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事不过三”其实有道理
2015-06-13 | 阅:  转:  |  分享 
  
“事不过三”其实有道理



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一个创意很好的广告,刚看到的时候,会赏心悦目,但如果短时间内重复看到,就会产生厌恶感。孩子很顽皮,经常打闹,你会时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可他却“充耳不闻”。领导作报告发言时,如果就一个问题三番五次地重复,你会失去听下去的兴趣。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通常表现为给予的信息量超过了他人的承受能力。

????俗话说:“事不过三。”与人沟通或是劝说时,哪怕是父母、夫妻之间,也最好不要超过三次。因为,说三次对方都不改,再说只会招致反感。

????因此,与他人沟通时,要把握好说话的前三次机会。第一次,为了达到“慎于始”的效果,应以庄重的态度把事与理说清楚、讲透彻;第二次,可以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法进行提醒;第三次则尽量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说,不要给他人造成压力。同时,向他人传递信息时,需衡量对方的知识、阅历水平,不要盲目“硬灌”。因为,超过了对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如同对牛谈琴,毫无价值。(生命时报)













数字报>第2015年06月12期>“事不过三”其实有道理

返回本期









(姜太公下载收藏,并订正文字和标点、规范版面,仅供参考。)



献花(0)
+1
(本文系杨华图书馆3...首藏)