之奇,布局之严密曲折,笔法之收蓄沉稳而带来的波澜老成之感,这主要是就诗才而言。而我们发现,尤其在读诗人陷贼及为官时期的作品时,这波澜跌宕还建立在一种更为深厚的基础之上,那就是诗人的崇高感。这一时期,杜甫卷入战乱的旋涡,经历坎坷的仕途,他长期伦落下层,其遭遇已与普通百姓无异。他的诗作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突出的是对个人渺小的承认。

2.3.2险怪奇拔风格的表现形式

杜甫诗中险怪奇拔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在词语的选用上,选用偏冷偏暗色调的词语,如“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些诗句中,“青”、“黑’,、“黄”等词语的命名令全诗初露险绝瘦硬、凄清苍凉貌。

其次,折拗怪特的风格还表现在意象选择上,杜甫的诗歌意象除了细小柔弱和悲婉凄凉之外,还有一类鬼魂等超现实的意象,如“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又如“魅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再如《梦李白二首》中,将枫青、塞黑、浪阔、波深等梦境中的意象与落月、屋梁等实境中的意象连成一体,传达出朦胧恍惚的景象,是魂是人,是梦是睹,都觉恍惚无定,淋漓尽致地表现情感的纠结。

此外,杜甫晚期有意为拗体诗,也是他发泄内心不平的产物。王嗣爽评论说:“胸有抑制不平之气,而以拗体发之,公之拗体诗,大都如是。”当然,发胸中不平之气不一定非要用拗体诗的形式,杜诗中很多不平之作都注意到了格律和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另一方面,恰到好处地运用拗体诗的形式确实能丰富诗人的表现手段和诗歌的表达效果。这正如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处补充以通俗唱法,尤其是补充以通俗唱法中的摇滚乐一样,在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艺术感染力上也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3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造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亦是多样、复杂的。我们前文已经论述了杜诗多样性的特点,接下来,拟对杜诗多样性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对杜甫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作更为深刻的阐述和揭示。

3.1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这一时间跨度,可以说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期,亦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转折。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是时代和人生跳动的脉搏,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当他用如椽巨笔,将时代的风云擅变、将人生的际遇无常纳入到诗歌的世界中去后,他的诗,也就成了那段宏阔的历史的缩影;他的诗,也就必然因为时代的纷纭变幻和人生的丰富多彩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特征。

3.1.1开元盛世与读书游历

杜甫是和开元盛世一同成长起来的诗人。从先天元年到天宝五年,是大唐帝国最昌盛的时期,亦是杜甫一生中最为潇洒快意的读书游历时期。开元十九年(731),这是开元全盛时期,杜甫二十岁,此年他离开了书斋,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游历生活。在此期间,他曾南下吴越,东至齐赵,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盛,国力的强大,这些盛世的繁荣景象增长了他的见识,开阔了他的胸襟,培养了他的乐观自信精神。

3.1.2潜伏的危机与困守长安

从天宝五年(746)到天宝十四年(755),是大唐盛世由盛转衰,危机四伏的转折时期,亦是杜甫困守长安、落拓不遇的求仕时期。唐玄宗晚年之后,暮气深重,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对内是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两个奸臣为相,亲近小人,贬黝忠良;对外则是好大喜功,屡开边患。盛世在表面的浮华背后己经埋下了衰落的先兆。杜甫是较早地敏感地捕捉到了危机四伏的诗人。这时期他所创作的《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都带有儒家传统的讽谏诗风格特点,透辟犀利,锋锐辛辣,带有浓郁的忧患意识。

3.1.3安史之乱与短暂为官

从天宝十五年(756)到乾元二年(759),是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时期,亦是杜甫短暂为官的时期。

七五七年四月,杜甫冒险从小路逃出长安,投奔到了肃宗朝廷所在地—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是杜甫当时的真实写照。这段时期虽短,却是一段时代风云变幻、人生际遇无常的非常时期。帝国盛世的突然崩塌、战争之火的惨烈洗劫、生命的脆弱无依、命运的凄凉无奈、现实的无可抗拒,这一切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生活的改变而已,而是从生活到心态、从精神到气质、从观念到思想的巨大反差和剧变。时代与人生的擅变丰富了杜诗的题材,锤炼了杜甫的诗艺,也多样化了杜诗的风格。

3.1.4社会动荡与漂泊西南

从乾元三年(760)到大历五年(770),这十年间,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了,但混乱的局势己经形成,大唐帝国的颓败之势是无可挽回的了。

在这十年间,杜甫有时安定,有时漂泊。他曾经到过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夔州、江陵、公安、岳阳等地,这段时期的漂泊,从心态上讲虽不能和当年走马漫游时相提并论,但西南地区的美好河山依然给于了杜甫莫大的精神愉悦。

通过以上对杜甫所处的时代及其人生经历的简单勾勒,我们可以发现:杜诗产生的社会背景正是历史发生剧变的大转折时期;杜诗所反映的人生是在风云变幻中的丰富、多彩、曲折、生动、饱满、跌宕的人生。时代与人生浓缩、凝练在杜诗中,就使得他的诗风既有盛世的昂扬、繁华、富丽、丰赡、积极、乐观、开朗、豪迈,又有乱世的动荡、阴沉、忧郁、凄凉、仿徨、低回、消极、痛苦:既有年轻人的潇洒、放荡、清狂、逍遥、不羁,又有中年人的沉郁、雄浑、刚健、忧患、厚实,又有老年人的萧散、苍劲、自然、质朴、清悠、落寞、拗峭,杜甫的时代是风云变幻的时代,杜甫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人生,杜甫的诗歌是丰富多彩、风格多样的诗歌。

