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词艺术技巧解题指导
2015-06-05 | 阅:  转:  |  分享 
  
高考诗词艺术技巧鉴赏题解题指导

艺术技巧方面的鉴赏,包括作品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及其作用;诗作的语言、修辞的使用在表达上所取得的效果。

(一)题型设计基本类型

(1)这首诗(或词),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色(或:在写景上方面的妙处;是如何写景的)?

(2)这首诗(或词),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或:是如何抒情的;说说其抒情的妙处)?

(3)这首诗(或词),在结构思路上的特点。

(4)诗作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

(5)某诗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写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二)解题思惟指导

理解诗人所创造诗词的意境的艺术方法。这就要求具备有关诗词的章法、句法、词(字)的基本知识和诗词艺术表现常用的手段、方法等知识及分析评议能力。

1、章,章法与意境

章——指篇;也指“节”如《诗经》中的诗,“词”中的上片(上阕)与下片(下阕)之间的关系。

章法——指组织材料,结构成篇的各种方法方式。材料组织,从大处说,无非是按事物情理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逻辑关系等进行组合。但细致分析起来,章法的运用则变化万千。下面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说。

(1)诗词的章法,着眼于诗词的“景(事)与情(理)”的关系看,常见的有:

A、先写景后抒情。

诗为前景后情;词叫上(片、阕)下(片、阕)情。在这种类型的“景”虽也含“情”,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下面的抒情张本铺垫,或渲染气氛,以引发作者的情思。若着眼于下面的“情”而言,即情由景生,所谓即景抒情或触景生情。如:

凉州词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这首绝句的开头二句,是写景。描写出了一幅西北高原所独具的浩茫莽苍而又孤僻冷寂的景象。作用是:首句的景象是那么的辽远开阔,衬托出了“万仞山”中的“城”是那么的孤独凄凉。为下面的所抒的“怨”的情感蓄足了情势,渲染足了“怨”的气氛。诗的第三句便借“羌笛”用反劝的方式,抒发戍边将士深深的“怨”情,第四句,用借喻的修辞方法,指出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单寂寞艰苦无奈,是由于“春风”——朝廷——不关心戍卒的疾苦造成的。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是第一大层次,四句全是写景。写了作者登高所见之景。它描绘了一幅雄浑壮观而又万物萧索,气氛苍凉的秋色图景。其中还蕴涵着人生易老如长江水日夜流逝一样的悲凉情调。为下面的抒怀作了充分的铺垫。——景为情设。诗的后四句,写登台所感,抒发了因年老身病、生活艰难困苦的悲伤之情。——情以景显。这是一首典型的前景后情,触景生情的诗作。前四句所写的景,是抒情的依托,即,写景为抒情做铺垫。

离亭燕[宋]张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须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上片写景。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帘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下片抒情。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江山如画,秋色无边的景色,背景阔大壮丽。这“景”为作者思绪的翻飞、往事的追忆提供了想象空间。这景象触发出工作者对历代兴废的故事只落得为如今“渔樵闲话”的无限感慨。——这首词是前景后情,即景抒情的写法。

评析常用术语:

着眼全篇写法看:全篇是即景抒情的写法。

从景与情的关系看:写景是为后面的抒情做好铺垫,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

还有一种“先写景,后说理”的类型。此类型中的写景作用:所写的景是为下面所说的“理”设置景物形象,也即是为说理做好必要的“铺垫”或叫“为说理张本”,这种写法的审美价值在于:先给予读者生动的的感性形象,用感性形象来引发读者的情趣,并进而领悟形象中所蕴含的哲理;使得作者所要揭示的哲理形象生动。简言之:象中藏理,以象生趣,以趣见理,象、趣、理完美结合,形象与议论相统一。如: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先抒情后写景。

这种章法的诗词作品,情满意足,不得不发在前;抒情未尽,犹以景加以渲染,敷足感情,使其所抒之情更幽深绵长,余韵不尽。——前面的“情”其实是后面的景所引发的。因而后面的“景”仍然是起渲染作用。这种写法有其特殊性:在绝句中,“前情后景”较分明;在律诗中则一般为首联抒情,颈联、颔联则为写景或述事,尾联再以抒情或议论作结,回应开头。

