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015-06-05 | 阅:  转:  |  分享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张颖

?

【内容提要】?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重要词人。她出身书香门第,天资聪颖。十八岁时嫁给大学士赵明诚,婚姻生活美满。生长环境的熏陶以及婚后与丈夫共研诗文,鉴赏金石,在收藏碑文、书籍过程中的大量阅读,使得李清照原有的浓厚的知识积累与写作功底得到提升;而丈夫病死后,她本人在杭州、越州、金华等地的流亡生涯,亡国之痛,使她的创作内容由南渡前的“伤春恨别”转为生活流离的痛苦和对国事的忧思,创作风格对应的表现为早期的“清新俊秀”与后期的“凄咽楚悲”。基于她认为词“别是一家”的主旨及她对前人词的批评与取长补短,使她的词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后人称之为“易安体”。抒情委婉含蓄,蕴藉深远,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音律和谐,适于歌唱,融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于个人的愁思愁绪之中,于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是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李清照的词借鉴了李煜、柳永、秦观等人的艺术经验而又有自己的创造,是秦观以后“婉约词”的高峰,成为“婉约词”当之无愧的代表。词人故去了,但她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许多词评家、文学评论家都对她的词作,为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的词作成就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被后人所推崇,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

【关键词】

李清照词艺术特点

目录

?

一、李清照生平及其与创作的关系

二、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三、李清照词的深远影响

?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词人,她的词受到了历代词评家与读者的好评,人们称之为“易安体”,并称她为“北宋词中婉约派最恰当的代表”。是什么原因使得她的词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如此高的评价?她的词之所以能成为婉约词最杰出的代表,有哪些独特之处?下面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详细的探究、论述。

?

一、李清照生平及其与创作的关系

?

李清照(1084-约1155)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北宋著名文人,母亲亦善文章。童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受到父母的教诲,在这样文学气氛浓郁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读诗书,再加上她资质聪颖,兴趣广泛,性格活泼开朗,少女时代的她,具有了渊博的知识,超群的文才,写出了一些引起当时文坛的注意并流传至今的词来。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让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崭露头角;而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以其用语之妙,构思之巧博得了古今文人的一致赞赏,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记》中说,此词一出,“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还有一首《点降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学者詹安泰评论说:“儿女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

在如上叙述中,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李清照良好素养的形成及创作的影响,略见一斑。

十八岁时,李清照结束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的生活,嫁给了出身官宦之家的赵明诚。赵明诚自幼嗜书好学,兴趣广泛,他除了是一位金石考古家之外,也是一位藏书爱好者。共同的志趣使得他们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满。二人共研诗文,鉴赏金石,共同搜集、收藏碑文、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李清照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书,看到许多平时不易见到的文献资料,使她获得了更浓厚的知识积累。虽然在1107年,两人因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遭难受牵连离开开封,骈居青州故居,但在青州的十多年里,夫妇二人却意外幸运地过上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充满情趣的学术生活。在“归来堂”他们一起读书,互相切磋,在这种处处皆学问的环境中,李清照如饥似渴,她的知识一天天变得更加渊博。在这期间,李清照在词学方面也已有相当的研究,她在《词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论断,并在对历代词风、本期名家词作作出具体评析之后,申明了对词体特点的总的看法,即协律、高雅、浑成、典重、铺叙、故实。黄墨谷在《重辑李清照集》中说:“学古人文字,应知其短处的批评方法,正可看出李清照是走学习传统,发展传统的途经,观其《词论》,上自唐五代,下逮秦七黄九,均能论列其短长,取法以律已。艰苦刻意,精益求精,这是一个名家成功的道路”。

因此,在青州乡居的十年中,从青年走向成熟的李清照在词的创作方面,有关键性的发展。继乡居青州之前所作,至今广为流传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云昼,瑞脑销金兽”)等词之后,在这一时期,最能说明李清照词作方面进步的,是一首《渔家傲·记梦》(“天接云涛连晓雾”),在这首短短的十句词中,作者共用了四个典故①,既可以看出此时李清照思想的深度,同时,更明显的则是她所积累起的深厚的学术功底。不过,除了知识的积淀之外,如果没有夫妇二人在美满和谐的生活与间或的离别,李清照或许也不会写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的千古名句来。

此后几年间,国家内外交困,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因远离战争之地,尚且过着他们的学术和艺术创作生活,但到1127年春,赵明诚因奔母丧南下,李清照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看到北宋王朝的灭亡,时局的动荡不安,李清照借一首题为《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的词来抒发与丈夫离别的愁绪,并寄寓她对国事的无限忧烦,对命运未卜的忧虑。