3.2思想的多元化与诗风的多样化

唐代,尤其是盛唐,是一个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时代,思想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儒为主,兼取百家。这在当时形成了儒、释、道二家并存的局面。

3.2.1儒家思想与诗风

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一生为圭桌,其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莫不以儒家思想为规范。在政治思想方面,杜甫坚决主张儒家思想的“仁政”。“仁政”是如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奉儒家经典仁政它表达了儒家所倡导的政治理念和施政纲领,之道的根本。

3.2.2佛教思想与诗风

杜甫一生与佛教特别是禅宗有很深的交涉,其给杜甫的思想和创作增添了新鲜内容,为他的艺术思维方式和美学趣味带来了重要影响。从杜甫的交友看,其周围的朋友就有许多是好佛者,如李巴、房怜、王维等人。杜甫还结交了许多佛教的僧人。杜诗本身就能够证明其与佛教相关。《巳上人茅斋》诗一般系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求举落第、浪游齐赵时期,结句说“空泰许询辈,难酬支遁词”,用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支遁在山阴讲《维摩经》、许询为都讲的典故,表明巳上人曾与杜甫一起研讨佛理。

3.2.3道家、道家思想与诗风

道家思想使杜甫的诗风具有了自然美,他的那些萧散闲适、朴素自然的诗歌,正是由于道家思想使得诗人能够暂时抛开尘世的喧嚣,与道合一,去感悟和体会自然的那分宁静与愉悦。道教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诗歌的想象力,使其风格更具有浪漫色彩。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杜甫思想的多元化也是杜甫诗风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杜甫的诗风,既有儒家的温柔敦厚.、沉郁顿挫,又有佛家的清悠空灵、含蓄蕴藉,又有道家的纯朴自然、萧散闲适,还有道教的神奇浪漫、驰骋不羁,确可谓之兼收并蓄、无所不包。这也是杜甫何以被称为一位“集大成”的诗人。

3.3诗歌史的发展规律与杜甫的文学观

3.3.1诗歌史的发展规律

诗至盛唐,确实是诸种风格兼备,诸诗人各有所长、各擅胜场。然而,盛唐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诗史的高峰,不仅在于其境界之高、风格之广,她还需要一位能够真正的汇集诸家所长、兼备古今之体的“集大成”的诗人,只有有了这样一位诗人,盛唐诗的高峰才是完整的,盛唐诗的成就才是当之无愧的。这是诗史的要求亦是一种文学样式发展到成熟、顶峰阶段的必然规律。杜甫,正是这样一位应运而生的诗人。从这个角度上讲,杜甫的诗风的多样化,正是文学史赋予他的使命。

3.3.2杜甫的诗学观

杜甫的诗学主张主要表现在他晚年创作的《戏为六绝句》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这两句诗有两重含义。“别裁伪体亲风雅”,就是要以风雅为标准和原则,充分吸收自《诗经》以来所确立的诗歌传统,这和当时复古派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杜甫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不泥于一种标准和规范,而是心胸更加广阔地提出“转益多师是汝师”,这句诗一下子就把杜甫以前的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都纳入到了杜甫的诗学视域之中,具有了“集大成”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释《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2][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年7月新1版。

[3]「唐」李白撰,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4]〔唐」韩愈撰《韩昌黎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6月第1版。

[5]「唐」元棋撰,冀勤点校《元模集》,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1版。

[6]〔唐」李华撰《李遐叔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四库全书》本,1993年6月第1版。

[7]〔宋〕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8]〔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充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巴蜀书社2002年1月第1版。

[9]〔五代」刘峋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10]〔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年2月第1版。

[11]〔宋」司马光撰,〔元」胡二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

[12]〔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第1版。

[13]〔宋」惠洪,陈新点校《冷斋夜话》,中华书局19,88年7月第1版。

[14]「明]高株撰《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汪宗尼本,1982年8月第1版。

[15][明」王嗣爽著《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新1版。

[16]〔清」陈廷悼著,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0月第1版。

[17][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第1版。

[18]〔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第1版。

[19]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致谢词】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孙金荣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孙金荣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董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首先,也是最主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孙金荣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论文题目制定时,他首先肯定了我的题目大方向,但是同时又帮我具体分析使我最后选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这个具体目标,让我在写作时有了具体方向。在论文提纲制定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经过老师的帮忙,让我具体写作时思路顿时清晰。在完成初稿后,老师认真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此十分感谢李老师的细心指导,才能让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其次,要感谢帮我查资料的张超同学,后期因为实习的关系,不能随时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此也十分感谢他能抽出时间帮我找的一些外文资料。孙金荣老师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肃认真的治学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值得我永远学习。在此,谨向导师孙金荣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丁新光

2011年5月30日

























20









献花(0)
+1
(本文系江山携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