绝句的前情后景: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前二句抒情。第一句似是写景,其实,这里的“景”是情中之景:作者因思归心切,但未能成行,在主观上觉得滔滔东去的长江水都凝滞不前。其中的“悲”、“念”二个字眼已表明其入客思归的愁绪。

后二句写景。此二句用秋风落叶的时节景象来回应并进一步地渲染前二句的归乡愁思之情(“高风”是秋风。有“高风送秋”之意),使前面所抒的情,更加丰实饱满,深沉绵长,且便所抒之情具有形象性,显得含蓄而又余味无穷。

律诗的前情后景: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桷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池塘。

前两句述事抒情:因旅人远行,需早起而生“思乡之悲”。中间四句写景。颈联颔联写景,景中有情(颔联的冷寂凄清景象所透露出来的人在旅途归家不得的情调更加特别浓厚)。尾联述事(“梦”)写景(梦中景象),寄寓思乡之情,回应开头所抒之情。

评析常用术语:

以景敷情,回应上面的抒情,使所抒之情形象生动,显得含蓄绵长而余味无穷。(开头抒情有的还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C、全篇写景

全篇写景的诗作,常见于绝句,律诗与词较为少见。全篇写景,毫无疑问,一定是情寄于景的写法。

绝句的全篇写景:

绝句(两个黄鹂)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表达作者当时对美好的长江景色的愉悦心情。

评析常用的术语有:情寄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D、先叙事后写景或抒情。

先叙事,后写景或抒情的章法,绝句、律诗与词俱有。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以抒情,更显示出作者与友人的感情深厚绵长。(此种前“事”后“景”的章法中的“景”一定是景中含情,故可视为先事后情的中一种变通。但评析时须说明后面的抒情的方法是“寓情于景”;作用是“借景抒情”,使感情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加深沉绵长,余味无穷。)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

首联叙事:今昔对比,昔日闻岳阳楼之胜,甚为向往,却未能得赏,今日老病,倒因山河破碎,自己流离飘泊,却“有幸”登临,真是百感交集。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颔联写景:雄浑壮阔之景,可惜无心观赏。

(上二联叙事写景,为下面的抒情蓄势。)颈联叙中抒情:联系自己眼下境遇;流露因遭战乱而亲朋离散的孤寂凄凉之情。尾联抒情:远望边关,而怀念故国,为国事艰难而感伤(忧国忧民)。(缘事生情,情由事发)

评析常用术语:

即事抒情(或借事抒情),情由事发;写事是为抒情张本蓄势,为情的生发交代原因缘由,为抒情或议论作好铺垫。

(2)诗词的章法,着眼于思路脉络、内部层次、逻辑关系等其它有关方面看,常见的则有:

A、悬念法。

所谓“悬念”,是指诗文中(一般在章节的开头,也有全章悬念的)设置某个令读者关切的事由,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联想,寻思的一种章法。如: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第一句“问童子”,引发读音者思考:诗人为什么要“问童子”,问什么?让读者从第二句中思考得出答案:诗人是前往山林寻访“隐者”,而“隐者”不在其居处(“不遇”)而问:“你师父到哪里去呢?”。而后三句“童子”的回答,仍然是个“悬念”:“去深不知处”。这又进一层地引发读者联想:这个“隐者”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再让读者联系我国知识分子自先秦以降直到唐朝仍然存在的“隐士风气”这个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推知,这个“隐者”应是个淡泊名利,只求个人生活的宁静恬淡,追求个人的人格价值而退隐山林的品格高尚,为作者所仰慕的“真隐者”,他不是那种借“隐居”以博取声名,希图朝廷或地方官府的召用的以隐居求闻达的“假隐者”,因为他“采药去”了任何人都“不知”的“云深处”。同样,也可推知诗人也是个追求自我完善人格的人。直至于此,才能领略整首诗的丰富内涵。

评析常用术语: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寻求事由的强烈兴趣,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意蕴显得更加含蓄,丰富了诗歌内容。

B、照应法。

所谓照应法,指的是诗文内容中首尾前后之间的伏笔、交代与回应的方法。

作用(评价常用术语):结构严谨;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C、对比法。对比,也叫对照。对比法就是有意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对比可以是为了突出一方,也可以是突出双方。而“衬托”则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事物。

作用(评价常用术语):把事物的对错、好坏、善恶、真假、美丑或人的感情的悲喜等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认识或启发、警示。