靖康年,是李清照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她恬静而又别有韵味的美满的家庭生活结束了,开始了她后半生的颠沛流离、坎坷悲苦。

青州发生兵变后,李清照随夫南渡。动荡的时代,民族的危亡,孕育着词人浓烈的爱国之情,而两年后,曾相濡以沫的丈夫的死,对李清照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对她后期的词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如在后期所作《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中,就能够看出她对丈夫的深切怀念,情绪十分悲凉,正如近代评论家所说:“情词凄绝,多少血泪”。

赵明诚过世后,不幸接踵而至,除遭到“颁金”的诬陷外,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人收藏的名贵文物、书画等或丢或遭抢劫、偷盗,所剩无几,这对李清照精神上的打击比丢失万贯家财要重得多。屡遭厄难,使年迈半百的李清照极度悲伤。爱国的热忱与眼前国家的风雨飘摇,背井离乡的逃难生活,精神上的一连串沉重的打击,无尽孤独寂寞与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使李清照后期所作之词均被一层极端愁怨悲凄的情绪所笼罩。如《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就充分体现出了李清照当时的心情与处境。而《声声慢》,则更为真切地流露出词人心中无限的凄怆,悲痛与心酸。正因为有这些足以击垮许多人精神的苦难遭遇,使李清照对“愁”字的体会是如此的深刻,也使得她后期的词作引起了几乎所有怀着愁闷的读者的共鸣,使她的词有着永恒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对历代的读者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她的词体现出了她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感悟与理解,从而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共鸣,得以流传千古。

?

二、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生活的变迁是影响李清照词创作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探究李清照的艺术特色,首先要了解李清照词作的分期,即由靖康年为界线分成的两个阶段。李清照前期词作是在她无忧无虑的童少年时期及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所影响下产生的,因此词作内容大多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赞美。词人用细腻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相思的刻骨铭心写得朴素深刻。作品风格多为“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清新俊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南渡后是李清照词创的后期。南渡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因此后期词作多为诉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内容多为伤时念旧和对国破离乱的慨叹。词人用一个个充满凄苦的意境,将故国之思、家亡之恨融入个人的愁思愁绪之中。真切、沉重地糅合在一起的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形成了“易安体”的特殊格调,读之令人凄怆欲绝。

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那么她的词作是怎样体现她的这一主旨的?是哪些因素使得李清照的词博得了历代词人、词评家、文学家及广大读者的好评?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着重点: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结合对参考文献,专家论谈中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概括及我对李清照词作的欣赏思考与理解,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概括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如下:

(一)语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音律声调明白流畅。

这是李清照词主要特色,用浅近易懂的“寻常语”来表达清新,深刻的情思,这一点在词人的许多词作中都表现的非常明显,如在她的名词《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几乎都是口语,不用译读,人人都可以读得懂。在《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作者的情思却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将相思之情演绎得如此耐人寻味,使读之人也不禁为此离愁悲苦所感染。因此,李清照词的语言,善用“寻常语”,但这寻常语却又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出现的俚语、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历代有多少人为“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而拍案叫绝,可有谁能够否认它们的易懂,谁又能否认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所包涵的无穷的蕴味与无尽的情思,李清照词之所以会赢得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青睐,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就在于她能够用“浅俗”之语来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失清新工巧,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这一点上。

(二)抒情曲折,讲究委婉含蓄,蕴藉深远

李清照的大多数词作,虽然我们都可以很容易读懂,但是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其中所蕴藏的感情,不借助注释,不借助于对词人作词时的处境、心境的了解,是很难做到的,这也就是李清照词的又一特点:抒情曲折、委婉、含蓄,蕴藉深远。

如《武陵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从字面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是作者那无端的愁绪,无法排解的忧伤,“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但那“愁”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有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才能知道此中的“愁”不仅含着对知己已逝的悼亡之悲,还有对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

再如《醉花阴》,写尽日闲愁,“人比黄花瘦”,而终不点破的“愁”从何而来,表面上是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表现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而传世名篇《声声慢》,则通篇是令人伤感的景物,通篇是“愁”,但最终却也未点明这“愁”的具体内容,只留给读者永远无法排解的愁情,由作者的愁苦所引发的惺惺相惜之感。

李清照有许多词都是很含蓄的,用可感的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但却将其中的具体内容放在一个大的空间中,让读者去揣摩,在细细品味中去体会。尤其是后期词,多是将身世飘零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为一体。正因为这种忧伤是如此的真切,深沉而又幽远,因此这些并未点破的“愁”是如此地打动人们的心,让人们自身的愁绪在词的意境中得到释放,找到落脚点,同时也在那“绵绵无绝期”的忧伤中寻求共鸣,在诗人永远无法排解的愁思中抚平自己的伤痛。

(三)于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

李清照词的这一独特风格尤体现在《永遇乐·元宵》这首词中:

?

落日镕金,暮云璧合,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双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这首词,写得全是实景实事,唯其真实,才使人越发能体会到词人那满腹的心酸,深沉的悲哀。

写在早期的《点绛唇》中,“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平常人害羞的最平常的反映,但这平平常常的动作,却将一个活泼中略带矜持的少女的性格,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却道海棠依旧”,一个“却”字将作者怜花惜春的感情,卷帘人的漫不经心,词人的出乎意料表现得活灵活现,清晰可见。词中所叙述的事情不难理解,都在情理之中,因为这的确是常见的事,但一个很普通的转折词却能够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来,也确是“非易安不能为此”。

许多词人的作品中都会有若干点睛之笔,但相比之下,唯有李清照最适合这样的评价:平淡中见浓烈,细微处见精神。

?

三、李清照词的深远影响

?

李清照词借鉴了李煜、柳永、秦观等人的艺术经验而又有自己的创造,是秦观以后“婉约词”的高峰(《古代文学史(二)》)。清朝著名文学家王士禛称李清照为词家婉约派的宗主,当代宋词专家夏承焘则这样评价李清照:“在婉约派这一词派中,她的词应该说是成就最高,她是北宋词中婉约派最恰当的代表人。”(《中华历史名人·李清照》)

李清照在生前已经是文学界众所瞩目的词坛大家,著名学者曾慥编成《乐府雅词》,李词就收进23首之多,之后,南宋几家著名的词话,如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王灼的《碧鸡漫志》都收入李清照的词加以评论。历代更是有许多的词人、词评家,给予李清照的词以高度的评价。如清陈廷焯在《云韶集》中称赞《点降唇》(“寂寞深闺”)一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并称赞《醉花阴》一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清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评价《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廋’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明李廷机在《草堂诗余评林》中赞《一剪梅》道:“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而《声声慢》一词,被不少词家评为上品,后世词人常常膺服于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人茅暎在《词的》中赞之:“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宋人张端义于《贵耳集》中激赞此三句:“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当代词评家唐圭璋用下列文字评论这首词:“在融和着词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特定情景中,浮雕式地出现了女词人暮年萧索、孤苦无依的憔悴形象。很明显,词人在抒述她自身感受的同时,也展开了许多和她同命运的受难者的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以哀愁凄苦的声调替他们唱出了忧郁和不平。”我想,这也是李清照的许多词之所以长期以来永唱不衰,富有永恒生命力的原因。另外,历来人们对李清照词中一些字的用法、结构的安排,情感的抒发等都做过了具体的分析,并有极精辟的论述,不一而足。

此外,还有许多词人曾效仿“易安体”作词,如比她晚一些的辛弃疾,就深受李清照的影响,写过多首“效李易安体”的词,如《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甚至一些具体词句,都套用李清照的词的句式,如评词《丑奴儿》中的“一霎儿价”即袭用李词中的“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稍后于女词人的南宋词人侯寘,曾写有《效易安体·眼儿媚》。清初王士禛最为推崇李词,在词的创作方面,着意向李清照学习,他的《衍波词》词集中,有17首和李词原韵,足见他对李清照的推崇备至。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是极高的,她的词对当时、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如此肯定的论述或者难以服众,但是当无数人在排除了这些理性分析之后,仍会不由地为李清照的词所吸引,所感染,所感动……

?

[参考文献]?

1.??????????《婉约词》兰世雄编注,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2002年10月第3次印刷。

2.??????????《中华历史名人-李清照》臧嵘著,新蕾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次印刷。

3.??????????《宋词故事集》张巨才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次印刷。

4.??????????《中国古代文论选》赵建新、吴维中、庆振轩、王爱和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次印刷。

6.??????????《宋词三百首》上疆村民编,京华出版社,2004年2月第3版,第1次印刷。

7.??????????《宋词三百首》上疆村民编,长城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8.??????????《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地质印刷厂1994年6月第2版。

9.??????????《诗词基本知识》席金友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一版,1981年1月第1次印刷。

?

注释:

①词中“我报路长嗟日暮”将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日忽忽其将暮”两句合为一句;“学诗漫有惊人句”则由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脱出;“九万里风鹏”是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典故的再创;“三山”则是汉武帝时海外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的引用。



献花(0)
+1
(本文系江山携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