D、抑扬法。抑扬法就是对同一事物的要肯定褒扬的一方面和要否定贬抑的一方面有意地放在一起,突出强调其中的一方面以达到抑彼扬此或扬此抑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作用(常用评价术语):(1)突出和强化了褒扬或贬抑的某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色彩;(2)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真实,令人更加信服;(3)先扬后抑的,则起到嘲笑或讽刺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待这一事物的否定、批评或批判的鲜明态度。先抑后扬的,表达了作者肯定、赞同鲜明态度。

E、层进法。根据事物(包括事理)的作用的大小,意义的深浅等逐层推进地对事物进行描述,用以体现事物的层级关系的方法就是层进法。

作用(评价常用术语):(1)使情境层次分明;(2)思想逐步加深或感情逐步强化;(3)增强说服力或感染力。

J、重章复沓法。(如《诗经》中的不少篇章;李白《蜀道难》等)

(3)意境

诗的意境,是由诗人通在诗歌中描绘的各种具体意象(也叫“形象”),并以以之作为抒发某种思想的载体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也即诗中的“意”和“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包括情感、态度等);境,是诗中描绘的事情物象、气氛形势、图景画面等。

诗的意境,是由整篇诗作的内容所形成的一种境界;又是因诗者在阅读体味文本的审美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与境的再创造的艺术境界。因此,要审视一篇诗作的意境,首先要以文本为依据,通过对整篇的诗作的审美作前提,并在其过程中,结合阅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等与文本神交意会。总之,“章”的把握意境的基本单位。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作,其意境各不相同。阅读诗歌,一定领会其特定的意境。

2、句、句法与意象

句——诗词中的句子。

句法——诗句的结构方法。既指本句的结构方法,也指句与句之间构成的某种关系的方法。注意,这里的“句法”,与语法的句法不完全等同。

读诗要理解不同句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它有助于诗歌语言的精练,又有助于诗的意象、意境的创造。

诗词中的特殊句法如下几种:

(1)一句本身的句式

A、变式句。变式句是与常式句相对的一种句子。变式句有多种。其中的“倒装句”最为重要,在此略作介绍,其余不单独分析。

倒装句式及其作用:

倒装,是诗词中经常使用的句法。倒装的情形有三:一是由于诗词的韵律的关系,不得不倒装;二是为了更好地强调或突出某一意象,某一情感等而有意特意地倒装。三是既因为格律的需要又因为表情的需要(这种情形最为常见)。

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帘卷西风”,就是一个很妙的倒装句。“帘”本来是一种没有情感的物,不会有什么“卷”的行为动作的,但因为作者将它置于主语位置上,便使“帘”有了卷帘人那种百无聊赖,心情郁闷的形象了。若把它“顺装”为“西风卷帘”,句子意思的中心便转移到“西风”上,这不仅使得本句诗意全无,甚至影响到前后相关的句子的意境。

B、省略句式及其作用(特别是省略了动词的妙处)

诗词中的省略句,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句式。它的好处从形式上说,是使诗句简洁凝练;从内容上说,一方面,使得诗歌具有一种“此时无言胜有言”的“空白”美感,若不省略,则会使诗歌显得太满太实,缺少了诗的神韵的“隐约”的美感;一方面给读者留足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引发诗者的形象思维,有利于诗者的审美再创造。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这是马致远《天净沙》的开头三句,全用名词构成,各句中都省略了一些实词和虚词,在一般情况下,语句是不连贯的,但由于作者的巧妙组合,读起来,不仅没有不通顺的感觉,反倒让人们品味到简约而又丰富的神韵。读者头脑中自然而然地把本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连为一个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

(2)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形式

A、整句相对形式。诗词中的整句最高形式为“对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使诗歌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整齐匀称。

B、整散结合形式。

整散结合,则显活泼生动,错落有致。

C、虚实相生法。

所谓实写,就是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写,就是写想象中事物。也可以这样说: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的写法基本作用是:

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

使作品既形象可感,又含蓄绵远。

如:登楼寄王卿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第一、二两句直接抒情,用虚笔。概括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抒情基调。三、四句写景,用实笔,具体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用迷蒙的雨中荆榛的画面,来表现自己恨别情绪引起的无边迷惘的具体形象。诗中的“砧杵”、“荆榛”、“寒雨”是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情景高度融合,虚实并用,既明朗又含蓄。

D、主从结合法,也叫主辅结合法。

如:“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但见悲鸟号古木(主句),雄飞雌从绕林间(从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句),使人听此凋朱颜(从句)。”(李白《蜀道难》)

意象

意象,也叫形象。但这种形象在诗歌中指的是客观事物(象)与诗人主观的情感(意)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

A、人物形象。这种形象既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又指诗人的抒情形象。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少年英雄周瑜,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B、事物形象。这种形象,一种是通过叙述的事件形成某种诗歌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石壕吏》。另一种是描摹某物的形象。这种“物象”大多在借物抒情类的诗歌中出现。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C、景物形象。这种形象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形象,它通过描写景物面寄托作者的感情、志趣等的一种形象。

3、“词(字)法”、词(字)与“诗眼”

这里的所谓“词法”,指的是诗词中的遣词用字的方法与功力。讲究用词用字的凝练生动的功夫叫“炼字”,高考中常考的是“炼字”。

“炼字”常与“诗眼”有关,但不完全等于“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在一首诗词中能“揭全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清·刘熙载《艺概》)可以说是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能带动全篇的字眼。“诗眼”多是动词和形容词,这两类词要特别重视。当然也有其它词类,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

(1)词性的活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用是:使所描绘的事物既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又使之具有动态感。把无形的写成有形的,把静态的写成动态的。这样,描摹状态,描绘色彩,使诗歌意象更加形象逼真;从而写出了春天的勃发生气,透露出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到来的无比喜悦的心情。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2)色彩词的妙用。这里讲的“色彩词”是指诗文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具有某些修辞效果,能增强景色、事物与人物形象感染力的词语、字眼。

A、名词的妙用(在诗歌中常表现为“意象组合”法)

B、动词的妙用。如:

粤秀峰晚望同黄捍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①艘:小船。②海幢:海幢寺。

末句的“带”字是动词妙用。它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是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C、形容词的妙用。

例1: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从欲念。

“泉声咽危石”中的“咽”字是动词,在此具有拟人作用。它生动地描绘出了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日色冷青松”中的“冷”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描绘出了照在青松上的薄暮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使松林显得更加阴冷。这两个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表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例2: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参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字。“凉”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凄凉(心凉)。诗人这两句诗,由床上的月写到天上的月,过渡运用“顶针”方法,十分巧妙自然。所描绘的凉床、月色月影与象征凄凉的梧桐等意象,与愁情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D、虚词的妙用(主要在诗词的“词”中的妙用)

(3)叠词法的妙用。叠词法就是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方法。艺术效果是: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语气以及行为动作等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清秋》)

“寻寻觅觅”是突出了作者寻找在靖康之变之后所失落的家国、亲人(丈夫)以及往昔的温馨美好的生活等等的游移无所的眼光神色。“冷泠清清”既强调了当时环境气氛的清冷死寂。“凄凄惨惨戚戚”则突出了她孤独无望,欲哭无泪,百感交集的凄绝神色和万念俱灰的心理状态。这几组叠词的运用,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把作者当时遭受国破家亡的沉重打击,飘零无依,心中一片茫然,痛苦凄惨的情景表现得生动真切,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诗词中的修辞及其作用

A、比喻。根据某事物与另一事物(包括“情境”)间的相似点来比附的方法就是比喻。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

作用(常用评价术语):(1)形象生动;(2)感染力强;(3)把抽象地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易于理解。

B、比拟(拟人、拟物)。

拟人: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功思想感情。

作用(常作评价术语):1、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2、鲜明地表达作者对所写的事物的感情(其实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的某一特定的思想感情)。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艺术效果:与“拟人”的作用相似。

C、夸张。夸张就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的方法。

作用(常用评价术语):(1)能深刻生动或幽默诙谐地揭示事物本质;(2)增强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用典。用典是一种特殊的引用,一般指援引史实典故。也可认为包括神话、传说等。

基本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丰富了诗歌内容;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又有含蓄性;

评价常用术语: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反复法。有意的重复使用同一语句的方法就是反复。

作用(常用评价术语):(1)突出或强调了思想感情;(2)使诗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3)增添了韵律美,加强了节奏感。

5、诗词的抒情方法

A、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用表达某种情感受的语句进行感情抒发。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其实就是间接抒情的手段)

6、诗词的的表现方法(描写的方法较为多样,要加以关注)

A、烘托法: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的表现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也可以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诗句,就是用“闹”来衬“静”。还有以物来烘托人的写法。如《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作用(评价常用术语):(1)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使气氛情调更加浓烈;(3)使感情表达更加充分。

B、渲染法。渲染法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加强效果。这种加浓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法。在诗文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的方法。如: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的前三句尽情地渲染了自酿的米酒的色彩是那么的鲜明,形态是那么朴实可爱;米酒正放在红泥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的,小的,红色的,显得那么温暖可人;天又快黑了,雪就要下了,这样的天气能饮上一杯温暖的酒该是多么的愉快呀……通过这样的渲染,结句的发问就更令人回味:作者在问谁呢,在等谁一起喝酒呢,其实作者正是在等待友人“刘十一”,有前面的渲染,使得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作用(评价常用术语):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真实感人。

C、象征法。象征法就是借用对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加以描写,用来暗示与之在本质上相似或相近的特定的人物或事理,表达真挚的感情或深刻的寓意。这种方法是以物征人、以物征事的方法。

作用(常用评价术语):(1)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2)能给人以简练而形象的感觉、感受;能表达真挚或深沉的感情。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借“黄鹂鸣翠柳”象征“大地回春”;借“白鹭上青天”象征“脱离避难生活”;借“西岭千秋雪”象征“久滞客中的绝望”;借“东吴万里船”象征“希望终于到来”。传统中具有象征义的事物不少,如:“百合花”象征“纯洁的感情”;“梅花”象征“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冲破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品质”等。

D、衬托法(正衬与反衬):

衬托,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一种方法(它也是一种修辞方法)。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用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叫“反衬”。衬托时,可以以物衬人,可以以物衬物,可以以人衬物、可以以物衬物等等。

作用(评价常用术语):(1)突出了主要事物的特点,如:突出景物色彩、气氛情调、人物情绪等等;(2)渲染主要事物;(3),使事物(人物与景物等)形象更加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F、动静结合法。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有以静衬动的,也有以动衬静的。

作用:(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或静者更静;(2)使得描写的对象更加显得有声有色;(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4)能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5)能更好地环境渲染气氛。

G、正侧结合法。正侧法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指的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就是对对象周围的事物(包括人物)进行描写,侧面描写的目的使对象更加鲜明突出。正侧结合就是在描写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陌上桑》,写罗敷的美丽,就是使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

正侧结合的作用(评价常用术语):(1)使形象更加鲜明丰满;(2)感情抒发更加充分;(3)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评价术语也可单用于“侧面描写”的作用。

H、白描法。白描原是国画的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在写作上则指用简练单纯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的方法。

作用(常用评价术语):(1)文笔简练朴素;(2)形象清晰直观。

J、细描(细致描写)法(此法包括“细节描写”)。这种方法就是对对象用细腻的笔法做充分的描写。如写对象的形态、声色等等。

作用(常用评价术语):(1)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2)生动形象;(3)感染力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K、铺叙

C、对比法。对比,也叫对照。对比法就是有意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对比可以是为了突出一方,也可以是突出双方。而“衬托”则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事物。

作用(评价常用术语):把事物的对错、好坏、善恶、真假、美丑或人的感情的悲喜等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认识或启发、警示。

D、抑扬法。抑扬法就是对同一事物的要肯定褒扬的一方面和要否定贬抑的一方面有意地放在一起,突出强调其中的一方面以达到抑彼扬此或扬此抑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作用(常用评价术语):(1)突出和强化了褒扬或贬抑的某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色彩;(2)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真实,令人更加信服;(3)先扬后抑的,则起到嘲笑或讽刺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待这一事物的否定、批评或批判的鲜明态度。先抑后扬的,表达了作者肯定、赞同鲜明态度。

E、层进法。根据事物(包括事理)的作用的大小,意义的深浅等逐层推进地对事物进行描述,用以体现事物的层级关系的方法就是层进法。

作用(评价常用术语):(1)使情境层次分明;(2)思想逐步加深或感情逐步强化;(3)增强说服力或感染力。



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难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









献花(0)
+1
(本文系江山携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